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青年(转帖)作者陆建东

个人日记

知识青年”是共和国历史上一块永远不朽的丰碑。      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个惊天动地的时代。单单就语汇方面而言,其发展速度之快,寓意之新异就让人们为之一震,耳目一新。“知识青年”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众多新词汇的杰出代表。“知识青年”语义的准确内涵是什么,可能没有几个人说得上来。但从外延上看,大概指的就是那些“上山下乡”且又受过“普通教育”的高、初中学生。可是,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她又囊括了后来刚刚迈进初中大门的六九届、七〇届小师弟、小师妹。虽然它们连一堂中学课也没正经上过,但是因为他们也投身到“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之中,便和六六、六七、六八等高、初中“老三届”的师哥、师姐们一样,被冠以“知识青年”这一划破时代的称号。时至今日,已有四十四年了,“知识青年”就像从娘肚子里带来的胎记一样,挥之不去,直到带进棺材里去。  
   
      说实在的,我为这个称号自豪过。因为它曾经为我争得过荣誉——因拥有“知识”,而被当时领导阶级之一的“再教育”老师——贫下中农所器重,在农村广阔天地一展才华,并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有文化、有知识是祖辈世代梦寐追求的目标。为了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多学点文化知识,贫困的父辈们情愿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也要用他们单薄的臂膀为儿女们搭起一个学习的阶梯,使自己的孩子有机会进学校读书,不要再像他们那样做一辈子的“睁眼瞎”,受人欺凌。


     我也为这个称号忐忑不安过。因为自己拥有的“知识”,实在少得可怜,有时就连有理数和无理数都说不太清楚。幸亏“知识”后面还缀有“青年”二字,为我们浅薄的知识找到了一块遮羞布——年轻,还有时间可以再学习。可是,后来的情况有些不对,当我们陆续结婚生子,作了爸爸、妈妈时,人们仍然还大呼小叫“青年”、“青年”地喊,真让人晕得有些摸不到北了。特别是当儿女们拿着作业来求教“知识”的时候,一问三不知的窘况更让我们这帮“知青爸”、“知青妈”有些汗颜。


      如今,这些“知识青年”绝大多数已经到了花甲之年,而六六届“老高三”们已开始奔“七”了。当这些满头“飞雪”的“老战友”相聚在一起,重提“知青”旧事的时候,往往像碰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各有各的滋味。为了永远收藏好我内心仅存的那份比什么都珍贵的美好记忆,多年来,我已不再参加让我伤感的“知青”集会了。那苍老的身躯,那木讷而又仿佛在搜寻什么的眼神,以及那一张张像刀刻一般岁月留下的深深额纹,实在看不到当年在“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生龙活虎”的影子。而返城后的各种人生阅历却都实实在在地写在他们的脸上,真让人有些难以言状的沧凉感。当然,也有“春风得意”的战友,但除了他们发福的身躯和脸上泛着因脂肪过剩而渗出的油亮外,也着实难以找到一点当年那种单纯、质朴的貌相和那种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精气神。


      收藏,是一种情感的留恋与沉淀,更是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知识青年”是时代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尽管她不是金子铸的,但她比金子珍贵。因为她是全国成百上千万城市青年学生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倾心浇灌、培植出的时代奇葩,其生命将是永恒、不朽的。我们不苛求任何“红头”文件的首肯与褒奖,也不渴求社会后来者的同情与怜悯,因为我们当年的行为本来就是自愿、无私、无悔的。但是,我坚信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终将会有一天,有人大胆地站出来力排异议,为“知识青年”这段重大的历史事件客观地重重地写上一笔,为其正铭。

  
       我认为不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如何,其过程中发生了多少不堪回首的插曲,但终归瑕不能掩瑜。从这个运动中造就出来的广大“知识青年”的群体主流表现与历史影响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作用与意义都可以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媲美,并大有异曲同工之处。其一,他们是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的镇定消热剂。成百上千万的城市青年学生奔赴农村,一下子使城里如火如荼的“文革”运动失去了“先锋队”,失去了原有的“声势”与“热度”,为后来平息动乱、稳定社会、学校复课、恢复生活正常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二,他们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成为影响、动摇、改变广大农村原始生活形态与方式的先河。历史上从未有过像这个“运动”那样,成百上千万的城里年轻人与农村的大人小孩长期零距离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同忧同喜,宛若一家人。并悄悄地演绎着史上空前的最广泛、最深刻、最密切、最生动、最具体、最细微、最形象、最渗入骨髓、最自然、最持久、最有效的全国各大城市与广阔农村的文化、文明的大学习、大交流、大融合,使几千年封闭、落后的农村文化风俗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洗涤,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培养了一代崭新的建设者和现代文化、文明的传承者。当然城市青年也在接受“再教育”中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高;其三,他们是全国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移风易俗的践行者代表。广大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勇敢地颠覆了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多儿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为民族复兴、国家繁荣,承载着拓荒者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和后来生活的苦痛,为有效控制全国人口的增长率与增长总量,促进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四,他们是改革开放的牺牲者,又是稳定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转制、广大职工下岗待业、大面积集中城建动迁,使他们与中心城区、主流社会渐行渐远。但为了顾全大局,安定团结,他们把一切不公与苦痛都默默地吞到肚里,甘作铺路的碎石,让后来者从他们身上踏过去,向民族复兴的方向前行,这是何等的胸怀与精神境界!我们倒算一下“知识青年”下岗的时候,其年龄大部分在四十五岁上下,有的还要小一点,这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最重的时候,可是他们下岗了、待业了,对于一个年富力强,正是出力的好时候,却没事可干了,这是多么让人心痛和困惑的事啊!

      面对突如其来的这一切,他们没有聚众闹事,也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勇敢的面对现实,自谋出路,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有人要问这种精神和勇气是从哪里来的?我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如若没有经过当年“广阔天地”的千锤百炼,绝对不可能有这样一大批可敬、可爱的公民,他们是社会真正的脊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今天,功劳也应该、也必须有他们的一半,富强了的共和国不能也不应忘记他们。

       “知识青年”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最高的,也是终身受用的荣誉与称号。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精心呵护她,不许任何人贬损或玷污她,同时竭尽全力,用追寻卓越与完美的人生轨迹,为子孙后代塑造好“知识青年”这块历史不朽的丰碑,成为指引后人前进的一面旗帜。“知识青年”精神万岁!

文章评论

dgpm583

丛kf938.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是二货5瓢r[ft=#37b400,,]+ 馗h环 (莫i小m熙。4O4I7I789。)煌1o7囤t[/ft]

茉莉

[em]e179[/em] [em]e163[/em]

谢尔盖

知识青年”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最高的,也是终身受用的荣誉与称号。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精心呵护她,不许任何人贬损或玷污她,同时竭尽全力,用追寻卓越与完美的人生轨迹,为子孙后代塑造好“知识青年”这块历史不朽的丰碑,成为指引后人前进的一面旗帜。“知识青年”精神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