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不了呢
个人日记
马云和他的创业史一再被提起。1999年2月,马云经历了中国黄页的挫折,又舍弃了外经贸部的资源,重新出发。在自己湖畔花园的新家,他召集了十八个小伙伴,一起开动员会。
那时候,马云也没想到,十五年后他的公司会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公司,但他已经感觉到了互联网会改变世界。演讲的最后,在照例该说“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的时候,马云却对创业伙伴说:“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 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
梦想还是要有的,但在创业初,马云不仅设想过“万一实现了呢”,还设想过“万一实现不了呢”?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叫刘立早的大学生,引起了全国的讨论和关注。他是浙江大学化工系的高材生,当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读博士。然而在清华一个月后,他毅然决定退学,重新参加高考。三个月后,他成为了清华建筑系的本科生。
对于那些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故事太励志了。但追随自己兴趣的代价,是不是太大?
在央视的访谈节目中,除了讲述如何发现自己对建筑的兴趣,还解释了为什么他选择重新参加高考。他说:“我已经在浙大选修了双学位,双学位在很多地方相当于硕士学位。如果考不上,我准备去找工作。而且,就算考不上清华建筑系,还有其他学校的建筑系可以读。”原来,刘立早也设想过“梦想万一实现不了呢”。
现在,我们都在强调积极乐观,仿佛我们的成功和快乐都仰仗于此。乐观当然有很多好处,对于适应生活,乐观和悲观的区别在于,“乐观的人发明了飞机,而悲观的人发明了降落伞”。乐观思维能让人开拓进取,看到更多可能性,也愿意冒更大风险,做更多尝试。而悲观思维是一种防御型思维,它总是聚焦于可能问题,提出做出各种预判。一般来说,乐观的人更快乐,而悲观的人会更焦虑。
但事情又不止于此。有时候,当人们过于强调乐观,其实是想掩饰对失败的恐惧。失败总会让人焦虑。为了应付这种焦虑,人们在心理上发展出了一些奇特的心理防御策略。一种防御策略是,我们先假设自己会失败,以便当失败真的来临时,我们不会让自己那么失望,虽然我们隐隐也觉得这个失败未必会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同学,考完试走出教室门的第一句话,就说我考砸了,但最后成绩出来却比谁都好。这种策略叫防御性悲观。另一种防御策略是,我们不愿意提及,甚至不愿意想可能的失败。因为失败太过重大,我们自觉把失败从思维中屏蔽掉了,仿佛只有盯着可能的成功,才会让我们好受一些。它看起来也像积极乐观,但这种盲目的乐观下,涌动着的,正是对失败的焦虑和恐惧。
也许真正的失败,与强调成功或者失败无关,只是人们有勇气,让事情按它的本来面目自然地展开,然后努力看清它。不因自己对成功的渴望美化它,或者因失败的恐惧逃避它。有时候,“居安”才能“思危”。只有当我们不那么害怕失败,我们才愿意更清楚地思考失败的可能性,才能做点什么来避免这种失败。这时候,失败不再是让人焦虑的对个人好坏的评价,而只是事情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一个需要也能够解决的问题,一种我们需要思考和敬畏的规律。
真正的积极,是能够容纳失败的可能的,毕竟它就是现实的一部分。正因为有实现不了的可能,践行梦想的才显弥足珍贵。
十五年前,马云在说完“失败的可能性极大”之后,他还说了一句话:“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在失败的可能中,仍坚持和践行自己的梦想,并让它指引着我们行事,不停尝试,永不放弃,这是梦想真正的含义,也是积极乐观的真正含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