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调衡手法

个人日记


    玄鉴中医脊柱调衡疗法,要充分领悟到中医正骨、正脊四诊的重要性和整体观念的含义,要通望诊,触诊,整体去综合诊断,脊柱触诊法、摸骨摸筋是正骨基本功的必修课,弄不明白椎体错位的具体形态和其他关节的关联影响,而只是盲目的整复单一的脊椎效果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1、环椎调节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部,一手托后枕部,一手置于下颌,先对患者施牵引、推正法。定点:医者首先在环椎两侧查找阳性点或偏歪,用一手(定手)中指将其固定(置于旋后横突后方);旋转:令患者颈部后仰约0-15°,并向阳性点侧(病变或旋后侧,阳性点在左即向左转,右侧同)旋转至临界点(偏歪横突即将活动点);另一手(旋手)放于患侧耳颞后部,向阳性点侧方向缓慢旋转至临界点,然后退回,反复几次,双手调整旋转角度,使作用力落于患椎痛点处;发力:旋手带动头颅向定点方向瞬间旋转用力,突破临界点,常可听到咔哒声,诊查阳性点疼痛减轻或消失。
(2)定点旋提法:(多用于环枕或环枢椎半脱位)以横突左后旋为例,患者端坐于低凳上,颈肩放松。术者站其左后方,以右手拇指抵住左旋横突后侧,左手托住其下颌,肘部搭于患者左肩部,让病人后仰一定角度(10°-15°,右手拇指感觉定点微动),然后左旋患者头颅至右手拇指感觉定点微动,左肘以患者左肩为支点在微旋的同时向患者左后、上方牵抖,右拇指配合同时向前推顶横突,多可听到复位的咔哒声,检查阳性点疼痛减轻或消失。
注意:此是环椎较为安全有效手法,要求患者充分放松,旋转角度不可太大,尽量让头颅在牵引状态下做伸展运动,在牵引状态下推顶,操作时宜灵巧、有力,不可粘滞以避免患者紧张甚至出现意外。
2、上段颈椎调节法(C2-4):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医者坐于患者头顶部,一手托后枕部,一手置于下颌,先对患者稍加牵引、推正。定点:医者首先在上段颈椎两侧查找阳性点或偏歪,用一手(定手)拇指(或食指、中指)将其固定(置于病变关节突或棘突偏歪侧);旋转:令患者颈部后仰约10°-30°,并向阳性点对侧(病变或偏歪侧,阳性点在左即向右转,右侧同)旋转至临界点(病变及偏歪棘突即将活动点);另一手(旋手)放于对侧耳颞后部,向阳性点对侧方向缓慢旋转至临界点,然后退回,反复几次,双手调整旋转角度,使作用力落于患椎病变及偏歪棘突或痛点处;发力:旋手带动头颅向定点反方向瞬间旋转用力,突破临界点,常可听到咔哒声,诊查阳性点疼痛减轻或消失。
3、下段颈椎调节法(C5-7):患者仰卧位,撤枕,全身放松;医者坐于患者头顶部,一手托后枕部,一手置于下颌,先对患者稍加牵引、推正,使头颈部至颈胸结合部离开床头。定点:医者首先在下段颈椎两侧查找阳性点或偏歪,用一手(定手)拇指将其固定(置于病变关节突或棘突偏歪侧);旋转:令患者颈部后仰约30°-60°,并向阳性点对侧(病变或偏歪侧,阳性点在左即向右转,右侧同)旋转至临界点(病变及偏歪棘突即将活动点);另一手(旋手)放于对侧耳颞后部,向阳性点对侧方向缓慢旋转至临界点,然后退回,反复几次,双手调整旋转角度,使作用力落于患椎病变及偏歪棘突或痛点处;发力:旋手带动头颅向定点反方向瞬间旋转用力,突破临界点,常可听到咔哒声,诊查阳性点疼痛减轻或消失。
说明:如果合并摆动或侧弯式错位,则在旋转同时配合摆动,效果会更好:如果合并曲度变直,定点手指位置可向棘突根处移动,并加以前推之力,可在矫正偏歪的同时,调整曲度;如果曲度变深(凹度增大)。后仰角度宜小,甚至前倾位操作。
4、坐位推正法:多用于颈椎3~胸椎3的棘突偏歪,手法熟练后可达胸椎5,甚至于胸椎7的脊椎整复。下面以棘突偏左为例。
患者正坐,双手可扶膝,颈肩放松。医生站其后方,左手拇指抵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右手掌指面扶按在头部右侧方前半部分;接着右手缓缓地使患者头部向前后及左右方向晃动,待晃动至一定的角度,感觉到左手拇指下有明显阻力时,稍停顿片刻,随即两手相对协同用力,推动头颈及拇指下棘突。在操作中,以左手拇指推动棘突转向对侧,以达到整复棘突偏歪之效。右手推动头颈的作用力较小,幅度变化亦不明显,主要起稳定头颈的作用。整复过程中常有弹响声和拇指下棘突的滑动感。
当颈椎棘突的偏歪发生在第3至第6节段时,亦可采用下述方式矫正。以颈棘突右偏为例,医生以右手掌指面扶住右侧头部,左手拇指面抵在左侧相对高起的横突上,接着,其余的操作步骤同前一手法。
坐位推正法定位明确,成功率很高,亦较稳妥。初学者常感到两手相对用力的协同动作较难掌握,即两手间的配合很难协调,它需要一段时期反复、谨慎地练习,方能在实际操作中施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