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诊断治疗

个人日记

   
疾病名称(英文)vertigo(TCM)
拚音XUANYUN(ZHONGY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本病是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清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病、脑萎、神劳等疾病,头部内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耳源性眩晕诊断标准:
1.有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旋转感或摇摆感,常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3周,但可复发。
2.多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3.前庭性眼震(有快相和慢相)多为水平性,眩晕与眼震程度相称。
4.多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及高调耳鸣
5.前庭功能检查示前庭功能减退,前庭反应协调。
西医诊断依据4.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必要时应作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颈部x线摄片、头部CT、心电图、电测听、眼震电图等检查,或根据病情需要,作有关血液及生化等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临床若对导致眩晕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眩晕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根据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1)系乘车船而发者,为晕动病。
(2)久病体弱者;多为虚劳类疾病,如血劳、神劳、髓劳等。
(3)与失眠、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者,多为神劳等。
(4)近期用过某些有毒害药物者,可能是药物中毒。
(5)新产之后以眩晕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血晕。
(6)因头部损伤引起者,多为头部内伤。
2.注意测量血压,并进行诊断思考,如:
(1)血压高者,多为风眩、厥头痛,孕妇可为子眩、子痫。
(2)血压低者,可为虚眩及某些虚劳病。
3.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1)眩晕不能张目,伴呕吐、眼球震颤者,多为耳眩晕及某些脑部疾病等。
(2)年事较高或伴肢体麻木、震颤等症者,常为项痹、脑络痹、脑萎等病。
(3)眼耳鼻等五官科疾病引起者,一般有其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
(4)脑瘤见眩晕者,多具有持久性、逐渐加重的特点。
(5)妇女产后眩晕日久,且有毛发脱落等症者,多为血风劳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耳源性眩晕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病因解除,眩晕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观察无复发者。
2.好转:病因基本消除,眩晕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眩晕等主要症状消失,但停药后偶有轻度复发者。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眩晕甚者,服用定眩宁。眩晕停、安定、眠尔通等。
中医治疗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头重脚轻,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浊犯头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体多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祛痰化浊。半夏白木天麻汤加减。
3.瘀阻脑络证:头晕,头痛如刺或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有斑点,脉弦涩。活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4.脾虚气陷证:时时眩晕,遇劳即发,气短神疲,气下坠感,食少便溏,面白少华,舌淡,脉缓弱。补气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减。
5.气血两虚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唇甲色淡,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加减。
6.肝肾阴虚证:眩晕耳呜,头痛且胀,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口苦,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滋补肝肾。大定风珠加减。
7.肾精不足证:眩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无力。偏阴虚者,补肾益精,左归丸加减;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
单方验方:
(1)桑寄生15g,1剂/日,代茶饮。
(2)苦丁茶10g,夏枯草30g,野菊花15g,水煎服,1剂/日。
(3)芹菜根30g,龙葵60g,水煎服,1剂/日,代茶饮。5.磁疗、激光照射等治疗。
6.常用止眩晕中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中药常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天麻首乌片、刺五加片、脑心舒。强力脑心康、大麻丸、步长脑心通天麻注射液等。
针灸(1)体针疗法:常用穴位有风池、百会、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透针用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隔日针1次,7天为1疗程。
(2)耳针疗法:常用穴有降压沟、脑干、内分泌、皮质下、神门、眼、心等。每日或隔日针1次,每次选用其中1~2个穴位,留针30分钟,7~10天为1疗程。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子代替埋针,每日按压2~3次。
(3)七星针疗法:用梅花针轻叩头部、脊柱两侧,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印堂、俞、心俞。胸俞、肾俞。用推拿、抹、按、搓法。
 眩晕症中医治疗方法

  脑血管性眩晕

  老年人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出现脑供血供氧不足,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老人的细胞结构是脂肪多而水分少,因此容易造成脱水、血液过度浓稠,影响血液循环,故随时要补充水分。故老人患眩晕病不要使用利尿剂,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容易发生脑血管性眩晕。

  治宜益气补血、活血化瘀,给予眩晕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2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桃仁12克,红花15克,泽泻12克,坤草15克,地龙15克,川芎15克,白芷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杞菊丸、通脉丸口服。

  颈源性眩晕

  是指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许多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变,如伴有其他病变,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更易发病。此时,颈向一侧扭转或头向前向后弯曲,都可挤压椎动脉,从而影响内耳血供,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常伴有头昏、晃动、站立不稳和沉浮感等。眩晕反复发作,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颈源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

  治宜滋补肝肾、舒筋通络,给予通络汤:枸杞15克,菊花15克,熟地黄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2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云苓15克,龟板15克,鳖甲20克,黄芪20克,鸡血藤30克,红花15克,水蛭10克,木瓜20克,鹿角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颈腰丸、骨痛丸口服。

  焦虑性眩晕

  情志刺激、过度疲劳与紧张焦虑等可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使血液中胆碱脂酶活性增强,致使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引起局部缺血缺氧而出现眩晕。精神性眩晕的防治与其他疾病不同,主要是减轻病人的焦虑不安,并借助于行为治疗法、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和生物反馈松弛法来解决基本的焦虑及失眠等问题。

  治宜养血活血、重镇安神,给予安神汤:枣仁30克,石菖蒲15克,龙眼肉20克,珍珠母3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党参30克,五味子15克,川芎15克,白芷12克,菊花12克,黄芩12克,麦冬15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抗脑衰、养心丸口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