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个人日记

 

越来越爱观察学校的墙壁“文化”(准确的说,是否应该叫文字)

首先是形式:文字、图片以怎样的形式被挂、贴在墙上;挂的美不美;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体例合适与否;图片的形式、位置是否清晰美观。

其次是内容:这样的文字和图片适合谁来读;有人读吗?被读者喜欢吗?读后会有何潜在的影响?

再次是留白:洁白的一面墙壁,被文字、图片全部敷上面膜,没有一点空白。满、堵成了墙壁的另一张脸。

让每堵墙都说话变成了让每面墙都粘上东西

……

现实中,我在学校墙上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面膜”:

墙上挂着价值不菲的面膜,因着价值不菲所以,不会被轻易换下,因此也就成了一张老脸,既是老脸,就可能有皱纹,就可能不光鲜,就可能没人爱看。“老脸渐失吸引力,久了,不知师生还知不知道,那还是不是学校的文化

墙上挂着的是文化,因内容离师生太远,或因距离(仰脸都费劲看清)不近,从她上墙的那一天就没被几人看过,甚至从那一天可能就被师生厌弃

墙上贴着的是知识,也曾说过话,但因长时间不动、不换,面相已经模糊,信息早已过时,越来越不像知识

每次观察,每次离开后,都有别样的滋味在心头。先抛开文化层面,单说让墙说话:是不是最该优先考虑:这面墙是谁的领地?应该说怎样的话,才能让那领地有生机,会说话,说好话?领地的主人们是否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就让他们说了算!

而最让自己心焦的就是:所张贴的一切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是让外人来看的功利性的墙壁校园文化!

最让自己堵心的是:不少的管理者认为:没有钱,哪里会有文化;文化,就是到处都贴上了文字和图片!

忽然想到距离一词,办学理念与学校实践距离多远;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距离多远;文化与文字距离多远;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实际落实距离多远。是不是可以说,弄明白这些距离后并开始走在缩短距离的路上才是真正走向教育本质、走向以生为本、走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开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