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六期初级班第八讲以及作业
手机日志
今晚我们继续学习《联律通则》。
古风六期初级班第八讲
主讲 辽宁舰
联律通则2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规则,也就是六要素。我们可以看到,六要素都是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规范对联。
而在对联1000多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很多传统属对方法,叫传统对格。这些传统对格,不一定都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其中,平仄、词性和结构,古人跟我们今天不一样。




⑴、借义对:
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曲江》诗:

1、清联230、海棠吟社 麟 庆
逸兴遄飞,任他风风雨雨;
春光如许,招来燕燕莺莺。
2、前人联
閒看門中月;
思耕心上田。
3、前人联:
人中柳如是;
是如柳中人。
4、閒看門中月;
思耕心上田。
二、找出下列对联不符合六要素之处,说明可以成对的原因:
1、清联206、江心寺楼 李宗昉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2、民国联24、秋瑾墓 前人
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
3、清联115、岳阳楼 周元鼎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三、下列对联断句不同,有相反的联意。请做出两种断句。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
主讲 辽宁舰
联律通则2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对联的基本规则,也就是六要素。我们可以看到,六要素都是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规范对联。
而在对联1000多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很多传统属对方法,叫传统对格。这些传统对格,不一定都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其中,平仄、词性和结构,古人跟我们今天不一样。
所以,《联律通则》第二章就专门对依循传统对格的对联作出相应的规范;第三章则从现代语法的角度,列举了词性可放宽的范围。
今晚我们先来讨论传统对格。
四、传统对格:
四、传统对格:
《联律通则》第七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联律通则》第十二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什么是传统对格?传统对格就是历史形成的对仗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叠语对(重字对):
“叠语”,又叫“规则重字修辞”,是指同样的字词,在上下联间或联内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基本规则是,在上下联相对位置上,上下联之间重叠的字或短语不得相同。
1、叠语对(重字对):
“叠语”,又叫“规则重字修辞”,是指同样的字词,在上下联间或联内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基本规则是,在上下联相对位置上,上下联之间重叠的字或短语不得相同。
⑴、顶针:
上下联各自有两个相同的字连在一起出现,两联间相同位置上不同的字叠字相对。包括两种形式:
上下联各自有两个相同的字连在一起出现,两联间相同位置上不同的字叠字相对。包括两种形式:
①、连珠对:
在联中用两个相同的字连在一起并对举,以增强语气感和节律感。两个相同的字,不能拆开,读时两字之间不能停顿。
在联中用两个相同的字连在一起并对举,以增强语气感和节律感。两个相同的字,不能拆开,读时两字之间不能停顿。
②、衔字对:
“衔字”又叫“顶针”,指两个相同的字分别是前句的尾字和后句的首字,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顿,以区分两个分句。
“衔字”又叫“顶针”,指两个相同的字分别是前句的尾字和后句的首字,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顿,以区分两个分句。
如,民国联《题杭州西冷诗社四照阁联》叶征
前分句“面面有情”、“心心相印”,就是连珠对。“面面”、“心心”,是叠字,不能分开。因此读的时候,必须连续,中间不停顿。
而后分句“环水抱山山抱水”和“因人传地地传人” 其实是两个分句:“环水抱山,山抱水”;“因人传地,地传人”。
而后分句“环水抱山山抱水”和“因人传地地传人” 其实是两个分句:“环水抱山,山抱水”;“因人传地,地传人”。
即此联应断句为:
面面 有情,环水 抱山、山抱水;
心心 相印,因人 传地、地传人。
面面 有情,环水 抱山、山抱水;
心心 相印,因人 传地、地传人。
读的时候,在两个“山”和两个“地”之间要作停顿。
⑵、重言:
两个或更多相同的字或短语隔开一定字位重复。
如:【明】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
两个或更多相同的字或短语隔开一定字位重复。
如:【明】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第一分句没有平仄交替?
这可以看作叠字对的平仄可以放宽。
但实质上,我们如果适当断句,就可以把第一分句分割成三个分句:

这样,就把第一分句分成两个二言句,一个三言句。句脚平仄是:
这样,就把第一分句分成两个二言句,一个三言句。句脚平仄是:
符合马蹄律句脚平仄的变格。
金圣叹生死重言联:

陈立挽孙中山联:

可见,叠语可以是单字,也可以是词组。
⑶、上下联异位互重。
⑶、上下联异位互重。
即上联分别在两个位置使用了某两个不同的字,且下联又相应换位重复了上联使用的某两个字。这是重字联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江西景德镇丁伟超题交友联

上下联都有“己”、“人”、“长”、“短”但在相同的位置上分别互对。
上下联都有“己”、“人”、“长”、“短”但在相同的位置上分别互对。
⑷、回文:
回文联,又称对联的回文格、卷帘格,是重字联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厦门鼓浪屿鱼脯浦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隐峰寺联》
龙飞隐峰寺;
寺峰隐飞龙。
回文联,又称对联的回文格、卷帘格,是重字联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厦门鼓浪屿鱼脯浦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隐峰寺联》
龙飞隐峰寺;
寺峰隐飞龙。
上下联异位互重,且中间的字同位同字相对。这是同位同字相对的特例。
叠语对的平仄和词性、结构,允许有所放宽。如:
【清】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有汉 一人”跟“奇才 绝代”,既是叠语对,又是联内分句自对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有汉 一人”跟“奇才 绝代”,既是叠语对,又是联内分句自对
其中,“有汉”、“有宋”是动宾词组;“奇才”、“奇冤”是偏正词组,词性和结构不相同。但在叠语自对的传统对格,这是允许的。就是说,词性和结构放宽了。
2、嵌字对:
“嵌字”,是指将有特殊意义的字或词语或某些专用词,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个位置上去,与其他字词组成一个新的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
嵌字对是楹联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传统格式,其格式繁多,如果连诗钟中的嵌字格也算上,有近千种格式。关于诗钟嵌字格,我们以后再学
嵌字对有嵌单字、嵌专用词语等形式:
“嵌字”,是指将有特殊意义的字或词语或某些专用词,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某个位置上去,与其他字词组成一个新的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情趣。
嵌字对是楹联创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传统格式,其格式繁多,如果连诗钟中的嵌字格也算上,有近千种格式。关于诗钟嵌字格,我们以后再学
嵌字对有嵌单字、嵌专用词语等形式:
⑴、嵌单字:
指在联句的某个位置,嵌入有特殊意义的单字。
指在联句的某个位置,嵌入有特殊意义的单字。
民国联《杭州曲园》王闿运: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俗情。
此联为集句联,上下联分别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及晋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江陵夜行涂口》诗中“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俗情”之句。
上下联第一字嵌入园名“曲园”二字。
上下联第一字嵌入园名“曲园”二字。
这种在首字嵌入单字,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凤顶格”。
因为“曲”是动词,“园”是名词,二字词性不同,这时候要在“曲”、“园”后面用名词与之组成新词,以使之都是名词性的词组,便可相对。
例如此联中,把这两个词性不同的字,分别组成名词性词组:“曲径”、“园林”,便可相对。
例如此联中,把这两个词性不同的字,分别组成名词性词组:“曲径”、“园林”,便可相对。
而新组成的词组结构,则可以放宽。如此例的“曲径”、“园林”,虽然“曲径”为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但可作整体名词而再放宽结构的要求,故也是不错的对联。
⑵、嵌名对
即在联句的某个位置,嵌入人名、地名等专用词语。
清联185、大观亭 汪 恩
即在联句的某个位置,嵌入人名、地名等专用词语。
清联185、大观亭 汪 恩
这里嵌入四个地名“太白楼”“彭蠡湖”“钟阜”“峨眉”。
其中,“太白楼”和“彭蠡湖”,节奏点都在第三字,在上下联同位平仄失对。但因为地名、人名等不容人改,所以这类嵌名联,常会出现平仄失替。因此允许平仄放宽。
3、借对:
又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对有两种借法。
其中,“太白楼”和“彭蠡湖”,节奏点都在第三字,在上下联同位平仄失对。但因为地名、人名等不容人改,所以这类嵌名联,常会出现平仄失替。因此允许平仄放宽。
3、借对:
又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对有两种借法。
⑴、借义对:
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如杜甫《曲江》诗:
借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数量词的古代表述方法,“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即“寻=8尺,常=16尺”,这是“寻常”的本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数量词的古代表述方法,“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即“寻=8尺,常=16尺”,这是“寻常”的本义。
一为形容词“平常”,是副词,这是“寻常”的引申义,意思是8尺、16尺太常见了,太平常了。
此联用“寻常”的副词性,但同时又借“寻常”的数量方面的词义来对数词“七十”,这就是“借义对”。
⑵、借音对:
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如:
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如:
残春红药在;
终日子规啼。
“子”与“紫”同音,借“紫”对“红”,可借其音成颜色词相对。这就是借音对。
终日子规啼。
“子”与“紫”同音,借“紫”对“红”,可借其音成颜色词相对。这就是借音对。
借对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往往会不同,如“红”和“子”,形容词和名词。这就是这种传统对格对词性、结构放宽的表现。
⑶、谐音对:
谐音对,是指利用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用同音不同字的汉字特性,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情。这是“双关”修辞的一个方式,借音双关。如:
谐音对,是指利用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用同音不同字的汉字特性,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情。这是“双关”修辞的一个方式,借音双关。如:
【明】文学家程敏政与其岳父李贤属对之联:
因荷而得藕;(岳父出句)
有杏不需梅。(女婿对句)
此联采用谐音修辞法,借音使词义双关,令语意妙趣横生。如用“荷”谐音“何”,“藕”谐音“偶”;“杏”谐音“幸”,“梅”谐音“媒”,则此联可得另一意:
因何而得偶;(岳父出句)
有幸不需媒。(女婿对句)
其实,这才是岳父考女婿的原意。
因何而得偶;(岳父出句)
有幸不需媒。(女婿对句)
其实,这才是岳父考女婿的原意。
在谐音对,往往原句的词性、结构是符合工对的。比如,“荷”、“藕”、“杏”、“梅”都是植物类名词。
但是,表达双关的意义时,就不一定词性、结构都符合联律。如“何”是疑问代词,“幸”是形容词。词性(字类)不一样。
但是,表达双关的意义时,就不一定词性、结构都符合联律。如“何”是疑问代词,“幸”是形容词。词性(字类)不一样。
所以,在谐音对的引申义,词性、结构可以放宽。
⑷、转品对:
转品对,即运用“词的多义”、“词的兼类”“词性活用”等特性,借某些字词不同的词义来实现双关。这是另一种“双关”,借义双关。如:
康有为《挽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刘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康有为撰此联挽之。
⑷、转品对:
转品对,即运用“词的多义”、“词的兼类”“词性活用”等特性,借某些字词不同的词义来实现双关。这是另一种“双关”,借义双关。如:
康有为《挽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刘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康有为撰此联挽之。
此联是运用“词的多义”性,作者将自己的名“有为”和逝者的名“光第”巧嵌联中,进而采用转品修辞手法:
上联第一个“光第”,专有名词,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光”是动词,“第”是名词,指光耀门第。是对刘光第这个志士仁人的崇高评价。
上联第一个“光第”,专有名词,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光”是动词,“第”是名词,指光耀门第。是对刘光第这个志士仁人的崇高评价。
下联第一个“有为”,也是专有名词,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有”是动词,“为”是名词,指有所作为。是康有为自己对自己谦逊的评价。以此反衬逝者的高大。
4、联绵对:
联绵对,又称连绵对,是指传统对联中,连绵词必须与连绵词相对。其词性相同尤佳,但也允许词性不同。如
刘邻初题江苏扬州贺园云山阁联:
宛转通幽处;
玲珑得旷观。
上联连绵词“宛转”是动词。下联相对的联绵词“玲珑”则是形容词。但因为都是连绵词,可以放宽词性。
宛转通幽处;
玲珑得旷观。
上联连绵词“宛转”是动词。下联相对的联绵词“玲珑”则是形容词。但因为都是连绵词,可以放宽词性。
5、互成对与的名对:
⑴、互成对有两层意思:
①、自成对(又叫就句对、当句对):
指在上下联的本联内,同类虚字、同小类实字构成现代汉语所说的“并列词组”,词组内自成对仗。如:
指在上下联的本联内,同类虚字、同小类实字构成现代汉语所说的“并列词组”,词组内自成对仗。如:
清联18、山晓阁 朱彝尊
“樊”“篱”,宫室类实字自对;“风”“月”,天文类实字自对;“户”“牖”,宫室类实字自对;“江”“山”,地理类实字自对,“襟”“怀”,衣饰类实字自对。而“拘”“束”,则是活虚字自对。这就是“自成对”。
②、互成对:
②、互成对:
指上下联之间,同类虚字、同小类实字构成现代汉语所说的“并列词组”,以并列词组在联内互对。
清联18里,并列词组“樊篱”对“户牖”、“风月”对“江山”、“拘束”对“襟怀”,这样的并列词组在上下联之间互对,就是“互成对”。
我们可以看出:“拘束”对“襟怀”,是动词性并列词组对名词性并列词组。这是“互成对”词性可放宽的例证。
⑵、的名对:
“互成对”这一修辞格式,首见于唐朝从日本来华学研佛法的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其将“互成对”与“的名对”(即同类词语之工对)进行对比,指出: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
这句话,指出了互成对与正名对的区别:
同类单字,若在上下联相对,是“正名对”;若在本联组成并列词组与另一联的并列词组相对,是“互成对”。
当句对除了单字句内自对,还可有词组句内自对和联内分句自对等形式:
清联26、题安宁温泉 张 英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云舒”和“云卷”句内自对;“花开”和“花落句内自对。”同时,“花开花落”又与“云舒云卷”上下联互对。
清联19、题施粥厂联 前 人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也是词性、结构放宽。
清联90、赠蒋士铨 前 人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这是分句联内自对。其中,“前辈”、“秀才”是偏正词组;“华嵩”、“江海”是并列词组。
所以,当句对的词性和结构可以放宽。
6、交股对:
交股对,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交股修辞法,刻意避开整齐、均衡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有时也可避开平仄失替失对的问题。如:
交股对,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交股修辞法,刻意避开整齐、均衡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有时也可避开平仄失替失对的问题。如:
《黄鹤楼涌月台联》
曾是当年觞月地;
而今又作上台人。
“曾是”与“而今”、“当年”与“又作”为什么能相对?
曾是当年觞月地;
而今又作上台人。
“曾是”与“而今”、“当年”与“又作”为什么能相对?
其实,这就是交股修辞法,其实是以“曾是”对“又作”、“当年”对“而今”相对。交股对不以同位逐字相对来衡量是否对仗。
此联如为的名对,则2、4字位失对:
曾是当年觞月地;
平仄平平平仄仄
又作而今上台人。
仄仄平平仄平平
7、鼎足对:
鼎足对,是指三个词语或句子排比对举,鼎足三立,别具一格。严格而言,这一修辞格式并不符合骈偶的基本定义,惟有以一对两解释。如:
曾是当年觞月地;
平仄平平平仄仄
又作而今上台人。
仄仄平平仄平平
7、鼎足对:
鼎足对,是指三个词语或句子排比对举,鼎足三立,别具一格。严格而言,这一修辞格式并不符合骈偶的基本定义,惟有以一对两解释。如:
清联3、晋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表面上看,是三个意象鼎足并列。但实际此联上下联各以两种自然意象“竹雨”“松风”、“茶烟”“梧月”跟一种人事意象“琴韵”、“书声”相对。
而集马致远的《天净沙》句成联: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
这才是真正的鼎足对。
而集马致远的《天净沙》句成联: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
这才是真正的鼎足对。
8、巧对和趣对:
【巧对】:是指根据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等特点,单纯突出文字技巧的对偶性词汇、短语或句子。巧对往往都局限于文字游戏的层面,并不表现一定的主题。巧对允许平仄、词性放宽,且句意也不强求关联 。
常见形式有:析字对、嵌字对等。如:
【析字对】: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或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或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并构成字面上的对偶。
传说的北宋佛印和尚与苏小妹有一析字联: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苏小妹)
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佛印)
人曾=僧;人弗=佛;女卑=婢;女又=奴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苏小妹)
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佛印)
人曾=僧;人弗=佛;女卑=婢;女又=奴
就是利用析字法巧拼“僧”、“佛”、“婢”、“奴”四字,互相戏谑,妙趣横生。虽然平仄失对、失替,且句意并不关联,但也是析字联的佳对。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应邀赴宴的人中有一老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乾隆)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纪昀)
上联,60*2+3*7=141 (花甲即60岁)
下联,70*2+1=141 (古稀指70岁)
上联的后分句失替了。而且大家一看就知道,这副联是严重的合掌。但都是计算141的巧妙方法。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纪昀)
上联,60*2+3*7=141 (花甲即60岁)
下联,70*2+1=141 (古稀指70岁)
上联的后分句失替了。而且大家一看就知道,这副联是严重的合掌。但都是计算141的巧妙方法。
义虫为蚁山山出【舰长】
因火成烟夕夕多【转】
因火成烟夕夕多【转】
“义”为名词,“义虫”,偏正;“因”为动词,“因火”,动宾。但因为是巧对,词性可以放宽。
祝枝山趣味春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
传说祝枝山每年贴春联,都被人揭走,于是写了这一副看似不吉利的春联,便没人再揭。此联是巧妙地运用断句不同,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
祝枝山趣味春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
传说祝枝山每年贴春联,都被人揭走,于是写了这一副看似不吉利的春联,便没人再揭。此联是巧妙地运用断句不同,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
②、趣对:
【趣对】是指根据汉字、词汇意义上的特点或歧义,以突出内容的趣味性为主的对偶句。上下联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但一般不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如:
【趣对】是指根据汉字、词汇意义上的特点或歧义,以突出内容的趣味性为主的对偶句。上下联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但一般不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如:
苏轼题讽刺联:
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无情对其实也是这一类趣对。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以三种不同的语气,趣讽某些人的待客之道。
纪晓岚趣对石先生: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利用词语“先生”的歧义,以“先后”之义(形容词)对出句的“后死”;又以老师的别称“先生”(名词)趣讽姓石的老师。
纪晓岚趣对石先生: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利用词语“先生”的歧义,以“先后”之义(形容词)对出句的“后死”;又以老师的别称“先生”(名词)趣讽姓石的老师。
花钱买酒花前醉【转】==
画李生涎画里甘【舰长】
这是多义词趣对,也是谐音趣对。
前一个“花”、“画”是动词,后一个“花”、“画”是名词;“钱”、“前”、“李”、“里”谐音。
前一个“花”、“画”是动词,后一个“花”、“画”是名词;“钱”、“前”、“李”、“里”谐音。
巧对和趣对,因为其主旨是显摆技巧和趣味,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所以在平仄和词性、结构方面的要求可以放宽,即《联律通则》所说:“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楹联的创作离不开修辞。上述传统修辞对格仅是其中主要的、常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灵活多变、多趣多姿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如:
楹联的创作离不开修辞。上述传统修辞对格仅是其中主要的、常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灵活多变、多趣多姿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如:
语音修辞中的同音、异音、押韵;
文字修辞中的析字、镶字、同旁、
文字修辞中的析字、镶字、同旁、
词语修辞中的回文、用典、成语;
语法修辞中的设问、对比、比拟,等等。
语法修辞中的设问、对比、比拟,等等。
9、流水对:
流水对也是传统对格之一。指上下句都不能独立表达一个意思,要上下句合起来才能完整表达意思。流水对的上下句之间必须依循一定的逻辑关系。
流水对也是传统对格之一。指上下句都不能独立表达一个意思,要上下句合起来才能完整表达意思。流水对的上下句之间必须依循一定的逻辑关系。
古风学院联班的教学重点就是流水对。将在中级班由校长东风老师亲自为大家授课。
传统对格中,有些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学上“词性与结构相对”规则,但也有许多并不能用简单的“词性与结构相对”来概括。
正因为如此,《联律通则》从楹联修辞学的角度,对传统修辞对格在对联文体中的应用作出了“从宽”的明确规定:
运用传统修辞对格时,若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不相吻合的情况时,就认可传统辞格,放宽“基本规则”,从而对传统的对联创作手法进行了全方位的继承。
所谓“从宽”是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相对而言的。“从宽”并非“出格”。事实上,传统修辞属对“从宽”的难度更大、要求更严,更为高级、繁杂。
六期初级班第八讲作业:
一、判断下列对联采用何种传统对格?1、清联230、海棠吟社 麟 庆
逸兴遄飞,任他风风雨雨;
春光如许,招来燕燕莺莺。
2、前人联
閒看門中月;
思耕心上田。
3、前人联:
人中柳如是;
是如柳中人。
4、閒看門中月;
思耕心上田。
二、找出下列对联不符合六要素之处,说明可以成对的原因:
1、清联206、江心寺楼 李宗昉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2、民国联24、秋瑾墓 前人
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
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
3、清联115、岳阳楼 周元鼎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三、下列对联断句不同,有相反的联意。请做出两种断句。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