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以一种没有争议的姿态

个人日记

你别说,时间还真的过得很快,不觉在杭州已经呆了两年了。
两年啊。很长一段时间。
 
但这座被称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城市并没有在两年的生活中带给我什么深刻的记忆和眷恋。很多朋友开玩笑说我之所以在杭州呆了那么久,是因为自古江浙多美女。呵呵。
 
这话从某种程度上说的还是有一定的底气的。烟雨水乡、江南风韵,自然滋润出美女如云。比如,那个叫西施的千古绝色。。。。。。
 
提到西施我总会想到范蠡和勾践。想起勾践我便会想起另一个女子------越女,还有那篇千古传扬的【越女论剑】。
 
越女,【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说他是越国人------即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剑侠传】说她来自赵国,称她为赵处女,一般书籍上都称其为越女。且不说她是哪国人,我们至少可以断定一点------越女,春秋战国时期人。
 
那是个伟大的时代,尽管战乱频频,动荡不安,兵家四起,刀剑加身......
 
姜尚,管仲,乐毅,田单,章子,张仪,苏秦等明星闪亮登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等学派创始人集体光鲜亮相,一举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在那一时期的中华文明无论是思想上的深度还是文化上的广度至今都是千古绝响。
 
我一直想是什么因素成就了那么多伟大的人物,是什么因素造就了那个伟大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即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和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卫秦倒没什么争议,春秋五霸却在不同的历史资料中有不同的版本------累计有八种说法,按中学课本来说其中有吴和越,结合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我们可以把越女归为春秋时期人,应该是春秋末期。
 
一般史学家以三家分晋、田氏伐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其实关于春秋战国断代的说法历来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为战国始年......
史学考证难免局限性.这里姑且不论。
 
我们还是来说说吴越吧。吴越的盛名之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勾践,而勾践的众所皆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个卧薪尝胆的故事。历史书上或者中学课本上关于其人的记载也多是围绕着这个故事展开,也许除此之外其人其事也没什么可传世的。十年生息,复十年发展,集二十年之功终败吴国,比起夫差的三年复仇差了太多太多。而把绝世美女西施供奉夫差更非君子所为,其手段实在有点不齿、难免下作。西施者,范蠡情人也。范蠡者,勾践重臣也。何况,何况,他自己也是喜欢那个绝色的。。。。。。
更让人不齿的是其复国之后斩杀其患难与共、生死与共几十年的结发妻子,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她知道其在吴国受辱之事。然后又投西施以大海,赐文仲以自绝。。。。。。还好,范蠡隐姓埋名,远走他乡而得以幸免于难。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出于最大的善意,对其最好的解释也只能是他也是逼不得已。当时的吴越之地也许就那种风气,就那种文化传承,就那种政治背景。
 
卧薪尝胆是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让勾践的大名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知。只是有没有人或者有多少人怀疑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在左传》中,其“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倒是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还有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也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中,更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是如此记载的: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当是误解及误传。
卧薪尝胆的故事催人奋进千百年,如果说是假的,后世人好生尴尬。如果说是真的,又有许多证据反驳它,后世人又难免困惑。
 
。。。。。。
 
在所有的历史资料中最多说勾践是一代霸主,而无人称其为帝王。是的,他注定成不了一代帝王。因为其结发妻子,因为范蠡,因为文种,因为西施,哦,和越女无关。他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他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可是我又想问,这就一定是对的吗。也许传统文化有双重标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同样流传千古却完全相反的例子------崖山之事。
 
公元1279年,面对蒙古帝国的铁蹄侵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壮士们,慷慨赴国难,
 拥立幼帝从杭州退到福建,再退至崖山建立起海山朝廷,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一群宋王朝仅存的精英,就这样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为风雨飘摇中的流亡政权尽最后的忠心。可勇气终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英雄的壮志亦不能阻挡波涛般的蒙古铁骑,二十多天后,宋军全军覆没。落日的余晖是何其悲壮!“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被囚禁在元军船中的文天祥,目睹了崖山海战中最惨烈的一幕————无力回天的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幼的皇帝,背负着他为之坚持的沉重理想投海而亡。其余宋朝军民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后,海上浮尸十余万,山河为之变色。
 
 故国已去,往事已矣,但先人们不畏强敌、与国家生死与共的英勇气概不但不会因王朝的覆灭而黯淡,反而历久弥新。当个人的安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时,从天子到百姓,不愿屈服的这些男人坚守着支撑自己多年的信念,用热血写就了出的正气之歌同样被永为传唱。
 
那么,那么,同样的亡国,忍辱负重与宁死不屈到底哪个更正确,或者,孰是孰非。。。。。。
 
历史上的吴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崖山之事当年投海的十万余人大多来自这里,还有资料说杭州十万士子听闻崖山之事后集体投钱塘江以殉国难。所以我就想吴越文化或江浙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有一种怎样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吴人和越人是勇决彪悍的,他们轻视生死,追求生命中最后一霎那的芳华。他们血管中流动的是原始、狂野的热血。但当时的这种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外来的------伍子胥,文种和范蠡都来自西方的楚国,计然来自北方的晋国,越女来自赵国......只有西施那本色的美丽才原本就属于綄沙溪那清澈的溪水。到了宋朝时期,江浙之地已是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苏州和杭州也成为盛产文人和美女的地方,这和西施是相对应的。可是陆秀夫和那个年仅七岁的幼帝赵昺呢,那殉国的十万军民呢,还有,杭州的十万士子呢。。。。。。而如今的江浙人机智柔和、富可敌国,当然,也美女如云。。。。。。
民族文化总是一脉相承的,是谁在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宋朝之后无华夏。难道宋亡之后中华文化真的出现了断代。谁知道。何以说。说不清。
 
还是把话说回来吧,有时候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其实无论从民族精神还是民族文化上,勾践的历史价值都微乎其微。不及夫差,不及范蠡,不及......
 
这样,如此,从一个毫无争议的角度,历史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吴越春秋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
 
难道仅仅是西施的美丽。这个传奇女子,原本柔弱,原本无辜,却被迫与复国大计联系在一起。可历史又给了他什么,【国语】和【史记】中没有任何关于她的记载,直至东汉时才在【吴越春秋】出现其丽影,而其结局更晚至北齐时的【修文殿预览】转引【吴越】的说词------吴之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而其和范蠡相爱被唯一承认是在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越绝书】的说词------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现在的【越绝书】中本身却没有这段文字......也许,也许,我们聊以的欣慰只能在诗词中缅怀------一阵花香 梦醒了千年
  苎萝山下 春光醉长天
  霓裳轻扬 不知迷了谁的眼
  涟漪一点一圈漫我指尖
  烟波浩渺 思念绕几遍
  鱼儿缠绵 相伴我流连
  蝴蝶飞来 自由自在舞翩跹
  转身缓缓远上白云天边
  流水浣纱在岸一端
  如花容颜为谁眷恋
  让我静静守候在那绽放华年
 
       望梅柳拂天
  看嫣红开遍
  就让此生不渝梦永远
 
 
正所谓------洒丹青一纸水墨江南晕开多少梦 ,烟雨浓青石巷里油纸伞下与谁共 ,论英雄就算青梅煮酒能解多少愁 , 叹女红深闺挑灯走线有谁知情浓。
 
最后。也就剩下越女了。
 
嗯,越女和那篇【越女剑论】。也许,可能,大概是唯一关于那个时代没有争议的事情了。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道,内实精神,外示定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气候,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虎。追形逐日,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顺逆,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就是当年的【越女剑论】,恐怕也是全世界最古的“搏击原理”,即使是今日的西洋剑术和拳击,也未见得能超越她所说的根本原则:“内动外静,后发先至;全神贯注,反应迅捷;变化多端,出敌不意。”多年后直至今天,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众多门派也没有一家的理论能够超越其实战指导思想。
 
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为经典,也不知这算不算民族文化精髓,只知她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依然光芒四射、无出其右。其对剑术的阐释至今没有任何的异议和争论。
 
嗯嗯,没有就是没有。是吧。。。。。。
 
所以,呵呵,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想怎么做。。。。。。
 
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能怎么做。。。。。。

文章评论

武彩青青

[url=http://b84.photo.store.qq.com/psb?/61d7e4f2-295c-4e64-a1ee-ca9d39ba695f/BkXSb7dbb0JJCAH0AKMldfu9YBGEf.mRSC8wIGumvBY!/b/YXAGGTLiQgAAYl6BFzJGNQAA][img]http://b84.photo.store.qq.com/psb?/61d7e4f2-295c-4e64-a1ee-ca9d39ba695f/BkXSb7dbb0JJCAH0AKMldfu9YBGEf.mRSC8wIGumvBY!/b/YXAGGTLiQgAAYl6BFzJGNQAA&ek=1&kp=1&pt=0&su=0146761841&sce=0-12-12&rf=2-9[/img][/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