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 ★ 往生论注》白话译解

个人日记

 

 印光大师:序(译文)

生死是人的第一大事。净土法门是了生脱死的至高无上的微妙法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浩瀚如深广的大海,其中最能体现佛普度众生本怀的,唯有净土这法门而已。就是下根器的凡夫,只要信愿念佛,都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根圣人,如果肯回向极乐,即可迅速圆满成就成佛的觉道。依仗佛的慈力与只依靠自力修行,其难易用一天与一劫相比更长。天亲(世亲)菩萨,广泛造作各种论议,宏扬阐发佛乘,又根据《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开示五门修行的方法,令一切众生毕竟得生极乐国土,充分展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在观察门、详细展示净土的庄严,如来的法力和菩萨的功德。让一切见闻者,都愿意往生。昙鸾法师撰写《注》,详细解释《往生论》,直捷地把弥陀的誓愿,天亲的衷怀,彻底圆满的彰显和盘托出,如果不是深得佛法心髓,具足无碍辩才,怎么能如此完善呢?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的归宿和趣向。所以《华严经》中与诸佛所证一样的等觉菩萨,还必须以普贤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至于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极乐净土,都是有来由的大菩萨。知道这一事实,那么只依靠自力,不依仗佛力的修行者,可以猛然警觉,幡然悔悟了,应该发愿,现生即得出离此娑婆世界而往生弥陀的极乐世界,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经常亲近阿弥陀佛,以求证得不生不灭的无生法忍,究竟圆满成佛。我的话如果不足以让你信服,那就请问普贤菩萨,自然就会没有怀疑了。

     民国十一年(1922年)壬戌五月望日   常惭愧僧  释印光谨撰

蕅益大师所选编的《净土十要》,实在是净土宗最重要的微妙经典。成时大师为了广泛流传,特意节选简略,致使文义隐晦,稍嫌有违背蕅益大师的初衷。因此特收罗原本再排版印刷为四册。由于有的卷稍薄,所以就选取古德宏扬净土的重要文章,附录在后面。有如帝王网络上的宝珠,互相辉映,实在是净宗的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认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是净宗的重要典籍,世上不大流通。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文词流畅完美而义理深邃,足以开启人们的正确智慧,发起人们的正信,确实是净业学人的大导师。可惜中国国内,此书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将它从日本请回,刻印流通。因为《论》与《注》是相联在一起的,初机很难分辩判别,所以逐段标出,请徐蔚如居士在北京刻印出来。现在准备将此书与莲华世界诗合为一册,作为《净土十要》的附录,希望它与《十要》一同流传于世,就可以让在三界火宅经常被焚烧的同志,知道此宅之外,原来还有最极清净的最极安隐的家乡。从而当仁不让,奋起争先,一同出离五浊恶世,一同登上九品金莲,共同参加莲池海会,共同侍候亲近无量寿佛,从而渐次证得无生法忍及无上菩提。这样对上不辜负佛的教化,对下不辜负自己的佛性,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啊。

    民国二十一年(1922年)壬申季春   释印光识

 

《往生论★往生论注》白话译解

隆盎居士    译编
第一   概论
净土法门是未法众生的对症良药,是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无上妙法。佛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最能畅佛本怀,最易普度众生的,只有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其它法门皆为难行道。修学佛法,必须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无论修什么法门,最终都必须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方可今生成就。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是最极圆顿,最极应机的法门,无论怎么赞叹,怎么弘扬都不过分。
净土法门所依经典为五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往生论》。
《往生论》的全名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印度论师婆薮槃头菩萨造的论,由菩提流支译为中文,此论文义深妙难解,昙鸾大师著有《往生论注》,详细讲解《往生论》。因此,我们学习《往生论》,一般都和《往生论注》一起学习。由于《往生论注》也是古文,也很难懂,所以我们参阅有关大德的讲述,试着自话译解。这些译解,只是语意和编辑而已。
本书中【论】指《往生论》原文;〖注〗,指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译},指自话语译,[解],指对论注的解释。
一、释名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为《往生净土论》、简称《往生论》或《净士论》。
(一)、无量寿经:
这是释迦世尊在王舍城宣说的一部了义大经。《无量寿经》以人法为题。阿弥陀即是无量,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福报、无量功德、无量光、无量寿,一切无量,现在以无量光、无量寿来总摄一切无量。无量光即一切智慧的光芒,无量光横遍十方:无量寿即如如不动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体,无量寿坚穷三际。无量光、无量寿,一切无量的阿弥陀,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也是诸法的真实相。阿弥陀就是真心,本性、佛性,就是诸法真实境相。不可思议的一心二门,无量寿即是心真如门,无量光就是心生灭门。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阿弥陀是不可思议的真理实相,是法界根本体相。法藏比丘证得阿弥陀的无量光寿体相,而成佛,故名阿弥陀佛。我们念佛发愿往生,目的在于“华开见佛悟无生”,就是为了悟证无量光寿的体相,而后完成上求下化的最高理想而成佛。无量寿就是常,常则乐,乐则自在,终得解脱、清净。所以证得无量寿、无量光,是我们学佛的唯一目标。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让自己的心证得无量光寿的佛果,不但自己与阿弥陀佛一样同等成佛,而且度尽一切众生,人人达到无量光寿的佛境佛果。
《无量寿经》在《往生论注》中昙鸾大师引用的是魏·康僧铠本。本书也引自康本,请读者注意。
(二)、优婆提舍:
梵语优婆提舍译为论议,是佛弟子解释经义的著作,是十二分教之一。优婆提舍有问答、抉择、分析、讨论的意思。论议有二类,一是宗经论,依一种或多种经义为宗要,本论即属于宗经论。二是释经论,是把某部经文,逐句解释文义,相当于中国的注疏。
本《往生论》分二部分,一是总说分:即五言偈颂,二是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
本论的特点是论主根据净土的三经,尤其是《无量寿经》,提出修行的纲要与方法,即是五念法门。论主明确告诉我们要如何念佛(礼拜、称名、观察),如何回向。使净土行人真真能依教奉行,保证万修万人去。本论与净土三经、五经一样,是苦海的慈航,救世的宝船。为什么不少念佛人没有当生成就,往生净土,就是因为没有老实念佛,没有依教奉行,没有按本论提出的五念法门,老实修行。因此一切净宗莲友,都要学习《往生论》及《往生论注》,弘扬净土也应依此论教法为依据。
(三)、愿生偈
愿就是意愿、志愿、发愿也是发心,发誓,矢志不移,坚定不退。愿就是“至心信乐”,是在信的基础上发出的意愿,不信不可能发愿。愿有恭敬、无间断、长远,无余等心理因素。生指舍此报身,生彼极乐净土。偈是古印度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中国古诗,有四字、五字乃至八字不等,每四句为一偈,又称为一颂。本《愿生偈》共有二十四偈。初二偈为论主表白自己归敬三宝及造论的本意,其次的二十一偈,是总说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庄严的事相。最后一偈是回向发愿往生极乐国。后有长行解释偈颂的文义。全文都是说明如何念佛观想弥陀极乐的依正庄严,使之历历如在目前,最后成就念佛的一心三昧,亲见弥陀净土,则可使净宗行人信心坚定,志愿度尽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得不退转,一生圆满成佛。
二、辨体
佛所说的三藏教典,皆以实相为体。世间一切诸法皆由法性生起,佛所知所见的法性,即是诸法实相。各部经论的实相名称,也不一样,是佛随缘立名的。比如《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实相,《法华经》以一心二门为实相,净土三经则以无量光寿为实相,也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三经一论的正体。昙鸾大师在本论注中明确提出,《往生论》是“释尊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此佛名号为经体”。但是也是与其他论议经的本体是一致的。本论的实相正体是一佛(阿弥陀佛)二名(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也就是一心二门。心真如门,离一切相,离故无相就是法身理体,常乐我净,就是无量寿佛。心生灭门,即一切法,即是无不相,就是报化身佛,光明遍照十方,就是无量光佛。本论说:“此观察佛土、佛、菩萨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一法句,就是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就是遍一切处的佛的法身理体。
三、明宗
知道了本论的正体、就应明了本论的纲宗旨趣。本论长行说:“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
由此可知本论的宗旨就是依易行道以清净三业,修五念法门,成就往生净土。五念门是一礼拜门(身业),二赞叹门(口业),三作愿门,四观察门(此二门是意业),五回向门。净土行者修五念门所积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拔一切苦,摄取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四、明力用
本论以净土诸经,依大乘佛法,总持修行五念法门,其成就是现生得见弥陀及极乐净土。愿与一切众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往生即不退转,究竟成佛,这就是本论的大力用。
本论偈颂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又说:“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论注中所说,菩萨得无退转有难行道和易行道。此论是易行之极致,不退的风航,成佛的捷径。
五、判教相
以天台宗四教法说,本论是别教大乘兼圆。因藏教不要求发菩提心,不说十方净土。通教通小通大,本论是纯属大乘法要,必须发大菩提心。五念门中四门成就是自利,一门成就是利他。所观的佛身佛土依正庄严。神通、智慧、六度、四摄、四无量等。一一都是无量、无尽、无疑、与华严类似,所以是兼有圆教,华严经最后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与本论同一意趣。
本论按天台化仪四教说,属于显要说,决定说,渐中兼顿,究竟圆顿。本论注中说:“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往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可知修五念法门是渐,而乘佛愿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致不退转,就是兼有顿教利益。
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本论属于易行道。
总之,本论是人法为题,光寿实相为体,五念法门为宗,往生极乐为用,圆顿易行为教相。
六、论主、译注者简介
(一)、论主:婆薮槃头
旧译为天亲,现译为世亲,是佛灭度后九百年左右(距今一千六百多年)的一位圣人,称为世亲菩萨,出生在印度的西北方。兄长名无著,弟弟叫师子觉,均出家为比丘,都很有成就。世亲著有小乘论著五百部,如《俱舍论》等。无著希望他回小向大,托病召回来相见,为他说大乘教义。世亲觉悟,表示要割舌悔过。无著劝他弘扬大乘,将功赎罪。世亲即跟随无著学大乘佛法,并著大乘论五百部,通赞宏扬大乘经典,当时即称赞他是“千部论师”。《往生论》是他弘扬净土法门的论著,对大乘净土法门的修持,有极其契机契理的指导性的见解。他是证得大乘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的圣者,所以人称天亲菩萨。
(二)、译者: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是元魏时期北印度天竺(古印度)来中国的三藏大法师,所以称为元魏天竺三藏法师。元魏是南北朝的拓跋魏,不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古代印度称为天竺。三藏是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菩提译为觉或道,流支译为含求爱好的意思菩提流支有爱好觉道的意思。此法师不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翻译《大宝积经》的菩提流志。
菩提流支来中土后翻译了不少重要经论,比如《金刚经》、《法华论》《十地经论》等。尤其是《十地经论》,由菩提流支译出后,风行一时,最后形成中国的地论宗,以后发展成为华严宗,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他译出《往生论》成为净宗根本经典,对于中国净土宗的建立和弘传都有极大功德。
(三)、注者: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476—542年)山西雁门人,十四岁出家,精研佛学,很有造诣。梁武帝称他“北方鸾法师”为“肉身菩萨”。他在洛阳与菩提流支相遇,菩提流支赠送他《观经》和《往生论》,从此昙鸾大师专修净业,自行化他,著作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赞阿弥陀佛偈》等。昙鸾大师将《往生论》详细注释,把弥陀誓愿,世亲本怀,和盘托出,既契机契理,又文畅义丰,实在是可以开人正智,起人正信,示人正行,助人往生的指南。昙鸾大师发展了从印度传来的弥陀净土信仰,创立了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因此太虚大师称昙鸾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请参见本人拙作:《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晚年移往山西汾阳县石壁谷玄中寺。一天晚上在定中见一梵僧来对他说:“我是龙树,久居极乐净土,与你同志,所以来相见。”并说偈:“已落叶不可更附枝,未来粟不可仓中求,白驹过隙不可暂驻。已去者不可返,未来者不不追,在今何在?白驹难可回。”说完就不见了。昙公自己知道时至,就叫子弟前来教诫道:“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即令弟子高唱阿弥陀佛,向西礼拜而终。寺中大众都见幡华宝幢,自西而来,天乐满空,久久回荡。
昙鸾大师不仅注解本论,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基础理论,利益众生,而且身心归命弥陀极乐,力修五念法门,成就净业,得生净土,确实是净宗行人的楷模。我们一定要学习昙鸾大师的教导,同发无上菩提心,依此修学五念门,专修易行菩萨道,同成佛道度众生。
第二    序分
一、归敬序
〖注〗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鞞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译}  龙树菩萨著的《十住毗婆沙》上说:菩萨要求取永不退转的地位,有两条道路:一是难行道,二是易行道。
[解]
1、佛教的经论,一般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序分如头部,正宗分如身体,流通分如脚。本书也按此例讲解。现在起讲序分。序分又分为归敬序和发起序。
2、先讲论文前,昙鸾大师根据龙树菩萨的判教将大乘教法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明确将净土教判为易行道,其他教法判为难行道。
3、龙树:生于释迦佛灭度后七百年左右(约公元二、三世纪)的南印度。出家后,九十天内即能背诵佛教大部分三藏经典,完全懂得佛教甚深义理。后来龙王邀请他进入龙宫,打开七宝书函,他又专心读诵大乘妙法,九十日后,深入无生法忍。龙王送他出海后,便在南印度大弘佛法,广宣大乘。后来龙树菩萨入闲室,蝉蜕而灭度。去世后,印度各地为他建庙,敬奉如佛。因为他因龙王而成道业,他母亲是在树下生下他的,因此人称龙树。他是禅宗第十三祖。住世寿命二百余年。
4、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译为觉有情,发大道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都称为菩萨。菩萨有五十二个皆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四加行位称为三贤菩萨,十地是圣位菩萨。龙树是圣位菩萨。
5、十住毗婆沙:毗婆沙译为广说、广解。十住在天台宗与别教十地相当。《十住毗婆沙》是龙树菩萨著的一部论,又称为十住论,由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为中文,全论共十五卷三十五品,第八品为阿鞞跋致相品,第九品为易行品。
〖注〗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译}   难行道就是在五浊恶世,在佛不应世时,要求得不退转是难的。其难处很多,简单说有五种:现在略述如下:一是外道表面上行善法,但实质上是扰乱歪曲菩萨法;二是声闻自利不利他,障疑大慈悲;三是无赖恶人,破坏他人行善积德;四是颠倒善果,能够破坏梵行;五是修行只有自力,没有他力护特。如上所述的这些事,触目皆是。比如在陆路上行走,步行是很苦的。
[解]
1、难行道:指难行的菩萨道。菩萨从初发心,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位次,须经一大阿僧祗劫,然后登地。从初地到七地又要经历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至十地再经一大阿僧祗劫。所谓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始得成佛。在未成佛前难免有进有退,一直到登地后才能保证真正的不退转。这是一条很艰难的、很长的菩萨道,是竖出三界的难行道。
2、五浊之世:就是阿弥陀经中的“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种。即时代恶劣,思想见解恶劣,烦恼极多,生命短促。
3、无佛时:出生在没有佛应世的时期,所以修行很难,要证得不退转证果成佛更困难。在佛未出世前及灭度后,都是无佛时期。释迦年尼佛出生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的古印度,八十岁灭度,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有弥勒菩萨示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
4、阿鞞跋致:也译为阿惟跋致,意为不退转。不退转有四种:
(1)位不退:不退为六道凡夫,相当于别教七住,圆教七信,见思惑业断尽,了脱分段生死,超出了三界,出离了六道轮回。
(2)行不退:不退失菩萨行。从别教八住至十回向,破无明证法身,不退为小乘二圣。
(3)念不退:从别教初地至八地,念念流入一切智海,称为念不退。
(4)究竟不退:从八地至十地,三祗行满,名为等觉菩萨,得常乐我净四真德,名究竟不退。
5、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心外求法名外道,佛教以外的各种宗教也称为外道。相指表相,外道表面上宣扬善法,劝人行善,一般人认为他们是菩萨。实际上菩萨是有大悲大智、无我无执、舍己利人的心行,是与一般世善相距很远的。菩萨欣羡佛果的种种功德,因而上求佛道,发愿成佛;要发起欲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要有普度众生,皆令离苦得乐,同得成佛的精神,要在无限时空中去实行救世救人的事业,才是真正的菩萨。佛教内部的四众中流传的不合佛法的言行,也是乱菩萨法的。
6、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声闻是亲自闻听佛的言教而求小乘四果的弟子,他们只求自己了脱生死,而没有度化众生的心,故称为声闻自利。菩萨必须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依大悲心为体的。若无慈悲心,则不能发菩提心,就不能叫菩萨。声闻没有慈悲心,所以说是障大慈悲。
7、无赖恶人,破他胜法:不务正业,放逸懒惰的人,没有善心,必然作恶,这类无赖恶人,在世间和佛门内部都有。他们违法乱纪,不守公德,破斋犯戒,妒忌贤善,甚至诬谄迫害他人,毁人名节,丧人性命,都是破他胜法。
8、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一般世间善人,只能作些有漏善业,唯求人天福乐。这些人今世行善,下世富贵享乐,第三世难免堕入三涂受苦,这就叫“三世冤”。由行善得富贵,由富贵造恶业,再由恶业受恶极,叫“颠倒善果”。菩萨自利利他,如果不能破我执,三轮体空,而贪求世间福乐,最高只能作转轮圣王,或皇帝国师,而不能出三界成三乘圣人,这叫“能破梵行”。梵行是三乘圣者所行的圣道。狭义讲,断五欲得世间禅是,能生梵天,也叫梵行。比如,唐朝永禅师转世为房大尉,宋朝一诵法华经的尼师,转世堕为宫妓,雁荡僧转世为秦桧奸臣。青草堂的后身为曾鲁公,喆禅师的后身为大贵人等等,都是修行未得成就,坏了本来志愿,坏了梵行。
9、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指难行道的菩萨从初发心直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全靠自己起闻思修三慧,虽能受诸佛法身及三宝加持,但没有明显的佛力的摄受护持,故叫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没有佛力的摄受护持,菩萨就会或进或退,亡失菩提心,就很难成就。
〖注〗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译}  易行道就是以信佛为因缘,愿意往生极乐净土,凭籍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便可以往生弥陀的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由于佛力的住持,即可证得正定之聚。正定就是永不退转。比如走水路。乘船而行,就很快乐。
[解]
1、易行道:就是菩萨修行证果的容易快速成就道路。
2、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与难行道反过来的是易行道。易行道就是简易直接的很快即可证得永不退转的圣果。净土念佛法门,就是易行道。所谓易行就是只要求老实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随缘行善积德、弘法利生即可依仗阿弥陀佛本愿的不可思议的佛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花开见佛即悟无生法忍,永不退转,必定一生成佛。往生极乐净土的前题是“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就是深信切愿,念佛正行自在其中,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必定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愿行不足以证所信而满所愿。”又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念佛之深浅”。信佛,就是深信释迦世尊所说净土圣言是真实不虚的,十方诸佛称赞净土是诚实无欺的,弥陀本愿是愿愿具足成就的。相信弥陀摄受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是一个不舍的。还相信自己是佛心中心众生,弥陀的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净土是万修万人去的特别法门,往生极乐的众生是很多很多,并不是有的人说的,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念佛而未往生的人,一是对佛不真信,对净土并未生起真正的信心,二是愿心不切,留恋娑婆,三是念佛不老实,三心二意,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总之,只要信愿行具足,决定往生无疑。
3、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无量寿经》说:“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第十一愿又说:“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说明凭籍弥陀本愿力(他力)就可以往生极乐净土的净土法门,是容易证得永不退转,一生圆成佛道的。永不退转,就是正定聚,不会落入不相大乘的邪定与大小乘不确定的不定聚。因此,弥陀四十八愿的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是苦海中的慈航,令众生断烦恼,离三界,出轮回,了生死,究竟离苦得乐的大渡船。众生只要相信,愿上船就行。一旦登上弥陀本愿大船,必定往生弥陀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这如像乘船航行是不费力气很快乐的,很快就能到目的地。
4、念佛法门是自他二力并重的法门,备办三资粮,具足信愿行,主要是自力,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是他力即佛力,自他二力相融,感应道交的关键是信愿。一信之后永不再疑,厌离婆婆,欣求极乐,切愿往生而不愿其他。在信愿基础上,老实念佛,清净身口意三业,即身业常礼拜弥陀,口业常称念弥陀名号,意业常观想极乐依正庄严,随缘行善积德,弘法利生,至心回向,则必得了生脱死,得不退转,广度众生,究竟成佛。
5、世亲菩萨造《往生论》以愿生偈为名,特别强调“愿”。昙鸾大师注此论以易行道和难行道分判净土教。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往生极乐净土,有愿则易,无愿则难。本论就是教我们如何发启深切的愿心的。我们净宗莲友,时时刻刻必须真切发愿:今生一定要往生,一定要上品往生,有佛力可乘,决定往心,必得往生。
〖注〗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於大众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译}  本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向上即一超直入佛果境地,如永不退转的顺水急驶的顺风大船。无量寿佛是安乐净土如来的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在大众中,宣说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的《无量寿经》就是以佛的名号作为此经的本体的。后圣者世亲菩萨,信受奉行如来大悲大智的圣教,依据本经作愿生偈,并撰写长行再作解释。
[解]
1、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盖是文言发语词。衍即衍生,延伸。上衍就是向上推延。极致就是顶点,终极的意思。风航就是顺风中航行的船。
2、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无量寿指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安乐净土就是极乐世界。如来,佛之去来,实无去来,是佛的十种别号之一,如如不动,不去不来,如过去诸佛的去来。十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调御丈夫、佛世尊。
3、服膺如来大悲之教:膺读因,服膺就是信受奉行。如来,这包括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总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所宣说的言教,皆出自大慈悲心,哀悯众生沉溺生死,欲令一切闻法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了脱生死,人人成佛。所以佛所说的三藏十二分教,都可称为大悲之教。
4、傍经作愿生偈:傍是依靠、依据、根据的意思,傍经是以一切大乘经典为依据,这里指世亲菩萨主要依据净土经典造作《愿生偈》,说明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事理因果,此偈共二十四首,五言四句为一首。
5、复造长行重释:造是著述的意思,复是再、又的意思,世亲菩萨写了二十四首偈语后,又用长行这种体裁来详细解释偈颂含意。
〖注〗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经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行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译}  梵文优婆提舍,在汉文中没有洽当的名词相互翻译。从某种角度而言,可译为论。之所以无洽当的名词可翻译,是由于在中国本来没有佛应世的缘故。比如,汉文的书,就孔子而言,称为“经”;其他人写作的都称为“子”。国史国纪的作品,各有各的体裁规矩。佛所说的十二部经中,有一类叫论议经,称为优婆提舍。如果有佛的弟子解释佛的经教,与佛的意思相应的,佛也许可称为优婆提舍。因为与佛所说的法一致的缘故。在中国说到“论”,就是议论而已,怎么能正确地译出古印度梵语名相呢?又比如,女人一词,儿子称为母亲,兄长称为妹妹,这些都随其意义而有分别的。如果都称女人,而不分母妹,仍然不失女人的大体,但没有表达出尊卑长幼的意思。此处所说的论,也是如此。所以仍然保留梵文的音,叫优婆提舍。
[解]
1、中国古书,比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孔子的言教由弟子记录的论语等书称为“经”。孔子的弟子、门人如孟子等的著作称为“子”。历代的国史国纪,如《史记》、《资治通鍳》等书通称为“史”,其余的书,一律称为集。这四类书都是依不同的体裁例别,编辑分类的,不致混乱。
2、十二部经:指佛所说经分为十二大类,其中有一类叫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这十二类是:(1)修多罗(经)(2)应颂(3)讽颂,(4)因缘,(5)本事,(6)本生,(7)阿毗达磨(未曾有),(8)譬喻,(9)优婆提舍(论议),(10)自说,(11)方广,(12)授记。
〖注〗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已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译}  本论自始至终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说部分,二是解义部分。前面的五言偈语都是总说部分,论曰以后的长行都属于解义部分。之所以分为两部分有两层意思:偈语赞颂《无量寿经》为总摄,论议解释偈语是解义。
〖注〗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於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
{译}   无量寿指阿弥陀佛,寿命长远,不可思量。经是长久不变的意思。讲述极乐世界,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够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可以长久流传于世间,所以名为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的名称。
〖注〗  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译}    愿是志愿乐意的意思。生是世亲菩萨愿意往生在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在佛的清净莲花中化生。偈是句数,以四句为一偈,此偈以五言为一句。略颂《无量寿经》,故称为偈。
〖注〗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
{译}   婆薮译为天,磐头译为亲,此人名字叫天亲(或世亲),他的事迹在《付法藏经》中有记载。菩萨,梵语音译全称应为菩提萨埵,菩提为佛道,萨埵为众生,或称为勇健,求佛道的众生,有勇猛雄健的志向,所以叫菩提萨埵。现只称为菩萨是译者的略称。造就是著作。让人们因尊敬而重法,因而叫某人造。所以题目叫《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解释论的名称结束。
〖注〗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第一行四句偈,舍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来后一行,是回向门。分偈章门竟。
{译}  此偈分为五念门,如后面长行所解释的,第一行的四句偈中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门和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第二行是论主的自述。我依据佛经所造的论,与佛的教法是相应的,说明是宗于佛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取优婆提舍之名,也是承前三门,启后二门,所以依次而说。从第三行直到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将偈语分别章节及法门结束。
[解]
1、昙鸾大师将本论的二十四个偈颂(一个偈颂为一行共四句),归纳分为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
2、与佛教相应:本论所述的种种真实功德,都是与佛的《无量寿经》及其他大乘经典中的教法相契合的。
3、所服有宗:本论不只是宗于一经或依一章一段的经文来作论的,而是信受奉行佛所说的一切大乘经典的。

【论】  愿生偈
[解]
   这里论主先立偈颂的总名,是论主自己发誓勉励督促自己,作为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凭证,也是自己修持最终成就往生净土的原动力。论主切愿往生,说到做到,有坚定的信心,自己必定往生,也希望一切众生同登极乐国。
【论】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凝光如来,愿生极乐国。
{译}   释迦如来世尊      我以至诚一心
          尽我形寿生命      皈依十方诸佛
〖注〗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归译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已,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译}  世尊是诸佛都有的名号。从智慧上讲,一切义理没有不通达了知的,断见思惑,连习气的种子也没有了。智慧及见思惑业习气种子断尽,两者具足,故能利益世间,为世间所尊重,故称为世尊。称世尊就是归依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呢?下句“我依修多罗”,就是世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时期,依教奉行释迦如业的圣教,所以发愿往生极乐。愿意往生是有依据的,所以说此言是归依于释迦牟尼佛,如果说这句也是遍告诸佛,也是可以的。因为菩萨归依佛,有如孝子归顺父母,忠臣归顺帝王。一举一动不是自己自作主张,出入做事,必有缘由,知恩报德,理应先作禀报。此愿不是轻愿小愿,如果不是如来威神加佑,如何能够满愿?乞求佛的神力护持,所以仰告世尊。
[解]
1、世尊:含有尊贵、吉祥、炽盛、为世尊重,是佛的通号之一。佛智具足,入心真如门,能了知诸法的总相(即性空,诸法空相),入心生灭门,有如量智,能了知诸法的别相(缘起,性空缘起),所以“无义不达”。说到断惑,则断尽了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即烦恼断尽,连习气种子,也彻底没有了,叫“习气无余”。佛自觉,则惑尽智圆。觉他,则度生无量,觉行圆满,利益一切世间,为世间所尊重,所以名为世尊。
2、我一心归命:论主首先致敬归命释迦佛,归命即梵语的“南无”、一心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论主说:我一心一意归依佛,依佛为师。既是归依释迦佛,也是归依三世十方一切诸佛。
〖注〗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凝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译}  “我一心”是世亲菩萨自我督促之词。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心心连续想念,没有其他念想间断夹杂。问:佛法中讲“无我”,这里为何称我呢?答:说到“我”有三种根本性的不同,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这里所说的“我”,是世亲菩萨对自己的指称,使用的是流布语,并不是邪见语或者自大语。
[解]
1、怎么才叫做“一心”呢?那就是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系念)阿弥陀佛,并切愿往生极乐净土。这种念头要连续不断,叫无后心,没有其他想念夹杂,叫无间心。并不是说二十四小时不断称念阿弥陀佛,其他事都不能想,不能干。而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归敬心永远不变,切愿往生的心永远不变。如果中途不想再学净土法门了,想去学禅、学密、学教,那就是间断了,有后心了。如果不是切愿往生极乐,想永留世间,留恋娑婆或者希望往生弥勒净土等都叫有夹杂间断。只要专弘专修净土,矢志不移,努力备办信愿行往生三资粮,平时随缘行善积德,随缘弘法利生,研学经教乃至了解世间其他知识,都不是间断夹杂。
2、佛法中无我:我,是能恒常不变可以自己作主的意思,我人是四大假合体,是无常的,也不能自己作主,所以说佛法中“无我”。一般说我,有三类:一种是邪见语,执着实在的我,不是正确的知见;二种是外道,比如有的称我是真宰,有的称我是上帝,都是自大语,三种是佛菩萨称我,是依世俗常例,为使本意能流传散布,假说为我,所以既不是邪见,也不是自大语。
〖注〗 “归命尽十方无凝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凝光如来,即是赞叹门。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已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凡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何以知“尽十方无凝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即小本《阿弥陀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译}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中归命就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赞叹门。如何知道“归命”是礼拜呢?龙树菩萨造的《阿弥陀如来赞》中,有时说稽首礼,有时说我归命,有时说礼拜。此论的长行部分中,也说到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第一门,世亲菩萨既愿往生,岂有不礼拜的吗?然而礼拜主要是皈敬,不必归命,归命必定要礼拜。如果以此推定,归命比礼拜更重。此偈语申述自己的心意,适宜用归命。论解释偈语的意义,就谈礼拜。彼此相成,使义理更明显。如何知道“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呢?下面长行中说:“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据佛陀在舍卫国所说的《佛说阿弥陀经》中,解释阿弥陀佛如来名号时说:“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解]
1、归命有礼拜的意思,所以归命为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阿弥陀佛,是论主归命礼拜之处。
2、龙树菩萨所作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赞阿弥陀佛的偈语:“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是故我稽首。…我今归命礼…是故礼佛足。
3、如来:梵文叫多陀阿伽陀。如,就是真如实相,有相同、平等、不变、不更、不可分别的意思。即心真如门,来,就是缘起度众生,有来去,行动,差别等意思,即心生灭门。证得一心二门,则成无上正等正觉,不违本愿,来度众生,故名如来。《大智度论》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来度众生,故名如来。”
〖注〗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岂非有碍耶?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zh霔,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也。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译}  问:如果说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此间娑婆世界众生,为什么受不到光照呢?既然光不照此间众生,那不是有障碍吗?答:有障碍属于众生,不是光有所障碍。比如日光照遍四天下,然而瞎子看不到,并不是日光不照他。又有如密云下的大雨,而顽石不受渗透,并不是雨不淋它。如果说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理论中所说。如果说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这是大乘理论中所说。世亲菩萨现在说“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依据此如来的名号,对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的赞叹,由此可知这句偈语是赞叹门。
〖注〗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译} “愿生安乐国”,这—句是作愿门。是世亲菩萨归命的本意。安乐的意义,都在下面观察门中详述。
[解]
安乐国又叫安乐世界,安乐又可译为安乐、安养、清泰、极乐。安乐国就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注〗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生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生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问曰:依何义说往生?答曰:依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第一行三念门竟。
{译}问:大乘经论中,处处都说,众生说到底毕竟无生,有如虚空。为什么世亲菩萨说“愿生”呢?答: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含义:一是凡夫认为有实在的众生,比如凡夫所见到的有实在的生死。然而实际上并无此事,有如龟毛,有如虚空。二是诸法都是因缘所生,不是自己生,所以没有生,如虚空。世亲菩萨所“愿生”的是因缘所生。因为是因缘所生,故假名为生,并非凡夫所说的实有众生,实有生死。问:根据什么说往生呢?答:依据此间假名的人们中,修五念门,前念为后念的因。秽土的假名人,净土的假名人,不能肯定是一致的,也不能肯定不是一样的。前一心念与后一心念,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如果是同一的,则无因果,如果是不一样的,则不能相续,根据这种意思在《观一异门论》中有详细解释。第一行的三念门讲完了。
〖注〗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启下偈。
{译}下面一行说明形成论的名称,又为承上启下的偈语。
二、发起序
【论】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 译}   我今谨遵依照,佛陀金口经教
         宇宙人生真相,无量功德智慧。
         我说往生大愿,偈语宣讲总持,
         密合佛陀教诫,句句字字相应。
[解]
这一首偈语,是本论序分中的发启序。
〖注〗  此一行,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偈言:我以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
{译}  这一行,为什么是成就论的名字呢?为什么说成就上面的三门,引起下面的二门呢?因为偈语说:“我以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的名字,我的论文,与佛经相应,能深入解说佛法的真实功德的种种相状,所以也可以称为优婆提舍,名字成就讲完了。
〖注〗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启下竟。
{译}  成就上三门,引起下二门,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依据它呢?依据哪些呢?依据是什么?佛经。为什么要依据佛经呢?因为要依据如来即佛经的各种真实功德相状。依据哪些呢?修五念门与佛教相应。成上启下就讲完了。
[解]论主作此论,能依的是五念行门,所依的是大乘契经,能所契合所作的本论,是如来真实功德相,不是论主个人的妄想臆见。所以能成就前面的礼拜、赞叹、发愿三念门,能发启后面的观察、回向二念门。
〖注〗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
{译}修多罗是十二部经中的直说部分,名称为修多罗,主要指小乘四阿含三藏等。小乘三藏以外的大乘诸经,也名叫修多罗。此论中所说的修多罗,是小乘三藏外的大乘修多罗,不是阿含等佛经。
[解]
1、修多罗:广义讲修多罗只对律而说,不是把经律论三藏都包括在其中的。狭义讲是指十二分教中的长行散说部分。本论所说:“我依修多罗”,应该是指广义说的修多罗。
2、十二部经:《大智度论》列出的十二部经为:
(1)修多罗:即契经,简称经,是直说,狭义讲是长行经文。契经:是上契佛理,下契众生根机的真理。
(2)祗夜:即应颂,重颂,在前面长行经文之后,作重再宣说其义理,一般以四至八个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即偈颂。
(3)伽陀:即讽颂,又叫孤起颂。不依长行经文,直接作偈颂文句,如《法句经》等。
(4)尼陀那:即因缘。说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的因缘,如诸经的序分。
(5)伊帝目多:即本事。佛说佛弟子过去世因缘的事,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
(6)闍多伽:即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7)阿浮达摩:亦名阿毗达摩,即未曾有。说佛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
(8)阿波陀伽:即譬喻,经中说的比喻。
(9)优婆提舍:即议论。以法理问答的经文。
(10)优陀那:即自说。无问自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
(11)毗佛略:即方广。说方正广大真理的经文。
(12)和伽罗:译为授记。佛授弟子菩萨成佛之记的经文。
〖注〗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译}真实功德,有两种功德:一是从有漏心生起,是不顺应法性的。凡夫人天的种种善业,得人天果报,无论是因还是果,都是颠倒的,都是虚伪的,所以叫不实功德。二是从菩萨智慧清净之业生起的庄严佛事,由于是依法性入清净相的缘故,这种法是不颠倒的,不虚伪的,所以称为真实功德。为什么说不颠倒呢?因为是依法性生起的。顺应真俗二谛的,为什么说不虚伪呢?因为可以摄受众生进入毕竟清净的缘故。
解]
  智慧清净业:以般若智慧,不夹杂贪嗔痴等烦恼,没有我执我见及断常等法执,以大悲心为基础的善业,就是自己成佛,一切众生也共同成佛的一切佛事,就是无漏的功德,无漏功德可以保证菩萨修行达到不退转的地位,以福智两种庄严的功德,是不颠倒,不虚伪,不唐损的功德,所以是真实功德。
依法性:法性即诸法本性,即中道法性。法性也就是佛与众生同是一心之性。中道法性就是一心二门。心真如门是空,心生灭门是有。空不碍有,有不碍空,有而当体即空,虽空即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是中道法性,就是心性,诸法实相,就是如此。如果能依此法性修种种福慧善法,所得的功德必然是真的,不颠倒的,因果相符的。
顺二谛:真谛就是心真如门,性空门。俗谛就是心生灭门,缘起门。一心的心性,具足二谛,性空缘起,圆融无碍。能顺此心性修一切善法,就是顺二谛。
摄众生入毕竟净:菩萨所修功德由于依法顺,顺二谛,都能摄化一切众生同证毕竟清诤的法性,心性。清净的中道法性,是离一切烦恼妄想执着,所以是毕竟清净,是不颠倒相。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种种清净庄严功德,是阿弥陀佛与诸菩萨的究竟,圆满、无漏的、是与中道法性互相契合的,与真俗二谛圆融无碍的真实功德,所以佛菩萨可以接引众生往生极乐,摄一切众生入最极清净的极乐国土,往生的众生,也必然究竟清净。
〖注〗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愿,名欲乐往生,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所说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译}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持就是保持不散。总是以少摄多,偈,指五言句数。愿是志愿欣乐往生,说是造此偈论。总而言之,所说的愿生偈,是总持佛经,与佛的教诫相应的,相应有如盒子与其盖子是相吻合的。
[解]
论主将大乘经中阿弥陀佛诸菩萨及极乐世界的真实功德相,总摄于二十一个偈语中。论主大慈大悲,所造论的目的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一切佛弟子只要依经依此论修行五念法门,都能横超三界,得不退转,众生即能获得了生脱死,一生圆满成佛的大利益。
千经万论所说的弥陀极乐的种种清净庄严,真实功德,都是修五念法门的不思议境。归依礼拜佛是礼拜门,称念佛名就是赞叹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是赞叹门,在此深信的基础上,切愿往生不可思议功德成就的极乐国土就是发愿门。观察极乐世界十七种庄严真实功德,阿弥陀佛的八种庄严真实功德和极乐世界诸菩萨四种庄严真实功德,就是观察门,把前四门所修的真实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回向佛果菩提,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极乐世界,就是回向门。这五念门是成就大乘的境行果,成就往生成佛的大利益。应当知道如果没有弥陀极乐的真实功德相,就不能成就五念门,不依五念门,就不能往生成佛。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成就佛果,必须修五念门呢?一般愚妇,不懂经教,只知“至心信乐、老实念佛”,临终都可以蒙佛接引,他们并不知道五念法门啊。实际上一切净土行人念佛能得往生,是不能离此五念法门的。因为至诚称名念佛的人,必然归依礼拜佛,念佛就是赞叹佛,因为诸佛都是以功德来取名的。能得往生,必然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必定发愿往生,无愿决不能得生彼国。一般净土行人既然能信愿念佛,必然是遇到善知识开示净土法门,或读诵净土经典,必然深信十方诸佛所称赞的弥陀极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庄严功德。只有如此,才会一心归命弥陀极乐,志诚信愿念佛求生极乐。这就成就了观察门。回向门就是成佛度众生,就是发菩提心。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宗莲友能专修净土法门,就说明这是前生或多生前必定发过菩提心。凡已发菩提心的人,即使多劫也永不失去。“一历识田,永为道种。”更何况不少净宗行人,天天念佛修行后都在念回向偈,都在发心度众生。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一切净宗行人都必须精进专修五念法门,才能今生成就。

第三   正 宗 分
1、 依报庄严清净
     (观察器世间清净功德)
清净功德
【论】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译}    观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相。
远胜欲色无色,三界六道恶趣。
〖注〗  此以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此句以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象征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译}至此以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又分两类:一是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是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此句以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又分为十七种,下文即可看到。这两句偈即说的第一件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这里的清净是极乐净土总的相状。
[解]
1、 句起进入正宗分。从第三首偈到第二十三首偈为正宗分。正宗分主要讲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报即器世间国土清净,2、 其中分为十七种庄严。正报即众生世界清净,3、 又分为佛的八种功德和菩萨的四种功德。
4、 两句偈颂是观察器世间清净功德中的第一件事,5、 叫清净功德,6、 是极乐国土清净的总相。都是弥陀及彼土众生所修的无漏真实功德所成就的。“净业为因,7、 净土为果”,8、 故得圆满“成就,9、 如是功德庄严”。
〖注〗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译}  佛之所以成就这些庄严清净功德,是由于他看见三界是虚伪不实的,是六道轮转的,是生死无穷尽的。有如屈伸虫蚇蠖(音尺或)一伸一缩循环不止,又如蚕茧自缚。佛衷悯众生,束缚在三界中颠倒不清净,要救度众生到不虚伪处,无轮转处,不是生死无穷之处,得到毕竟安乐清净之处,所以才成就此清净庄严的功德。
[解]
1、蚇蠖虫是一种一伸一缩的软体虫,一屈一伸,始终在原处循环不息。春蚕吐丝作茧,把自己捆缚在蚕茧中,不得出来。六道三界的众生也和蚇蠖虫和蚕子类似,长久不能出离。凡夫众生单凭自己是很难出轮回的。
2、阿弥陀佛为了救度苦难可怜的众生,安置在没有虚妄(即没有烦恼妄想),没有轮回(即没有生死苦报),不再在生死无穷三界中,要令众生到毕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处去,所以才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诸功德,成就无漏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众生往生成佛,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多么伟大的恩德啊。昙鸾大师把它开示出来,我们岂能执迷不悟吗?岂能不知恩报恩,一心归命弥陀极乐吗?我们一定要依此“五念门”精修不间断,必得往生极乐,亲聆弥陀教诲,毕竟成佛度生。
3、极乐世间是具足四缘所成就的果极土。佛的大悲心是亲因缘,缘苦众生,是所缘缘,发愿修行成佛,是增上缘,修诸功德相续,增上至成佛果,是无间缘。极乐世界的十七种庄严功德,都是依此四缘而成就的。
〖注〗  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译}  所谓成就,就是说极乐世间的清净是不可破坏的,不可污染的,并不像三界,是污染的,可以破坏的。
[解]
1、成就的含义就是不可破坏,不可污染。凡是无常生灭的有为法的法相,都是可破坏的,可变异的。娑婆世界的六道众生的正报,有生老病死,依报有成化住坏空,都是无常的,可生灭的可破坏相。极乐世界的众生的正极是无

文章评论

k~

[em]e106[/em][em]e190[/em][em]e169[/em]您是否时常觉得自己的 知&识 勇&气 与 人际&关系 都还不能撑起自己的 梦o想呢?[em]e141[/em][em]e113[/em]如果这有最^棒的 资^讯 却被您当成 广^告 错过了[em]e189[/em] 那您的明天是否还愿意像您的昨天一样呢?[em]e169[/em]如果您愿意 改~变 也敢.拼#搏 陈洝之老师[em]e198[/em][em]e198[/em] Ι<Ι<8<Ι<ο<9<Ι<Ι<Ι<Ι 陈洝之老师 微信cαz⒈⒏⒐⒐【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会达不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的声调,一定会使你事半功倍 2014年10月3日6时26分19秒

666

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并不等于[ft=#ff9900,3,][ft=,4,][/ft][B][ft=,4,]想了解互联网最棒的创富系统吗?想知道辍学小伙如何一年就开上奔驰车的吗?想复制他的成功方法吗!最后五个免费名额,错过后悔终生! 详情[em]e198[/em] [em]e198[/em][em]e7363[/em][em]e7366[/em][em]e7362[/em][em]e7366[/em][em]e7363[/em][em]e7367[/em][em]e7369[/em][em]e7366[/em][em]e7369[/em][em]e305[/em][/ft][/B][/ft][ft=#9933cc,,]没发生,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并不代表不存在。_____N7NNvnNC3[/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