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陶渊明的不同之处?

手机日志

图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另说郭沫若考证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另有小李杜之称的则是李商隐和杜牧。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心境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李白相比,确实是不一样的。这是当然的,假如都一样了,李白就不成其为李白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特别善于在开篇就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他很有可能是无心的。这两个十一字的对句,一下子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弃我去者”在昨日,过去就让它过去吧,只因今日又有今日的纷扰和烦恼。陈亦迅在歌中所唱的“烦恼会解决烦恼”,大概也含有这样的意味。

  本诗题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事情是“饯别”,地点是“谢脁楼”,道别的对象是李白的族叔李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上句给人秋风送爽的感觉,“酣”是“畅饮”之意,与背景环境很搭,对饮道别,从来是为人称道的话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谈及饮酒送别,这大概是脑海中最先浮现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两句的意象本身新颖、动人,再加上本诗后两句的点睛与升华,让这两句饮酒道别诗成为经典。至于“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的《雨霖铃》,描写离愁别绪的抒情之作,更是动人心扉,词作的语言表现本来就比诗歌自由、灵活,因而愈显凄美。

  “蓬莱文章”、“建安风骨”,李白点评李云的文章,这里写的仍是实事。至于其后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写的正是诗人驰骋想象,带着一腔豪情壮志、超凡脱俗的兴致,腾跃至青天,摘取日月。短暂的脱离现实,并不能彻底摆脱现实之苦,重新跌入现实的漩涡时,只能不由感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失意之时,人往往会选择借酒消愁,此联上句是起兴,下句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

  诗人面对的现实无疑是“人生在世不称意”,这样的忧愁,宿醉看来还是难以解决问题。面对当时的处境,李白别无选择,只有归隐一条路,于是便道“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本身是积极入世的,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为人又率性自由、不受拘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带给他情感、意志的冲击,也是其不少优秀作品的动因和催化剂。

  因个人性格不适合官场、而选择归隐的大有人在,其中比较家喻户晓的要数陶渊明。与李白不同的是,陶渊明的归隐获得的闲适、自在和愉悦,让他觉得这恰是适合自己的地方。《饮酒》和《归园田居》便是陶渊明享受归隐生活的写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分明带有一种为自己此时生活状态感到满足的喜悦,一种置身世外桃源、甚至值得炫耀的感觉。更值得他自豪的还不是环境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态,“心远地自偏”。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带有一种戏谑的意味:“当中的真意你们这些俗人是不会明白的了,只有亲身感受与体悟,并拥有从容淡定的心态,才可能会读懂哦…”这样的心境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李白相比,确实是不一样的。这是当然的,假如都一样了,李白就不成其为李白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