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诗的技巧——关于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文艺随笔
●灯下漫笔 诗的技巧 ——关于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言志”、“诗缘情”,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内容——它是以反映作者的理想、志趣和情感为主的。这是诗的“核心”与“灵魂”。缺少这样的“灵魂”,写出来的诗,主题难免肤浅,给人的感觉也必然是寡淡无味,甚至很容易使诗歌“沦落”为一种“文字游戏”。 但是,有了好的思想感情和主题,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出好的诗作,因为,这还仅仅是写好诗必备的前提条件之一。 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完美统一。诗歌的创作也不例外。如果只重“思想”,不讲“艺术”,把诗写得像“说话那样”,或者是“标语口号”一般,大抵会使诗作因为缺少感人的“艺术魅力”而难以得到读者的认可。比如,有一首《清明节》:“站在奶奶的墓前/我不禁想起/奶奶活着时的情景/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这是“说话”,不是诗。作者的感情不可谓不“真”,但是,缺少艺术技巧的表达,哪怕有再动人的思想情感,也很难写出深刻感人的诗来,更无法深入和打动人心;又如一首《感怀》:“不知不觉地/两年的大学生活就要过去/好象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还有两年/就要毕业了/再不好好努力/怎样面对将来……”。这不是诗,是“标语口号”式的“表决心”,没有什么“诗意”。 那么,怎样才算是诗?诗的艺术技巧又到底体现在哪里? 我们不妨从诗的语言、诗的节奏韵律、诗的形象画面以及诗的意境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诗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富于“艺术张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诗歌的创作来说,更是如此。 一想起诗,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它美丽的语言。平时,我们赞美一些人的话讲得生动优美,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说“用诗一般的语言……”,或者说“这真是诗一般的语言!” 那么,什么是“诗的语言”呢? 诗的语言,首先当然应该做到准确。选择恰当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事物,恰如其分、曲尽其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仅是诗,也是其他文艺作品共同的基本要求。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诗歌的写作——如同镭的开采一样。开采一克镭,需要终年的劳动。为了把一个字用得恰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其次,是精炼。诗的语言,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是最讲求精炼的。不仅要做到“多一个字太多,少一个字太少”,而且还要力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是精炼的要义所在。因此,写出来的诗作,要在反复朗读、修改的基础上,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当然,诗歌的精炼,与作者思想感情、诗歌的主题是否“高浓缩”和“精炼”有关。在一首抒情短诗里,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高度浓缩、概括、净化与升华,集中体现在“那一瞬间”或“精要的一点”上,并努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只有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精炼,才会有诗的语言的精炼。语言虽属于“形式方面”的,但它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因此,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纯度”与“高度”密切相关。 三是做到生动形象,富于“艺术张力”。与所有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是最经常使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并借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即张力的。 此外,诗意的表达,要想做到具体、生动、形象,还必须注意运用那些人们熟悉的事物、画面和内容,创造出感人的艺术情景和氛围,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春天来了,我不禁想起自己美丽的家乡”。这样一个意思,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也许就成了:“当枝头嫩叶/讨论起和暖的风/家园/是一卷美丽的画轴/悬在我失眠的心空”。春来万物复苏,那新长的“嫩叶”、嫩芽,“和暖”的风,不正是“春天”的象征吗?而“画”,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美”的代名词,所以称赞人长得美,常说“长得真像画里的人儿”,也还有“江山如画”一说。如果不是采用比喻,而是直接说“我的家乡很美丽”,这样的语言,过于普通平常,就没有什么“诗意”可言了,因此才有“家园/是一卷美丽的画轴”这一写法。 用一些具体的、能反映事物本质和特征的东西来作为写作内容,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的印象才会生动、形象和深刻,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道理正在这里。 拿我们熟悉的一首诗来说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短短几句诗,具体的、平凡普通同时也是很典型的一个生活画面和场景,尽显“慈母”的无限“爱心”。这个具体的生活画面和场景,在当时很普遍,几乎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经诗人妙笔一“点化”,就变得极富诗意,产生一种感人的“艺术魅力”,很容易就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调动起读者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的感染力,当然和诗歌所抒写的内容情感密不可分,但语言在其中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小觑的,毕竟,它是所有的情感画面的“物质载体”。 诗的语言就应该这样:不仅要给读者描绘出“是怎样”,还要进一步发挥语言的“张力”,在诗的语言及其描绘的画面的“启发、诱导”下,激发读者的想象与联想,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积累,去“发现、补充、探寻、完善”蕴涵在“语言之外”的许许多多东西,以期收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诗的节奏:情感节奏和语言节奏 诗歌的“音乐美”,往往来自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本身。 诗歌的节奏,主要包括作者的情感节奏和语言本身的音节节奏。拿文章的写作来说。写文章要分句分段。在分句段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做到“相对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并安排好各个意思之间的“层次”和先后顺序;同时,也要考虑语言本身的节奏韵律,使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 诗歌的写作,要分行分节,其实和文章写作的分句分段道理是一样的。 首先,诗歌的分行、分节,要体现作者内在的情感节奏。何谓“情感节奏”呢?我们知道,“诗是流动的画”,“诗是时光的艺术”。诗歌的表达,诗意的展开,是随着作者思绪的变化和情感的流动而进行的。而作者思想情感活动有时像潺潺流淌的小溪,舒缓平稳;有时又像激越的浪花,闪跃跳动;因此就有了诗歌的分行与分节。比如,王祥华的《雨中忆故乡》:“当雨点敲打窗棂的时候/谁的心没有淡淡的惆怅/惆怅中我抖开记忆/慢慢地铺开我的故乡/ /当春风飘临/飘临到我烟雨中的故乡/花朵就抑制不住地开放了……”。在这里,简单引用诗歌开头的一小部分,我们就足以看出诗是“流动的画面”:由“下雨”引发心的“惆怅”,惆怅中激起了对家乡的怀想,这是诗的第一节,也可以看作是诗的“缘起”;那么,紧接着,在诗歌的第二节“当春风飘临/飘临到我烟雨中的故乡……”,很自然地,作者的笔触,就循着流动的思绪,“转换”到了对回忆中、记忆里的故乡的描绘,随着诗意的跳跃,诗也就顺理成章地分节了。 笔随意绪走,依据情感的起伏波动和跳跃,分行分节,就有了诗的节奏。 其次,诗歌的分行分节,还要考虑语言本身的语意与音节,既要突出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考虑便于阅读和朗读。 格律诗对语言方面要求很严格。比如,唐诗宋词,全诗由多少句组成,每句多少个字,在什么地方停顿,平仄押韵,哪里用对偶,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即俗谓之“诗有定句,句有定顿”,就是指格律诗而言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新诗——自由诗始由西方传入我国。胡适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诗集《尝试集》是我国第一部自由诗——新诗集。胡适在诗集的扉页,写下这样一句话——“自古成功在尝试”!所以,新诗就从那时起一直“尝试”到现在,尽管经历战乱和社会动荡不安等,但新诗绵延至今,几乎从未断过“诗脉”。 那么,新诗——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如果从形式上看,新诗没有旧体诗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所以才叫做“自由诗”。说是“自由”,也并不是很随意地爱怎样写就怎样写的。毕竟,艺术有其自身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要求。比如自由诗,虽然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的要求,但既然是“诗”,也应该在节奏韵律等方面有所注意,否则和散文等其他文体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它也会因此失去存在的意义和理由。 新诗也要注意节奏韵律。具体来说,在分行分节时,既要考虑表达意思的“层次”和先后顺序,诗句意思的相对完整,也要尽可能兼顾到每句诗的音节大致相等,以便于朗读。也许,正是因为自由诗有时“太自由”了,在语言的节奏韵律等方面不像格律诗那样易诵易记,因此从它“落户”在中国这片土地时起,就引起过极大的争议。毛泽东提倡,新诗应该向古典诗词和民歌学习,汲取营养,这是从“内行”而不仅仅是从“领袖”的角度给中国新诗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极好的建议。比如,在传统的格律诗中,“绝句”都是由四句诗组成的,而“律诗”则由八句构成。无论“五绝”还是“七绝”,在朗读时,都可以依据音节,形成自然的“五言三顿”和“七言四顿”。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诗句的意思,读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里,“顿”,不是表示停顿的意思,而是朗读时的节奏。古诗中每“顿”所包含的音节大致相等。“诗有定句,句有定顿,顿有定字”,以及每句诗中的“平仄相间”、上下句之间的“平仄相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起平收”、“头一句末一个字起韵,二四六八句末一个字押韵”,还有“颔联”、“颈联”、“拗救”,等等。严格的要求,加上汉语中词语本身的音调变化等因素,就锻造出了古诗具有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 新诗可以不用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向古典诗词和民歌学习”,讲究语言的“音乐美”,以利于朗读和记忆。 在节奏韵律方面,新诗虽然是“诗无定句,句无定顿,顿无定字”,但在一般情况下,每句的字数和“顿”,也应该是大体整齐相等的。新诗的分行分节,既要考虑与作者的情感流动“合拍”,使每一句的“句意”相对完整,不能把一个词语活生生“拆开”;同时也要考虑兼顾到语言的节拍。比如,我最近参加“辉煌六十年”投寄出去和发表的征文诗歌《黑森林》:“啊,黑森林/我来了,你日夜想望的儿子/来了/你青青的发已落满林荫/我知道/你也等待很久很久了/寂寞的森林风可以作证/红红的火噼啪爆响/风鼓劲/风呀,你也等待好久了么”。在这里,整段诗看,每句的音节和“顿”总体上还是差不多一样的;而“来了”单独另起一行,既有突出强调“来”的意思,同时也考虑到如果按常规写成“你日夜想念的儿子来了”,那上一句的音节既太长,也没有现在这样“单列出来”的表达效果那么突出、强调和有力;在这里,诗句的分行,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诗句的长短“配合”着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其次才结合考虑语言本身的音节节奏;而且,从根本上说,诗歌语言的节奏,最终还是要紧密配合“情感抒发”这个核心的,目的是收到“辞达”的效果。 当情感的跳跃性比较大时,就像文章,从一个内容写到另一个内容,要分段,以免“杂揉”一样,诗,也要自然地另起一节——分节了。懂得这点,就不会误解自由诗的分行分节,以为那是很“自由”很随意的,其实不然。它也是经过作者反复朗读修改,“刻意地”精心安排的,而不是毫无章法地“乱写一气”。 此外,诗的形象画面,诗的意境,我在《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一文中,已作专门论述,在这里不赘述。 读诗爱诗,懂得一些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对于进一步激发我们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创作的水平,都会有所裨益。愿每个爱诗的人们,都拥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2009年9月12—23日于·贺江畔
文章评论
绿水行舟
[em]e142[/em][em]e181[/em]
伊甲竹
看看,让我也诗意下。。
落花笑凡尘
你也写不出我的诗,我写不出你的诗。 -----胡适
落花笑凡尘
你写不出我的诗,我也写不出你的诗。 -----胡适
嫣雨
很经典的分析,嫣雨学习了!
一木
学习!受教了!
十八浪子
诗,情感、思想的一瞥 或如花绽放 或如水清幽 都是生命的律动[em]e175[/em][em]e160[/em]
秋秋星语
[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60[/em][em]e160[/em][em]e160[/em]
雪梦
学习!转载了
不悔
不懂诗歌却非常喜欢,那种“纯”那种“真”,品那”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律.
沧海一粟
[em]e179[/em] 不错,转了
高桥
学习了
白云深处
哈哈!仔细读来,检讨自己从来就没有认真过这些理论。就是纯粹的情感的表达,没有仔细研究过如何用字,用句。很多是口水话,但是有时候读起来却也有诗歌的味道。相反到成为我这样的草根味道的诗歌
紫梦
[em]e160[/em] 学习了!问好!
一粒沙
阅读后明白了一些道理,不明白的只能慢慢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