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1
个人日记
我们在写诗,在作词,在作对联当中,都要用到格律,诗有诗格律,大家朦胧之中,都会自然而然写上四句七个字的东西,或者在网上一时感动,对上一些别人的对联。但是,我们在拿给别人看的时候,突然会被别人告诉你,平仄不对,或者你失平仄了。那什么是平仄呢?
我们要写诗,必须要知道平仄。平仄分为两大类,新韵平仄和古韵平仄。
一.新韵平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我们都知道,它有四个声调:一声,它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三声,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和四声是一个高降调。这个我们从小学都开始学习的,大家都能理解吧?普通话的平仄,是根据这四个声调化分的:依据于(中华新韵),这个划分很简单。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字的四声的依据,把一声,二声视为平声,三声四声视为仄声。即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所以,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弄不清楚字的平仄,就去查一下新华字典,看看它的读音是几声即可,我们掌握起来也容易。
比如说: 怎(3)去(4)长(2)愁(2),夜(4)雨(3)更 (4)添(1)篱(2)舍(4)酒(3);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何(2)来(2)广(3)厦(4),秋(1)风(1)曾(2)卷(3)草(3)堂(2)茅(2)。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二.古韵平仄:我们现在说普通话,那古人是不是说的也是普通话呢?也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之语调的分别呢?其实不然,我们普通话的成型,是元代之后语调变化的一个产物。那语调在未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与普通话相同,它也有四声,即平、上、去、入,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四声。唐朝年,把这四声分为两类,一是平声字,一是仄声字,平声字就是平声,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这就是古平仄。如此,格律诗得以产生,以后的词曲等均依次而成。这种理论,就如同把四个班级合并,并按照男女分开成两个部分一样。
汉字之声,天然而成。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它是在我们文字的发展当中自然形成的。上古有几声我们具体不太清楚,但是,至迟到南北朝时,四声已经确立了。古四声的产生,罗常培在《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中说:“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可见很久远的事情了.”“四声”的概念,就是其时沈约、周顒等人提出来的。当然,是提出来,而不是创造发明。他们也只是总结了规律而已。沈约结合琴韵音律,撰写《四声谱》。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 所以,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
我们普通话的四声的读音,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那古四声的平上去入是个什么样子的读音?确切的说我们真的很模糊。因为从元代的变声开始,我们都已经失去了古四声的准确的发音了。我们只能从文件记载及结合各地方言,来进行猜测。《南史•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天”是平声字,“子”是上声字,“圣”是去声字,“哲”是入声字。周舍用“天子圣哲”四字说明平、上、去、入。汉字大概于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当时的汉语具有入声,因而日语将入声的痕迹保存至今,当然是经过演变了。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 《文笔式》对四声的描写“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康熙字典》对四声的描写: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我们对照一下,我们就知道,平声发音形式平行毕直,就如车行在水平一样的大道上,没有高低起伏,但是,却是有轻起音和重起音之分的,应该属于中平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元人会把平音分为两种的原因所在吧。上声字呢?上声凌厉变高,直行爆发,好比猛烈高呼的音调,起音有轻音无重音,这是升调。去声则清而余韵较长,它不仅语音分明,而且哀怨韵长,起音未分轻重,这是一个降调;入声字直接短促,一发而迅速收起,这是一个短调。 所以说,我们再对照一下方言,就会明白了。我国的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没有入声字。但是,在我国南方,北方的山西等,都将其保留下来。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均保留入声,但是粤、闽、客三方言保留的较为完整。以粤语为基准;平声平行音变细;上声爆发起音轻;去声犹如快刀落;入声内敛聚丹田。音很长,音很短,音极短,音短极;这些我们只做些了解,并不要求大家去记忆,即使记不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在学习写诗填词的时候还会再讲。
有一位现代诗人说:“汉语有四声,平.上.去.入间错的组合,可以构成汉语特有的起伏和清浊变化的音调,或和谐悦耳,或铿锵有力,同时句长句短,韵之有无给它增加了另外的内容----因为韵是带感情的!古人所谓的“阴阳顿挫”,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知道了新韵平仄和古韵平仄,我们下面讲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两种平仄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能通过今天新韵平仄来初步判断古韵平仄;
普通话的平声字(一声、二声),绝大部分是古时候的平声(平声),而普通话的仄音字(三声、四声),就是古时候的仄音字(上、去、入)。那为什么现代的平声字有一部分在古代是仄音呢?因为现在我们的平声字里,含有古时候的入声字,而入声字,在古代,是划分在仄音里面的。我们在元朝的时候,古四声发生了变化。即平声字分为了阴平和阳平,阴平就是我们现在一声,阳平就是我们现在二声;上声和去声,分别是我们现在三声和四声;而过去是仄声字的入声,则被分到了阴平(即一声),阳平(即二声),上声(即三声)和去声(即四声)当中了。因此,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字的。须要注意的是,入声字是分到这四个声调之中,不是仅仅地分到一声和二声之中;那有同学要问了,分到三声和四声的入声字为什么不讲呢?因为,三声和四声本来就是古仄音,入声字也是古仄音,即然都是仄音,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按照古平仄,被分到一声、二声中的入声字,依然是仄音。笼统的说,现在仄声(三四和四声)加上现在平声里面的入声字,就是古仄;关于入声字的辨识,我们一会再讲;
举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去4)阶(阴平1)碧(入4)草(上3)自(去4)春(阴平1)色(入4), 仄平仄仄仄平仄
隔(入2)叶(入4)黄(阳平2)鹂(阳平2)空(阴平1)好(上3)音(阴平1) 入入平平平去平 (这里是好坏的好)
我们知道了两种平仄,那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去写呢?有人说我们的诗词联都来源于古代,你们必须用古韵平仄;其实不然,用新韵平仄写的东西也很美。下面我们欣赏一些现代诗人写的诗词:1.莺啼序.送别 范文飞 春光已然病去。露从低倚户。月来晚、轻挑无眠。似诉萧索迟暮。清纱落、黄沙似雪。云波簇簇飘如楚。几丝凉风至。残红尽起歌舞。 2.登泰山有感:历史风云皆壮烈,舞台人物各悲欢。大江东去云随我,谁是英雄天地间? 3. 怎去长愁,夜雨更添篱舍酒;何来广厦,秋风曾卷草堂茅。读起来郎朗上口;也有人说我们是现代人,应该用新平仄去写。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用古韵平仄写的诗词效果如何这连例子都不用举的。包括现代的诗词人,古韵平仄依旧是主流。其实,我没有那么多要求,至少在13班没有。我不反对用新韵平仄,也不反对用古韵平仄;但在使用中必须注意两点,这不是我自己规定的,这是常识:1.新平仄与古平仄在同一首作品当中,不能混用。你不能说我上联用的古平仄,下联用的普通话平仄;你也不能说我的诗词当中,一半是普通话平仄,一半是古平仄;2.在使用新平仄时,必须得标明新韵 二个字,是标新韵,而不是标 新韵平仄;古韵平仄则不用标注.不管上联也罢,还是一副对联,还是一首诗,一阙词,用新韵平仄必须标明新韵的;反之,我们会认为你用的是古韵平仄
三. 我们上面讲了两种平仄,新韵平仄大家都能理解,查字的读音是什么;那怎么知道这个字在古代,是平还是仄呢?那就要用到我们的工具书了,即韵书;
一个字到底是平是仄,属于什么韵部,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也不是根据流传下来的经验。不管是古韵平还是新韵平仄,在诗词当中都有自己的依据,这种依据就是韵书。而不是查字典,字典上只规定读音,未标明平仄和韵部;韵书不但归定了字的声调平仄,还归定了这个字属于什么韵部,这样就为诗词的压韵提供了依据。至于什么是压韵,我们等到诗词当中再讲。不同的韵书,某些字的读音和韵部也是有些差别的。离开了韵书,平仄就无从谈起。
韵书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文学创作,方便人们依韵写诗填词。汉魏以后,篆书、古文变为隶书、草书,字形变化很大,谐声字的声旁渐渐不能准确表达字音,这样,文字的正确读音便无一定的标准,不但写作韵文发生困难,人们的社会交际也多障碍。这就要求有规定文字正确读音的韵书出现。
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1. 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2. 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韵略易通》就属此类。3. 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但是,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离不开汉字的声、韵、调。
1.我们先来看新韵平仄的依据------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的特点:1.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2.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3. 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也就是说,新韵中说的,我们普通话一声和二声为平,三声和四声为仄。4. 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所以,我们在写对联,诗,词的时候,如果想用新平仄,一些没有把握的字,包括这个字属于什么韵部,都必须依照中华新韵的规定来写。
2.古代韵书:自诗经起,至我们新韵的产生,时间非常之长,
1.中国第一部韵书: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隋书?经籍志》著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不分韵部。《声类》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说文解字》多2167个字。唐代封演《闻见记》记载,《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声类按音,而不分韵部。
2. 晋代吕静编著有《韵集》,也是按五声而作,《魏书·江式传》说,是“宫商兡 徵羽各为一篇”。不管是李登的声类,还是吕静的韵集,都已经失传了,只是记载,具体的和我们今天的声、韵、调有什么关系还不太清楚。而后来词的燕乐,与此又是不同,则是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分别对应1,2,3,4,5,6,降7,闰是宫音下方的大二度。这是填词的时候注意的,我们对联和诗暂且不深入。
3. 《切韵》:六朝的时候,是韵书的发展时期,而且还很杂乱不一。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而各韵书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地方甚至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后来,隋朝的陆法言总结考证,并编写了《切韵》。也是现今可考证的最早的韵书。很遗憾的是,原书至今未发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并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关于反切,大体说一下。就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反切上字叫"切",反切下字叫“韵”。比如青 仓经切;取仓的声母和经的韵母及声调,切青的读音。在每一韵目前都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序;《切韵》收字12158个,比《说文解字》多出2806个。《切韵》的最大好处,就是在六朝众多韵书的基础上,分析考证研究,并加以分析,可以说是六朝各韵书的总结和发展,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
4. 《唐韵》:由于唐朝诗歌的迅速发展,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唐代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又多两韵,一为上声,一为去声;《唐韵》的出现使韵书日臻完善,也使韵书更具有字典的性质,这是一大发展。此书出世之后,唐代诗歌多以唐韵为标准进行平仄压韵。宋许颧在《东齐记事》中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
我们从这些韵书可以看出,在陆法言的《切韵》之前,可以说韵是没有什么讲究的。虽然也是依书而作,但是杂乱不一,所以格律的形成也不具备条件。等到《切韵》出来后,至到《唐韵》的产生,诗人绝大多数都以《切韵》为韵律标准。这也为以后的格律诗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唐朝李渊皇帝,武则天频步的官律后,诗人大都压《切韵》。而到了《唐韵》之后,才用的唐韵,包括考试的举子,所以,唐朝的作品绝大都用的是《切韵》和《唐韵》。
但是,不管是《切韵》还是《唐韵》,都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都属于私人韵书,我们称为私韵。学者之所以用这两种韵书,因为它全面,系统,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样。尽管如此,还是有些混乱的。
5. 《广韵》:《广韵》是宋代的官韵著述,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及频的韵书。记住,这是第一部官韵;由皇帝频布的韵书.我们称之为官韵;他的出现,在格律的统一性都具有力度。皇帝命令陈彭年、丘雍等人集体整理编修的。全名称为《大宋重修广韵》,集大成于《切韵》和《唐韵》,计5卷,全书收字26194个,注文191692字,按照平上去入的顺序排列,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入声34,共206个韵部。
6. 《集韵》:这是第二部官韵,仅在《广韵》颁行后的31年。宋仁宗命北宋文字训诂学家丁度和宋祁等人重修《广韵》。到宋英宗治平4年(公元1067年)终于重修完毕。皇帝赐名为《集韵》,颁行于天下。《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出27331字,它是我国现存收字最多的韵书。此书一出,《广韵》废。
7. 《平水韵》: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刘渊修编成《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刘渊是平水人,故称《平水韵》。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作成107韵部。这不仅是一部官韵,而且是至今使用的韵书。我们现在说的律诗格律,对联的古平仄,古音压韵,都是依据此韵书为标准的。所以,我们大家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在写对联的时候,想用古韵,必须依据平水韵来做,来写。这是个规矩,传承了近千年,我们也按平水韵去写。
平水韵之后并不是没有官韵,比如明代,乐韶风、宋濂等人奉洪武帝,(公元1375年)编成一部官韵——《洪武正韵》。但它由于比较接近当时的南方方言,所以明代士人作南曲时往往参用它的韵部,又称南曲韵书,并没有能取代科场中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平水韵。当然还有我国规模最大之韵典---【佩文韵府】,清雍正年间的音韵阐徵,都没有取代平水韵。我们主要解绍一下平水韵:
(1)它是平水人刘渊修编成的一部官韵。(2)平水韵的修订是根据唐人用韵的情况,实际上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又在《切韵》和《唐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因此,大都符合唐人律诗用韵,所以这也是唐朝人绝大所数的格律诗相同于平水韵的地方。(3)原平水韵韵部为107韵,而现在用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修订本,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成为定格。他包含了平音30部,上平15部,比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不管上平音还是下平音,都归于平音;仄音76部,其中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4)平水韵的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5)我们如果用古平仄来写诗,那必须是按照平水韵来写。这是不成文的规定,我们必须遵守;
关于《玉篇》: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而不是所谓的韵书。它与说文解字相同。他作《玉篇》的宗旨是要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
四.判断古平仄及韵的方法:
1.用诗词校验工具。当然,检验工具虽然简单,但也不是万能的,出现了多音字,还得需要作者自己去明查。比如重字,两音,一平一仄,校验工具是判断不出来的。我都用的是搜韵的网去校对。
2. 查韵书: 新平仄就查中华新韵;古平仄就查平水韵;如果用古平仄的话,入声字是一个大难题,在平水韵当中有一个专门的入声韵部,大家可以去看看。还有一些关于如何记忆入声字的办法,我们不做正课来讲了。记忆入声字,没有好办法,只有多看,多记,多总结分析,不要求大家将入声字全部记住,只记住我们常用的就好。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平仄通用的地方,不用专门记忆,韵书都有标定。“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
3.以普通话平仄判断古平仄。仄音:我们现在普通话的三四声,就是古仄音。一二声,绝大多数都是古平音,而少部分,是古代的入声字;
我们要写诗,必须要知道平仄。平仄分为两大类,新韵平仄和古韵平仄。
一.新韵平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我们都知道,它有四个声调:一声,它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三声,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和四声是一个高降调。这个我们从小学都开始学习的,大家都能理解吧?普通话的平仄,是根据这四个声调化分的:依据于(中华新韵),这个划分很简单。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字的四声的依据,把一声,二声视为平声,三声四声视为仄声。即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所以,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弄不清楚字的平仄,就去查一下新华字典,看看它的读音是几声即可,我们掌握起来也容易。
比如说: 怎(3)去(4)长(2)愁(2),夜(4)雨(3)更 (4)添(1)篱(2)舍(4)酒(3);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何(2)来(2)广(3)厦(4),秋(1)风(1)曾(2)卷(3)草(3)堂(2)茅(2)。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二.古韵平仄:我们现在说普通话,那古人是不是说的也是普通话呢?也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之语调的分别呢?其实不然,我们普通话的成型,是元代之后语调变化的一个产物。那语调在未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与普通话相同,它也有四声,即平、上、去、入,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四声。唐朝年,把这四声分为两类,一是平声字,一是仄声字,平声字就是平声,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这就是古平仄。如此,格律诗得以产生,以后的词曲等均依次而成。这种理论,就如同把四个班级合并,并按照男女分开成两个部分一样。
汉字之声,天然而成。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它是在我们文字的发展当中自然形成的。上古有几声我们具体不太清楚,但是,至迟到南北朝时,四声已经确立了。古四声的产生,罗常培在《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中说:“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可见很久远的事情了.”“四声”的概念,就是其时沈约、周顒等人提出来的。当然,是提出来,而不是创造发明。他们也只是总结了规律而已。沈约结合琴韵音律,撰写《四声谱》。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 所以,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
我们普通话的四声的读音,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那古四声的平上去入是个什么样子的读音?确切的说我们真的很模糊。因为从元代的变声开始,我们都已经失去了古四声的准确的发音了。我们只能从文件记载及结合各地方言,来进行猜测。《南史•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天”是平声字,“子”是上声字,“圣”是去声字,“哲”是入声字。周舍用“天子圣哲”四字说明平、上、去、入。汉字大概于隋、唐时代传入日本,当时的汉语具有入声,因而日语将入声的痕迹保存至今,当然是经过演变了。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 《文笔式》对四声的描写“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康熙字典》对四声的描写: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我们对照一下,我们就知道,平声发音形式平行毕直,就如车行在水平一样的大道上,没有高低起伏,但是,却是有轻起音和重起音之分的,应该属于中平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元人会把平音分为两种的原因所在吧。上声字呢?上声凌厉变高,直行爆发,好比猛烈高呼的音调,起音有轻音无重音,这是升调。去声则清而余韵较长,它不仅语音分明,而且哀怨韵长,起音未分轻重,这是一个降调;入声字直接短促,一发而迅速收起,这是一个短调。 所以说,我们再对照一下方言,就会明白了。我国的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没有入声字。但是,在我国南方,北方的山西等,都将其保留下来。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均保留入声,但是粤、闽、客三方言保留的较为完整。以粤语为基准;平声平行音变细;上声爆发起音轻;去声犹如快刀落;入声内敛聚丹田。音很长,音很短,音极短,音短极;这些我们只做些了解,并不要求大家去记忆,即使记不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在学习写诗填词的时候还会再讲。
有一位现代诗人说:“汉语有四声,平.上.去.入间错的组合,可以构成汉语特有的起伏和清浊变化的音调,或和谐悦耳,或铿锵有力,同时句长句短,韵之有无给它增加了另外的内容----因为韵是带感情的!古人所谓的“阴阳顿挫”,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知道了新韵平仄和古韵平仄,我们下面讲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两种平仄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能通过今天新韵平仄来初步判断古韵平仄;
普通话的平声字(一声、二声),绝大部分是古时候的平声(平声),而普通话的仄音字(三声、四声),就是古时候的仄音字(上、去、入)。那为什么现代的平声字有一部分在古代是仄音呢?因为现在我们的平声字里,含有古时候的入声字,而入声字,在古代,是划分在仄音里面的。我们在元朝的时候,古四声发生了变化。即平声字分为了阴平和阳平,阴平就是我们现在一声,阳平就是我们现在二声;上声和去声,分别是我们现在三声和四声;而过去是仄声字的入声,则被分到了阴平(即一声),阳平(即二声),上声(即三声)和去声(即四声)当中了。因此,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字的。须要注意的是,入声字是分到这四个声调之中,不是仅仅地分到一声和二声之中;那有同学要问了,分到三声和四声的入声字为什么不讲呢?因为,三声和四声本来就是古仄音,入声字也是古仄音,即然都是仄音,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按照古平仄,被分到一声、二声中的入声字,依然是仄音。笼统的说,现在仄声(三四和四声)加上现在平声里面的入声字,就是古仄;关于入声字的辨识,我们一会再讲;
举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去4)阶(阴平1)碧(入4)草(上3)自(去4)春(阴平1)色(入4), 仄平仄仄仄平仄
隔(入2)叶(入4)黄(阳平2)鹂(阳平2)空(阴平1)好(上3)音(阴平1) 入入平平平去平 (这里是好坏的好)
我们知道了两种平仄,那我们应该用哪一种去写呢?有人说我们的诗词联都来源于古代,你们必须用古韵平仄;其实不然,用新韵平仄写的东西也很美。下面我们欣赏一些现代诗人写的诗词:1.莺啼序.送别 范文飞 春光已然病去。露从低倚户。月来晚、轻挑无眠。似诉萧索迟暮。清纱落、黄沙似雪。云波簇簇飘如楚。几丝凉风至。残红尽起歌舞。 2.登泰山有感:历史风云皆壮烈,舞台人物各悲欢。大江东去云随我,谁是英雄天地间? 3. 怎去长愁,夜雨更添篱舍酒;何来广厦,秋风曾卷草堂茅。读起来郎朗上口;也有人说我们是现代人,应该用新平仄去写。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用古韵平仄写的诗词效果如何这连例子都不用举的。包括现代的诗词人,古韵平仄依旧是主流。其实,我没有那么多要求,至少在13班没有。我不反对用新韵平仄,也不反对用古韵平仄;但在使用中必须注意两点,这不是我自己规定的,这是常识:1.新平仄与古平仄在同一首作品当中,不能混用。你不能说我上联用的古平仄,下联用的普通话平仄;你也不能说我的诗词当中,一半是普通话平仄,一半是古平仄;2.在使用新平仄时,必须得标明新韵 二个字,是标新韵,而不是标 新韵平仄;古韵平仄则不用标注.不管上联也罢,还是一副对联,还是一首诗,一阙词,用新韵平仄必须标明新韵的;反之,我们会认为你用的是古韵平仄
三. 我们上面讲了两种平仄,新韵平仄大家都能理解,查字的读音是什么;那怎么知道这个字在古代,是平还是仄呢?那就要用到我们的工具书了,即韵书;
一个字到底是平是仄,属于什么韵部,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也不是根据流传下来的经验。不管是古韵平还是新韵平仄,在诗词当中都有自己的依据,这种依据就是韵书。而不是查字典,字典上只规定读音,未标明平仄和韵部;韵书不但归定了字的声调平仄,还归定了这个字属于什么韵部,这样就为诗词的压韵提供了依据。至于什么是压韵,我们等到诗词当中再讲。不同的韵书,某些字的读音和韵部也是有些差别的。离开了韵书,平仄就无从谈起。
韵书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文学创作,方便人们依韵写诗填词。汉魏以后,篆书、古文变为隶书、草书,字形变化很大,谐声字的声旁渐渐不能准确表达字音,这样,文字的正确读音便无一定的标准,不但写作韵文发生困难,人们的社会交际也多障碍。这就要求有规定文字正确读音的韵书出现。
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1. 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2. 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韵略易通》就属此类。3. 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但是,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离不开汉字的声、韵、调。
1.我们先来看新韵平仄的依据------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的特点:1.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2.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3. 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也就是说,新韵中说的,我们普通话一声和二声为平,三声和四声为仄。4. 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所以,我们在写对联,诗,词的时候,如果想用新平仄,一些没有把握的字,包括这个字属于什么韵部,都必须依照中华新韵的规定来写。
2.古代韵书:自诗经起,至我们新韵的产生,时间非常之长,
1.中国第一部韵书: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隋书?经籍志》著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即“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不分韵部。《声类》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说文解字》多2167个字。唐代封演《闻见记》记载,《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声类按音,而不分韵部。
2. 晋代吕静编著有《韵集》,也是按五声而作,《魏书·江式传》说,是“宫商兡 徵羽各为一篇”。不管是李登的声类,还是吕静的韵集,都已经失传了,只是记载,具体的和我们今天的声、韵、调有什么关系还不太清楚。而后来词的燕乐,与此又是不同,则是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分别对应1,2,3,4,5,6,降7,闰是宫音下方的大二度。这是填词的时候注意的,我们对联和诗暂且不深入。
3. 《切韵》:六朝的时候,是韵书的发展时期,而且还很杂乱不一。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而各韵书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地方甚至矛盾,面对这种情况,后来,隋朝的陆法言总结考证,并编写了《切韵》。也是现今可考证的最早的韵书。很遗憾的是,原书至今未发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并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关于反切,大体说一下。就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反切上字叫"切",反切下字叫“韵”。比如青 仓经切;取仓的声母和经的韵母及声调,切青的读音。在每一韵目前都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序;《切韵》收字12158个,比《说文解字》多出2806个。《切韵》的最大好处,就是在六朝众多韵书的基础上,分析考证研究,并加以分析,可以说是六朝各韵书的总结和发展,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
4. 《唐韵》:由于唐朝诗歌的迅速发展,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唐代孙愐在《切韵》的基础上,又多两韵,一为上声,一为去声;《唐韵》的出现使韵书日臻完善,也使韵书更具有字典的性质,这是一大发展。此书出世之后,唐代诗歌多以唐韵为标准进行平仄压韵。宋许颧在《东齐记事》中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
我们从这些韵书可以看出,在陆法言的《切韵》之前,可以说韵是没有什么讲究的。虽然也是依书而作,但是杂乱不一,所以格律的形成也不具备条件。等到《切韵》出来后,至到《唐韵》的产生,诗人绝大多数都以《切韵》为韵律标准。这也为以后的格律诗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唐朝李渊皇帝,武则天频步的官律后,诗人大都压《切韵》。而到了《唐韵》之后,才用的唐韵,包括考试的举子,所以,唐朝的作品绝大都用的是《切韵》和《唐韵》。
但是,不管是《切韵》还是《唐韵》,都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都属于私人韵书,我们称为私韵。学者之所以用这两种韵书,因为它全面,系统,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样。尽管如此,还是有些混乱的。
5. 《广韵》:《广韵》是宋代的官韵著述,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及频的韵书。记住,这是第一部官韵;由皇帝频布的韵书.我们称之为官韵;他的出现,在格律的统一性都具有力度。皇帝命令陈彭年、丘雍等人集体整理编修的。全名称为《大宋重修广韵》,集大成于《切韵》和《唐韵》,计5卷,全书收字26194个,注文191692字,按照平上去入的顺序排列,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入声34,共206个韵部。
6. 《集韵》:这是第二部官韵,仅在《广韵》颁行后的31年。宋仁宗命北宋文字训诂学家丁度和宋祁等人重修《广韵》。到宋英宗治平4年(公元1067年)终于重修完毕。皇帝赐名为《集韵》,颁行于天下。《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出27331字,它是我国现存收字最多的韵书。此书一出,《广韵》废。
7. 《平水韵》: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刘渊修编成《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刘渊是平水人,故称《平水韵》。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作成107韵部。这不仅是一部官韵,而且是至今使用的韵书。我们现在说的律诗格律,对联的古平仄,古音压韵,都是依据此韵书为标准的。所以,我们大家在写格律诗的时候,在写对联的时候,想用古韵,必须依据平水韵来做,来写。这是个规矩,传承了近千年,我们也按平水韵去写。
平水韵之后并不是没有官韵,比如明代,乐韶风、宋濂等人奉洪武帝,(公元1375年)编成一部官韵——《洪武正韵》。但它由于比较接近当时的南方方言,所以明代士人作南曲时往往参用它的韵部,又称南曲韵书,并没有能取代科场中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平水韵。当然还有我国规模最大之韵典---【佩文韵府】,清雍正年间的音韵阐徵,都没有取代平水韵。我们主要解绍一下平水韵:
(1)它是平水人刘渊修编成的一部官韵。(2)平水韵的修订是根据唐人用韵的情况,实际上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又在《切韵》和《唐韵》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因此,大都符合唐人律诗用韵,所以这也是唐朝人绝大所数的格律诗相同于平水韵的地方。(3)原平水韵韵部为107韵,而现在用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修订本,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成为定格。他包含了平音30部,上平15部,比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不管上平音还是下平音,都归于平音;仄音76部,其中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4)平水韵的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5)我们如果用古平仄来写诗,那必须是按照平水韵来写。这是不成文的规定,我们必须遵守;
关于《玉篇》: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而不是所谓的韵书。它与说文解字相同。他作《玉篇》的宗旨是要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
四.判断古平仄及韵的方法:
1.用诗词校验工具。当然,检验工具虽然简单,但也不是万能的,出现了多音字,还得需要作者自己去明查。比如重字,两音,一平一仄,校验工具是判断不出来的。我都用的是搜韵的网去校对。
2. 查韵书: 新平仄就查中华新韵;古平仄就查平水韵;如果用古平仄的话,入声字是一个大难题,在平水韵当中有一个专门的入声韵部,大家可以去看看。还有一些关于如何记忆入声字的办法,我们不做正课来讲了。记忆入声字,没有好办法,只有多看,多记,多总结分析,不要求大家将入声字全部记住,只记住我们常用的就好。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平仄通用的地方,不用专门记忆,韵书都有标定。“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
3.以普通话平仄判断古平仄。仄音:我们现在普通话的三四声,就是古仄音。一二声,绝大多数都是古平音,而少部分,是古代的入声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