灵岩山:看 山
原创日志
视觉产生疲劳,最好的方法就是向远处看去。这个时候,我会临窗远眺,以45度角稍稍转过脸,映入眼帘的就是灵岩山,自然而然的目光就落在了山上。看山,对眼睛大有益处,它没有远望天际的无着无落,也没有近瞅阳光的鲜艳耀眼,灵岩山的郁郁葱葱的绿色,恰到好处地可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也带给人凉爽和平静的感觉。
眼前的灵岩山并不大,可以说很小,小的如突兀在平原上的一块顽石,象一道天然屏障拱卫着城东南。从窗口望出,不能看得全这山的全貌,并不是这个窗口“装盛”不下灵岩山,皆因路对面两幢相距数十米的小楼如一道铁闸,锁住了山的头尾两端,两楼之间的豁口处露出了山体的中段部分。即使是这样,我的视线仍然要穿越如网的电线,才能落到山的那端。
曾很多次去过灵岩山,可也只限于点到即止,从来都是在山脚下或是近坡前,再未上行半步。都说走近大山,方知自己渺小,纵是这小小的灵岩山,当你立足山脚抬头仰望时,一样可以让自己心生渺小的感叹。
一九九一年的这个时候第一次去泰山,坐在火车上远远地看着泰山时觉得不过如此。“怎么就象灵岩山一样呀?”这个一样就如现在于窗口看灵岩山的感觉,霎时间对东岳的神往情结转化为千般的失落,且在不知不觉中溢于言表。“等到近前你再看吧。”有去过泰山的同伴半是提醒半是宽慰着我。后来,不要说是站在山下,就是立于1630多级台阶的十八盘下仰望泰山之颠,顿生天有多高、山就有多高之念,待登上南天门,更是一览众山小。
人们在形容父亲时,总是习惯将父爱比作大山,自是有其一番道理。父爱如山,不仅仅是父爱如大山般宽厚沉稳,子女有大山般的顶梁依靠,更在于,父亲在子女的眼中,恰恰就如远方的那座山,虽不显山露水,却可以时刻感受到大山的存在,一辈子静静地伫立,付出的是一生的守望。
这个春天,以踏青的名义终于初次登上了灵岩山。只所以说是“终于”,就在于距山仅有几分钟的车程,可一直无缘登顶。这或许正是因为太近、太容易的缘故吧,总觉得随时都可成行,也不争这一朝一夕。人,都有这样一种惰性心理,也会有一种争难弃易的心态。此前也常常有过登山的念头,可每次心刚有所动,又随即被自己“下回吧,反正有的是时间”的另一个念头所取代。
灵岩山的早春,万物渐有复苏,嫩绿的小草稀疏地从枯黄的落叶下探出了头,树木也依稀绽出点星的绿芽。青松翠柏刚从炼狱般的严冬中走来,还未恢复勃勃生机,仍是一付无精打采的模样,枝不繁叶不茂,树冠上那印象中的片片翠绿,也被风摧霜打成没有光泽的深绿。在林间放眼四望,满地枯黄,一树凋零,仿佛与四季长绿遍染山头的景致格格不入。
距离产生美,这是一个永恒的定律。人如此,山亦如是。眼前的灵岩山,断然是“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山的风采依旧,心却存有落差,要怪只能怪距离的不同。这个世界,任何的人、任何的事、任何的物,细细推敲必有恙,抵近细瞧总有异。近处观察,犹如置于放大镜下,可以看出些微细小,历朝历代的人物感叹“伴君如伴虎”莫不出于此。
其实,更多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小题大作、大惊小怪,只要这些问题不成为问题,大可不用纠结于问题的存在,与其庸人自扰,不如以“难得糊涂”的心境去忽视。不要忘记,纠结与烦恼共存,平和与快乐同在。清李方膺有诗云:“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在这早春的山中,虽然少了几分的绿意,还可以欣赏铮铮苍松刚劲的“铁划银钩”,解读春天赋予绿芽的生命力量,倾听林中悦耳的鸟鸣,品味清风拂面的丝丝清凉。
灵岩山山势平缓,并无险峰异景,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面对着我的正是“横看成岭”山体,那水平状的山脊中段,由北向南平淡无奇地呈“一”字形铺开。看山,这灵岩山就是一部无字天书,充满着秦皇赶山填海的传说,山下的玛瑙涧也承载着天赐国宝的神奇,我不想解读,也解读不透,因为,我崇尚快乐随心。喜欢看灵岩山,不是为了看景,也无景可看,只想看那浑然一体的绿色,因为,它可以让眼睛得到健康,让内心得到小憩。
文章评论
天狐幽香
昔日游历,写满祖国山河。[em]e179[/em]
一叶小舟
欣赏看山,通晓大道理![em]e100[/em]
若曦【拒聊】
距离产生美,视觉里的灵岩山虽无巍峨,却横看成岭,最重要的是能够给猫一缕健康的原色。看山不仅调节了视力,也收获了美景,更愉悦了心境,还有了这篇美文,真是一举几得啊![em]e113[/em]
若曦【拒聊】
真有你的,什么在猫的眼里都变得那么耐看,那么多情。猫啊,有一双慧眼......[em]e100[/em]
凌上清风
还悟出了许多道理 不错
凌上清风
看望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