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招摇诗歌赏析

转载文章

 陈先发诗歌《捂腹奔赴自我的晚餐》浅读
                                                 /依然

捂腹奔赴自我的晚餐 陈先发

让我们设想在每一条河中
在不同的时代跃出水面的鱼
             
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而将它在平底锅上烤焦
是多么乏味的事啊。
这光洁的瓷盘中,我们曾烧死过布鲁诺

让我们设想这条鱼游弋在我的每一首诗里。
写独裁者的诗
写寂静的边境修道院的诗
写一个黑人女歌手午夜穿过小巷被扼住喉咙的诗
写我父亲癌症手术后
             
踉跄着去小便的诗
写雨中的老花园的诗

我往它切开的腹中撒下盐
和古怪的花椒。
不再是一小把、一小把的泥土和噼噼啪啪的泡沫

而将剖开我腹部像扒开河面夺路而去的
又是怎样一个神经质的、
         
疲倦不堪的孩子?
我说过死神也不能让我丧失语言。
谁能真正猜到一条
鱼在那火中的回忆——
它油腻腻的皮肉是本时代的文学,却不是我的。
我有一份破釜沉舟的晚餐:
正如此刻在沙发下打盹的猫
      
和任何一片干涸的河床
曾经拒绝的那样

《捂腹奔赴自我的晚餐》 / 解析探讨

主析 山西依然

主持 天津李仪     

整理 辽宁文雯

解析依然

第一节:
     
诗歌以一种设想展开思绪,设想本身是一份美好的期待,也是对残酷现实的反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时刻真实的生活在遥望着远处的一种现实中,从这样的情感入手,我们不难看出:是探索的先锋,也是生的欲望和象征,敌人是世俗的偏见,也是死的预见。

第二节:
     
这一节视线回到现实,既是对诗歌标题的照应,也是生存真实的之现状:人们对新鲜的事物总是难免有怀疑和敌视的态度,有时候就形成对先锋的精神错误的判断和伤害,其实这是一种多么无聊而幼稚的行为呢。因此,此刻我们深深地感到作者自我的认定是肯定的,但也是心存忧伤和悲壮的。

第三节:
     
这节诗歌通过再次的设想,把话题转到了作者想要正真表达的问题之上:真正的诗歌,在广义上都是反文化的”“反文化是一切诗歌的本质属性我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是:既然是文化,就已成为一种既定的文学思潮,文艺窠臼了,是一种过去时了,而诗歌必须是通过对它的突破和创新才能产生新的吸引力,而这正是诗歌的先锋精神所在。

第四节:
     
其实作为在这节呈现的画面中,盐和花椒对真实的鱼而言是反作用的,是不需要或者说是一种伤害,而泥土和泡沫是鱼真正需要和必须的,此时的鱼应该说已经有我的影子了,严格的说我也有第二节的布鲁诺的影子。其实每一首首诗歌——就代表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啊。

第五节:
     
视觉继续转换,由设想现实设想现实到现实与幻境的相容,一种睹物思己的忧患和觉醒,在思绪的纠结穿越中体现了一个沉思着的的诗意张力。我是鱼,也是那个尚且幼稚的孩子,在生活的烤炙中,谁能理解我的艰辛与迷茫呢?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此处更进一层的细致剖析:即便我是鱼,我的皮与骨也是不能相容的,是本时代的文学,也即是既定的形式,而我的才是真正的先锋精神的代表,如此的描绘让人深刻的感觉到一种无法形容的自我分裂的阵痛……绝决的晚餐,像是最后的盛宴?被人出卖、甚至放弃,生活好像也被信念放弃,被曾经的苦难放弃。破釜沉舟的晚餐当然也是一种誓死的绝决,我是捂腹来赴宴的,但是我是自信的淡定的,我并不怕被打盹的猫干枯的河床拒绝。

    《晚餐》是一种先锋精神的咏叹,是一种深刻的无人理解的自省,一种悲壮的自我的肯定与坚持的绝决,诗歌显示的是作者对自我(诗歌创作)的纠结和探索。

     “是探索的先锋,也是生的欲望和象征,敌人是世俗的偏见,也是死的预见,鱼的精神是我追寻的方向与目标,皮肉却是如此让我腻烦,我期待的晚餐,就是我最后坚持的决绝与盛宴。

       初读《晚餐》与第一首《前世》流畅的画面感相比,反而略显生涩与停顿,也许正是这样的技巧,才能更突出沉思的痛苦与意味,也许也是我对晚餐看的还不够深入。当然《晚餐》在构架和意味上更深刻些,这个也是确定的:比如视线的频繁转换,直到现实与幻境的重叠;比如主题的层层递进;比如主题与内容的呼应(捂腹奔赴自我的晚餐将剖开我腹部像扒开河面);比如词语的多义性(跃出应该有双重的含义:有被动的无奈;也有主动的勇敢哦)。比如诗歌的形式美,这是俩首诗歌都具备的明显特点。诗歌也有一些地方我没有读懂:比如猫与鱼的关系?好像有点遗憾?比如第三节的作用,似乎可以省略些?表达的应该是写作方向吧?比如我说过死神也不能让我丧失语言与其他句子的联系我也感觉不清晰。

      呵呵  也许就像一个朋友所说的那样,只要能把整个诗歌的思路理顺,理解就应该是对的,那么,我的解读应该是诗歌文本里本来蕴含的其中一种吧?对于诗人陈先发,我几乎没有读过他的诗歌,这俩首诗是朋友发到群里看到的,他也提到了一些诗人的风格,但是我一直认为,对诗的看法还是自己最原始最真切的感受才是对诗歌或者诗人的最高尊重和礼敬,所以我坚持自己先不看诗人别的诗歌,也不看别人的评论,试着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悟和崇敬。(结束)


讨论——
天津李仪:
现代诗么,随着心灵的跳动、飞翔,蹦出来的字词也是跳动、飞翔。每一条河,不同的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这是谁?——先存疑。
将鱼放在平底锅上烧烤,这又是谁?也存疑。
被烧烤的是布鲁诺,什么意思?这是一个隐喻,暗示什么呢?肯定是那个敌人的对立面。
      
分析一下可能有点明白。布鲁诺捍卫的是太阳中心学说,代表真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善良正义自由等等。那么另一个对立面就好说了,丑陋邪恶独裁。
第四段好说,渲染呗,问题是第三段,有人在写诗,谁呢,我们。
写诗和烤鱼混在一起,朦胧中意象慢慢清晰,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意境,一种站在道德高度的自我拷问。
其实呢,一切的一切,标题都说了。
湖南落幕:
其实呢,一切的一切,标题都说了。确实是这样的。谢谢李老师精彩的发言。
上海蛤蟆哥:
其实陈先生的思路是很清晰的,就是找几个敌人。 我因为喜欢陈先生的作品,就来学习学习。
主析大漠孤烟:
说句实话,这首诗俺没读懂
广西香芋:
很佩服各位老师那样深入的解读,真是一种锻炼。只是花半天才读懂一首诗,想想有多少读者呢?
上海蛤蟆哥:
文本本身就摆在哪里,多说无益。
广西香芋: 
我对这位陈先生的诗不熟悉,但乍一看,感觉句子散文化,结构极端不美。
龙江龙女: 
有硬伤。
天津李仪: 
口语但不口水,我还是那句话,看悟。
上海蛤蟆哥:
首先什么是散文化? 
湖南落幕:
关于散文化的问题,我却不认同香芋的观点。首先是散文化的理解问题。
云南蓝雪: 
读这类文字 先要定位是怡情抒怀写意的  还是哄物隐喻转身的  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的。第一次参加这类的活动  很受益。 
天津李仪:
即使不分行,也还是诗。有诗的质地。
主析大漠孤烟:
而将剖开我腹部像扒开河面夺路而去的
又是怎样一个神经质的、
      
疲倦不堪的孩子?
这样的句子,分行与不分行有何区别呢?
上海蛤蟆哥:
大概有节奏旋律一说吧。 
湖南落幕:
个人认为这样的分行是伴随诗歌的情感节奏。
天津李仪:
我看还是诗的语言,不是散文抒写语
云南蓝雪:
分行能增加诗质的强度   诗文始终营造着一种坚硬的气氛  这样也许是为了协调吧。
湖南落幕:
像目前很多诗歌确实在应用散文的技巧,但是它始终保持着诗性的语言,这就是它和散文的区别。
上海蛤蟆哥:
或许是散文更多的借鉴了诗歌也未可知。
主析大漠孤烟:
我看不是坚硬,而是有点生硬。
广西香芋:
写一个黑人女歌手午夜穿过小巷被扼住喉咙的诗
写我父亲癌症手术后
        
踉跄着去小便的诗
前一句不分,后一句分开,有目的?
云南蓝雪:
若以散文形式书写 语气也通畅  少了力度 多了抒情。  
主析大漠孤烟:
也许吧。
湖南落幕:
蓝雪老师说得对。
主析大漠孤烟:
蓝雪老师好!我只是不明白,请大家多指教啊。
天津李仪:
散文的语言平实。
湖南落幕:
对于散文,李老师最有发言权。
主析大漠孤烟:
没读懂,不能证明不是好诗,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广西香芋:
呵呵,知道,李老师的散文。
上海蛤蟆哥:
个人觉得仅就语言本身来来说我们是无法甄别这散文那句是诗歌的。 
主析大漠孤烟:
是的。只是感觉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很累。我自我感觉语感还是很好的,但面对这样的句子,我还是读得有些支离破碎。

湖南落幕:
有人说,近20年来,频频闪动于传媒的中国诗歌诸主张都未真正重视或偏离了语言,或对语言并无建树。而陈先发他们在行动。

广西香芋:
这样的诗对于我简直就是骨头,我只就我看法说出来,请老师指点。
主析大漠孤烟:
读这首诗,光是把句子理顺,就花了我半个小时的时间。
天津李仪:
我到现在都没理解最后一段。只是觉得,哦,是这么回事。
主析大漠孤烟:
语言是建树了,但离群众却远了
湖南落幕:
诗歌确实不是群众性的东西。它选择读者,当然读者也选择它。
主析大漠孤烟:
但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大都是群众性的。
广西香芋:
如果不是群众性的诗歌它肯定不算好诗。
云南蓝雪:
读先锋诗很伤细胞的 每次遇到这样的 他们就让我去审。
山东听雨:
其实,李老师的解读倒是很深入浅出的。
上海蛤蟆哥:
本山大叔的小品倒是喜闻乐见,但和诗歌有什么关系呢?
山东听雨:
这样的先锋诗,读起来却是累人。
湖南落幕:
其实抓住诗歌的点,然后你会进入。只是太多的人被脑力所伤而终止进入。
上海蛤蟆哥:
我说的这些只是一些笑话。 
主析大漠孤烟:
小品也是艺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