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蝉

个人日记

 文:红泥火炉
 
 图片
图片 
 (存谢 银川日报编辑)
 
  前日,随手翻开《宋词三百首解析》读到柳永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觉中,我合上了书本,静默于书桌前,忆起儿时与蝉有关的往事来。

  在家乡,我们把蝉叫做“知了”,或许是与它鸣叫时总发出“知了、知了”的响声有关吧。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打完场,垛完垛,知了出来磨一磨。”每年农历五月,每逢家乡麦收完毕,一场透地大雨过后,每到黄昏时,知了便会从地下的泥土里钻出来,爬到树上,或者灌木丛的枝条,在夜间完成蜕壳。幼虫的知了,并没有翅膀。刚蜕完壳的知了,白嫩嫩的便拥有了蝉翼。“金蝉脱壳”,说的就是知了蜕壳的情形。

  儿时,生活贫困,很难吃到肉食。在家乡,如果说“地皮菜”是一种素食美味的话,那知了就是孩提时代难忘的肉食了。那时,几乎每个晚上我都会拿着手电筒,在村子前后树木上寻找幼蝉。有时,一晚上就可以捉到上百只。把它们装入用柳条编成的笼子里,当晚,很多幼蝉就会在笼子里完成蜕壳。我和小伙伴们也会趁着晌午天热,扛着长杆,拿着笼子,在村内外的树上粘蝉。长杆的顶端缠上很多蜘蛛网丝,粘性很强。发现蝉后,只要悄悄地站在树下,用缠着蜘蛛网丝的竹竿顶端粘到蝉,蝉就很难逃脱。或者用铁丝折成一个圆圈,套上一个塑料袋,也可以用来“网蝉”,一般来说,一晌可以粘十余只蝉。捕捉到蝉后,不管是幼蝉还是生出翅膀的蝉,先用剪刀将蝉的腿除去,用水洗净,待到锅内油热后倒入,来回翻炒后,用锅铲将蝉压扁,最后撒上盐,炒熟后就可以食用了。那时,对难得吃上一次肉食的我们来说,蝉是我们解馋最好的美味。

  最有意思的是,别看长了翅膀的蝉,在树头上总拼命“知了、知了”的叫成一片,越是晌午天热,越叫得欢。可被我们捉到后,蝉却很少发出叫声。记得有一回,班里好几个同学,都带着长了翅膀的蝉去学校玩。下课时,不管小伙伴们如何逗玩,蝉就是不发出声响。可老师正上课时,教室里却接连地传出几声“吱-吱”略显凄厉的蝉鸣声,弄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而那几个把蝉带进教室的同学也被老师罚到教室外,一直站立到下课。

  从农历五月到秋末,蝉,是乡村天然绝佳的歌手。它们往往会在上午九十点是开始鸣叫。不管是哪一只在叫响第一声后,其余的很快就跟着合奏,断断续续地一直会持续到太阳落山,才收了翅膀。只是,即便暮色降临,不管是哪只蝉被不知名的鸟雀惊扰后,依旧会发出惊恐的叫声。乡村从来就不缺少各种声响,牛羊狗儿的叫唤声,鸟雀的鸣叫声,池塘青蛙的唱和声……可村人们从来就没有觉得吵,它们似乎已浑然成为乡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记得,我入城后刚定居不久,就把母亲由乡下接到城里。住了不久母亲坚持要回去。问了才知道,听惯了池塘蛙鸣,枝头蝉鸣的母亲,耳边缺少了这些声音,母亲无论如何也睡不踏实。

  晋代陆云曾说:蝉有文雅、洁白、廉洁、简朴、诚信五种美德。陆云将蝉与人的品行联系在一起,本是乡间之物的蝉,便不寻常起来。而翻开唐宋诗卷,“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文人墨客们对蝉的吟咏真是数不胜数。想起前些日子,儿子读清代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问儿子,见过蝉么?儿子茫然地摇了摇头。忽然地,我就有些心酸,为我那些远去的,与蝉相伴快乐的儿时岁月;也为儿子无蝉为伴,孤单的童年时光。

图片 

 
 
 

文章评论

千千

蝉好像永远是属于乡村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哪里寻的到蝉优美动听的歌声啊。好在我们还拥有儿时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份温馨会永远伴随着我们!

傲雪凌风

蝉的叫声没有以前响亮了,秋天来了,蝉将不远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