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艾灸疗法

健康保健

 
病症概述


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观的慢性全身性血管性疾病。中医书籍中并没有“高血压病”病名的记载,中医是通过它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演变,如早期的头痛、眩晕、心悸、失眠、项强……乃至晚期可发生脑、心、肾等器官的病变来认识高血压的,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等病征范畴,并与中风、心悸、水肿等病证有联系。高血压病多见于40岁以上,但也偶见于青年人。

病理阐述


高血压的病因多系先天禀赋失常,复因后天生活起居失宜,如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内伤虚损复感外邪等,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肝、肾,其次是心、脾。其病机要点可概括为风(肝风)、火(肝火、肝阳)、痰(痰湿)、虚(肝肾阴虚)等四个方面。

肝阳上亢

素体阳盛阴虚,阴阳平衡失其常度;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郁怒,使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而出现头晕、心烦、面赤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中所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痰湿中阻

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虚失运,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论及“脾胃气虚,痰浊上逆之眩晕”;近人张山雷也认为:“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

肝肾阴虚

肝属木,肾属水,肝肾同居下焦,二者互为因果,肾阴不足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不足;肝肾阴虚,阳气亢逆,上冲头面而成头晕、头痛。正如张景岳所说的“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聩”。

阴阳两虚

多因久病不复,阴损及阳,乃至阴阳俱损。张景岳指出“无虚不作眩”、“虚者居其八九”、“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

灸疗辩证


肝火亢盛,风阳上扰

 

(1)症状表现:头痛眩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便秘尿黄,甚至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或弦数。

(2)灸疗原则:清肝泻火。以取足厥阴,足少阳、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肝俞、太冲、行间、曲池、合谷。

(4)随症加穴:①烦躁失眠者,加神门;②便秘者,加支沟。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治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访感染。

③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复方利眠宁敷灸:取利眠宁2.5g,双氢g尿塞5.0g,地巴唑4.0g,利血平0.06g,硫酸胍生1.0g,淀粉25g,上药混合研为细面,贮瓶备用。敷灸时先将肚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100mg敷入,上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用胶布固定。每周换敷1次。

⑤复方桃仁敷灸:取桃仁、杏仁各12g,栀子3g,胡椒7粒,糯米14粒,上药共捣烂,加一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敷用。于每晚临睡时敷贴于涌泉穴,翌日晨除去。每日一次,每次敷贴1侧,两足交替敷灸,6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阳维、少阳之会的风池可以清头目之火,安脑镇痛;肝俞、行间、太冲清肝泻火;合谷、曲池加强清泄头目之功,降压;神门清心宁神,对肝火上扰,心神受戕引起的心烦失眠最为适宜;支沟泻火通便,通利三焦,通腑降逆。诸穴协用,清肝泻火,肝火既平,清空爽适,病自向愈。

痰湿中阻,上扰清窍

(1)症状表现:头痛眩晕,头胀如蒙,思卧嗜睡,胸脘痞满,泛饮呕吐恶心,纳呆心悸,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2)灸疗原则:平肝泄浊。以取督脉、足少阳、任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百会、风池、印堂、中脘、曲池、丰隆。

(4)随症加穴:①恶心呕吐者,加足三里;②胸脘痞闷者,加内关。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2~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访感染。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曲池、丰隆泻痰蠲湿,治其标;中脘健胃运脾,治其本;百会、风池、印堂平肝熄风,疏泄浮阳,安脑定痛;足三里和胃降逆;内关宽胸理膈。诸穴合用,平肝泄浊,肝平浊泄,清空爽朗,病自康复。

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1)症状表现:头痛且晕,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头重脚轻,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目眩,面部潮红,手足心热,口干苦,肢体麻木或手足颤抖,舌质正常或偏红,苔少或薄白,脉细弦。

(2)灸疗原则:育阴潜阳。以取足太阳、手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风池、内关。

(4)随症加穴:①心悸失眠严重者,加神门;②肢体麻木明显者,加曲池、阳陵泉。

(5)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防感染。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条回旋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复方吴茱萸敷灸:取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175mg,混合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先将脐窝(神阙)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200~250mg纳入,上面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后用胶布固定。每周换敷1次。

(6)方义说明:肝俞、肾俞滋阴养血以治其本;太冲清肝平肝,潜阳熄风;三阴交益阴补肾,调和诸阴;内关宁心安神,镇摄少阳;风池疏泄浮阳,安脑定痛;加神门镇惊益志,宁心安神;加曲池、阳陵泉通调气血,熄风和络。诸穴合用,育阴潜阳,病可痊愈。

阴阳两虚,虚阳上逆

(1)症状表现:头晕目花,耳鸣健忘,失眠多梦,精神萎靡,腰酸腿软,夜间多尿。偏阴虚者,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少津,脉细弦数;偏阳虚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灸疗原则:滋阴助阳。以取任脉、督脉、足少阳、足少阴经穴和肾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肾俞、关元、气海、百会、风池、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偏阴虚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门;②咽干舌燥者,加太溪;③偏阳虚而下肢浮肿者,加阴陵泉;④便溏者,加足三里。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艾卷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复方附子膏敷灸:取附子,马蔺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吴茱萸各等分,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密贮备用。敷灸寸取药画用姜汁调如膏状,分别敷贴在气海、关元穴处,外盖油纸,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贴敷1次,每次12小时左右。

(6)方义说明:肾俞、关元、气海补益肾阴肾阳;三阴交补肾益阴;百会平肝熄风,安脑宁神;风池疏泄浮阳,安脑定痛;神门清心安神;太溪滋阴清火;阴陵泉利尿消肿;足三里强壮脾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诸穴协用,滋阴助阳,俾阴平阳秘,病自痊愈。

 

在灸治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血压的变化。对少数顽固病例,应配合中两药物综合治疗;对于危重病例,要做好应急措施。
 

 

我是王哥@原生态,我的QQ112842699,微信:wzh112842699愿意为您健康生活尽绵薄之力,希望我的分享对您能有所帮助!祝您生活快乐、健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