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卅年时光物与人·二
个人日记
A
"抗联煎饼”出桓仁。
本溪市下辖桓仁、本溪两县。
B
话分两头,先说煎饼。
煎饼,记忆中岁月无法消蚀掉的一道刻痕 。
相信在我不记事的那几年里,一定吃过不少的煎饼。因为把煎饼用水或者菜汤 泡软了喂小孩子吃的情景后来自己曾不止一次地见过。打从明白些浅显的世事到离开东北,吃煎饼的日子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缺少荤腥的饮食,需要更多的食物补充热量。尤其正长身体的孩子们总是觉得胃里空荡荡的,饥饿的滋味如影随形。而粮食却是定量供应的。东北那旮瘩儿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的普通百姓家庭饭桌上,最主要的两类干粮食品:一是窝头,二是煎饼。有些相对困难一点儿的邻居家为了防止小孩子随手偷吃,在饭点之外的时间是把这些东西锁在柜子里的。
毕竟有过类似相依为命那种体验的日子,这许多年时不时地想念就在所难免。这种企盼的所愿是在五舅舅家达成的。
煎饼卷大葱。有着浓墨重彩的东北风格的煎饼 、大葱、大酱,一古脑儿包容糅合于一处,一口咬下去,煎饼的韧和大葱的脆,苞米面的香糯与大葱的微辣回甜,这纯正的家乡味道经过口腔的咀嚼一番后一下子直抵记忆的深处。遗憾的是,直径大概有五六十公分的煎饼刚刚吃了一张就撑着了。
C
东北大地上对小日本占领的拼死抵抗,堪称是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间的每一点细微之处都值得大书特书,都值得后来的中国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抗联是其中最为悲壮的一幕。
杨靖宇带着队伍到了桓仁县木盂子镇仙人洞村的时间是1934年2月。这时节的长白山区依旧如同往年是北风暴雪的寒冷,不同的是这大山里第一次出现了跟官军胡子 截然不一样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抗联在桓仁的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从1935年春天起,著名的老秃顶子山周围成了有名的“红地盘”,建立起当地人习惯称为“中国地”的根据地。也就是这一年,“桓兴反日农民自卫队司令部”的大旗也高高树立起来。
那年月在桓仁境内传唱着多首可以称为革命歌曲的民间小调。其中有一首的歌词是这样的:天上没雨地下旱,苦日子过不了另打算,白天还是庄稼汉,黑夜背枪变抗联。
河南人杨靖宇,到东北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年头不短,对煎饼绝对不会感到陌生,但吃得爽心愉悦似乎只能是在桓仁这段时光。抗联战士们行军打仗 携带的干粮,就是当地妇女们起早贪黑,使出多年练就的手艺,精心制作的既抗饿又便于保存的食物——煎饼。
D
如今,装在印有“抗联煎饼”字样包装袋里的煎饼已是桓仁县打造出的一项颇具特色的地方产品。外乡人到这里,在体验感知人情、风味的同时,还可遥想一下这块土地当年风云激荡的岁月。这煎饼已经兼具了丰富物质与精神两大生活的双重功能。
早先的煎饼以苞米面制作为主,偶尔也吃高粱米面做的。而现在的“抗联煎饼”已经创新出小米味、花生味等多个品种。我这个也算是吃煎饼长起来的东北人,在一一品尝各种口味“抗联煎饼”时,内心已然是百感交集。
"抗联煎饼”出桓仁。
本溪市下辖桓仁、本溪两县。
B
话分两头,先说煎饼。
煎饼,记忆中岁月无法消蚀掉的一道刻痕 。
相信在我不记事的那几年里,一定吃过不少的煎饼。因为把煎饼用水或者菜汤 泡软了喂小孩子吃的情景后来自己曾不止一次地见过。打从明白些浅显的世事到离开东北,吃煎饼的日子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缺少荤腥的饮食,需要更多的食物补充热量。尤其正长身体的孩子们总是觉得胃里空荡荡的,饥饿的滋味如影随形。而粮食却是定量供应的。东北那旮瘩儿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的普通百姓家庭饭桌上,最主要的两类干粮食品:一是窝头,二是煎饼。有些相对困难一点儿的邻居家为了防止小孩子随手偷吃,在饭点之外的时间是把这些东西锁在柜子里的。
毕竟有过类似相依为命那种体验的日子,这许多年时不时地想念就在所难免。这种企盼的所愿是在五舅舅家达成的。
煎饼卷大葱。有着浓墨重彩的东北风格的煎饼 、大葱、大酱,一古脑儿包容糅合于一处,一口咬下去,煎饼的韧和大葱的脆,苞米面的香糯与大葱的微辣回甜,这纯正的家乡味道经过口腔的咀嚼一番后一下子直抵记忆的深处。遗憾的是,直径大概有五六十公分的煎饼刚刚吃了一张就撑着了。
C
东北大地上对小日本占领的拼死抵抗,堪称是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间的每一点细微之处都值得大书特书,都值得后来的中国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抗联是其中最为悲壮的一幕。
杨靖宇带着队伍到了桓仁县木盂子镇仙人洞村的时间是1934年2月。这时节的长白山区依旧如同往年是北风暴雪的寒冷,不同的是这大山里第一次出现了跟官军胡子 截然不一样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抗联在桓仁的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从1935年春天起,著名的老秃顶子山周围成了有名的“红地盘”,建立起当地人习惯称为“中国地”的根据地。也就是这一年,“桓兴反日农民自卫队司令部”的大旗也高高树立起来。
那年月在桓仁境内传唱着多首可以称为革命歌曲的民间小调。其中有一首的歌词是这样的:天上没雨地下旱,苦日子过不了另打算,白天还是庄稼汉,黑夜背枪变抗联。
河南人杨靖宇,到东北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年头不短,对煎饼绝对不会感到陌生,但吃得爽心愉悦似乎只能是在桓仁这段时光。抗联战士们行军打仗 携带的干粮,就是当地妇女们起早贪黑,使出多年练就的手艺,精心制作的既抗饿又便于保存的食物——煎饼。
D
如今,装在印有“抗联煎饼”字样包装袋里的煎饼已是桓仁县打造出的一项颇具特色的地方产品。外乡人到这里,在体验感知人情、风味的同时,还可遥想一下这块土地当年风云激荡的岁月。这煎饼已经兼具了丰富物质与精神两大生活的双重功能。
早先的煎饼以苞米面制作为主,偶尔也吃高粱米面做的。而现在的“抗联煎饼”已经创新出小米味、花生味等多个品种。我这个也算是吃煎饼长起来的东北人,在一一品尝各种口味“抗联煎饼”时,内心已然是百感交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