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个人日记
随着年关越来越近,除了高三,学生们都放假了。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烟花爆竹门市水泄不通;春联销售摊位络绎不绝的身影,都在彰显着年的味道。
年少时对过年的期盼和过年的心情,是长大以后渐渐不再能体会到的。就像小虎队的一首歌《红蜻蜓》里写的那样“当烦恼越来越多,玻璃弹珠越来越少,我知道我已慢慢地长大了......”。年少时过年的心情,是不能单单用“高兴”二字来形容的。
相对于现在的一站式购物超市,各大商场,小时候过年,我市的洗耳南路、专业户街和望嵩路是小城里最热闹,最繁华的。
望嵩路作为当时比较繁华的商业街,从北到南,一路上东西两面商铺林立。小时候过年,对新衣服的渴望,不亚于美食。虽然那时家庭并不富裕,但我们姐妹几个过年时的新衣服和鞋子是从未缺过。那时候没有“美特斯邦威、没有361、没有特步、没有耐克......”,只要衣服是新的、合体的,就是无比开心。而且,衣服和鞋子,必定是要藏好了,等到三十晚上整体的放在床头、床边,等到大年初一早上才穿。
洗耳南路是有名的批发街,人们可以在这里采购到过年所需的很多物品。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和妈妈一起去那里购买零食,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总是对孩子们有着别样的诱惑力。采购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固定在某个商家购买全部的零食,通常是走走看看,询问价格及品尝后作出购买的决定。回去的时候,自行车的车篓,车把,连同后座都会放有很多东西:多种口味的糖果、五香瓜子、红红的桔子、葡萄干、黑皮的广东甘蔗.....。年关人多,购买了东西之后,通常是推着自行车回家。尽管这样,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零食的魅力。
专业户街是一个农贸市场,各种新鲜蔬菜、牛羊猪肉、海鲜应有尽有。过年时,家里购买的蔬菜,也是多种多样:“蘑菇、韭菜、莲藕、芹菜、蒜苗、辣椒、西红柿的都得买一些”。牛肉要熟的、羊肉生熟都要买点,再来两条大鲤鱼,一些带鱼。
孩子们的年是悠闲的、轻松的,大人们则是忙碌的、辛苦的。
过年,家里通常都会买回一个猪后腿(我们叫臀尖)。爸爸负责把臀尖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其他的则基本上都是由妈妈来完成。过年做食物,妈妈通常是用三四天的时间,蒸馒头、蒸包子、炸鱼块。还要把分割好的肉块儿,做成各种美味。除了留一部分瘦肉,配上 买的“五花肉”合在一起做饺子馅,其余的都用来做酥肉和红烧肉。妈妈先把用来炸酥肉的那些肉提前腌制好,拌上一些面粉,一些淀粉,待腌制到一定时间,便开始下锅油炸。其余肉包括大骨头,都放进一个大蒸笼里,加满了水,各种大料,煮上一两个小时。煮熟的肉块,要抹匀了老抽,面酱,放入油锅中炸一下,这样做出来的肉,能存放很长时间。三十晚上,通常是春晚都快开始了,妈妈还在厨房里包饺子,提前准备好大年初一的。
我和妹妹能帮上忙的,就是把买回来的各种蔬菜,提前择好洗干净,等到吃的时候有现成的。
过年,贴春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就如王安石《元日》所描写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是很乐意在贴春联这个过程中,给大人搭把手。先把大门和门两侧墙壁上的旧春联撕掉,然后用小铲子铲干净。用小刷子刷上熬制的浆糊,爸爸把春联贴好,再用手撸平整了。看着贴好的新春联,总是要把上面的字念上一遍。心情也像那红色的春联一般,漫溢着喜悦的年的味。前些年,家里盖了翻新房,妈妈怕用浆糊粘上去的春联粘到瓷砖上,来年不好弄下来,都是用透明胶布贴上去。这样虽然也可以,在贴春联过程中,总是少了些乐趣。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小城的各个大超市像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超市里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过年,只需选定一家超市,就可以买到你需要的各种东西,不用再东奔西跑。
爷爷奶奶在世时,每逢过年,爸爸妈妈总是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坐火车回老家。记得有一年过年,下了很大的雪,爸爸工作的城市和老家有几十里地,坐火车不能直接坐到家,下火车后还有近十里的乡村公路。那年回家过年,由于雪大,下火车后,我们是走了近十里雪路走回去的。大年初一,伴随着悬挂在老家屋门前那颗榆树上的“大地红”响亮的声音,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吃罢饭,堂哥堂姐们也都来给爷爷拜年,爷爷会给每个磕头的孙子孙女五元钱压岁钱。
结婚前过年在娘家,结婚后除了儿子和女儿出生时的那两个春节是在自己的小家过年,基本上都是回到山里老家过年。从刚开始的坐着大巴车,悠悠晃晃的走在山路上,到这些年自己开车,行驶在宽敞的省道。虽然只是回去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总是带着买来的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其他吃的用的,大包小包的,回到离小城几十里地的小山村。每年回去,婆婆已经是做好了很多好吃的。我只需在三十那天帮她剁饺子馅,包饺子。老公和他童年时的伙伴一起去山上砍来柏树的树枝,放在门墩下,做成“过桥”。在大年初一,大家还要烤用柏枝点燃的薪火。新的一年,从“过桥”上面经过,烤过柏枝火,一切都“百无禁忌”。山村的春节,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繁华。有亲热的乡邻;有浓郁的年味;有不一样的风景;有宁静的夜。
“年味”,年在前,味在后。是因了过年,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味道,有了各种各样的体味。
在我看来,“味”字,最好莫过于家的味道。这就有了为什么“春运”好比“万人运动会”,以致一票难求。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管在外一年吃了多少苦,瘦了多少罪;赚到了多少荣誉,赚到了多少钱。都要在春节时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过年。纵使没有美味佳肴,只是一碗平常不过的饺子,也是人们心中独特的年味!
年少时对过年的期盼和过年的心情,是长大以后渐渐不再能体会到的。就像小虎队的一首歌《红蜻蜓》里写的那样“当烦恼越来越多,玻璃弹珠越来越少,我知道我已慢慢地长大了......”。年少时过年的心情,是不能单单用“高兴”二字来形容的。
相对于现在的一站式购物超市,各大商场,小时候过年,我市的洗耳南路、专业户街和望嵩路是小城里最热闹,最繁华的。
望嵩路作为当时比较繁华的商业街,从北到南,一路上东西两面商铺林立。小时候过年,对新衣服的渴望,不亚于美食。虽然那时家庭并不富裕,但我们姐妹几个过年时的新衣服和鞋子是从未缺过。那时候没有“美特斯邦威、没有361、没有特步、没有耐克......”,只要衣服是新的、合体的,就是无比开心。而且,衣服和鞋子,必定是要藏好了,等到三十晚上整体的放在床头、床边,等到大年初一早上才穿。
洗耳南路是有名的批发街,人们可以在这里采购到过年所需的很多物品。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和妈妈一起去那里购买零食,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总是对孩子们有着别样的诱惑力。采购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固定在某个商家购买全部的零食,通常是走走看看,询问价格及品尝后作出购买的决定。回去的时候,自行车的车篓,车把,连同后座都会放有很多东西:多种口味的糖果、五香瓜子、红红的桔子、葡萄干、黑皮的广东甘蔗.....。年关人多,购买了东西之后,通常是推着自行车回家。尽管这样,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零食的魅力。
专业户街是一个农贸市场,各种新鲜蔬菜、牛羊猪肉、海鲜应有尽有。过年时,家里购买的蔬菜,也是多种多样:“蘑菇、韭菜、莲藕、芹菜、蒜苗、辣椒、西红柿的都得买一些”。牛肉要熟的、羊肉生熟都要买点,再来两条大鲤鱼,一些带鱼。
孩子们的年是悠闲的、轻松的,大人们则是忙碌的、辛苦的。
过年,家里通常都会买回一个猪后腿(我们叫臀尖)。爸爸负责把臀尖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其他的则基本上都是由妈妈来完成。过年做食物,妈妈通常是用三四天的时间,蒸馒头、蒸包子、炸鱼块。还要把分割好的肉块儿,做成各种美味。除了留一部分瘦肉,配上 买的“五花肉”合在一起做饺子馅,其余的都用来做酥肉和红烧肉。妈妈先把用来炸酥肉的那些肉提前腌制好,拌上一些面粉,一些淀粉,待腌制到一定时间,便开始下锅油炸。其余肉包括大骨头,都放进一个大蒸笼里,加满了水,各种大料,煮上一两个小时。煮熟的肉块,要抹匀了老抽,面酱,放入油锅中炸一下,这样做出来的肉,能存放很长时间。三十晚上,通常是春晚都快开始了,妈妈还在厨房里包饺子,提前准备好大年初一的。
我和妹妹能帮上忙的,就是把买回来的各种蔬菜,提前择好洗干净,等到吃的时候有现成的。
过年,贴春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就如王安石《元日》所描写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是很乐意在贴春联这个过程中,给大人搭把手。先把大门和门两侧墙壁上的旧春联撕掉,然后用小铲子铲干净。用小刷子刷上熬制的浆糊,爸爸把春联贴好,再用手撸平整了。看着贴好的新春联,总是要把上面的字念上一遍。心情也像那红色的春联一般,漫溢着喜悦的年的味。前些年,家里盖了翻新房,妈妈怕用浆糊粘上去的春联粘到瓷砖上,来年不好弄下来,都是用透明胶布贴上去。这样虽然也可以,在贴春联过程中,总是少了些乐趣。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小城的各个大超市像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超市里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过年,只需选定一家超市,就可以买到你需要的各种东西,不用再东奔西跑。
爷爷奶奶在世时,每逢过年,爸爸妈妈总是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坐火车回老家。记得有一年过年,下了很大的雪,爸爸工作的城市和老家有几十里地,坐火车不能直接坐到家,下火车后还有近十里的乡村公路。那年回家过年,由于雪大,下火车后,我们是走了近十里雪路走回去的。大年初一,伴随着悬挂在老家屋门前那颗榆树上的“大地红”响亮的声音,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吃罢饭,堂哥堂姐们也都来给爷爷拜年,爷爷会给每个磕头的孙子孙女五元钱压岁钱。
结婚前过年在娘家,结婚后除了儿子和女儿出生时的那两个春节是在自己的小家过年,基本上都是回到山里老家过年。从刚开始的坐着大巴车,悠悠晃晃的走在山路上,到这些年自己开车,行驶在宽敞的省道。虽然只是回去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总是带着买来的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其他吃的用的,大包小包的,回到离小城几十里地的小山村。每年回去,婆婆已经是做好了很多好吃的。我只需在三十那天帮她剁饺子馅,包饺子。老公和他童年时的伙伴一起去山上砍来柏树的树枝,放在门墩下,做成“过桥”。在大年初一,大家还要烤用柏枝点燃的薪火。新的一年,从“过桥”上面经过,烤过柏枝火,一切都“百无禁忌”。山村的春节,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繁华。有亲热的乡邻;有浓郁的年味;有不一样的风景;有宁静的夜。
“年味”,年在前,味在后。是因了过年,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味道,有了各种各样的体味。
在我看来,“味”字,最好莫过于家的味道。这就有了为什么“春运”好比“万人运动会”,以致一票难求。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管在外一年吃了多少苦,瘦了多少罪;赚到了多少荣誉,赚到了多少钱。都要在春节时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过年。纵使没有美味佳肴,只是一碗平常不过的饺子,也是人们心中独特的年味!
文章评论
丝雨
姐比我可强多了,我还没办年货呢,所兴讨扰姐去[em]e113[/em]
李战军
小年到,蒸年糕,放鞭炮,在过几天穿新衣,戴新帽,发红包,眨眼新年就来到[em]e113[/em][em]e113[/em][em]e113[/em]过年喽。
双群成凤(只加诗友)
看了妹妹的美文,品味着年的味道,感觉又在重温那年月的欢
聆听细雨
美好的回忆,回味无穷[em]e100[/em]
深山隐士
你把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在那个年代对过年的期盼描述的极到位,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em]e113[/em]
清清世界
年的味道,不在于吃穿如何上档次,而在于是否与亲人在一起。团聚才有亲情在,孝道才有人性,快乐因共享才美好。朴实的文字,朴实的情感,朴实的感动。
祝你平安
[em]e100[/em][em]e6105[/em][em]e179[/em]辛苦了!好一个耐人寻味的年味!好一个值得回味的年味![em]e7414[/em]福妹妹:洋洋得意!过一个有滋有味的祥和之年!
风雪夜归人
朋友是春天的花,淡雅而芬芳;朋友是夏天的风,清凉而舒爽;朋友是秋天的雨,绵绵诗意长;朋友是冬天的梅,纯洁而幽香。朋友,无论你在何方,对朋友你的牵挂、思念、祝福, 永远永远不会忘!祝您新春快乐,幸福吉祥!
絮语
兰兰的文字越来越有味儿,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年味[em]e163[/em][em]e177[/em][em]e121009[/em]
万山飞雪
哝哝的年味,咂摸最简单的满足[em]e121[/em]
素心澄思
淡了的是年味,浓了的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