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慈悲喜舍四无量?(佛法不是心甘情愿承受因果)
fofa
慈悲喜舍四无量的确是佛说的。
四无量:是无量的慈、悲、喜、舍,以四无量去征服自我,解决虚狂,以四无量对无量众生,包括仇视与伤害过你的人,对曾伤害过你的牲畜而修慈、悲、喜、舍,只有去掉无量的造作,才能培养起四无量的慈、悲、喜、舍。
造作:参与有为法,以六根为我取欲于六尘有滋生不完的爱,取,有。
断爱心已,然后得慈------此是佛原本正法。
世人将爱心强加于佛,那是对佛的误解、错解、歪曲。
所以后期的佛法失真了,佛法世俗化是法的灾难,此难导致后人不得解脱。
慈:慈由智能所生,身慈,口慈,意慈,于慈念中根除嗔恚、断爱心已,然后得慈,修道完结,慈向人间。
佛教的慈是明觉中,无为中对众生的怜悯与帮助,不能与世俗的爱心等同或混同。
爱心,嗔来自于无明中,起源于贪心和对佛法的无知,贪爱所谓的成仙得道,在成仙得道的爱心中嗔恨自己或他人的“罪过”,于嗔、爱心里“净化自己的灵魂”,造成迷信和盲信的泛滥。
以此等诸法远离了自律的解脱道,走上违背佛的教导,并把别人也领上了岐途。
修慈,要去掉嗔恚之心,去掉爱心,去掉对众生的分别心,将慈念建立在无为的喜梵住上。
所以修慈者不应从所爱之人开始修起,那样只会加重留恋于色集。若从不爱不恨者开始修慈效果甚微,也很难使彼摆脱嗔苦。应从“冤、怨、仇、敌”开始修慈。
当遇到视我为“冤、怨、仇、敌”之人最易生起嗔恚之心。若彼于此生起嗔恚心,将导致各种各样的苦。当你以神足去观察那些常行恶法之人将长久接受地狱果报,那些果报是很悲惨的,心中就会对嗔恚的对象升起大慈。从而放弃报复心,平熄心中的忿怒,再去熄灭心中无益的火元素。去平熄心中坚固信的地、水、火、风元素,余下帮助与喜护其善行的正念,然后得慈。
对抗的心不是你,而是无明的,无形的地,水,火,风。
因缘生起处就是苦的生起处。在无明我见中,因是有我,缘是六尘,有我是内地大,坚性,有对方是缘、是尘,在内地界中生起内水界,于是有粘着,在粘着中,在识颠倒的作用下生起了内火,于是起了嗔恨心。
“冤、怨、仇、敌”是无明的识颠倒滋生出来的,佛法要对“冤、怨、仇、敌”作五蕴观,苦集观,自己与他人,及伤害过你的畜生身全是由于无明故有身。
你要观得出来,你要以四谛智能在定中去透视自己与他人,他事。这样才能见到本质,才能了知嗔恨与我见,六根知见是愚痴的,错误的。这就是佛的觉悟法。
若有“冤、怨、仇、敌”的知见,你就已经完全陷入无明,愚痴的苦集中了。
佛法要自己去止观,在智能的观察中觉醒自己,解脱自己。
按苦、集去观,去观察那些常行恶法之人将长久接受地狱果报,那些果报是很悲惨的,心中就会对嗔恚的对象升起大慈大悲。
其实观明自己与他人的内外四大,你就什么都能解决了。
总之,佛教的慈是四谛智能的结果,是修习的智慧成就。
正德生正智,正智生一切慈悲善法。
若(有)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嗔恚”。余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脱更生嗔恚者无有是处。”
佛言:“除嗔恚已,然后得慈。”
悲:悲悯众生轮回,同情众生疾苦,精勤除憎嫉心,我行苦灭,生悲解脱。
以无为的四谛智能“悲悯众生轮回,同情众生疾苦”,这是原始佛教本色,阿罗汉,觉者的本色,不让以世间的爱心来充当佛法的慈悲。爱心与慈悲是相反的,爱心是轮回的罪魁祸首。
“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如是说,欲使修悲解脱,更生憎嫉心者无有是处。” 佛言:“除憎嫉心已,然后得悲。”
若有比丘修悲解脱反而生憎嫉心,这与提婆达多所提倡无明的“心法修心”具有直接的关联。究其原因就是“心法修心”治标而不治本。
他在表面上让你今世少作一些恶事,其中却隐藏巨大的憎、爱心,使人丧失观察轮回苦集的能力。
当你见仇人时,当你见外道时,是否生起不悦?这些是彼应该解决、觉醒的要点!
先知生灭,后知不生不灭。生是五取蕴生,灭是五取蕴灭。
有人于世的确去做了一些好事。以此他们有的转生富贵之家,有的升为天人,但是因为他们的无明,使自己无法解决苦集的问题,而恶念也在头脑中留下祸根。
有极少数人死后沦为魔众,向别人讨债,对他们过去世所不满的人施以报复,成为害人的恶魔,业满将被自己的恶行趋向地狱。
所以修悲解脱时若入于提婆达多所提倡无明的“心法修心”中,实无法解脱,更是造成了修悲解脱,反生起了憎嫉心的原因。
修悲者无论何时产生不悦,无论何事所引起的不悦都要如实去观察。利用神通观察到一切的利与不利,从中开发出明觉的智能来,时时对治不悦的心理,消灭憎嫉心的内四大元素,可获悲解脱。
若缺四谛智能实际上都是“心法修心”。
所以后人修的无形中就演变成了修当年提婆达多的法,虔诚的佛弟子在伪法的引导下成了冤大头。
喜:喜实践苦灭法,除忧恼心,然后轻松愉悦地生活在见法之喜中,苦灭之喜中,在正觉的喜觉支当中深入梵行。
而不是盲目地随喜众生,或者说恒顺众生,那都是乱法,坏法,无明的言行。
无明越能驱除法喜越大,苦越灭越生喜,那是觉醒的喜,解脱的喜。
这与世俗的“随喜”完全相反,所以不得以错误的,误解的所谓佛法来坏乱正法。
修持喜觉支要防止忧愁生起,每当有烦恼生起之时,就要在喜悦中去修念住定,以舍觉支去除忧恼之中的四种内元素,以自律而成就无忧愁法的喜梵住。
但是有人却往往不能行入喜觉支,其原因何在?
那是因为去修“我”空、“法”空、“空”也空,而忘记觉知,于六根带动下总想找回已失去的,又想找到没有的,还想取得更多,但又往往得不到,于是到处寻找修“万事如意”的法。在喜爱“万事如意”中祈求着神主的恩赐、降福、消灾或扶接渡。
于是,阿弥陀佛接引就建立在众生无明中应运而生。
你六根中想要的,他那里都有......
波旬会趁你求妙色的贪欲一把将你的五取蕴擒下......让你永世不得翻身,再也没有机会了。
在修喜觉支时总以世间谛解如理作意,造成修喜解脱反生起忧恼心。彼应对他们说:“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喜解脱更生忧恼心者无有是处。”佛言:“除忧恼心已,然后得喜。”
对所爱之人修喜很容易,对不爱不恨者修喜也会很快的成功。若对“怨、敌”修喜恐怕就要生忧恼心,因他们实不合头脑中的贪、嗔、痴,不能入喜梵住,以此长养对适意的生喜悦,对不适意的生厌恶的习性,以分别心增长着爱、嗔、痴。
其实对我所爱的人,所憎恶的人,以我为敌的人都是四种元素(坚,湿,暖,动)组成,都在造作中产生苦。
是你颠倒见的“有”坚固信在作怪。
是缘起,粘着的内水性在作怪。
无明生内火苦的暖性在作怪。
受想行识无法歇止的动性催生,促使你无法脱离五受阴,见不到觉醒,无为的苦灭涅磐法。
舍:灭憎、爱心,除狐疑心,以舍去一切世间的有漏法而行道,成就无为涅槃。
舍觉支是佛教标准的法,是去除苦集因的修持,只有全部的去除才获解脱。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舍是每当有憎心生起、有爱心生起时要及时入舍觉知,以获无憎、爱心解脱。有人总希望死后能升到天国之中去享乐,以此产生憎恶自己的色身,为此舍弃对肉身世间的一切念,增加对天堂的爱。于是有的去自焚,有的去跳崖,有的鞭自身,以此产生各种无奇不有的苦行舍。
他们以无明的“舍”去灭“苦”,去“消罪”,希望由此能够转成“福”德。另外世间还有些气功师去追求放光和神通,当取得一些“成果”时,于是就沾沾自喜起来,以此认为:我已经入“圣道”了,我已经获得“圣果”了。
于是,执非道为觉悟道,执苦果为圣果。这是造成某些人们在修“舍”解脱时反生憎爱心的原因所在。
“若比丘作是言:‘行舍解脱,生憎爱心’。余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舍解脱,更生憎爱心者,无有是处。’佛言:‘ 除憎爱心已,然后得舍’”。
修行舍觉知首先就应开发觉醒中的知见,以宁静与安祥、不惧、不乱的心境从六入处下手,展开全面的了解。当眼根入于四种元素时产生对色尘的识触,于识触中生起苦乐的觉知,使意识处于颠倒的认识中,以此执着于习惯的贪嗔痴,在贪嗔痴中造作无明的十二因缘。
要想做一个修持清静、苦灭无为的觉者只有舍弃造作的根本,去除错误的知见,建立起四谛智能正确的知见。精勤修持于六入触灭,使“此有故彼有”冲来的洪水,顺着“此无故彼无”的河床流走,此条河床就叫八正道。
而河道就是使自己正确地行于憎、爱心的舍解脱中。当造作的憎、爱心停止时,那种修持才会真正的觉醒、解脱实效。
以四谛智能行慈悲喜舍。
舍去与色,受,想,行,识受阴的法。与色,受,想,行,识受阴的法,就是世间,世间法!
慈悲喜舍与四禅有什么关系?有无数四禅法,无数四禅法以安般念四禅为前提,为基础。
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脱,生憎嫉心,行喜解脱,生忧恼心,行舍解脱,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亦复如是。
六出要界乃超越爱心的慈悲法。即,慈、悲、喜、舍加行无我行、行无想行,若缺乏六出要的修持就无法出离三界。
人类之所以不停的轮回,无论修何等世间法都无法摆脱,只因人们认识颠倒,处事也颠倒。有贪、嗔、痴、慢、疑与无明在作怪,错误地把“善业”当成“善法”去修,在颠倒见中把自己送入更大的苦谛之中,长久处于无明轮回的状态。
彼应知晓、脱离世间爱与恨的六种有漏法,只有脱离世间爱与恨有漏法的纠缠才能达到解脱。
五取蕴所造的世间八苦,它就是苦的,苦是正见的入处。
苦的集因就是因为无明贪执五蕴为我,执取六尘不断催生着十二因缘法,使苦无法停歇。
佛法不是心甘情愿承受因果,而是要超越因果,解脱因果,不为因果所捆,超离了名色束缚,解脱了十二因缘法,所以就超越了因果。
佛教的苦灭是因,缘,取三者完全觉醒,因是原因,是明白了五蕴非我,此因无明灭,所以苦果灭。
灭苦之道的八正道,实是真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