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南怀瑾讲《论语》千年至圣 十步点化 6
个人日记
作者:张保文 许庆元
南怀瑾,生于1918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
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听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会比传统的阅读更多一层意趣,多一个打开现代心理困惑的通途。
《论语》隐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博大精深需要反复咀嚼方可品出。南怀瑾先生的贡献,在于他不是孤零零地把《论语》的章句解释一番,而是联系历史背景及现实生活进行印证、体悟,深入浅出,其许多心得可谓独树一帜。
南怀瑾先生字里行间的精妙思想令人心折,使每一个真诚的听者如沐春风,从容进入《论语》的丰饶世界。
作者简介:
张保文,著有《人生要懂得的历史潜规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全集》、《学会认真》、《人性寓言故事全集》。
许庆元,著有《感动青少年的100道心灵鸡汤》、《人一生要解决的50个关键问题》、《如何掌控生命中的关键问题》等。
必要时应“闭一只眼”(1)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论语·宪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子贡有时比较直爽,看见不顺眼的人当面就指责人家,经常得罪人,所以孔子劝他要求别人不要过于高了,不要苛求每个人都是贤人。有时候做人要马虎一点,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孔子说他自己就没这个时间去批评别人。
孔子曾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南先生解释说,君子与小人的分别在何处呢?“周”是包罗万象,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统一,一个君子的为人处世就应该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经常将别人与自己作比较,看他顺眼就对他好,不顺眼就反感他,就是“比”。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就容易流于偏私。比而不周,只和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和许多人都是朋友,其中包括许多被旁人认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十分奇怪:“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忍受那些怪人呢?他们的生活与我们一点都不一样。”卡耐基回答:“他们的本性和我们是一样的,只是生活细节上难以一致罢了。我们为什么要戴着放大镜去看这些细枝末节呢?难道一个不喜欢笑的人,他的过错就比一个受人欢迎的夸夸其谈者更大吗?只要他们是好人,我们不必如此苛求小处。”卡耐基不愧是人际关系学大师。其实,每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优点与缺点共存,美丽与丑陋俱在。与人相交要看好的方面,至于一些小节,诸如生活习惯之类,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服装界名人史瓦兹是一个善于容人的经营者,他的成功就和善于包容不同个性人才的品格有着莫大的关系。刚入服装行业的时候,有一次他拿着样衣经过一家小店,却无缘无故地被店主讥讽嘲笑了一通。史瓦兹并未反唇相讥,而是诚恳地请教。没想到店主观点独特,史瓦兹大惊之下愿高薪聘用他。原来这家小店的店主就是一位极其突出的服装设计师,因其自诩天才、性情怪僻而与多位上司闹翻,一气之下发誓不再设计,改行做了小商人。史瓦兹弄清原委后,三番五次登门拜访,诚心请教。尽管这位设计师愤然拒绝,出言不逊,史瓦兹却毫不气馁,仍常去看望他,终于和他成为朋友,最后带他进入服装公司,史瓦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服装帝国也得益于他。
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任何时候都不要以自己的标准苛求他人。慧眼识金,求大
同存小异,才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所在。
从另一方面讲,当事人对自己也应该有所警惕。孔子说,一般人不讲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讲求真正的学问,只讲现实;听到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道理是对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变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时代环境的风气,外在的压力,自己的摇摆不定,最后错误又因循下去了。而人不应该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山本谷美在世界船###尼尔·洛维洛的日本分公司里担任油轮总设计时就因为自己的固执而惨遭淘汰。
当时,批量化生产已经开始在工业领域中崭露头角。这时山本谷美还像当初他第一次制作油轮时那样,按照传统方法没日没夜地苦干。公司其他管理人员对他提出了善意的忠告,但是山本谷美根本听不进去,而是固执地一条道走到黑。
经过近一年的苦战,丹尼尔·洛维洛油轮制作公司的第一艘油轮终于诞生了。这艘油轮有着高贵的样式、豪华的装饰,装运的吨位也很大。但由于价格昂贵,加上长达一年的漫长制作和等待,没有顾客上门。其他管理人员再次强烈要求山本谷美采用新的生产流程,改变经营思路,但山本谷美坚持认为油轮就应当是纯手工制作。最后,丹尼尔·洛维洛将山本谷美解雇了。
必要时应“闭一只眼”(2)
其实,只要山本稍作改变,转换思路,于人于己都将有利。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思路决定出路。现代社会一日千里,一个人应当时常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有落后和不对的地方,应当及时改正,不能够在一条路上走到黑。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或才华横溢却不知变通,或死守书本和教条不作一丝改变,留下悲剧。
漫不经心有陷阱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语·子罕》
南先生认为,孔子引用这四句古诗是说,看见唐棣开的花朵反偏在一面而引起一时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些事之所以一时看不清楚,是因为它近在眼前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偏差的过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做事业或为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忽视最浅近的地方和偏信最亲近的人。
《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和蒋干就互相玩了一把利用朋友的好戏,只不过周瑜的手法比蒋干更为聪明。
周瑜威武风流,胆识过人。当曹操挥数十万大军乘胜东下,东吴群臣闻风丧胆、纷纷欲降之时,周瑜砥柱中流,受命于危难之际,进军于强敌之前,击败曹操,赢得了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关键性胜利,为东吴政权建立了巨大功勋。而在赤壁大战时期,周瑜所上演的一出利用朋友的精彩剧目,可以说为最后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
当时,由于重用了熟悉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使曹军设置水寨,不习水战的曹操数十万大军竟然“深得水军之妙”。熟悉军事谋略的周瑜心里很明白,在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要想以劣胜优必须扬长避短,使敌人的长处减弱,以增强己方的优势。周瑜暗暗下决心:“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方可破曹尔。”
正在周瑜绞尽脑汁设谋定策之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周瑜的故友蒋干来访,想利用与周瑜的私交一边劝降一边探查吴军虚实。周瑜一眼就看出蒋干的来意,将计就计。
当天晚上,周瑜盛情款待蒋干,又以“只谈私情,不谈公事”为由堵住了蒋干劝降之语。席间周瑜开怀畅饮,直至后来,周瑜佯作大醉之状,挽住蒋干的手,说:“久不与子翼(蒋干的字)同榻,今宵抵足而眠。”当军中打过二更鼓蒋干起身,见残灯尚亮,周瑜鼻息如雷。蒋干突然发现帐内桌上堆着一叠公文书信,急忙近前观看,其中一封写着:“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蒋干寻思,原来蔡瑁、张允竟然暗结东吴,于是将书信藏在衣内,到床上假装睡觉。
大约在四更时分,有人入帐低声呼唤周瑜,周瑜作“忽觉之状”。那人说:“江北有人到此。”周瑜喝道:“低声!”又转过头来冲着蒋干喊了两声,蒋干佯装熟睡。于是周瑜走出营帐,蒋干爬起来偷听,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张、蔡二都督道:‘急切间不得下手……’”不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又睡了起来。
五更时,蒋干低声喊了周瑜几声,周瑜没有应声,蒋干见周瑜熟睡未醒,当即披上衣服,溜回江北。他向曹操报告了所见,并交上那封伪造的书信。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斩了蔡瑁和张允。当两颗血淋淋的人头献上之时,曹操方恍然大悟说 :“吾中计矣!”
就这样,周瑜巧妙地利用蒋干这个老朋友,假借曹操之手,一举除掉了两个最大的隐患,为之后赤壁大战火烧曹营扫除了障碍。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是孔子的结论,他说,实际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蒋干的失误就在于一厢情愿,只当自己精明,所以看不透周瑜的心思。我们往往对摆在面前的事情漫不经心,才种下失败的种子。
制怒,不以别人之过惩罚自己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
学者也。”
——《论语·雍也》
南先生说,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孔子曾不止一次地称赞过颜回的品性修养与人格魅力。孔子认为颜回一直踏实探求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制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有个人脾气非常暴躁、易怒,经常爱与人争执,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这人到大德寺游玩,碰巧听到一位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受益匪浅,愿痛改前非。于是他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打架、发生口角了,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我也只会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说:“何必呢,就让唾沫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禅师说。
“如果对方不是吐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是一拳而已。”
这人听了,觉得禅师说得太没道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其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这人哑然,无话可说。
心胸宽阔、心态平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面对别人的挑衅和辱骂,只要我们能够平静对待,不把它们放在心上,那么所有的无理责难就会烟消云散。
要制怒,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其他人;自己有了错误,更要制怒,不要用自己的错误去惩罚不相干的人。怒气会传染,不容易克制;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谨记不要迁怒于人。
忌怨,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
乎!”
——《论语·宪问》
南先生解释:孔子感叹自己的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从基础的学识、艰苦的人生经验起步,不为现实所困,能够升华,走入形而上的境界。不怨天尤人是一门莫大的学问,“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一个对人,一个对己。
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怨,即使对别人没有怨,也会自怨自艾,埋怨时代,慨叹环境。人与人相处,无论亲朋、同事或上下彼此之间能够无怨无恨无憾,难上加难。
要放下心种怨气,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做的,也应替别人设想,做到了于己于人都无怨尤,才是真正的“仁行”。另外,要放下心中的怨气,我们还要树立感恩的生活态度。
感恩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生活,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他人,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生活,生活中将没有抱怨,而将得到生活的眷顾和宠爱。
首先,我们要感谢帮助我们的人和事。
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地成长,让我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放飞理想。
感谢师长,因为是他们给我们以教诲,让我们抛却愚昧、懂得思考,在人生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感谢朋友,因为他们给予我们友谊,让我们在孤寂无助时可以倾诉,能够看到希望和阳光。
感谢曾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让我们发现生命如此丰厚而富有;感谢肯接受我们帮助的人,是他们的信任让我们可以把善良续延。
其次,要感谢为难我们的人和事。
笛卡儿说:“让我为难在两方面对于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己的弱点,另一方面是让我克服这个弱点,从而增加我的优点。”
成功的人都是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如果将成功具体地量化,它就是爱迪生1200次的试验,是达·芬奇几百张画得不像样的鸡蛋,是李时珍27年的野外考察,是《西游记》中唐僧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
任何一个人,如果有信心、有毅力接受这些困难,就能够成功。困难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水平自然就能转化为成功的质变,这是无数人已经证明了的事实。
所以说,要感谢为难我们的人,是他们将困难推给了我们,也将成功的可能赐予了我们;感谢伤害我们的人,是他们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感谢欺骗我们的人,是他们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感谢孤立我们的人,这样我们才能自立;感谢利用我们的人,这正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并且强化了我们的能力;感谢斥责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培养了我们的智慧。
除此之外,还要感谢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折磨。每一次痛苦发作也是自己能力增长的时候,可以让我们了解梦想和现实的差异,懂得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从中推敲出以后的路该如何走。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一个人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态,才会正确对待生活的苦难,时刻看到生活的美好。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只知道怨天尤人,那么生活在他眼中势必是充满了痛苦和限制。
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好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欲速则不达”是南先生一直着重强调的。
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
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内心坦荡是人生快乐的秘诀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论语·阳货》
有许多人外表上非常威风,而内心则非常空虚,好比一个小偷被人抓到时,嘴上非常强硬,而实际上内心非常害怕。一个人内心没有真正的涵养,就会变得色厉内荏,外表满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
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一直对别人说他天不怕地不怕。一次他与一位贤者同乘一条船航行,当暴风雨来袭、船处于万分紧急之时,恶人跪下来大声祈祷。贤者轻声对他说:“安静吧,我的朋友,若天神发现你在船上,这船必沉无疑。”恶人马上沉默了。其实,有些人虽然口上说对自己的行为毫不在乎,其实内心的惧怕却是时刻存在的,尤其在危险来临之时。
南先生说,反省自己时想到,有时生活窘迫,过着“穷不到一月,富不到三天”的日子,尽管表面上充阔气,内心却很痛苦,也是“色厉内荏”的一种,只不过自己不曾意识到。
一对夫妇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给他们带了一篮价格昂贵的苹果。夫妻俩觉得很新鲜,把苹果放在果盘里摆着,一直舍不得吃。后来妻子认为这样好的苹果放在一个普通的果盘里显得不协调,于是他们狠了狠心,买了价值不菲的水晶果盘,觉得只有这样才配得上这些色泽美丽的苹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又发现放置果盘的茶几太旧了,实在不配,于是又买了一个新茶几。既然买了新茶几,肯定也要买配套的沙发,不久新沙发也搬回家了。更糟糕的事情也随后发生了:贵重的果盘、新式的茶几、流行的沙发和其他家具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于是他们再狠狠心,把家里的家具全换了一遍。家具换完了,再接着就该是房子了,他们最后下定决心,要换就换彻底。他们把旧房子卖了,又东借西凑,好不容易买了一栋新房。当二人坐在新家里计算着如何还清借债时,忽然发现他们已很久没有吃过苹果了。这是一则生活的寓言。
求得内心的坦荡与安宁是人生快乐的秘诀,内外一致,不要陷入“色厉内荏”的陷阱中。人生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生活原本应该怎样就怎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