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书--《易经》探秘
个人日记
《易经》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老子》(道德经)、《易经》、《论语》被称为对中国文化以及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古今奇书--《易经》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一部奇书,很少有一部书的份量能够达于如此:
“不知《易》,不可为将相”。
从上古流传下来的易经,戴着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与高度的科学性,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更为以科技尖端发展著称的今人所惊叹和折服,其原理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发展企业管理等各个层面。从天文地理到日月运行节气变化,从数学文学到哲学武学,从二进制十进制到医学辩证音律变化,从占卜问卦到推测预测,无论是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还是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莫不渗透着易学的身影。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译文:《易经》是彰明以往的事迹,以体察未来事态的演变,而使细微的理则显著,以阐发宇宙的奥秘。我们一打开《易经》来看,就可以看到每个卦爻有适当的名称,明辨天下事物的形态,不至于混淆不清,如乾马、坤牛,正确地指陈吉凶变化的道理,推断文辞是吉,则明确地指出是吉象,反之,凶,则指出凶象,毫无偏差,可说所完备无缺的了。这是孔子钻研易学的心得--《系辞》,也代表了易传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对于易学运用炉火纯青最负盛名的一位人物,当属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可谓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中察人事,风云变化掐指可算。且不论名著中有多少虚构成分,至少在民族的文化中已深深渗透着易学的底蕴。孔明一句“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几近于道,俯仰古今。哪一部书能如易经般如此耐人寻味,变化莫测,神秘高深呢?
何谓《易》?弥纶天地
有人说日月为易,是日月运行的规律,这种说法著于具体又过于简单。
有人说易是上一个高度的文明所留存下来的智慧结晶,这种说法不识根本又属姑妄推测。 系辞: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世崇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译文:可以使人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了;穷则变,变则通的,没有比四时更大的了。悬挂物象,显著光明,照耀天下的,没有比日月更大的了;世人推崇的事业,没有比富而且贵更大的了;具备器物,以适人类的适用,设立完成许多器具以利益天下的,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探求繁杂的物象,索求幽隐的事理,钩求深远的道术,使人获致远大的前途,以决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的,没有比卜筮所用的“蓍草”和“龟甲”更伟大的了。所以天生蓍草和龟的神物,圣人就取用它以作卜筮为人所取法。天地的变化,圣人就效法它。天垂示物象,现出吉凶的征兆,圣人就取法它。黄河有龙马(即麒麟)负图,洛水有神龟负书的祥瑞征兆,圣人于是效法它,运用它。 从考古考证,到甲骨文的发掘;从物理研究,到宇空探测器的升空;从生命起源的推导,到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人类通过对古文明的研究和对宇空自然的探索,在大宇浩瀚无尽的星际中试图确认自身文明的座标,溯本追源。时至今时文明高度发展,然仍执于物质一端,人天科学,天人合一的奥妙犹未得解码。生命的究竟从何而来,人类到底如何缘起,也依然缺少本质的认知。陷入以进化论的假设推导去看待整部人类发展历史是一场执于物质,不明本源的悲剧。(关于进化论的问题请参阅永恒之心《进化论的谬误--人类非进化而来》)从物质文明的发展,从进化论所谓类人猿的演变,去看待宇宙生成与人类源流,是一场谬误,同时对于古文化,如老子,庄子,易经的理解,不是流于神秘弄玄,就是导向所谓现代唯物辩证观或者阶级分析的解义。古今之辩,古不及今的思想,萦绕于头脑之中,那是对物质文明的看重,忽略了本源归处,对玄妙的大道缺乏体证,在现代研究中人天关系至今未得透彻解悟。 大道造物造人不废吹灰之力,宇间星际一切变化莫不禀阴阳二气(一真元气,本不分阴阳,人自分之),遵大道规律。人类执著物我以自我为中心,去推衍世间万事万物是最大的无明习性。如老子写五千言《道德经》出于大道运机,(可参看《老子的初衷》一文),易经的出处已在上文系辞中有所表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切何能离于大道安排呢?一切迷信产生的根源,皆因人的物我崇拜导致迷失本性不明究竟。人心为物障,为欲障,著于物质生灭,执于自我中心,既难脱生死,又不明本源,虽闻圣贤示道,犹如过耳之清风。 (上文为注释) 对于易的解释,《系辞》的说法:“生生之谓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 译文:宇间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易理准则于天地,所以能包括统贯天地间一切的道理。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继续阴阳之道而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万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义。作为古代最伟大思想家之一的孔子,他的释意已极近于易学本质,那就是易经是大道于世间运行的规则规律。 何谓道?无极而太极 很值得商榷的地方是孔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认识犹未达于道乘。大道无形无象,可谓"有物先天地,不逐四时凋"。对于大道的阐释孔子远不及真正通达道法的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 翻成现代文:清净无为,澹然常寂,圆满无缺的大道呀,生伏于一切事物中;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运动于空间时间中;对立统一体不断运动变化,不断产生新物,这是大宇的定则。万物都怀阴载阳,这一面联系着那一面,互相拉扯着不能离开;阴阳两面都以弥散于空间和时间中的“气”作交往;气之精华为万物之灵的人之真气,由练上乘丹法而获得的这种真气,积存于人的中脉之脑内皇庭穴,犹如水之注入杯中,这就为“和”;人体这个小宇宙之和与天体大宇宙之和相统一,如雨水之归于大海,这就是人的解脱之道。--《老子连载二》可参看老子连载系列。 万物负阴而抱阳,从现代科学的认识理解来说,一切物质都可细分为分子,分子细分为原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绕核高速旋转的核外电子,一切还可无尽细分,如庄子所言: 宇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天地万物阴阳互动,运动于空间时间中,对立统一运动变化,一切转瞬即逝即灭(粒子瞬间生灭无数)。本质是光是气是能,不过瞬间生灭变化过程,还有什么是实性的呢?也因此,早在几千年前的释迦牟尼就说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道无形,至精无相(光之强者,其辉自翕。...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达于道层的彻觉者,早超越于现代的文明物象,了然于本质本源,而为解脱众生的无明沉沦得以归本返源不遗余力。PS:物象为大宇最低表层,为虚妄泡影,本质为不可见的统一场之光能,本源为一切灵人物的发源地和归属所--元真能源性海,爱因斯坦称元真统一场。2500年前老子称混沌大道。 大道清静无为,澹然常寂,圆满无缺。易经一阴一阳变动,确恰恰是难得圆满,不断于对立统一中转化,既生生不息,又不断生灭了无终结,故而易经中以既济卦与未济卦来说明:一切事物于对立统一变化,生灭循环,唯变所适,没有穷尽。说阴阳是大道,既是孔子出于世间法认识的局限,也是通常我们易犯的认知上的误区。易经中所谓的太极,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即无极而太极。无极为道,道生太极,太极对立统一,生灭复归无极--大道。阴阳为天地万物运动之法则,而非永恒无变易之大道。 (上文为注释) ○为大道于世符号,⊙为太极本态。大道动而生阴阳,阴阳为后天干扰态。故而孔子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已属后天干扰态,而非大道或太极本态。老子:“持念相,化作盲;归于无极,始道场;无极无不及,世间万事息。” 老子之言,或者易经,都已涉及人类所探寻的最高学问--本体论,尤其《老子》一文,宏论精湛、高瞻独到,立于大道本源,涵盖一切。易经则主要揭示世间灵性事物、事件的推演,基本属于“三生万物”以后之事。人在习惯于物质领域的声色见闻,习惯于思维逻辑推导,习惯于对人生和生活的自我理解,而所应该萌芽出对本我与本体的认知,却在这些习惯的习以为常中化为乌有,代之以物情生的执著念相。人的念相即是干扰,所思所欲妄念不绝,又复相续,如阴阳变动没有穷尽,让人无以体悟本性的清净灵明而束缚于质时空,不得觉悟解脱,复性返源。一切所感所觉,仿佛真实的实实在在,但回首却觉空幻如烟云,不过因缘聚散一场。苏东坡的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另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无疑渗透着佛学的智慧体悟,完成对人生生命的认知。(东坡被贬黄州而后彻底觉悟获道,思想文风大变,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一批千古绝唱应运而生)。人的本性无修无证,无善无恶,(王阳明入道,完成对心体的认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参看《圣人之学--心学》)本自清净,从来如此,从何而来当复归何处去,那正是灵明故乡大道本源。哪还有生死执念,情海波浪,物欲扰心。云自聚散,花自开谢,一切皆为大道变现,放下因物我而起的念相,万念归一,一念入○,从阴阳无尽变化中复归于太极一,复归于大道○(本源故乡),大道无极又无所不及,世间纷繁万事皆息。只是易经中除了对太极的简短表述,大多为阐释事物于质时空三维之中阴阳变动生灭变化的原理,也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极重要的部分反而很隐微,朦朦胧胧,也没有具体指出归本返源的方法。 (上文为注释) 易学的源流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 华夏太古三皇之首,为中华文明始祖,亦为人类文明始祖(9000年前)。据说由伏羲氏根据《河图》参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由伏羲氏而始,创造了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成了连山易(也叫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了归藏易(也叫归藏八卦)。以上从伏羲到神农到轩辕,就是一种文化的承传。到了周朝时的文王八卦,因为诞生出了周公和孔子两个伟大的人物,经过他们的学习,推论解读,才留传了下来。所谓卦象,并无吉凶之分,是分析说明人在顺境,逆境之中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准则与处事方法,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显学,与《老子》一并激发了百家争鸣思想爆发的黄金轴心时代。(老子和他作的《老子》为孔子在内的诸子所共仰,孔子求教老子后惊赞老子为“龙”《史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说宇宙形成的过程,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易有太极,为混元一气,当可对应老子说的这“一”。 (上文为引用) 《易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这是先天八卦方位的理论依据,是讲八卦自身匹配对待之体。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先天八卦中天乾地坤,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初分,极为重要。系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从乾坤一体的太极混沌到乾坤分立天地初成,可以说一切始于乾,成物于坤。故《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至于说卦传中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以个人的理解,其中的顺当指从乾到坤的万物顺生,始于乾而成物于坤之意,也即从一乾,二兑,三离,四震的从上至下的反时针运作;其中的知来者逆之意当是指从八坤,七艮,六坎,五巽,最终指向乾的依归,也即万物所以由来,怎样归本返源的意思,呈由下至上的反时针运作。故而说:是故易逆数也,也即数往知来,回归大道本源。(乾坤等卦位参看上图)值得注意的是先天八卦中这种反时针运作,也称左旋。事实上宇间一切星际,及灵、人、物均呈左旋并共同向元真作千姿百态的朝觐。可以说八卦中的这种左旋现象,正好与此不谋而合,暗蕴深机。 (上文为注释) 河出图--河图 传说伏羲时,黄河里出了一匹神马(即麒麟),背上画着图,伏羲就照着此图,画出了八卦。 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西右东,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 (以上部分属引用) 洛出书--洛书 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亦传夏禹治水时,洛水出了个神龟,背上刻有文字,大禹就照此写出了《洪范九筹》(治国的九种大法)。《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筹。” 洛书者,阴阳错综,五行逆运,有为变化之道也。 从数理上去认知洛书,洛书中的结构如图, 在现代也称九宫数,以数理来讲,即五居中间, 无论哪个直线上的数字相加,其和均为十五。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字玄机呢? a+b+c=d+e+f a^2+b^2+c^2=d^2+e^2+f^2 我们以左列的438与右列的276为例加以说明(数字的位置参看上图)。当我们把数递变为两位数相加时,左右两列数字之和依然相等。即43+38+84=27+76+62。从下向上递变依然成立。即83+34+48=67+72+26。 递变为三位数依然相等,即438+384+843=276+762+627。 从下向上递数依然成立,即834+348+483=672+726+267。 再这样递变下去为四位数、五位数、六位数,一百位数、一千位数依然成立。神奇之处还不在这里,更为神奇的是不管是一位,还是两位数三位数的平方相加和依然可以左右相等。比如两位数即43^2+38^2+84^2=27^2+76^2+62^2。 三位数四位数平方和依然可以成立。也就是说一百位也好一千位也好都可以成立。这个数字的神奇排列真是让我莫名惊诧。 再有就是把九宫图用行列式的方法计算,可以得到一个周天数360。在这些数字面前,我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数字排竟然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 det[4 ,9, 2;3,5,7;8,1,6]=360 就是这样的一个九宫数的排列解开了美国数学家提出的数学怪题,严格等平方和的问题,当时可是无人能解的数学怪题,就连计算机都无能为力。结果被研究洛书的彭绍定数学教授攻克。 (以上部分属引用) 阴阳变化--太极之动 日升月隐,黑夜拂晓;春夏秋冬,寒暑交替;万物萌生,成住败灭。 一切万象,莫不隐含着阴阳变化,太极之动。 物壮则老,物亡返生;生生不已,生灭循环。 在一朵云聚之间,在一朵花开之中,莫不禀承着阴阳造化,聚散生灭。 混元一气为太极,太极之动有阴阳,阴阳变动化乾坤,乾坤始成万物生, 再也没有能比阴阳更能统贯天地间事物运动的根本规律。 阴阳变化成周而复始的运动。洛书简单的数字排列中,却蕴藏着极深玄机, 大宇的奥妙寄繁于简,寓深于浅,一切看似随意,却是铁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这些数字排列所遵循的严格的平衡中,不仅说明阴阳二极互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平衡, 其蕴意也涵盖了人类当前科学研究的成果:质量守恒,能量守恒,信息守恒,到质能互转。 这种阴阳互转对立统一相生相倚变化不绝,同时也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祸福相倚的思想,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因大道有着不可变动的铁律。 从学术思想来说,孔子中庸之道到现代辩证法,都属这种阴阳变化的中法表征。 只不过未达于究竟的道法。古所谓:易,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之说。 不易者,大道规律;变易者,唯变所适,穷则变;简易者,化繁为简。 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 新的“三易”观念, 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数”的三个要点。 但无论怎样的研究变化,可以说没有用道法统贯的世间学问顶多成三级结构,缺乏生气。 可以说,易学中已透露出某些先天信息,所缺憾的是如何归本返源,复性回归大道并未有鲜明的述及,只能从只字片言中察得一些端倪。易学的源流从人类始祖的伏羲开始,至今年代久远,其所传承的信息是否完备断难考证。时至今日,人类早已丧失大道所创的先天本源信息,而执著于物质与自我,无明沉沦参加生灭大循环。但所幸的是释迦牟尼,老子,到而今观音传示的东方文明结晶的生命能文化,这些彻觉的先觉者所留下的信息,已足兹可用。只是不要应了老子那一句: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文为注释) 周文王后天八卦图 文王《周易》 周文王演绎伏羲八卦,而成八八六十四卦,成为而今盛传的周易,也成为江湖术士算命测字断吉凶的依据,然善易者不卜,唯有深明道法,悟道,超越世间祸福,方可如佛学所说: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彻觉解脱,明心见性,直了生死,进入永恒道体。老子:道,众妙之门。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孔子:“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洁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辩的作用。但在明辩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 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无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昼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洁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上文为引用 略改)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彖辞,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 象辞,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上文为引用) 神话中盘古开天地 周易哲理思想集锦: 系辞: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注释:从阴阳而始,到天地成物;从易弥纶天地之道,变动不居,唯变所适,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神无方易无体,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都突出阴阳与乾坤在整部易中的主体地位。从阴阳乾坤开始,万物方始蒙长,复有后续五行生克变化,六十四卦循环往复,周流六虚。) (一)乾坤二卦--上经,文言,彖辞,象辞,系辞 乾卦: 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注释:以上为乾卦的说辞,乾在八卦中代表至阳,也可说是万物资始的元气,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始于乾而成于坤,可见乾卦的重要。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象辞对乾卦六爻的释意,首句当是说君子为人处事,应如乾道刚健中正,自强不息。后面以“潜龙勿用”比喻,到天德不可为首,寄寓了君子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效行天道,如《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文言的释意重点说明时与位的问题,“与时俱进,与时偕行”,源皆出于易经。“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居其位得其时,达则道济天下;不得其时,穷则独善其身。”都在完成对时间空间世事流变的体悟。事物的任何变化,脱离不开质时空的因素,始与终生灭循环。) 坤卦: 彖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括囊无咎”,慎不害也。“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