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千载废兴,何去何从?

个人日记


我想先先从武术自身说起。

简单地说武术就是打斗的技术。复杂一点说武术就是为打斗服务的在运动力学、运动物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的基础上结合人体本身的徒手运动技术以及借助外物的持械运动技术(即冷兵打斗技术)。

其实简单也好,复杂也罢,,有一点可以肯定:武术兴起之初的直接目的或者说武术的本质就是为了打斗------包括攻击和防守。但是后来,随着武术的发展和完善,在对武术的修正过程中其中的一些功法和技术------诸如易筋经、站桩、摇丹田、太极、八卦、形意等等对健身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神奇效果,我们可以把这认为是武术的一种附带功能,我们也可以继续坚持武术的打斗本质,但是无可置疑,养生为武术提供了另一个发展空间------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有一个事实大家都无法否认------那就是武术最初的诞生以及后来的传播和发展都是基于打斗的目的------所谓杀身杀心本职事是也。 

武术的打斗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徒手,一种是冷兵。武术的存在可分为两个空间,一个是民间------包括江湖和绿林,一个是朝廷------包括军队和官府。据现存的有史可查的资料无法判断出是先有徒手还是先有冷兵,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在漫长的武术发展史上,尤其是早期的武术,冷兵是绝对的主宰徒手只是用来处理邻里乡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争执而彼此间动手动脚的行为就是最早的徒手打斗,没有太大的应用空间和实用价值,即所谓无予以大战之道根本不被重视。而冷兵则不同了,它直指生死矛盾,并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进而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影响着朝代的更替。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史与战争息息相关。几千年来,从炎黄二帝到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到成吉思汗到康熙大帝,其立国安邦,守土开疆都是通过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战争来完成的。而作为战争载体的武术毋庸置疑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战争是残酷的,双方面临的都是生死存亡,而生与死的较量拿起武器最容易解决。所以对古代战争来说,冷兵是必须的,冷兵技术更是必须的。为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必然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冷兵技术,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代战争史就是武术发展史。

有史可查的以冷兵为主的武术体系最早可追溯到炎黄时代。据史载:皇帝曾亲率大军挥动“干戚”直指蚩尤。而在另一场远古战争中~即夏征苗时,史料记载为:夏兵持“干羽”而舞,苗人不战而屈。有确切史料记载源于民间的武术体系也是以冷兵为主的。如那个刺客荆苛,当年刺秦用的就是短刀。而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并传世的武术名著就是赫赫的《越女论剑》。各位,是剑而非什么拳脚,剑即冷兵的一种。如果你够细心的话,你可以发现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齐人隆技击”的注脚:宫中击剑不计生死,百姓身上大都带有剑伤。……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武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武术的最早诞生可追溯到上古、远古时期,有人类存在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武术的必然诞生。当然最早可能只是一些粗糙单纯的招式,随着经验的丰富,知识的累积,战争的洗礼,无数次打斗的历练,武术,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至春秋时期已经初成体系。

 

从春秋时期到宋朝末年,中华武术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发展和繁荣。无论从理论到技法还是从训练到实战都应该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并且达到了专业的相当深度和广度。这一时期不乏武术史的巅峰之作,就武术本身而言,很多功法和技法直到今天,甚至将来,以致永远都是我们后来者不可超越的。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关于武术的文图字画。当时的武术教学模式是口传身授,根本不立文字。有一些老师喜欢的弟子或掌门弟子都是半夜三更关起门来私密相授的,甚至天明前一定要把练功------站桩时留下的脚印扫去,以免被别人窥出端倪。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让他著书立说任世人传阅。据说若有人私自记录下来的话,被发现后将被逐出师门,重者废其武功。再加上宋末外族侵犯,胡人入主中华,为防止人民起义朝廷颁令天下,禁绝武事。期间对我族武林中人大肆杀伐,取消并禁绝一切武术社团和组织,旦有发现,诛连九族。

这种暴行持续了元朝统治的整个时期,是中华我人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灾难,并给中华武术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当然斩尽杀绝是不可能的,一些得以幸存武林人士,江湖豪杰以及战败后侥幸逃脱隐姓埋名的官兵,使之得以秘密的部分传承和延续下来。

在这里要说说我们的民族英雄------一如岳飞,精忠报国 一腔热血,为后人留下了赫赫的《武穆遗书》。英雄被害后,在同样英雄的岳家后人和岳家军的努力下,使得这一集兵法和武学与一体的旷世奇书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其中武学的内容就是后来直至今日一直引领武术潮流的让中华原传武学为之骄傲的《心意拳》。心意拳分拳和把两种,拳的内容在山西、河南等地世代流传,把的内容则一直被嵩山少林寺当作武学绝密、镇寺之宝而世袭秘传,直至今日。心意拳理论篇中的“九要论”更是中华武术理论史上的巅峰之作,是武学修证的不传之秘,无价珍宝。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武林宗师、顶级高手无不通过对此理论的修证和实践而使其武学造诣达到同时代的顶峰。

日月轮转,朝代更替,朱元璋率部推翻元朝统治以后建立了大明王朝。可对外依旧是外患频频,东瀛倭寇屡犯中华,对内是强烈的民族逆反心理的激化,战争的不可避免,注定了作为战争载体的武术的必然复兴。


关于明朝、关于战争、关于武术,有两个人不能不说。他们同样戎马一生、精忠报国,同样满腔热血、尽付沙场。无论中国历史、中国战争史还是中国武术史,都写下了他们光辉灿烂、永不磨灭的一笔。我们和我们的后人要永远铭记他们,他们将永垂不朽---戚继光,程冲斗(宗猷)。英雄们的民族大义已经写进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这里不再多说。我要说的是他们和武术的关系:和岳飞写下《武穆遗书》一样,戚继光也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包含兵法与拳学的《纪效新书》,其中的“拳经、捷要”篇一直被认为是武术界的一朵奇葩,是留给后学者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果说《武穆遗书》成就了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形意拳的威名赫赫、所向披靡,那么《纪效新书》则成就了同为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的如日中天、举世辉煌。而曾经让戚家军沙场征战、无往不利的《纪效新书》中的杀手刀法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赤胆铁血的二十九路军大刀队的战士手中再展雄风,再次杀得鬼子丢盔弃甲、闻风丧胆。我们可以骄傲的大言不惭的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中华武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中华武术精神。

而程冲斗则留给了我们百代不磨的《棍法图说》。数百年来,其《棍法图说》中的理论和技法一直引领并指导着中国实战棍法体系~乃至整个实战冷兵体系的潮流和发展,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哪一门哪一派的冷兵技术能够超越其实战指导思想。我可以大胆的说,程氏《棍法图说》就是中国实战武学的一个骄傲,她必将而且已经成为了中国实战冷兵体系的一个传奇、一个经典。


明朝灭亡以后,外族再次入主中华,并建立了大清帝国。
为防止反清复明,统治阶级对中华武人和中华武术可谓穷其手段:首先对武术进行误导,科举中偏重功力而不重技击,其次对中华武人进行收买和劝降,以为己用,然后对不愿归顺并起义抗争的武林人士举起屠刀、大开杀戒。
所以清朝传世的武术多是徒手而绝少冷兵也就不足为怪了。也正是在清王朝期间,中华武术开始有了所谓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分华。并出现了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的三足鼎立,与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外家拳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清末民初,随着****的发明和普及,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战争载体的武术慢慢地自然而然地退出了战争的主战场。
存在空间开始以民间为主,职能也有大兵团作战的守土开疆、保家卫国退化为只剩单兵作战的江湖打斗和防身自卫,同时冷兵开始淡出,徒手则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并最终完成了主宰形式上的转变。
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华武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战与表演的两极分化。
实战武术成了江湖游侠、绿林人士和刀客响马们的看家本领,基本上保留了武术的原汁原味,接近古传原貌,但是由于其身份、职业和社会环境使然,他们依旧保持了古老的传承摸式,从不轻易外传,所以一般人难窥其实。
而表演派武术则成了江湖把式、民间艺人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已经远离了技击之道。他们仗着这些打着武术招牌的花招、套路和杂耍走街串巷、当众表演,以求赚几声吆喝、挣几个赏钱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是百业待兴,人民是一穷二白,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就是恢复生产、大搞建设。
武术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仿佛一夜间退出了历史舞台,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着电影《少林寺》的播出,中华大地再次掀起习武热潮。
短短几年间各种形式的习武组织、机构和大小武馆遍布全国,开创了史无前例的武术经济时代。
遗憾的是大多数武馆的教学内容除了花样翻新、永远也练不完的套路,就是一些故弄玄虚、故神其说的所谓神功绝技,以及作为竞技项目存在的散打运动,真正的中华原传实战武学难得一觅。
作为一介武林末学,也许我没有资格---从内心来说我也不想妄谈套路和散打的功过是非,但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 修炼者和研究者,作为一代中华原传实战武学的正宗传人,本着对武术负责的态度,我不能不承认套路本身已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至于散打,作为中华武术对抗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推动武术新时期的普及,促进武林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与世界武术运动接轨等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武术经济的发展。但她毕竟是一种竞技运动,有着自己完善的理论、技术、体制和规则,和真传实战武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神功绝技就不说了,那只不过是一个玩笑,一个关于武林的玩笑和戏说,仅此而已。

 

从二十世纪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学科知识的丰富和累积、加上人民对各种事物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武技的强烈冲击,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越来越多的中华武人由最初不分青红皂白的狂热痴迷开始转化为“究竟什么是武术”的理性思考。武术,也终于迎来了从面目模糊、不明所以的套路和神功绝技到真真切切、拳拳到肉的实战武技的正本清源。曾经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神功绝技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切实战主题的套路如今也只有在国家特定武术机构和没有自己完善体系的文武学校中存在,真正的中华原传实战武学在一些有良心、有道义、有远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有真功实技的中华武人的努力下必将而且正在陆续浮出水面。一些在经典、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以及先进的训练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派实战武学典范也时有诞生。中华武学新的曙光已经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几年中央电视台与广东电视台联合推出了《中华武术》节目,河南卫视,《武林风》也如火如荼。


但是依然不可否认,武术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寂寞的平台期,而且正逐渐走进史无前例的惨淡时期。

武术,你到底怎么了?怎么了??????

无数的人,无数次的叩问。没有人明白是武术怎么了?还是这个社会怎么了?抑或者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习武和不习武的人们怎么了?众说纷纭。

任何一种事物在其鼎盛时期或者任何一种事情在其一帆风顺的时候都不会有太大的矛盾,分歧总是在跌入低谷和遇到挫折时产生。有人说武术还是要以实战为主体,撇弃一切和实战无关的东西,大力提倡其打斗实用性。有人说武术应该淡化打斗效果,以养生和健身为主,同时发展其娱乐性。还有人说武术应该全面发展,挖掘、深化、升华其打斗本质用于防身自卫、打击犯罪,提倡养生和健身效果走进社区、公园、健身房以及俱乐部和大型会所等休闲场所,然后把武术作为一种学问、一种精神、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教育结合打斗本质和养生效果走进学校、工厂、企业和机关。还可以大力发展其娱乐性,携手影视传媒和组织表演团队等等。

究竟孰是孰非?

有一个事实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民国以来,武术的发展一直是娱乐性和商业性在推动。八十年代《少林寺》的热播撬动了武术经济杠杆,掀起了武术经济热潮。然后是系列武侠影视剧和各种武术表演和比赛带动、引领、促进武术发展。直到最近《咏春》和《一代宗师》依然彰显着武术的商业价值。

我不知道人们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讲究衣食住行,讲究吃喝玩乐,就是不讲就安全和健康。大多追求效果和效应而不去考虑最本质的东西。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我有一个理想,你可以认为是空想,也可以认为是妄想,那就是我希望有一天武术能像纯净水一样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密不可分。

这会实现吗?那将是什么时候?

也许步履蹒跚,也许时间久远。

但那是一种信仰。一种生活的标榜。一个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愿意坚信这种尴尬境遇只是暂时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周期性,一如日月轮转、四季交替,武术也是如此。


一个时代的没落必将预示着下一个时代的生机勃发!
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无论中华武术的正本清源,还是中华武术历史性的改革与复兴都指日可待。一个蕴藏文化、见证历史、彰显精神、体现哲理、符合物理、照顾心理、基于生理的武学新时代正姗姗而来…
她必将以全新的概念和理念丰富、精彩我们的生活,优化、拓展我们的生命。

 

文章评论

-

写的很好。赞同。中国武术的没落应该是一个必然。现在,是法治社会,武术这种以破坏为本质的东西是不能被鼓励的。所以才会有武术表演。武术的精神凝聚力作用更能被他人接受。现在的武术更像一个图腾。 看武术的发展几乎都伴随着血、伤痛、战争、甚至是死亡。当下,追求和谐的大环境这些············ 我主张学武防身,不到危机不出手,且出手不留手。 面对打劫的小流氓你能留手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