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育—— 贾 柯

个人日记

 
美  育
 
贾 柯

图片
 






    李叔同对绘画艺术很是推崇,他所论眼界宽广。
    从艺术门类上,他将绘画与文字相提,
    文字这一人类智慧的文化符号问世以来,在思想与感情的表达传递上有着优长,
    但绘画的直观性又是文字所无法替代,因此他对文字与绘画的功效皆无偏私。

    论完文字符号之力后,言“济语言文字之穷者,是有道焉。厥道为何?曰唯图画。”
    写景状物,一幅图画的视觉冲击也许远远大过最富感染力的文字,这也是常有的现象。
    在文化谱系中,与西方很早就作了艺术的分类不同,西方艺术诗画界限分明,
    中国古典艺术却一直混融相生,苏轼曾在《味摩诘蓝田烟雨图》一诗中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种诗画交融的关系,正是中国艺术的独特风貌与特质。

 
 图片
 
 
    艺术的追求也都有相通之处,并无高下之分,
    只要最佳地表达思想感情景致风物,或诗或书或画或乐无一不可。
    自己一向的认识也暗合李叔同的艺术观念,
    虽然对文字有着相当的迷恋,认为在表达内在情感、心理状态等等层面上,文字的力量有如掘井,可以挖得更为深厚,但有时也真的会有文字辞穷之感,
    比如面对天造万物的瑰丽景象,那一刻,似乎魂魄两消散,会怔怔失语,
    用抽象的文字来堆叠风物,倒底怎样都象是露拙。
    眼前浮现过的风物之实,大约只堪用画笔用影像来展现其万一之美。
   
如何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该不言处,洋洋洒洒笔下千言,
    大约有时真的不及一幅图画所描锦绣一角吧。

图片

 
    特别让人感念的是李叔同关于“美育”的主张,
    遥想中国近现代有多少文化人大声疾呼过中国教育不可欠缺“美育”,这声音不只一声两声,
    梁启超呐喊过,蔡元培呐喊过,李叔同呐喊过,丰子恺呐喊过,朱光潜呐喊过,宗白华呐喊过,……,
    那个时代的受教者有福了。
    如今,越来越觉得一个不知美善只知功利的国家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不知美善只知功利的个体生命是不健全而苍白无力的。
    读至李叔同 “美育”的章句,心情有见星子闪烁的欢欣,明亮之至,恨不能逢人便说,
    看吧,一个真正象人的人该是什么样子!
    李叔同文中是以图画来作讲述,读到这里,深感“图画”二字只是“艺术”的代言者,
    他所说的“图画”之“美育”完全可以辐射至整个艺术领域,他言众多,摘录几瓣:
    ——“故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锐敏之观察,确实之智识,强健之记忆,著实之想像,
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
    ——“美,好也,善也。……美术者,文明之代表也。”
    ——“是知艺术一部,乃表现人类性意识之活泼。”
    ——“图画最能感动人之性情,于不识不知间,引导人之性格入于高尚优美之境。
    近世教育家所谓‘美的教育’,即此方法也。”

 

图片
 
    美育是什么?艺术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尚真、尚美、尚善。
    这是普世真理,亘古至今如月当空,朗朗照人。
    只是,人若执迷于现实名利的霓虹,奔忙的脚步渐行渐远,容易遗忘这清辉,这月光。
   艺术首先是教人“真”,抒写张扬生命之“真”,自然之“真”,性灵之“真”,是艺术的首要使命。
如“天籁”之于音乐,“解衣般礴”之于绘画,“自然”之于诗歌,涵意上都是指未经人工雕饰的本原状态,象征着艺术抵达的最高境界。
    只有生命的本真才可以造就艺术上的本真,“真”的艺术必然会对无限接近真实,对一切伪饰弃绝远
离,“真”于一个人原于何处?只问内心。
    “真”的艺术象一双敬虔的手,懂得教人行在世上一路好好地保守自己的内心,让那颗心跳动着真实,倾听着真实,也尊重着真实。

图片

 
     艺术自始至终是“美”的崇拜者,艺术教人张开眼目成长性灵打开心窗,懂得去发现去寻找存在这世间一切的美,艺术的“美”是博大而深沉的,它不只停留在取悦眼目的瞬间之美,花好月圆是天成之美,风神俊朗是天生之美,可这样的美是天降,并非生命的恒常。
    艺术的“美”更多时候,不是从无需劳神的圆满处简单地纪录美,而是切切地从世间的无常变幻甚至从残缺悲凉中小心翼翼地去体察美,
生命没有完美,而不完美中的美才格外珍贵动人。
    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后写过一首《残废之美》,描述残花之美,这美里流淌着对生命的慈悲,思起,究竟何为艺术之“美”?
    如对花照月,花未全开月未圆却是最佳之境,有对残缺的正视与惜爱,有对圆满的向往与追求。
    如此情怀是人间最美。
 
    艺术的本性趋光向暖,这光这暖正是“善”。
    常说相由心生,艺术也常是因内而符外,文字、音乐、绘画皆是印心的,起于一心一念,艺术的“善”呈现出的是一个人灵魂的“善”,何为“善”?
    当艺术具有了终极关怀与宗教情怀,就会有一层独特的光环,这光环在人性之上,贴近神性,
对人世间的一切苦难怀着深深的怜悯与体恤,这种慈悲就是艺术的至善,也是人心的至善。


图片

 
人就象一个土胚,一生离不开内外陶塑的过程,
美育象光,象风,象阶,象气,照明处也照暗处,
铺顺途也铺困途,拂水面也拂山谷,
穿天地也穿人心,于无声处造就一个人,
内化一个人,完善一个人,让人身如纤尘,美若翩神。
一时间,想起那句禅语: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文化奇人李叔同
 
图片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欧阳予倩等创办话剧社。他是中国二十世纪传奇式人物,也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奇才,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多项才艺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国内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美术教育家,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及戏剧的先驱者。同时,他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

  1918年,正当中年的他在杭州剃度为僧,法号弘一,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1942年圆寂。赵朴初评价大师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