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护人类爱情的月亮

个人日记


—经典解读之二十

文:红泥火炉 

图片 

(存谢 新消息报编辑) 

     一天劳累下来,夜晚,斜倚在床头,静静地读几页书,是一种享受。此刻,手里捧读的是柳鸣九的《外国短篇爱情小说选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多如牛毛。但能写出如伊··莫泊桑《月色》般,既充满浓郁的诗意,又具有深刻哲理的小说,并不多见。以至于有人说,在世界文学作品中,很难找到这样美的,对爱情的赞颂。

伊··莫泊桑被称作 “短篇小说巨匠”,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可《月色》是莫泊桑的早期作品,起初并不引人注意。《月色》这部短篇小说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没有对年轻人爱情故事的叙述,也没有对恋人情感和心理的描绘。而只有一个教士、一个清心寡欲、生活苦涩、诚心诚意信仰宗教禁欲主义的长老,在月色下的感受和心绪。

马理尼央长老,是一个“笃信宗教、性情激烈、正直不阿、坚定于自己的信仰”的教士,一个“顽固的糟老头”。他仇恨所有的女人,他认为那是亵渎宗教的祸水。但对他天真美丽的外甥女的态度却是一个例外。他喜欢她,希望她成为从事慈善事业的贞女。然而,一天他突然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他暴怒了,坐立不安了。晚上10点,他走出去,想看个究竟。月光如水,弥漫田野,先是让他惊呆了,震动了,“这铺天盖地的诗境,让他一点也弄不明白了。”当外甥女和情人出现在远处月光下,他先是心跳、彷徨,继之退却了。心想,既然上帝用如此良夜去保护爱情,难道我们就不容许爱情吗?他在惭愧中逃回了屋里。

《月色》的谋篇布局,实在令人击节赞赏。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开篇点题,铺排人物,构思情节,而是以迂回环绕的手法间接地、慢慢地向主题靠近。小说家莫泊桑恰似一位导游,带领读者在他早已安排好的迷宫中细细巡游,不急不躁,自然而然地将书中的思想表达出来。恰如月过清波,毫不着痕,晓白如镜。作者描写马理尼央长老听闻外甥女的恋事而怒不可遏一节,将马理尼央长老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随后,作者用唯美的手法描写了那晚的美妙夜景,读来美不胜收,真是神来之笔,更是为马理尼央的转变渲染了氛围。之后一连串的“为什么”,将马理尼央心中的矛盾与思想的挣扎一步步刻画出来,引向文章的主题。直至最后,才凸现颂扬人性的主题。

小说中,莫泊桑以诗意的笔触,将马理尼央长老、他的外甥女、外甥女的恋人,及周边所有的景物都融入了月色,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当马理尼央长老知道自己的外甥女有了恋人,而且每晚外出幽会时,他的震怒可想而知,马理尼央长老拿起一根粗棍准备打散这一对情人。可结果,大出意料,不是马理尼央长老打散了这一对有情人,而是他羞愧地在情人面前逃跑了!

是什么让马理尼央长老动摇了他那多年根深蒂固的禁欲主义呢?既不是那一对有情人采取了什么措施,也不是突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只是,在那片迷人的月夜里,马理尼央长老突然醒悟到了人类的爱情之美。马理尼央长老自言自语地说:“上帝也许是为了用理想世界掩护人类的爱情,才有了这种月亮。”

记得小时候,有月光的夜晚,我时常躺在外婆的怀中,缠着她给我讲“嫦娥奔月”、“吴刚砍桂花树”、“朱元璋抗元起义”等等和月亮有关的故事,一遍又一遍我总也听不够。月亮,自儿时就承载了我太多的想象,长大后到了城里,看月亮的心情越来越寡淡。今夜,读罢莫泊桑的《月色》后,我走到了阳台前,抬头寻找那久违的月亮,不由地感叹:人间,再多一点作者笔下的“月色”该多好啊!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