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拜恩师---写在著名书法家康务学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
个人日记
窗外,秋雨丝丝缕缕,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时断时续的嘀嗒声敲打着我忧伤而凄凉的心绪。
都说时光老人会将世间所有的忧伤渐渐打磨掉,然而十年岁月之后他的音容笑貌愈加清晰厚重地镌刻在我的心中,把十年岁月都刻穿了。再过两个月,就是先师康务学先生逝世十周年祭奠日。近来连日的阴霾天气夹杂着时断时续的秋雨犹如一曲忧伤的挽歌和着我的泪水湿湿的凄凉地铺展开来将我包裹着,使我沉湎其中,挣扎不开。
十年前的初冬,照例是一个十分阴霾且飘雪的傍晚,我跟往常一样下班回家,爱人那天破例没有回家吃晚饭,我和儿子匆匆吃过晚饭后,就在书房翻阅着先师前几日给我的几本书法集子。
很晚爱人回来了,进门后没跟我打亲昵的招呼。任凭儿子怎么喊爸爸他都不吭一声。我心里嘀咕他今天怎么了,跟我们娘俩都没有声气。
正想开口问时,他抱着儿子走进来说康老去世了,听到噩耗,我扭头泪眼朦胧地看窗外,天已经下着鹅毛大雪。
弹指一挥间,十年时光一晃而过,但先师的教诲在记忆的闸门中奔涌倾泻而出。
和他的师徒情结缘于三十年前我在县文化馆初学书法的时候。
那时我正读小学,因我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家父便托了县文化馆的周进忠老师在课余辅导我书法绘画的基础学习。
冬日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很好,我早早开始临习颜鲁公的《东方朔画赞碑》,大约十点多时已经写了一大篇。这时走进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和周老师打着招呼间已经附身看着我的临习作业了,还追问这是谁家丫头。周老师告知家父姓名后,他说怪不得呢。接连是对家父一连串的赞赏及评价,继而又看着我的习作说道:“这要不是亲眼所见,怎么能想到这字出自女娃之手呢?虽然现在笔下不怎么见功夫,但是字体间架结构相当大气,通篇气势不错,就像是个小子且是墩实雄健的小子书写之来,尤其女娃子,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气质。之后将怎样临习碑帖的初学方法讲与我听并执笔示范了笔法,同时还鼓励我要勤奋好学。
末了,临走还风趣地跟周老师说你上班繁忙,这个女娃就“转让”给我来教吧,反正我已经退休了,有的是时间,说着哈哈哈地笑着走开了。
之后,我从周老师那里得知他便是著名书法家康务学先生。
就是这不经意的鼓励之辞,激发了我更加浓厚的书画兴趣,激励着我坚持业余学习中国书画至今不辍,也是那次不经意的遇见注定了我们的师徒情缘。
当时由于年纪尚小,我还不懂得什么字如其人,更不懂得作品风格气势气韵之类。但在之后多年的中国书画的学习中,我才逐渐感悟了他当初的评语。因此,中国书画大气磅礴的章法构图,气势雄伟的风格,浑厚华滋的笔墨,灵动雅致的气韵就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
他对生活的热爱同样令人敬佩。他生活十分简朴,家中陈设陈旧且简陋,他粗茶淡饭却丝毫不减热爱生活的激情。在文艺界是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前辈,来自各地的拜访者自然是络绎不绝。包永庄先生便是与先师交情颇深的一位,又是爱人和我多年的挚友,我们就经常相约一起拜访看望他。一次闲谈中,我们听他讲多年养成黎明闻鸡起舞的习惯。尤其谈到公鸡嘹亮而富于灵性的鸣叫声时他就兴奋不已,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谈笑间,他一边舞着青龙偃月大刀,一边讲述中国武术与书法的通融之道。他说行云流水般的武术套路宛若毫端的书画线条,理解了拳术之道,相通的气势与气韵就在书画作品中随之而生。
与他风趣惬意的闲谈中,他会忽略年龄的差距和大家无所不谈,而我们却随时都会有所收获。
他说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艺术来源于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作品才能传递你的情感与思想,才能赋于作品生命,才能使之鲜活而富有情感内涵,才能笔墨当随时代。
后来一次去看望他,他已经躺在病床上,看起来显得很是清瘦。尽管说话要时不时停顿下来费劲地喘气,但还是一再叮嘱我要勤于练笔,再忙也不可间断等等。
他将准备好的自己以前用过的一些法帖给我,要求我广泛扎实临摹传统。他说,书画同源,没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国画的格调很难提高。又告诉我,文艺相通,一定要多且广泛地读书来提升学养,书画品格的提高决不是单靠练字画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综合修养。
由于担心他的身体状况,我想早点告辞,但他还是坚持惯例,逐一将我那段时间的习作一一点评并悉心指教,其间停顿多次休息,但仍然坚持要将他所见所想一字不差地讲与我听,令在场的包永庄先生等多位朋友都为之感动。
他还说有一个好消息,厦门大学邀请他做书法讲座已经多次了,明年春暖花开时想必身体会好起来,就动身去厦门,到时带我一起去,让我开开眼界见见外面的天地,他说从事艺术一定要见多识广才行。
我们感觉时间太久执意要告辞,他挺力从床上起来,说有件东西给我,说着从书柜里翻出一卷宣纸。当我打开整张四尺宣纸时着实惊诧了,碗口大的字整张写了十六个字:“精研六法,善变创新,学养深厚,毫端有神。”落款“红英吾甥存念”。
他将一生的践行凝结成了这十六个字,在重病之中托付与我,其中寄语着何等厚望?而在此后的十年中我不曾刻苦勤学,忙于上班及诸多杂事,深知自己有愧于他的教诲。
我曾无数次地想象他在重病中如何手握硕大的斗笔饱蘸厚爱落笔宣纸那瞬间疾书对他是多么艰难?甚至他拖着病痛而沉重的身躯伏案疾书时豆大的汗珠挂满他瘦弱的脸颊?竭尽全力不让手中的笔发颤,且将书艺生涯的精妙绝笔和无尽的教诲恩赐于我?当他书写完最后一字搁笔的那一刻,盯着那副巨作如同凝视着我,将一生的实践积累托付于我的那一刻,充满慈爱和期望的眼睛透彻洞观我如何践行勤奋的那一刻,我感到我的肩头是沉重的未来。
每个人都无法超越和抗拒生命的衰老,这是自然规律,每个生命从诞生到终结都将走向黄叶飘零的墓地。然而有多少人能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超然大度,宽容奉献成为历史记忆中的注脚呢?有多少人能让生命如同长生果包裹了翠绿的核芽给予后人,让新的生命来年枝繁叶茂而自己甘愿化作春泥呢?又有谁能像一位驾轻就熟的老车夫将手中的马鞭移交给后生并遥指那铺向生命可升华的路呢?还有多少人能够镇静从容,承受孤独寂寞坚定地走向神圣目标和精神的巅峰呢?
有他一生积累的大量名家大师的艺术珍宝将之无私捐献为证!有他教诲下一代无意索取为证!有他一生为艺术教育所付出的诸多努力为证!有他践行终身创立的北派书风为证!
时至今日乃至今后,我们还有后人该如何珍惜与传承他积累和创造的具有穿越时空重量的精神财富呢?
我们任重而道远!
愿他老人家永远安息吧!
甲午秋分夜琛伟于滋锦斋祭拜
文章评论
七月山
[em]e1000058[/em]
淘之宝
真乃用心之作,投稿发表。
werfrety
真情流露。赞一个
甘肃—春雨乔木
谁写得的,红英?
五柳斋主
已是两次拜读此文了。 文笔沉雄凝炼,感情挚朴真诚,确为外柔内刚,学养浑厚之“女娃”。
汇沣-杜玉良
[em]e198[/em][em]e203[/em][em]e16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