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个人日记

国学十六句
1、《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孝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8、《礼记 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9、《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0、《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1、《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2、《弟子规》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13、《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心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6、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隋炀帝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春秋 孔子《论语》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前蜀 王衍
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十年浮海一身轻,乍睹藜涡倍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 朱熹
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庄周枕上非真蝶,乐广杯中亦假蛇。身后功名半张纸,夜来鼓吹一池蛙。梦中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元刘从益
英雄到老皆归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
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漂流在外头。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唐太宗
自从踏着涅磐门,一枕清风几万年。弱水蓬莱虽有路,释迦弥勒正参禅。谁将枯木岩前地,放出落花雨后天。两个泥牛斗入海,至今消息尚茫然。--白紫清
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此去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五代 谭峭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唐 李翱
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宋 张商英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唐 玄奘
见说新居止隔山,肩舆晓出暮堪还。知公久已藩篱散,何事深村尚闭关。乘兴相寻涉万山,扁舟亦复及门还。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明王阳明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灵云禅师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你尚多情。--达赖六世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万里青天开口笑,三间白屋竖拳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清 赵翼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唐 武则天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武则天
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宋 苏轼
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玄篇。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清 刘鹗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外我无身是大身,若留净土即留尘。然灯吩咐庄严地,挂角羚羊何处寻。--南怀瑾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羊亡几度泣多歧,错认梅花被雪迷。 疑假疑真都不是,残蕉有鹿梦成痴。
一枕沉酣杜德机,尘埃野马乱相吹。 壶中偶放偷天日,照破乾坤无是非。--南怀瑾
碎却菩提明镜台,春光秋色两无猜。 年来不用观花眼,一任繁华眼里栽。
不汝还兮更是谁?儿时门巷总依稀。 寻巢犹是重来燕,故傍空梁自在飞。--南怀瑾
游戏何妨幻亦真,莫将魔佛强疏亲。 心源自有灵珠在,洗尽人间万斛尘。
欲海情波似酒浓,清时翻笑醉时浓。 莫将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红豆红。
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保方乞九还。 一笑抛经高卧稳,龙归沧海虎归山。--南怀瑾
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
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6.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论语·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13.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14.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16.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17.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
18.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论语·雍也》
19.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2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2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2.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23.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2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26.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2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28.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9.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30.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3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34.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
35.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36.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37.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38.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
3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40.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41.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4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44.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45.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46.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47.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48.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49.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5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51.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52.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53.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54.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55.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56.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57.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论语·子张》
58.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59.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60.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6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6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0.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5.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8.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9.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0.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1.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5.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6.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9.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10.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
1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1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14.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5.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16.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17.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
18.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下》
19.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20.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1.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2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3.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24.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5.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26.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27.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28.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29.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30.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1.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32.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
3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4.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
35.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1.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2. 满招损,谦受益。
3.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4.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5.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6.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7.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8.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9.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
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乾·文言》
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乾·文言》
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相》
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文言》
6、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7、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彖》
8、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
9、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
10、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彖》
11、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象》
1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13、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畜·象》
14、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大过·象》
15、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
16、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
17、见险而能止,智矣哉。《蹇·彖》
18、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
19、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
20、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象》
21、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
22、君子以恐惧修省。《震·象》
23、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
24、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
25、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彖》
26、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
27、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系辞上》
28、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
29、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系辞上》
30、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系辞上》
3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
32.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上》
3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
34. 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
35.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
36.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系辞下》
37.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38.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39.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系辞下》
40.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恶小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最大而不可解。《系辞下》
41.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42.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易经·说卦传》
43.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经·说卦传》
44.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易经·说卦传》








文章评论

太阳花

才子,你害人不浅,我看得头昏脑胀[em]e113[/em][em]e120[/em][em]e120[/em][em]e160[/em][em]e160[/em][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