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站人文化”游

流年日记

        今天,陪同市政协调研组来到时雨村,调研站上文化,作为活动的承办联系人,我本无心倾听调研内容,但站人文化的厚重和历史遗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忍不住和市、县记者一道拍摄起照片来。在空间里与我的朋友们共享!
    在我们大兴镇,曾经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讲着满嘴的南腔北调,住着尖尖的大草房,爱清洁,这群人就是“站人”,他们的风俗习惯、人情理念被称作“站人文化”。
    清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清政府设立了从吉林乌拉至黑龙江瑷珲共25个驿站。今天的大兴镇时雨村,历史上被称为“温特浑驿站”,是当时的二站”。驿站的站丁原是云南藩王吴三桂的部下,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后,将他们发配到黑龙江充当站丁。
    按照清政府的规定,站丁及其后代有三不准:不准当官;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不准离开驿站百里。而且,站丁作为特殊的军人,不能与外人通婚。
    站人无论男女老少,冬天穿蒙古人服装,夏天穿云贵服装。站人标准的小康之家一般有三间房,房是土墙,房盖的四角和屋脊两端用泥土制成翘首状——这是区分“站人”和“民人”的最基本的标志。站人爱干净,一天要打扫几遍屋子。
    过年杀猪、宰羊,包冻饺子大家并不觉得稀奇。而站上人包冻饺子是十几户亲朋好友轮流帮忙,今天到你家,明天到他家,包一次就得用上一袋子面,大家一起动手,场面相当壮观。活干完了,好客的“站人”会端上与小米相似的当地特产稷子米饭和鲫鱼汤来招待客人。“站人”过年,最有特点的要属正月十六“抹花脸”了。全家上下,不论男女老少,都从锅底抹上满手黑,趁人不备时往别人脸上一涂,之后转身就跑。据说,这样可以保护人没灾没难,一年不得病。到了晚上,洗脸水也不可以乱倒,泼得越远越好,如此可以把病灾全都送走。
    当年站丁在指定的方圆12里区域内从事饲养牛、马和传递公文等公务。驿站的建立和驿丁的入驻,由此拉开了驿道周边地区古代垦务的序幕,为大兴社会进入农耕文明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裁撤驿站,改设文报局,站丁改归民籍。但站人文化在本地却还长久的延续和流传着。

图片
                   站人后代居住的八角落地的草房

图片
                           在侧面看开西窗

图片
                        站人房屋的特色烟囱

图片
               四梁(“四梁八柱”这个词汇就是来源于站人房屋)

图片
                   文化大革命在站人房屋上也留下了印记

图片
                              站人的后代

图片
                              站人的后代

图片
                             土砌的锅台
                 
图片
                      吹
稷子米的老式扇车

图片
                          老式的炕桌

     
图片
                          站人祖先传给后代的对联
             站人的家谱
图片

文章评论

^ I ^

怎么感觉和达斡尔族的习俗很像?达斡尔族也有抹黑节,还有伫立在房屋外面的独立烟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