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字年华慢生香

个人日记


文:红泥火炉

图片 
(存谢 银川日报编辑) 

      和文友聊天,友说,于他而言,每日最惬意的,是在忙碌过后,每晚“拥书”或者“煮字”的时光。几本书,一盏茶,哪怕是随便翻翻,亦会满室生香。而写文,更是灵魂与文字碰撞的过程,一篇文字写成后,一遍遍精心地修改,文字的味道才会慢慢从纸中,漫出来。文友说的很是云淡风轻,我却受益匪浅。

“煮”字,很像是一个容器里装着盛放好的食材,经过柴火的炙烤,食材慢慢变热,滋生出别样味道的过程。小时候,家里很穷,大米几近是稀罕之物。每次母亲在给我熬大米粥时,都会把不多的米洗净,放在一个搪瓷缸里,然后下面架上柴,慢慢地煮。直到大米煮得糯糯软软的,就连米汤也浓浓的,大米粥散发出扑鼻的香味时,母亲才会把它端给我吃。而熬煮后的米粥,不但易于食用,而且味道很好。

第一次听《时间煮雨》这首歌时,就被歌名中的“煮”字,所吸引了。歌词的大意是,一场雨中发生的爱恋,最终耐不过时间的洗礼,爱,零落成沙。看来,就连爱情也得经过时间的“慢煮”,才会真正修成正果。一个对茶道很有研究的朋友说,绿茶得用浅一些的容器冲泡,红茶则相反,它需要深的容器慢慢地闷,才会发出极佳的味道。老白茶、普洱茶则需要煮着喝。记得有一次,一个周末的雨天,朋友约我去他家喝茶。正是四月,丁香花开的最浓郁的季节。在临窗的榻榻米上,朋友支起了茶具。朋友将块状的成年普洱茶,放入了蒸煮器中,下面再倒入些纯净水,开始煮茶。随着水的不断加温,水蒸气开始袅娜,将成块的普洱茶薰散开来,醇香四溢,闻着就很诱人。茶煮好后,端着浓郁的茶水,看着窗外的美景,那种感觉正如“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闲适与雅静。

劳伦斯·戈德斯通说:“一点点建立起自己的书斋确实是一个美妙的爱好,我把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献给了这个乐趣,我每天读一小时左右的书,做什么事情也赶不上读经典。有了我的藏书, 就好像历史上某些最伟大的人物和我共居一室。”有读书、码字的爱好已经有些年头了。总感觉,在浮华的尘世奔波的久了,读读书,写写字,是心灵接受洗礼最好的方式。年轻时我读书,大都沉迷在故事的“表象”中,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书读完,看到结局,却忽略读书这一过程,很难真正的入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读书大抵历经三个阶段,读他人,读自己,读人生。”我忽地就怔住了,原来,只追求结果,而忽略读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滋养”,实在是舍本逐末。

起初写字时,几乎每天都在写,每每看到印有自己名字的文章出现在报端、杂志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发现,自己的文字除了缺少厚重外,还形成了某种定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后,我慢慢地沉潜了下来,除了不断地阅读学习外,我不再追求,发表文字的数量,而更在乎的是,将笔下的文字煮成有韵味,耐得住推敲的文章。

煮,就像“慢”下来的过程,很多东西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才满是岁月积淀的醇香。如同人生,走着、走着身边的人会慢慢减少,留下来的才是知己,更像是我们与书,与字,神交的过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才会赢得“书卷多情似故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图片 




 



文章评论

陌上紫花

拜读炉子老师好文。好一个煮字年华慢生香啊,读来更是令人唇齿生香。

丁香花

煮茶,煮字,煮时光,煮出生活的闲适和静雅!

小小荷彤--银川

每每拜读您的文字,都会有令人新意,煮字慢生香,好[em]e328522[/em]

风景

字留唇香,余味袅袅…

淡雅悠然

炉子的文章始终给读者的心灵以润泽,而且越发回味无穷,[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