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神经根解剖及病理特点

个人日记

 
图片
所属相册:学员培训2012——2015

腰骶神经根管指腰骶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在椎管内行经的通道,包括
盘黄间隙,侧隐窝及椎间盘,途径的结构有关节突、黄韧带、椎间盘、椎体后缘、椎弓根。位于椎管内的中央管,位于椎间孔的椎间管。

腰椎椎管是由纤维通道(盘黄间隙水平)和骨性通道(椎节水平)交替构成。退变性腰骶神经根病的影像学和手术所见表明椎管狭窄并非上下均匀一致,狭窄病变节段分布总是在盘黄间隙水平。即指椎节之间的连接间隙,椎间盘-黄韧带和椎间关节囊水平。包括位于椎管前壁的椎间盘和后纵韧带,后壁的黄韧带及侧后壁的椎间关节囊。说明连接结构承受异常应力具有发病学意义。

侧隐窝位于L3L4L5侧椎管。由弓状翼围成,仅有骨性边界,椎弓根上、下缘标志其上下限。其前面为椎体,后面为上关节突基部及关节肩部,外面为椎弓根的内面。内侧入口相当于上关节突前缘。侧隐窝为椎体孔两侧向外陷入部分,向外下方形成脊神经根通道,与椎间孔相续。侧隐窝是椎管最狭窄部分,为神经根的通道,其矢径越小,横径越大,表示侧隐窝越窄越深。

神经根管的末段或最外侧段。上为椎弓根下缘,下为椎弓根上缘。前壁上部为上位椎体后缘下半,前壁下部大部分椎间盘,最下部为下位椎体上缘。后壁上部为关节 突间部,下关节突基部;下部为下位椎节关节突及前关节囊

L4神经根管发自L4椎体上半水平,不超过间盘,L3-4病变时很少受累,囊内部分可能受累,但L4-5极外侧间盘突出时可受累L4神经根;L5神经根管发于L4-5间盘下半,S1神经根管发于L5-S1间盘上半,S1神经根管行程最长。

L5神经管由盘黄间隙、L5侧隐窝及L5S1椎间管三部分构成。是最容易引起狭窄的主要部位。

L4-5水平是L5神经根的起始及位于其后内的S1神经根硬膜囊内部分常同时受累,这与临床所以一致,L4-5椎间盘突出时可以同时出现L5和S1相应的神经症状。

S1神经根离开硬膜囊水平线较高,间盘突出病变位于S1神经根腋部机会更多。

 腰骶部的劳损与局部解剖特点有关。腰骶部在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形成一个约120度的角,上方为活动性较大的腰椎,下方为固定的骶椎,这种结构使腰骶部必须承受较大的伸屈、旋转和剪式应力。经常、反复、持续的机械应力作用于腰骶部软组织及骨关节,将发生局部组织结构、理化性能、运动规律的细微变化,而长期、少量的细微变化积累至超出腰骶部软、硬组织的代偿能力时就会产生腰骶部的劳损。

有人认为,腰椎过多前凸致腰骶角变小,将增加腰骶部的剪式应力。如果第三腰椎的中心垂线落在骶椎面的前方,腰骶关节突和前方韧带将会遭受更大应力。穿越腰骶关节面的垂线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大于30。时,腰骶部易受损害。肌肉发育差,腰椎前凸增加,体质肥胖、体重增加、腹部膨出,都会增加腰骶部剪式应力,容易引起劳损。

 腰骶部的腰神经根径路甚长,神经根易受卡压的部位有以下几个:

①、椎间盘与黄韧带间隙;

②、侧隐窝;

③、上关节突旁沟;

④、椎弓根下沟;

⑤、椎间孔

途中任何周围组织变化均可压迫或刺激神经,常见者如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其他如梨状肌肥厚或1个椎间孔通过2个神经根时均可引起。

腰骶神经根在椎间孔内相对固定,当有致压因素存在时,神经根可因张力增加而受损。有人推测,当神经根拉长8%时,可致静脉淤积,而拉长15%时,神经内血液完全阻断。研究表明,腰骶神经根的血供较外周神经贫乏,腰骶神经分别接受远端和近端根动脉的血供,这些血管在神经近端1/3处吻合,腰骶神经易因卡压和牵拉而发生缺血性损害。

腰神经后支在行程中也易遭受损伤。郭世绂等研究腰神经后支全部行程中有6个固定点,即:出孔点、横突点、入肌点、出肌点、出筋膜点及入臀点,其中出孔点、横突点和入臀点均有纤维骨性管固定,这些部位如遭受损伤或牵拉,可产生局部或牵拉性腰腿痛

 
交感干骶部一般有6个神经节,可能少至3个或多至6个,不过体积较小。尾部只有1个尾部神经节。神经节之间以节间支及腰骶部筋膜易发生损伤,骶髂筋膜外上方因有来自腰神经后支,臀上皮神经分支及伴随的小血管,形成血管神经束在此处穿出,形成固有孔隙,此处的骶髂筋膜较薄弱,深面有较丰富的脂肪组织,当剧烈弯腰时,臀大肌猛烈收缩,深部脂肪组织受压,经固有裂孔或骶髂筋膜撕裂处疝出而形成脂肪疝,压迫神经、血管。
图片
图片
所属相册:玄鉴中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