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龍族眾生揭秘(附蓮師龍王淨供·滌淨神魂精軌)
个人日记
龍王、龍族眾生揭秘(附蓮師龍王淨供·滌淨神魂精軌)
~~本文節選自果卿居士的著作《漫談慈悲梁皇寶懺》奉為龍王禮佛第十八。文後所附乃大阿闍梨貝瑪(蓮花生大士)之《龍王淨供‧滌淨神魂精軌》,為天上如來所提供,方便行者得於百忙中,晨昏「煙供」龍王及龍族眾生,使行者於將作諸事業中,消彌一切障礙及損惱,滿願增德随心皆成就,吉祥如意祈願皆圓滿。~~天上如來誌於2014.06.10.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重複至誠。五體投地。奉為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不可思議龍王。妙化龍王。頭化提龍王。五方龍王。天龍王。地龍王。山龍王。海龍王。日宮龍王。月宮龍王。星宮龍王。歲時龍王。青海龍王。護形命龍王。護眾生龍王。乃至十方。若內若外。若近若遠。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遍空法界。有大神足力。有大威德力。如是一切龍王。一切龍神。各及眷屬。皈命敬禮一切世間大慈悲父。
又復皈命。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同加攝受。願諸龍王。各及眷屬。增暉光明。神力自在。以無相解。斷除緣障。永離惡趣。常生淨土。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常得現前。四無礙辯。六神通力。隨心自在。以慈悲心。拯接一切。妙行莊嚴。過法雲地。入金剛心。成等正覺。
這是為龍王禮佛。
根據《正法念處經·畜生品》的記載,龍屬於畜生道,是愚癡、嗔恚之人所受的果報,其住所稱為戲樂城,可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種,用俗話說就是善龍(下左圖為一般東方善龍)和惡龍(下右圖為一般西洋惡龍)。
根據《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上記載,龍有好多種,或行於地上,或常居於空中,或恆依妙高山,或住於水中。
還分別有一頭、二頭乃至多頭的龍王,還分別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的龍王等,也有專門守護佛法的八大龍王。天龍是護法,海龍住於龍宮,統管魚蝦鱉等水族,又有降雨龍、守藏龍(註:嘎瑪上師從不丹帶回昌列寺的龍當屬於降雨龍。見《神!上師從不丹帶回一條龍》)。龍在遠古時期是現身世間的,因人類好殺,龍有神通,就隱身了。用天眼觀,天上有金龍、白龍,也有黑龍等,大海中則有青龍。龍的顏色跟它過去生的修行有關,前生大概都修道,因淫欲熾盛墮入龍身。過去修得好的呈金色身,因有驕慢心,也有脾氣,好鬥的龍則呈灰色、黑色。
還分別有一頭、二頭乃至多頭的龍王,還分別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的龍王等,也有專門守護佛法的八大龍王。天龍是護法,海龍住於龍宮,統管魚蝦鱉等水族,又有降雨龍、守藏龍(註:嘎瑪上師從不丹帶回昌列寺的龍當屬於降雨龍。見《神!上師從不丹帶回一條龍》)。龍在遠古時期是現身世間的,因人類好殺,龍有神通,就隱身了。用天眼觀,天上有金龍、白龍,也有黑龍等,大海中則有青龍。龍的顏色跟它過去生的修行有關,前生大概都修道,因淫欲熾盛墮入龍身。過去修得好的呈金色身,因有驕慢心,也有脾氣,好鬥的龍則呈灰色、黑色。
龍喜好淫欲,但如果遇到佛法就會勇猛精進,卻往往虎頭蛇尾。在戒律上總會自己給自己“網開一面”,這叫乘急戒緩。金龍之中若有該投生到人間作皇帝的,作了皇帝後見到美女就喜歡,三宮六院,妻妾如雲,從秦始皇到清末的溥儀,平均壽命還不到三十歲,大多因“性”喪命,死後入銅柱地獄受刑。銅柱的溫度極高,高過煉鋼爐中熔化的鋼水千萬倍。而罪人見之則是裸體美女,抱之燒焦慘痛無比。巧風吹活,又見美女,忘記前痛,复去抱之,燒焦又活,再如是,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多劫不能出離。世間不守夫妻之道的女人,死後先到此獄。見熔銅之柱則是裸體俊男,抱之燒焦,陰風吹活,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男人亂欲者,亦復如是。
雖然龍有神通,但我們可不要羨慕它們,最好的天龍也只是天上的畜生而已,而且也有種種的苦報。
《長阿含經》記載閻浮提(地球)的龍普遍有三種苦惱:
被熱風熱沙燒其皮肉和骨髓;
有惡風突然生起,吹到龍宮內使龍失去自己的寶飾衣而現身;
龍王各在宮中娛樂時,會有金翅大鳥進來吃它們,所有的龍都很害怕,常為此煩惱。
《長阿含經》記載閻浮提(地球)的龍普遍有三種苦惱:
被熱風熱沙燒其皮肉和骨髓;
有惡風突然生起,吹到龍宮內使龍失去自己的寶飾衣而現身;
龍王各在宮中娛樂時,會有金翅大鳥進來吃它們,所有的龍都很害怕,常為此煩惱。
《虛雲和尚年譜》中記載了一個龍王向虛雲老和尚求戒的真實故事:“(民國二十一年壬申)是年春鼓山戒期,忽來一老者,鬚髮皓雪,容貌清奇,直入方丈室,跪予前求戒。問其姓名,曰姓楊,閩南台橋人。有一新戒名妙宗,亦南台人,未曾見過此老者。至菩薩戒畢,給牒後不見踪跡。迨妙宗回南台,至龍王庵見坐像,儼然同戒老人也,且戒牒在神像手中。南台哄動,咸稱龍王求戒雲。”
作為護法神的龍,龍宮裡有無量無邊的佛經,比人間要豐富的多。當年龍樹菩薩出家後遍讀人間佛經,總覺得有沒說完的道理,最後被大龍菩薩引入海中龍宮,學習了深奧的大乘方等經等無量的妙法,回到南天竺後大弘佛法,摧伏了許多外道。人間的《華嚴經》等大乘經典就是那時才從龍宮流傳出來的。
一個人如果真正地持戒修行,一定會得到龍王等八部神眾的護持和擁護。宣化上人在東北時就曾收過十條龍做弟子,上人那時有一個名叫果舜的徒弟,他曾在龍王廟旁邊建了一所茅篷作為修行的道場,在落成之日請上人去開光,結果當天有十條龍化現人形要皈依上人,當時東北大旱,上人令它們在哈爾濱四周四十里之內降雨作為拜師的條件,第二天果然普降甘霖解除了旱災。第三天這十條龍正式皈依,共同法名叫急修。從此之後,上人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有水用,離不開十條龍及其眷屬都來護法的緣故。
龍這些護法神不是佛菩薩,還會有分別心和執著心,它們若是見了不好好修行的人還是會生嗔心及發脾氣,還會懲罰他們。2002年我和幾位道友到河南一家寺院,聽寺院裡的人說後面供掛單的佛弟子居住的小二樓裡經常“鬧鬼”,好多人半夜被敲門聲驚醒,起床去看卻沒有任何人,還有人睡著從床上被掀起……嚇得許多人都不敢住到那裡,有人說是過去去世的僧人所致,寺院就專門為這事做了超度佛事,可是怪事依舊發生,我們就到那裡看了看,卻發現是寺院護法的龍神在那裡,我就問他:“是你在折騰他們嗎?”“是!我非常生氣!我折騰的人都是受人供養不好好修行的人,我們才不願給他們護法呢!遠的不說,你問問他們,昨天六月十九觀音法會他們怎麼做的?亂亂哄哄、嬉笑敷衍,真不像話! ……”我當時就批評他:“生氣有什麼用?難道你把這裡的僧人都嚇跑了,寺院裡沒人了,問題就解決了嗎?以後不要再這樣鬧了。”他雖然答應了,這家寺院也再沒“鬧過鬼”,我的心情卻也依然很沉重。時值末法,我們每一個四眾弟子絕不可以為了收錢作佛事,都要按戒律和威儀嚴格要求自己,自然會令人天歡喜、龍神擁護,否則連鬼神、護法也會瞧不起我們。
無論善龍、惡龍,都有或深或淺的嗔心。中國錢塘江口的大潮每年都要奪走許多人的性命,記得是一九九三年,又發生了觀潮人被潮水捲走的事件,當時果霖觀察到這些死去之人的神識都在龍宮,被五花大綁扔在地上,果霖問龍王為什麼抓他們?龍王大發雷霆:“讓他們自己說吃了我多少水族眷屬!”又問龍王為何下一個浪又送回來一個?龍王說那個人是自己來湊熱鬧的,殺業不重。地球上所有造成大災難的事件如印尼大海嘯等,都與受難眾生肆意殺生有關,誰是誰非一目了然。
佛在《正法念處經》裡告訴過我們:決定我們世間是善龍擁護、風調雨順還是惡龍當道、風雨失調的原因,還是取決於我們世間人自己的心意和行為到底是善是惡,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勉力持戒修行,讓善龍增長勢力、擁護世間,不要讓惡龍得勢、肆虐世間。
《《蓮師龍王淨供‧滌淨神魂精軌》》
本《《龍王淨供‧滌淨神魂精軌》》,乃大阿闍梨貝瑪(蓮花生大士)所作。
相關閱讀; ● 淨覺法師:佛教裡說的八大龍王 http://user.qzone.qq.com/405846891/blog/1416315937
《《蓮師龍王淨供‧滌淨神魂精軌》》
本《《龍王淨供‧滌淨神魂精軌》》,乃大阿闍梨貝瑪(蓮花生大士)所作。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施等諸福德 為利眾生願成佛(三反)
休爹桑 休爹休爹梭哈(七反)
喂!
欣樂近喜及安止 護貝執持多手眾
八大龍王四龍族 諸眷無礙臨此處
供養未雜諸毒之 調和眾藥甘露丸
與此廣大淨供養 以大歡喜享用已
一切嫌惡怨毒惱 息滅即發菩提心
莫施銹病霜旱災 消除人畜傳染病
適時澍降雨甘霖 農牧恆常豐收等
法財幸福令增長
一切有情諸疾患 願諸疾病速痊癒
一切眾生諸疾病 祈願永遠不生起
欣樂近喜龍王及 於教具信諸神眾
國王施主二者與 一切煩惱諸有情
願恆長壽與無病 獲得圓滿永安樂
~~得之於天上如來好友郗公,為平日修行法本,最適合煙供時辰,以下午三四時之間。特附誌(2014.06.10.)
相關閱讀; ● 淨覺法師:佛教裡說的八大龍王 http://user.qzone.qq.com/405846891/blog/1416315937
天上如來讚曰: (誌於2014.06.10.)(改誌於2014.12.22.) qq 1064523428。
1. 人生要幸福快樂的二不和三要: 不比較,不計較,要知足, 要感恩,要惜福。
2. 訴苦,訴個不停,愈訴愈苦;抱怨,抱住怨恨,愈抱愈怨。
3. 不要因上帝創造吃人的獅子而生氣,要為上帝沒為獅子裝上翅膀而感恩。
4. 幼稚園放學了,雷雨交加中,媽媽忘了準時去接小女孩。
小女孩只好獨自撐著小傘,獨自走回家,沿途小女孩對著天空笑得好燦爛。
當媽媽到半路接到她的時候,她好高興對媽媽說:
「上帝爺爺一直對我拍照耶!我也很乖,都是用媽媽教我的微笑對著上帝爺爺。」
5. 老太太 到台北的一個朋友家做客,突然地震,大家正驚惶失措,
卻見朋友九十四歲的老母笑嘻嘻地說:「老天爺真開心。」
地震停了,大家問那老太太:「您為什麼不說老天爺發脾氣,要說祂開心呢?」
老太太一笑:「我又沒得罪祂,幹麼想祂生氣呢?祂是開心,一笑一搖,就地震了。」
老太太又笑:「祂是開心得太過火,才害了人驚惶失措,可祂自己也沒想到啊!」
6. 當一個人喊出他討厭黑色的時候,其實他內心就是充滿了黑色。
這就為什麼我們必須時時心中保持正面的,陽光的,喜悅的,向上的,光明的思維,直接喊出我們內心喜歡的顏色。
以惡言惡行,猜忌誹謗侮辱他人的人,道理亦復如是。其人心中充滿惡言惡行,猜忌誹謗侮辱,猶如唾天而自唾也。
7. 個人自己的生存環境, 完全在看自己的心態。在沙漠中,同樣半杯水,生性樂觀的人說:「還有這半杯水呢」、
悲觀的人則傾向認為:「就只剩下半杯水了」。
8. 個人世界環境的完美與否? 完全看自己的認知和心態。心中想法和認知完美,身旁的世界就完美,
身旁的世界就是天堂,身旁的世界就是天國,身旁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9. 時間是一個陳舊不堪的老實情,是我們承襲過去生的強烈習性。
天地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夏蟲不能語冰,更有人世間千年才是天上一天的計算方式。
天地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夏蟲不能語冰,更有人世間千年才是天上一天的計算方式。
時間固有其客觀存在的標準,但真正的時間應該是主觀的覺受。
要不然怎麽有伍子胥昭關前,一夜急為白頭,戀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南軻一夢,浮生半百?
金剛經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天上如來斗胆披露時間的秘密。
10. 透露部分藥師佛咒語真義: 治病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用藥物治療肉體及意識層面的疾病,稱為「外藥」。西藥,中藥,手術,化療及放療圴屬之。
第二層次是內藥,方法是打太極拳,聽音樂,練瑜珈,營養,按摩,拔罐,括痧,針灸等治療,讓人身體內分泌平衡,範圍則是屬潛意識範疇,稱為「內藥」。
第三層次是以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對治無意識範疇中的「錯誤概念」,稱為「密藥」。有關「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真義,可詳佛典或大德解釋此處不綴述。具緣大師加持,放生,超度,安慰藥等等方法亦俱是。唯有到達此一無意識層次,才能改變個人的命運(即改變所謂病痛,出生八字、紫微斗數等所說的既定命運之束縛)。
最究竟的第四層次則是以「般若空性智慧」,治療眾生「貪瞋癡等根本無明」,令衆生能夠開悟而入佛知見,證入大智慧海。亦即如有宗的轉五識成五智,淨土宗花開見佛悟無生,禪宗的親見本來面目等。此則稱為「金剛大藥」,使迷途眾生終於成佛是也。
再三頂禮藥師琉璃光王「世尊」「如來」「大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者(全稱)。
(詳參藥師佛咒語,十小咒中有之,惜似有闕文,未若藏密中藥師佛咒語表達之完整也)。
11. 福德者,「福報」與「功德」是也。福報乃於世間行善而得之果報,能令生於善道,但仍屬有漏之善,福報享盡則仍直墮惡道,再受苦難折磨,在六道之間頭出頭末,輪迴不已。功德者,乃由於不住於心「三輪體空」行善而得來,此即為出世間之般若空性智慧也,亦即是無漏慧也。所謂「皈依佛,兩足尊」就是眾生要能成佛,必先具足「福報」「功德」二資糧也。有關「三輪體空」轉「福報」為「功德,般若空性智慧」之真義,若釋兩足尊為頂禮我佛雙足之前,僅及表相之義而已。行者當深入之以得其旨趣及受用。
12.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 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13. 菩提達摩「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14. 『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先尋擇金剛上師,以為依止。虔誦四皈依,誓心不退。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嚴持淨戒,以立根基。常觀十二支因緣,明生死本。次習禪定。內觀自心,本來清淨。修深般若波羅密,了知諸法。猶如夢幻。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制。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此為蓮師離藏前往鄔金國度對西藏王妃及院眷屬之留言,其實也是最好的佛法概論,也是學佛修行次第最明確的教敕。
13. 菩提達摩「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14. 『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先尋擇金剛上師,以為依止。虔誦四皈依,誓心不退。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嚴持淨戒,以立根基。常觀十二支因緣,明生死本。次習禪定。內觀自心,本來清淨。修深般若波羅密,了知諸法。猶如夢幻。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制。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此為蓮師離藏前往鄔金國度對西藏王妃及院眷屬之留言,其實也是最好的佛法概論,也是學佛修行次第最明確的教敕。
15. 《維摩詰經》~~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