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藏!

个人日记

 图片

                                    文/图  严卫强

蓝天、白云、雪山、圣湖、玛尼堆;草甸、牦牛、经幡、隆达、转经筒……只要一提及西藏,这些元素就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那是离天空最近的圣地,离众神最近的瑶台,离香巴拉最近的故土。这——便是这片神奇的土地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想去西藏”这个念头由来已久,每每看到或听闻有朋友从那片高原上风尘仆仆地下来,骄傲地谈起藏民的糌粑、牦牛和酥油茶,谈起那里的雄鹰骏马、神山海子时,我的内心就会震撼一次,从而更添一分神往的情思。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西藏的美让人窒息,也让人却步。我发现,从那里回来的人,总会把高原上的各种症状和经历无限夸大,以至于出发前一天晚上,好朋友为我饯行,端起酒杯的那一刻,我的心中顿生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悲壮。

对于西藏,我没有非去不可的理由,却有着近乎盲目的坚决。今年年初下定决心,用了半年时间阅读了几本攻略的书籍,在网上招募了一些同行的队友后,我就迷迷糊糊上路了。

 2015715,我带着心爱的佳能5D3、家人的担忧和牵挂,以及11名队友,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一、最美318

有人说:西藏,不在拉萨,不在日喀则,真正的西藏在路上;美景不在前藏,不在后藏,真正的美景在川藏线上。为了充分体验“在路上”的神奇与美妙,我们在成都包了三辆越野车,沿着最经典的川藏南线,一路向西。

318国道川藏公路,沿着北纬30度向西延伸,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公路。它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一日四季的特殊气象,以及一路上无法判断的未知,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人文景观大道”,吸引着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我选择以公路的方式进藏的另一个原因,是想搜集旅途上的一个个小确幸。我想亲眼看看,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是怎样由平原的高楼林立、草木葳蕤,变成一望无际、满坡牦牛的高原风貌,再到可可西里的苍凉戈壁,人迹罕至。天和地是怎样从平原过渡到高原,视野的扩大、空间的延伸,甚至是高海拔引起的呼吸和心跳的变化,在我看来,这些都和旅行的目的地同样重要。

 汽车行驶在川藏线上,道路时而笔直,时而蜿蜒,时而平坦得与都市的柏油马路无异,时而崎岖不堪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你永远都猜不到,下一站将迎接你的是怎样惊险和美丽!有时,还会出现一日几重天,雨雪冰雹,四季袭来,像个撒娇的孩子,让你哭笑不得。而我,则可以静静地坐在车窗边,看风景的流动,看山川的变化,看赶着羊群的牧人和炊烟袅袅的村庄,他们构成了这片土地上最生动的画面。这一切,是如此地真实与美好。

 进入藏区,色彩是最让人无法忘怀的记忆。与别处不同的是,西藏的色彩显得更为明快、自然和简洁。深邃的蓝、透明的白、火热的红、神圣的黄、饱满的绿……让你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由这些色彩所带来的视觉震撼。蓝色,是西藏的底色,它是那样纯净、通透与高贵,仿佛是用南迦巴瓦峰的雪蘸着纳木错的水擦拭过一般,蓝到足以让你惊艳。在这样的天底下,寺庙林立、村庄错落、阡陌纵横、牧场棋布,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把你带入沉思;漂浮的云、潋滟的湖、翱翔的鹰、发呆的牛,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把你带向远方。

这样的蓝,这样的景,常常会让我们忘记自己,心情也会跟着这些色彩,变得明丽起来。

走在318,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会引起你的注意——那就是一路上的骑行车和徒步者。他们通常全副武装,帽子、围脖、手套、长衣长裤等,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只在眼睛处留出一道缝隙,以便在行走的同时,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他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形单影只,有的风驰电掣地从你面前疾驰而过,有的在一棵树或一块指路牌下饮水休息。在剪子弯山的观景平台,我遇到了一位骑行的老者,他约莫六十出头,精瘦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出于好奇,我主动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老人刚退休不久,年轻时就有个西藏梦,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去年退休后,他就再也闲不住了,买了单车,从山西大同一路骑行过来,已经骑了21天了!说着,他掏出手机,给我翻看他在沿途拍摄的风景。他说:“老伴身体不好,不能一起过来,我就把这些漂亮的风景装进手机,回去和她好好分享。”老人朴素的情感、执着的精神感染了我,临别时我紧紧地抓住他的手,表达我所有的敬意和祝福。

在林芝的时候,同行的小施突然对我说:“你相信吗?认真地走一趟川藏线,会改变你的信仰!”这一句话,着实把我怔住了。信仰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个人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岂能轻易动摇?可是,回想这些天的历程,当我在海螺沟第一次看到雪山,在亚丁徒步时迷失了方向,在“世界高城”理塘深情凝望,在然乌湖迷恋上一抹斜阳,在波密仰望满天繁星,在鲁朗偶遇虔诚的磕长头者……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信仰的影子!

 

                                                             二、亚丁村徒步

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亚洲发现一处“世外桃源”,他被那里的雪山、海子、峡谷迷住了。他在《失去的地平线》一书中曾这样描述:“那里有辽阔的地域,绵延的山脉,丰腴的草场,清澈的溪流,纯洁的雪山”,并把它叫做香格里拉。其实,这就是稻城亚丁。

稻城亚丁是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徒步路线之一,被称为“蓝色星球上最后的净土”。它以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闻名于世,更有神秘秀丽的珍珠海、牛奶海与五色海交相辉映,是无数摄影师、探险家魂牵梦绕的地方.

为了一睹亚丁的风采,我们从成都出发到达理塘后,特意偏离了318国道,向南往稻城方向前进。一路上翻山越岭,道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稻城,以为就是亚丁了。不曾想到,从稻城县到亚丁村,还有100多公里呢!

初到亚丁,已是傍晚时分。受高海拔的影响,队员们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晕和气喘。下了车,举目向四周张望,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到处都是茫茫的云海,什么也看不到。这不免让人心生疑问:亚丁到底有什么魔力,吸引人们如此义无反顾地赴约?

第二天,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调整后,大家的状态明显好多了。于是,带好干粮和水,最让人期待的亚丁村徒步开始了。

亚丁徒步,当地人也称之为“转山”,即围绕神山仙乃日内线走一圈。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相当于念一亿次嘛呢的功德,可洗尽一生的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我知道,于亚丁而言,自己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自然不该有什么奢望。我喜欢行走,我觉得行走的意义,就是在路上遇见最好的自己,激发自己未知的潜能。这,便足矣。

我们从亚丁二村出发,朝着神山的方向前进。整个村子深藏在群山和峡谷之中,云蒸雾绕,恍如仙境。一幢幢富有特色的藏族民居零星地散落在青黄相间的青稞地里,仿佛连接起了仙界与人世。伴随着清脆的马铃和长长的马嘶,我们来到了景区的中心——洛绒牛场。大家稍作调整后,就继续沿着藏民们转山朝圣的小道,向逶迤起伏的“稔青贡嘎日松贡”深处进发。

盛夏的川西高原,正值雨季,天气多以阴雨为主。虽然少了一分蓝天白云下的壮美,却增添了几许云雾缭绕的诗意。欢快的溪流从树丛中、石缝间、小道上冒出来,矫健的雄鹰不时从你头顶掠过。山顶上,峰林奇石各显峥嵘,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腰间,在高原极寒的天气下,成片的松树林郁郁苍苍、傲然挺立,昭示着生命的顽强与奇丽!而一路上在风中猎猎起舞的经幡,散落一地的隆达,高低错落的玛尼堆和风化的牦牛骨,更给这雄奇壮伟的山川抹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亚丁转山,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无论你走在哪个位置,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或感受到神山的存在。它们拔地而起,以绝对的高度傲视苍穹,在蓝天的背景中勾勒出优雅圣洁的白色剪影。每每凝望,心中都充满的敬畏和力量。神山积雪终年不化,大自然造物如此神奇,相比之下,人类是何等的卑微渺小!

从五色海下来,便开始走回程。长时间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行走,我的身体出现了异常——头痛欲裂、嘴唇发紫、口干舌燥,喝再多的水也无济于事。我不断告诫自己,我是队长,我要坚持。整了整衣服,我强行振作自己,命令双腿继续工作。我开始全神贯注于行走,万事万物都在远去,杂乱的思绪、满脑的纷扰,还有身体的不适渐渐趋于平缓。

转山行至半路中,身体再次发出警报。如果说之前的症状是可以感知、可以描述的话,那么这次就属于不可名状的。我感到身体的麻木、寒冷和脱水,头脑中最后一丝清醒指挥着我继续前进。身体和思想,第一次出现了脱轨。我甚至看见,死亡正紧紧地掐住我的脖子,露出狰狞的笑容。走了很久,我来到了一个石头砌成的小屋前,房顶的烟囱正冒着炊烟,我知道自己有救了。走到门口,里面出来一个中年妇女,她仔细地打量了我。那一刻,我身体孱弱得连一声呼救都喊不出来,只是呆呆地望着她。她似乎读懂了我的意思,从里面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我抓起碗,大口大口地喝起来。茶,很热,很香,很快从嘴里暖到了胃里,我终于又“活”了过来。她把手捂在脸上,咯咯地笑,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

出了亚丁,和队友们分享这次的经历后,他们着实为我捏了一把汗。而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我,此刻却表现出超常的宁静。我回头望了望在暮色中的三座神山,心中平添了几分敬意。临别时,我双手合十,鞠了三躬。

 

                                                                  三、拉萨的故事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第一次读到仓央嘉措的这句诗时,我就被拉萨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我心中,拉萨是神圣的,多少人背井离乡,千里迢迢磕着长头而来,只为一睹她的芳容;拉萨又是遥远的,它坐落在西部的雪域高原,与天相接,远得不可触及。以至于,当有一天,我终于站在布达拉宫面前的时候,竟不敢相信眼睛看到的真实。

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高效快捷的轻轨电车,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但这并不妨碍拉萨作为西藏第一大城市的独特魅力!简简单单的阳光,纯净的天和地,闲适自在的生活,让这座日光城到处洋溢着温情和感动。在这里,不管你在事业上有多么伟大的建树,或者你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管你是腰缠万贯的富人、虔诚如斯的朝圣者,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也不管此刻的你是怀揣着梦想,还是强忍着伤痛,都可以找到希冀,找到平和,并慰藉你的心灵。只有在这方辽阔的净土,我们才可以做一个真实而纯粹的人。

到了拉萨,布达拉宫是不能不去的。多少次,在梦中出现你的画面;多少次,在心中激荡对你的情感;多少次,折服在你美丽圣洁的脚下!然而,从图画到现实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四千多公里,还有时间上的足足两天(排队购票)。于是,把票持在手中的那一刻,遥远与咫尺,梦境与真实,各种情感交织在一块,颇有一种取得真经后的踏实与自豪。

布达拉宫是一个庞大的城堡式建筑群,它坐落于拉萨市中心神圣的红山之上,依山而立,气势磅礴!它以岩石为地基,以雄峰为梁柱,山坡为梯,云为装束,傲然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成为了全藏、乃至全国人民无比向往的圣地!

 整个建筑群以红和白为主色调,比血还深的藏红花色,以及像云一般纯净的白色,如此巧妙和谐地在山坡上徐徐展开,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娓娓地讲述着藏地独有的历史、文化,还有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触摸着千年的城墙,轻闻着浓郁的藏香,我们拾级而上,走进布宫,也走进西域的浪漫与神奇。

据说,布宫始建于公元631年,最初是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行宫。如今,时代的车轮已经转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无法寻觅公主当年妙龄时的一颦一笑。站在她的佛像前,我不禁想:这该是怎样一位美貌又善良的大唐公主啊!从长安到拉萨,路途遥远、险象环生,18岁的公主到达拉萨时,已经20岁了。婚后9年,藏王去世,她依旧在那里守活寡到终老。我不敢想象,一位金枝玉叶的公主在如此陌生的异族,会忍受多少艰难、痛苦,甚至牺牲?于是,我固执地认为,是文成公主的伟大才成就了布宫的非凡,才有了现在的巍峨壮丽!

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合称拉萨的三大寺。它们和大、小昭寺,每天接受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膜拜。不管你来自何方,是何民族,在佛主面前都是平等的。法号声声,经幡猎猎,诵经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忽急忽缓,时远时近。站在朝圣的人群中,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与他们是那么地格格不入。或许,它们看到的是佛,而我看到的只是佛像吧。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仓央嘉措的这首《见与不见》的爱情诗,以及他和一个平凡女子的凄美故事,让这家名叫“玛吉阿米”的小店名声大噪,这里成了每一个来拉萨旅游的人都不舍得错过的地方。

玛吉阿米,在藏语里意思是“纯洁的未嫁姑娘”。它位于八廓街的东南角,相传是六世达赖喇嘛幽会情人的地方。黄色基调的两层小楼,墙面上绘有一位藏族女孩痴情等待的样子,眼神中流露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顶楼的露台是午后享受阳光的绝佳地点,可以欣赏八廓街的全景。点一壶甜茶,取一份杂志,在轻柔舒缓的音乐中,即使是发个呆,也是极其享受的事情。桌子上的留言簿很吸引眼球,形形色色的文字背后,是爱情,是生活,也是人间百态,耐人寻味。

在拉萨,一切都是缓慢的、自由的、诗意的。我发现,这里的每一座寺庙,每一条街道,甚至每一家小店,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三天时间的接触,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四、情醉纳木错

一直不敢提笔写纳木错,生怕,自己拙劣的文字会玷污了她的圣洁与纯净。

从拉萨市区出发,途径羊八井和当雄,大约六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才到达纳木错景区。谁知,从景区大门到湖边,还有整整三十公里路程。所幸的是,一路上的景致开始有了变化。清澈的溪流顺着山势缓缓流淌,水底的鹅卵石被冲刷得异常光滑,在阳光下发出各种光泽,犹如一块块奇珍异宝。我想,如果没有车窗的阻隔,我一定可以在这世界屋脊之上听到大自然最美妙的音乐——那淙淙的流水声。

在入藏前,我阅读了一些关于西藏的书,知道人们通常把高原上的湖泊叫做“错”,整个藏区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500多个。因此,有人戏称,西藏游就是一场“一错再错”的旅行。这些错,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碧绿或湛蓝,不一而足,各有风姿。她们就像是一块块质地不同的蓝宝石,零星地洒落在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其中,纳木错更是以绝对的高度、神奇的传说,以及山与湖的和谐辉映,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藏区三大圣湖之首。

很奇怪,在来纳木错的路上,我像个孩子般很是激动。可是当她真实地出现在我面前时,云与山相依,山与湖相伴,光与影相融,我却表现得异常淡定和从容。

坐在湖边,我静静地欣赏着纳木错的姿容。近处,湖水温婉、静谧,水清澈得可以望见几米开外的湖底;抬头看,湖水显得深邃而沉稳,她似乎有着无比宽广的胸襟,可以包容你的一切过往;再远处,湖水就不再安分和宁静,她像奔腾的江河,表现出独有的力与美。整个湖面,呈现出一种神秘的蓝色。这种蓝,蓝得没有章法蓝得无法形容,蓝得如此狂野又蓝得如此沉静,大与小、动与静、浓与淡,各种对比都巧妙地融合在宽广的湖面上,如此和谐!

在圣湖的对岸,则是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们,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是一对夫妻,丈夫伟岸挺拔,化成了山,山顶的积雪终年不化;妻子美丽多情,化成了湖,湖中的水圣洁明澈。神山的主峰倒映在一碧如洗的纳木错湖中,就像是丈夫用双臂紧紧地把妻子搂入怀中,相亲相爱,生死相依。我知道,“夫妻之说”只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和期待罢了。但不知何故,此时此刻,我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这种“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坚持和厮守,正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爱情最朴素最本真的渴望。

据说,每年到了春天,总会有成千上万的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特别是羊年,转湖的人数更是达到顶峰。他们胸前挂着佛珠,一边摇动转经筒,一边念诵经文,虔诚地沿湖绕行。少则十天,多则可能要一个月,从不放弃。现在正值暑假,我虽无法亲眼感受转湖场面的宏大,却能从村民们那笃定的眼神中清晰地感受到生命的壮美和信仰的力量。久久地凝望着圣湖,脑海中突然浮现起孔子对水的论述:“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是的,如此纯洁的湖水,一定能够洗去尘世间所有的肮脏与污秽。不管你来自何方,也不管你有着怎样的过去,只要你来到纳木错,你都能得以洗礼,得以净化,得到一颗安静的纯粹的心。

然而,纳木错的美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星空下的圣湖,她有一种原始的静美。当天晚上,受高海拔的影响,我转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入眠。子夜时分,我拉开窗帘,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深蓝色的天幕里,布满了一颗颗宝石般闪亮的星星,群星璀璨,恍如童话!也罢,既然睡不好,索性出去拍摄星空。我思索着,随即披上冲锋衣,扛着相机和三脚架出门了。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原来星星可以这么多,大的、小的,远的、近的,亮的、暗的,密密麻麻,又富有层次。中间有一段若隐若现的绸带横跨天空,嗬,这就是银河吧!4718米的高原的“烘托”,让眼前的星星比我在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大而亮,颇有一种李太白笔下的“手可摘星辰”的飘飘欲仙之感。而此刻的纳木错,更像是一位沉沉入睡的美女,凉风袭来,你甚至可以听到她的呼吸她的心跳。夜幕、星空、弯月、圣湖,这一切显得如此空灵,如此深邃!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追忆。我想到了自己,这些年来,为了事业执着而固执地向前奔跑,风也过,雨也走,虽然还算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却很少去思考当初为什么而出发。过于“埋头”和“专注”,也常常让我忽略了许多追梦路上的景致。如今看来,我是多久没有这么认真地看看头顶的这片星空了……我支起了三脚架,拍下了这让人动容的一幕!

那一夜,我的心属于自己,属于纳木错。

                                                            五、穿越无人区

冰冷稀薄的空气,连绵不绝的雪峰,荒芜寂寥的山峦,它有一种原始的野性,辽阔的宁静。草甸是青色,青色中透露着一丝枯黄;天空是蓝色,蓝色中夹杂着一缕苍凉。雪山是童话世界里的城堡,机灵的野生动物纷纷出场:藏羚羊、野牦牛、白唇鹿,还有各种鸟,他们都是童话世界的主角……这,就是著名的可可西里!

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通过天葬师的刀、盘旋的神鹰和喇嘛的颂经声等镜头,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保护藏羚羊。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祖国西部一块美到让人窒息的净土——可可西里。它托举着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紧拥着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除了南极和北极之外世界上的第三大无人区,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

汽车行进在莽莽的青藏公路上,透过车窗,那如同脊背般隆起的群山,或因缺少植被直接裸露,或绿得不够纯粹泛着鹅黄,它们从近处一直延伸到天边,向着天地交界之处奔涌而去,天和地融为一体。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还有汽车轮胎扬起的一阵阵的黄沙,常常会让我联想到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旷远、高寒、神秘,这是可可西里这片无人区留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说到可可西里,藏羚羊是不能不说的。这片平均海拔在4500米的雪域高原,虽然气候恶劣,却是藏羚羊繁衍生息的天然居所。上世纪初,藏羚羊种群在100万头以上,它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到了上世纪末,随着藏羚羊饰品的走俏,人们开始将贪婪的目光聚焦到这些雪域精灵之上,它们跨越了自然的屏障,用沾满鲜血的双手、不安的良心获得了眼前的苟且。据统计,现在仅存的藏羚羊,已经不到5万头了,不免让心唏嘘慨叹!

司机甘师傅介绍说,现在藏羚羊越来越少了,他常年在青藏线上跑,近几年看到藏羚羊的次数不超过十次。最近的一次,还是去年的九月份。由于人们的肆意捕杀,这些小精灵对人的一切行动相当警觉。“这次能否在无人区看到藏羚羊,就看你们的运气了!”他笑着说。

汽车依旧在高原上疾驰,公路两旁,依旧是毫无生机的“死亡地带”。

“看,藏羚羊!”同行的张姐突然大喊一声,全车人的热情被迅速点燃。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远远看到淡黄色的草甸上伫立着三只可爱的藏羚羊。司机停了车,摇下车窗,我们开始仔细端详这些可爱的精灵。它们有的低头吃草,有的凝视前方,从容、淡定,将高原之子的优雅一展无遗。我取出相机,正想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不知从何处传来什么声响,它们齐刷刷地向四周散去,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就在大家感到遗憾的时候,大约十多分钟,奇迹再次出现了!在遥远的昆仑雪山下面,一个黄褐色的模块在缓缓地移动着,像一面巨幅的飘舞着的旗帜,煞是壮观!近了,又近了,我们这才看清,原来是一支藏羚羊队伍!它们大约有百十来只,过草地、趟小溪、翻小丘,浩浩荡荡,朝着同一个方向快速地行进着。没有带领,没有管理,这些雪域精灵竟可以做到这般整齐划一,着实让人敬佩!这份来自狂野中原始、自然、动人的美丽,让我激动地落下了眼泪。依稀中,耳边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快门声……

汽车在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纪念碑前停了下来,大家纷纷脱帽,对这位为保护藏羚羊而英勇牺牲的林业局长致以崇高的敬意。电影《可可西里》就是以索南达杰为故事原型,讲述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捍卫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原野上跳跃奔腾的权利。他换来了人们对藏羚羊的认识与保护,树立了一块永垂不朽的丰碑。我想,偷猎者固然是可恶的,但真正的始作俑者是人类自身永不满足的物质欲望!“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源头做起,从自己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不是么?

藏北流传一句古话:“进入无人区,地方没有名字,人不分身份地位。”是啊,于茫茫大自然而言,我们都只不过是来去匆匆的游客罢了。高贵与低贱、富裕与贫穷、喧闹与宁静,都是一时的拥有,根本没什么可炫耀的。在自然界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也只有在自然界面前,我们才看到了人类的渺小。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社会,改变自然,为什么就不能褪去光环、褪去衣裳来感知生活的真实和自然的美好呢?即使是在荒芜苍凉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也同样有着伟大的生命存在。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敬重,去感动!(待续)

 第一篇章:我最喜爱的照片(20张)    
图片
1.《纳木错的星空》
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依偎着妈妈,一起数星星。

图片
2.《夜色中的布达拉宫》
为了拍摄布达拉宫,先后去了三次,终于有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

图片
3.《南迦巴瓦峰》
据说,南迦巴瓦峰一年只有不到30天可以欣赏到他的风姿,而我们,在七八月份的雨季,竟然做到了。

图片
4.《大昭寺》
蓝天白云下的大昭寺,美不胜收。

图片
5.《羊卓雍错》
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可以美到让你窒息。

图片
6.《纳木错的日出》
晨起,爬上到头,大汗淋漓。没看到日出,但看到了漂亮的云彩,以及前面一个山头上看日出人的剪影。

图片
7.《可可西里藏羚羊》

图片
8.《可可西里藏羚羊》
没错,这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藏羚羊,既有三三两两,也有百十来只的庞大队伍,煞是壮观!藏羚羊的背后,是茫茫的学山,他们是真正的高原之子!

图片
9.《蓝天、雪山、牦牛》
这是我梦中想象到的西藏的画面。

图片
10.《昆仑雪山》
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

图片
11.《稻城亚丁——牛奶海》
在平均海拔4500以上的高原,徒步5个多小时,就为了与她匆匆一见。

图片
12.《稻城亚丁——五色海》
看到她的时候,我已经无法言语。

图片
13.《人间仙境入梦来》
摄于318沿途路上

图片
14.《白云深处有人家》
摄于梅里雪山脚下

图片
15.《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
清早起来观看日照金山,无果。等我们要离开时,云层被推开了……

图片
16.《天路九十九道拐》(也叫“七十二拐”)
这是我见到过的最神奇的路,叹为观止!

图片
17.《然乌湖远眺》
正值雨季,然乌湖的湖水显得有些混住。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美丽。

图片
18.《芒康盐井》
保留着中国最原始的制盐工艺

图片
19.《我的大山我的家》
这些散落在山坳里的人家,星罗棋布,很有特色。

图片
20.《玛吉阿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玛吉阿米。


第二篇章:我的队友我的团(20张)
图片
3辆普拉多,12颗火热的心
 

图片
贡嘎雪山
 

图片
年轻,就是这么充满激情

图片
卡子拉山,高反很强烈

图片
我和3位可爱的司机,白马、东哥和甘哥。感谢你们,一路给我们带来了美景和欢乐!
 

图片
所有来西藏的人,都是好样的!
 

图片
亚丁村徒步前,小组成员合个影。最后,大家都坚持下来了,真棒!
 

图片
我们对着雪山虔诚祈祷
 

图片
无限风光在险峰
 

图片
五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抵达牛奶海
 

图片
白马司机最自恋,总是这样摆这样的剖司,让大伙拍照
 

图片
到了西藏,大家都是朋友——与湖北黄冈的朋友合影
 

图片
在九十九道拐,与康巴另一支车队相遇,合影留念
 

图片
向远山说“拜拜”
 

图片
难得一见的南迦巴瓦峰,果断合影
 

图片
神奇的纳木错
 

图片
行走中,坚持是最美丽的风景

图片
藏家活动——抢卓玛
 

图片
年轻的00后,都喜欢这样拍照
 

图片
茅老师家的公子,帅不可挡


第三篇章:爱心公益在路上(8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四篇章:神奇天路在脚下(24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绿洲

早上好![em]e160[/em][em]e160[/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