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手机日志
钱归钱事归事,人生才更清爽
跟食色相比,人对金钱的欲望,肯定 不能算是与生俱来的天性。3岁的小孩, 在过年的时候会伸出手说“恭喜发财、红 包拿来”,红包到手之后,就会把钱扔 掉,只留下红包来玩。对他来说,尽管钱 也是纸,但其色泽、样式和不能装东西的 特点,都不具有吸引力。
钱对成年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智商低 到只有50分,也知道钱可以换取几乎一切 东西。在对人进行分类的多种标准中,钱 的多少,甚至比国籍、肤色、男女、美丑 等更重要。比如在说到一个富人的时候, 有钱这个特点,往往会使人忽略他的钱之 外的一切个人的特点。
看着每天早上熙熙攘攘上班的人群, 你可以相信,这些人全都是为了那个被贬 称为阿堵物的东西。对没有上百万的存款 的人来说如此,对有一生都用不完的银行 存款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对后者来说,虽 然新赚的钱不再直接跟他日常生活中的柴 米油盐有关,却跟另外的东西有关,比如 荣誉、地位或者消遣。
钱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这也许是最 大的千古奇冤。钱只不过是人所制造的所 有金属品或纸品中间的一种而已,却被赋 予了太多的负面形象,只要是有它存在的 地方,似乎都让人联想到贪婪、肮脏、黑 暗甚至淫秽。很多人在摸了钱之后一定会 洗手,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流通过程中 沾染了太多的病原体,从潜意识角度说, 更因为那些与钱有关的不干净的人或事。
其实,如果要为一个公正的世界选择 一个公正的标准,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钱。钱实在是天下最干净的东西。比如我 至少在100个不同的商店买过香烟,一手 交钱,一手交货,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但是,如果我在熟人开的商店买香烟,他 可能少收我5毛钱,那我下次在路上见到 他的时候,想着这5毛钱的好处,即使当 天情绪低到海拔负几米,也要从面部肌肉 中挤出一丝微笑来。这个例子很好地说 明,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污染了钱,而不 是钱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也许应该在心理疾病谱中增加一个诊 断:无钱型人格障碍。在相对公平的社会 环境中,一个人如果没有重大的先天缺 陷,就应该能够赚到足以满足自己物质和 精神生活的银子。所谓“无钱型人格障 碍”的人的特点,首先是没钱,然后就是 偏执、尖刻与懒惰。所谓穷酸穷酸,说的 就是这类人物。跟这类人打交道,你可以 直接感觉到他们人格上的巨大的变异或者 空洞。
北大教授赵元任说:物质生活水平 高,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但是,如 果物质生活水平不高,那精神生活的水平 也高不到哪里去。这把物质与精神相互依 赖的关系说得淋漓尽致。
对钱的态度,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 态度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考察一 个人的能力和人格,没有比看他如何赚钱 和如何花钱更好的方式了。如何赚钱直接 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见识与气魄;而如 何花钱,甚至比如何赚钱能更精确地呈现 其人格深处的“气味”。
曾经喜欢“粪土金钱”之类的豪言壮 语。现在却觉得,一个人如果真的把金钱 视为粪土,那他也会轻视其他珍贵的东 西,如友谊、爱情甚至生命。金钱既然是 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尊 重,而不应该被无辜地贬低。
相反的情形是,一些人把钱看得高于 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它。从深层心 理学上说,他们追逐的就不是钱了,而是 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曾经缺失的爱 与关注,等等。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因 为替代物不过是替代物而已,如果不去寻 找原物,一切努力都可能只有饮鸩止渴的 后果。
极端的例子是那些被抓住的贪官。他 们获得金钱的方式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心 理疾病的“症状”。深层心理学认为,他们 之所以犯法,就是为了被抓住并且得到惩 罚。这是自我攻击的一种变异形式。健康 的人会自重自爱,不会“勾引”社会或者法 律来惩罚自己。
友人曾有惊人之语:凡是钱能搞定的 事情,都是小事情。话说得极尽潇洒豪 爽,令人敬佩。不过我还想补充一句,就 是:在这个金钱的世界里,不管对有钱人 还是缺钱人,都应该学会尽量不用钱去把 大大小小的事情搞定;当钱归钱、事归 事,两者之间有更清楚的分界线的时候, 人生也会变得简单清爽一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