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滴 (四)
个人日记
读《雨中品竹——蜀南竹海之旅》想到的.......
分享了好友不停《雨中品竹——蜀南竹海之旅》游记,他以精美的文字,独特的审美视觉,给我们展示了四川宜宾雨中竹海的千姿百态的景观。远望竹海,万倾碧波随风摇动,似淡绿色的海底世界;近看,竿竿靑翠欲滴,节节绿色氤氲,加之竹林七贤的雕像,更增加了竹海的幽远与神韵。深冬季节,群芳落尽,唯竹翠绿,在细雨中,轻柔的舞动着它们的叶,拒喧哗于尘世之外,用自己纤弱的身躯,以四季的常绿营造出一个脱于世俗的意境。竹筒身上的丝丝雨痕和挂在竹叶上的晶莹水滴,盈盈而透亮,不得不让你心随景动,心生怜惜,遐想翩翩,把你的思绪带到遥远的地方,,,。
我爱竹,由来已久。小时候,母亲带我回爷爷家,爷爷家的房子后面就有一大片竹林,我要抬头才能看见竹子的顶端,风吹竹林的时候,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有月亮的晚上,摇动的竹影在窗户外时隐时现。干枯了的宽大的笋叶落在竹根下,我会用细小的竹子把这些干笋叶一片一片穿起来,带回家和同街的小朋友玩。现在这片竹林早已不复存在,取代它的是几个叔叔家的红砖瓦房。现在想起来,那时对竹的喜爱,也许就是竹的常绿色和它干净光洁的竹竿,比任何植物都洁净。
后来,我识字了,在语文课本里,在课外书籍里,读到很多赞美竹子高洁的品质。千百年来,那些诗词中蓄积了古代和现代文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是我国竹文化的一大瑰宝。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这就是对竹的声,影,意,形,从观赏和审美的角度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还有一位喜爱画竹的,总爱在他画的竹子旁边写道: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一直把竹比作正直,坚韧,不屈不挠的化身。大文豪苏轼曾写过:“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竹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因为竹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至此我在潜移默化中让小时候对竹的喜爱有了一层文化的包裹。
再后来,我能基本看懂红楼梦的时候,就对书中潇湘馆里的竹的描写,印象更为深刻:“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以竹子为盛,黛玉也就是因“爱那几竿竹子,隐这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而选中居住潇湘馆的。竹的外形,竹的神韵,又无一不与黛玉交融,叠印。“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的绝妙的象征。“竿竿青欲滴”,修长,苗条,随风摇曳,似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为伍,永远的清秀质朴,又与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孤傲的性格很契合。“斑竹一枝千滴泪”,又映衬着号称“湘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和以泪洗脸的悲剧命运。她在这里伴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静静中又仿佛能看见黛玉洒在竹上的泪痕,冥冥中能听见她离世时风吹竹林的那片沙沙声,,,。
因此,我对竹的喜爱,链接了一个清晰的载体,不管在哪里见到竹,油然的会想起那个伴竹一生的林妹妹。所以当我久久地凝视雨中品竹的游记里的竹海画图时,我脑子里闪过的不仅有千百年竹文化的赞扬,还有那永远抹不去的红楼梦里的黛玉形象,,,,。
青青草
2015. 1 .8
文章评论
闲云野鹤
[em]e179[/em] [em]e160[/em] 我也爱竹。不仅是它的节和无心,也因其“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等等。 谢谢不停的游记,谢谢您的这个“滴”! [ft=,3,punctuation, 微软雅黑, tohom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