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重盾---中国的战略反导力量

个人日记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美苏全面封锁和“双重核讹诈”之中,中央军委一方面采取疏散重要企业,修筑强化工事等措施,另一方面也开始准备建立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以防止美苏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毛泽东主席从战略防御角度出发,为了打破美苏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在积极发展“两弹”的同时,又提出了防御战略方针,他关注到美、苏在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方面的情况,特别提出我国也要搞反导弹武器。1964年2月6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钱学森,提出要研究反导弹武器。毛主席这个讲话后来被称为“640”指示,成为我国探索研究反导武器的依据。因此,反导研究便称做“640”工程,并在一段时间里列为国家的重点任务。为了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国防科委和有关单位组织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专业研制部门,规划在1973-1975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反导弹武器系统。
  1964年3月23日,国防科委组织召开了弹道式导弹防御科学讨论会,当时的四机部部长王诤、五院副院长钱学森和十院、科学院、炮兵等单位30多名专家、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初步确定了以导弹反导弹、超级大炮反导弹和激光反导弹三种技术途径,并决定把导弹反导弹途径放在第一位,由国防部五院负责;超级大炮反导弹由炮兵科学研究院负责;激光反导弹由科学院上海光电所负责。会后国防科委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防御敌人导弹的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
                                                                                                    
【640-1工程】    
 
1964年5月,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领导的宋健写信给五院副院长钱学森,提出应先研制低空拦截反导弹系统(拦截弹被命名为“红旗—81号”,后改称“反击一号”),主要性能指标为:识别高度80千米;拦截高度15千米左右;导弹飞行时间约20秒,导弹平均速度1500米/秒,钱学森对此表示同意。这样,基本形成了“反击一号”的指标设想,二院开始技术设计工作。 1965年12月22日,七机部下发1966年研制生产计划考核项目。要求二院开展“红旗—81号”反导弹导弹的预先研究工作。1966年2月19-20日,二院研制的“红旗—81号”3发小比例模型弹飞行实验成功。
  1969年中苏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冲突,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公开叫嚣要对中国进行所谓“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中国开始全民进入战备状态。在全民性质的“深挖洞、广积粮”运动中,反导计划也变得迫在眉睫,二院开始集中力量对“反击”系列反导拦截导弹展开攻关。
  “反击”系列拦截弹(“640-1”工程)有三种,低空拦截系统为“反击一号”“反击二号”导弹。高空拦截系统,主要由“反击三号”导弹武器系统承担。
 
“反击一号”的试验系统方案以拦截我国中程地地导弹“东风三号”的再入弹头为试验目标,该系统包括:导弹、目标精密跟踪雷达、制导雷达、导弹发射设备以及把这些设备联结成拦截系统并与远程预警雷达(“110”雷达)协同工作的指挥所。 1970年8月,“反击一号”第一发模型弹在某基地进行了飞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1972年4月,“反击一号”01批两发独立回路遥测弹完成总装、出厂交付。所谓模型遥测弹,是指除了不带战斗部以外,其它与实弹是一样的,安装战斗部的部位安装了一些测试仪器,用于测试。5月15日,遥测弹在昆明基地进行飞行试验(之所以放在云南,是因为“110”雷达安装在云南),但是发射后不久,导弹在空中爆炸,第一枚遥测弹发射试验失败。周总理在得知消息后指示:“不要急于打第二发,要认真把问题搞清楚,然后采取措施,再考虑打第二发。”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也批示,要求把好质量关。二院随后迅速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和讨论,找出了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决定加强地面试验,并采取了两项技术措施:加强全弹特别是过渡舱的防热和改进发动机的点火装置。经过地面反复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1979年8月至9月,“反击一号”在昆明基地成功地进行了两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相关试验完成后,中央军委及相关部门对“反击一号”拦截弹的总体性能较为满意,并开始计划在北京附近构建中国第一个“反击一号”反导阵地,初步建起一个“反导防区”。
 

  为了装备反导防区,在“反击一号”研制的同时,二院于1970年开展了低空拦截武器系统“反击二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确定其战术指标是:射程50千米,拦截高度20-40千米。1971年10月至1972年4月,“反击二号”共进行了6次小比例(1∶5)模型弹弹射试验,其中5次获得了成功。
  1971年6月国防科委和空军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开始研制高空拦截武器,后定名为“反击三号”。“反击三号”是一种在几百千米的高度上,在外层空间拦截敌方来袭弹头的反导武器系统,系统由导弹、“715”精密制导雷达、“7010”预警(目标)雷达、指挥所和地面设备组成。“反击三号”导弹为三级固体导弹,最大直径1。4米,采用从地下井发射的方式。“反击三号”采用了当时相当超前的双层拦截概念,即保证在第一枚拦截弹没有击中目标的情况下,还有时间再发射第二枚拦截弹,以保证拦截效果。
  
  由前可知,反击系列是中国早期反导计划“640”工程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起步项目。该工程上马的政治色彩很浓,因此技术指标定得极高,1970年七机部在“四五”期间总的设想是:到1974年在主要战略导弹武器(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反导弹、反卫星导弹)方面,赶上当时美、苏的水平。二院的任务是:一年一个型号,四年建成反弹道导弹防区,防区由预警系统、识别系统、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甚至要求在1974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反导弹、反卫星防区,做到一次可拦截15至30个来袭弹头。事实证明,这是脱离实际、根本无条件实现的高指标。再比如反击三号高空拦截弹,要求有双层拦截能力,这正是美国当时尚在研究的项目,显然对技术难度估计不足,项目过于超前,非当时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实力所能及,最终反击系列导弹相继下马。
  【640-2工程】
  和“反击”拦截弹相配套,二院下属的第210所积极开发“先锋”系列反导大炮,内部代号为“640-2工程”。由于来袭核弹头速度很快,高度很高,这就决定了大炮射出的拦截弹头,其飞行速度必须足够的快,而射高也必须足够的高。针对这个问题,210所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探索,最终提出了“炮射次口径拦截弹”的方案。在接获640指示的第二年,210所就在85毫米口径滑膛炮上进行了试验。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后,重达4公斤的弹丸,其初速已经达到了1200米/秒;而这个速度,比改装以前要高50%。但用于反导,还是不够快。

  研究仍然在继续,“640-2工程”又向前进展着:14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发射18公斤重

  的弹头,结果初速达到了1600米/秒,射高达到了74千米,射程130千米,1000米立靶射击精度0。0168%,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1967年1月,“640-2工程”方案论证会召开;就在这个会上,中国超级大炮方案得到了确定,其设计目标很明确:力争在1969年参加拦截“东风三号”弹头的试验。这门在中国历史上绝无先例的超级大炮,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先锋号。先锋号是固定在地面的超级大炮。此外,先锋号长长的身管下,是三个很有特色的支架——如此巨炮,身管的实际重量必然非常惊人;为了防止身管下垂,德国克虏伯往往是在牵拉上做文章,而先锋号,则使用了技术上似乎更容易实现的支撑方式。为了拦截来袭核弹头,一炮一弹的方式显然不妥——万一打不着,恐怕就没有第二次击发的机会了。而为了有效拦截,就必须在20公里以上高空进行——否则,核弹头低空爆炸,就完全失去了拦截的意义——此时,单发无控火箭弹的“准头”已经大成问题,拦截概率无法保证。
  20世纪70年代初,“先锋”大炮曾经进行了多次试射。虽然在射程上超级大炮可以满足要求,但无制导的弹头却难以达到实战的精度,另外中国大中城市众多,需要严防死守的战略目标更是难以计算——如果每个目标都配备大量超级大炮,国力能否负担都成为了极大的问题。1977年,“先锋”大炮计划被中止,1980年3月被最终取消。 超级大炮的研究后期,曾进行了炮射导弹的研究,为了研制能承受高过载的陀螺敏感元件,相关专门研制出了能成功挺过3000个到5000个股的振梁速率陀螺。虽然超级大炮工程最终下马,但这种陀螺现已装备到了其它导弹工程上,还获得了国家发明奖。210所还对回收弹丸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140毫米口径炮射高过载开伞回收弹试验,成功;从3000到15000个g的高过载环境里开伞回收,成功率100%;弹丸速度达到3-4倍音速时开伞,成功。以上几项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收技术的进展。
  【640-3工程】
  至于三种反导方式中的激光反导弹工程,激光子项目被定名为“640-3工程”,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负责,该项目打算生产一款高能激光器,用于拦截弹道导弹。1964年,上海光机所以高功率固体激光器为主攻目标,启动钕玻璃激光系统研制。到70年代中期,“640-3工程”的激光远距离打靶和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获国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奖。这一项目对发展高能激光技术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1)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2)实现了系统技术集成,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10米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靶,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3)第一次提示了强光对激光系统本身的光损现象和机制。(4)第一次深入认识和理解激光光束质量的重要性和物理内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质量的创新性技术。(5)激光元器件和支撑技术有了突破性提高。(6)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队伍。
  得益于之前良好的基础,现在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独立研制、建设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能力的国家
  虽然激光炮研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最后从技术上判定热效应是激光系统的根本性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但“640-3工程”使我国激光技术科研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院院士王大珩1993年曾回忆称:“经过长期探索后,我们认为激光不宜用于武器出现,而是把它用到尖端科学技术上去了。我们光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今天已经走到了美国的前面。”
  需要补充的是,官方资料里的“激光反响尾蛇导弹”应该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响尾蛇空空导弹,我们的反导系统对付的目标是战略导弹,而到时好像并没有哪一型战略导弹叫响尾蛇,这里的“激光反响尾蛇导弹”还有待于更多资料的公开。
  【640-4/640-5工程】
  除了上文提及的三种反导武器外,“640工程”还有为反导武器配套的预警雷达系统:“640-4工程”,640-4工程,是反导弹武器建设的重要技术工程之一,它在反导实施中承担着捕获、跟踪来袭目标的任务。640-4工程的预警系统实际上仅限于陆基雷达系统,不仅服务于反导工程,也服务于其他的航天项目,这个雷达的项目交给了至今仍然赫赫有名的南京14所。早在1958年,时任14所所长的申仲义就开始组织超远程雷达的研究。1959年就研制出了模拟实验雷达,首次收到了离地球38万公里的较强回波。这个研究基础使得14所在后面的超远程雷达方面取得了多种新技术突破。1965年,14所开始对640-4项目进行论证,1966年正式上马,项目主要包含2部雷达:110单脉冲远程精密跟踪雷达(简称110雷达)和111相控阵预警雷达(后称7010雷达)。


 
  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美苏之后,第3个能研制这种大型雷达的国家,也是640工程中的核心雷达,是我国反导预警系统的顶梁柱。7010是我国第一代超远程陆基战略预警雷达,7010大型相控阵雷达,以7010雷达为主体的雷达基地,曾经号称“亚洲最大的相控阵雷达基地”。
   110雷达
  1965年2月28日,国防科委召开了反导弹防御系统会议。郭永怀(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提交了“关于开展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于1965年10月5日正式向力学所、物理所、电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达“640-5”任务,并确定由力学所抓总。力学所为“640-5”工程调整了科研布局,抽调了激波风洞组、电弧加热器组、高速气流传热组、高温气体组等为640-5工程服务。关于“640-5工程”的资料非常有限,所以大部分关于“640工程”的资料都略去了这一块。

  【结语】
  为了突破“640工程”的技术难点,七机部与天津市组织力量展开了“天津会战”,会战的主要项目有:反导系统精密跟踪相控阵雷达,导弹发射架,导弹自动驾驶仪,无线电控制仪,固体发动机壳体,控制指挥用数字计算机等,取得了很多成果。二院在研制反击一号的同时,还完成了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以卫星反卫星)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部分设备研制试验,这些试验均获得了成功。


  640工程“高、大、精、尖”(张爱萍语),技术难度大,但我国当时在技术水平、生产条件和经济上都不具备全面展开这样庞大复杂、工程浩大的系统研制工作,因而在640工程的研制工程中,出现了大量困难,文革结束后,随着国家建设重心的转移,具有浓郁军事色彩的640工程开始步入暮年岁月。1972年,美苏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此后美苏相继减缓或暂停了各自的导弹防御计划。这一变故也影响到了“640工程”的决策。1982年,航天部计划会议正式决定640工程下马。除保留激光破坏原理和核电磁脉冲技术两项课题外,其余有关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进行。
  640工程历经十几年,虽然最终未能研制出型号产品,但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科研队伍也得到了很大锻炼,这对于中国导弹事业                                                                                                                           
  历史积淀:我国一直在储备反导技术

  中国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起步较早。1964年2月,毛主席与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后续相关研究项目代号被定为“640工程”。1967年10月,中国甚至正式提出反导弹用核弹头的研制。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分别进行了“反击一 号”到“反击三号”的全系统研制。尽管最后无果而终,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积累,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
  接下 来的“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研究了导弹防御的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以及拦截武器、C3I系统技术等。尽管在当时的技术和环境下无法进行实验,但这并不妨碍中国进行技术上的储备,而国际形势的几十年发展也再次证明当初的战略远见。
  研制背景:美国退出反导条约
  陆基反导的最重要目标就是遏制核大国对我国的大规模核打击,其中以陆基和潜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为主。主要指美俄,尤其是美国。由于核大国有大量的进攻性导弹核武器,若想全面拦截在技术上难以做到,经济上也难以支持,不如采用核反击的策略来遏制。然而,200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美苏于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则改变了大国战略的平衡基石。
  反导条约原本旨在在于阻止缔约国建立全国性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它规定缔约国只能




  在境内建立两个小型导弹防御系统,其一防卫该国首都,其二防卫一洲际导弹发射区。两地相距至少1300公里,以避免事实上的全国性防护网或相关努力。条约还禁止任何海基、空中和陆基移动式防御系统的开发、研制与部署。
  意义:核战条件下保护反击能力、赢得反击时间
  随后,美国大力发展TMD和NMD导弹防御系统,甚至进行多目标拦截试验取得部分成功,这进一步刺激了同为核大国的中俄两国。俄罗斯由于经济刚刚开始复苏, 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同时发展核武器和导弹防御系统,于是选择加速研发新一代战略导弹和载具,以增加核打击效率;中国一方面更新自已的核武库,据报道称去年还曾进行最新型东风-41型洲际导弹的试射,包括研发新一代的潜射战略导弹;另一方面,在时隔三年后再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更显示出增强战略盾牌的决心。





  在核战争中,对方的战略核武力量是首要的打击目标,其次才是大城市等目标。目前,中国海基战略核潜艇尚未有过战备执班的公开报道,陆基核导弹就成为威慑和反击的唯一手段。中国建立陆基中段反导系统将提升核武力量在敌第一次打击下的存活概率,增强核反击能力,从而对敌形成遏制。
  不仅如此,中段反导在技术上和反卫星类似,甚至在难度上还要大于反卫星导弹。中国曾于2007首次进行反卫星导弹试验,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认为,中国的反卫星导弹针对美国军事通信、导航以及太空卫星。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段反导技术是一种防御措施,必要时也可作为进攻手段先发制人。
  防止来自周边的突然打击
  中国周边的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朝鲜等国已经拥有成熟的弹道导弹技术,比如,印度去年已经成功试射烈火-5型洲际导弹,射程可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也宣称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并自称其光明星三号火箭发射获得成功,未来也很有可能具备核打击能力。
  另外,核导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未来可能被非理性政权或恐怖分子等非国家组织掌握,以核反击遏制核打击的理性判断可能失效。如果敌人采取孤注一掷的手段,我方即使采取核反击,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即便宜只是常规弹头,也可能造成严重杀伤,如果对方使用生化弹头,杀伤力将更大。面对周边国家核打击能力的提升,以及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我国须能够在最远距离上消除不可预见的威胁,保证我国核反击力量不因中小国家的攻击下受到损害。
根据公开信息推测中国反导拦截导弹红旗-19的细节,其与美国THAAD反导拦截弹性能类似,并分析认为这种导弹可能就是2010年和2013年中国两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的主角。而不久前,一张出现在中国网络上的红旗-19导弹试射的模糊图片可能说明:此前关于这种导弹的推测错了,这种导弹的性能可能更类似美国尚在研制中的“增程型THAAD”或“标准3”导弹,具备对大气层内外目标实施拦截的能力。
 


  详解中国陆基中段反导过程
  陆基中段反导的概念
  弹道导弹飞行路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导弹从发射架发射到导弹飞出大气层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在大气层内的飞行,一般称为导弹的上升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导弹飞出大气层外,在大气层外向目标区域飞行的过称,一般称为飞行中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导弹到达目标区域上空附近,重返大气层,命中目标的过程,一般称为重返大气层阶段或再入段。
  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一部分,针对中远程乃至洲际弹道导弹,在大气层外进行拦截,一般而言,拦截高度和范围通常都在几百公里以上。根据当前导弹技术水平,需大推力陆基导弹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而舰载防空导弹受到舰艇吨位以及导弹、雷达性能限制,目前仅有美日合研的SM-3导弹具备拦截能力。
  预警和监测网络
  弹道导弹从发射到进入中段飞行的时间很短,如果想要在中段实施拦截,就要尽可能提前发现对方发射的弹道导弹,同时要在其上方进行跟踪、计算飞行弹道,这样才能计算出最佳拦截点,紧接着将中段拦截弹发射到拦截点的位置,释放拦截弹头。这样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拦截过程。
  因此,构成一个完善的中段反导拦截系统是很复杂的工程,要有强大的导弹预警监测系统,而构成这个预警监测系统的核心就是导弹预警卫星,还要辅助于一些远程测控雷达,同时还要有高效、快捷指挥系统。
  信息系统获取的信息进入到指挥系统后,要通过计算机快速处理,为拦截段设计拦截诸元、设计拦截弹;拦截弹以足够的精度进入到空间位置,释放弹 头,弹头工作,捕捉到目标弹;弹头的推进系统推进拦截弹头,在制导系统的制导下,精确地到达拦截目标附近,摧毁所要拦截的弹道导弹。
 




  核心:中段反导拦截弹
  中段拦截的武器系统由助推火箭和弹头组成的,而技术难点就在拦截弹头。由于不能做得很大、很重,因此,拦截弹头拥有小型化的结构。同时,弹头的飞行精度要求很高,要有很灵敏的目标捕获的制导系统。另外,指挥系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也要很强,速度要很快。中段拦截的弹头相当于一个小的"导弹",不过这个弹头在外观上看起来与一般的导弹有所不同,因为是在外太空飞行,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外型不像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那么"讲究",不需要做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考虑。虽然外型有所不同,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导弹"有动力、跟踪、目标识别等系统,同时有自己的杀伤部分。动力系统要推动弹头,最终 瞄准目标弹;制导系统捕捉目标导弹的物理特征,特别是红外特征,对它进行跟踪、识别,引导带有动力的弹头和目标弹相撞,将其摧毁。
  当然,助推火箭也要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速燃火箭,这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反导拦截弹头送入到大气层。另外,助推火箭的控制精度要求也相当高,如果误差超过弹头制导系统所能捕获的范围,也不能达成拦截效果。目前,中美反导拦截弹都采用动能拦截器KKV。保证足够大的杀伤威力的前提下,拦截弹应尽可能的尺寸小、重量轻、机动灵活。在同样拦截距离和高度下,KKV的质量和尺寸均小于破片式拦截弹。一个2。3公斤重的KKV,所造成的破坏约等于73公斤TNT炸药。




  中国仍需发展弹道导弹预警卫星
  然而,由于中国缺少导弹预警卫星,在这次反导拦截试验中只是在陆基远程雷达引导下的拦截试验,无法展开全程的探测、跟踪、拦截试验,因此与美国反导系统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尽管中国反导技术进入新阶段,但是整体水平距离形成作战能力和力量还有很远的路。
  军事专家宋晓军认为,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仅仅是我们追求和谐世界和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在物质条件上迈出的一小步,今后的努力和奋斗恐怕更加艰难。如果要使得陆基中段反导拦截系统能够达到真正的实战部署,至少下一步我们要发展我们自己的预警卫星,如果没有自己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中段拦截是无法投入实际使用的。
  外媒评价
  美国BBC:中国在敏感时刻罕见高调宣布反导试验
  1月28日,中国官方高调宣布高难度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再次试验成功。虽然中国称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但 试验正值中日钓鱼岛对峙、朝鲜核导危机、中美亚太利益碰撞等敏感事件期间。有分析认为,中国公布此类试验的目的主要应该是对潜在对手“显示能力”。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中国反导可能针对朝鲜印度





  中国1月27日所采用的反导拦截弹可能是第二枚SC-19 ASAT拦截弹,也可能是HQ-26这样的新导弹。不过,中国发展反导能力,其实是面对不存在的威胁。因为,美国现在没有中程和远程导弹,除了朝鲜和印度 有一点可能外,没有国家能用中程和远程导弹瞄准中国。
  英国路透社:中国反导试验意在威慑邻国
  1月27日,中国进行了继2010年后的第二次中段反弹道导弹试验,意图威慑周边邻国。路透社认为,中国军方在近年 来的很多报告中都提及要建立自己的反导体系。而最新的这次试验,就可以看做中国希望,加大对南海和东海与中国存在争端的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压力。
  结语:中国此次进行的这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应该只是在陆基远程雷达引导下的拦截试验。因为中国缺少导弹预警卫星,无法展开全程的探测、跟踪、拦截试验,与美国有相当差距,尽管如此,有分析认为,中国未来计划构建的反导系统的规模庞大,试图以构建反导系统为契机,将全部可用于防空作战的武器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以首都为防御核心区、技术复杂的多层次空天防御系统。
  
  新华社快讯:1月27日电(记者钱彤)记者27日晚从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获悉,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上一次是2010年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外国媒体猜测中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包括6种导弹,即红旗-9B、红旗-19(类似THAAD)、红旗-26(类似陆基标准3)、红旗-29(类似爱国者3)、动能-1(DN-1)和动能-2(DN-2 相当于美军的GMD)这六种导弹分别构建了三层导弹防御网,第一层为中段拦截层,主要通过动能系列导弹来完成大气层外的导弹拦截任务,是中国构建反导系统的核心关键。第二层为大气层内外和大气层边缘的拦截层,主要依靠红旗-19和红旗-26导弹进行拦截。第三层为末段拦截层,主要通过红旗-9B和红旗-29等导弹进行末段拦截。





中国于2010年0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动能-1(DN-1)型导弹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在大气层外击毁来袭弹道导弹,自此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此后,有连续进行了多次中段反导拦截系统试验。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第二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显示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反弹道导弹技术。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夸大其词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之后第四个具备中段反导拦截能力的国家。动能-1和此后研制的动能-2导弹代表了中国反导拦截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个系列的导弹大致类似于美军的GMD系统,通过分析国内公开刊物的消息,中国的动能-1动能拦截弹为两级火箭构成,一级火箭为固体燃料火箭,二级火箭为液体燃料火箭,用于修正姿态,导弹的尾部可能有一组栅格导流片,用于控制飞行轨迹,其性能应该接近美军的GMD,但缺乏有效的预警雷达支持,目前仍在测试阶段。中国在2013年进行的动能-1导弹的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机构和设施群来协同完成:1、鼎新双城子空军基地,用于发射东风-16或东风-25靶弹。2、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米兰地区的拦截弹发射场,用于发射动能-1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弹。3、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地区的反导远程预警雷达,用于对靶弹进行跟踪和目标指示。4、中国秘密发射的导弹预警卫星编队。






文章评论

2482649992

[em]e185[/em][em]e203[/em][em]e181[/em]朋友你好,你想无限的放大自己的格局吗?你想打造超级的团队吗?提升你的领导力吗?[em]e152[/em]←☆关注--微[em]e132[/em]信caz0166[em]e104[/em][em]e181[/em]你要做的就是别人换不掉的,那你做不到怪谁,就是你自己没用!

2113969934

[em]e201[/em][em]e123[/em][em]e101[/em]你想彻底的改变现状吗?S你想学会无敌的说服力吗?[em]e185[/em]←★关注--微[em]e157[/em]信caz l 899[em]e129[/em]就算跑最后一名又怎样,至少我又运动精神。而且我一定会跑完全程,只要跑到终点我就成功了! +[em]e204[/em][em]e204[/em]【1 l 8→l O9→l 1 l 1】

3091499859

也只是感叹自己千里奔行的寻梦之旅。

2870046073

每一秒我都能安静的聆听自己的声音,

扭扭弹力裤℡

呐,做人一定要坚强,要乐观喔,就算有什么克服不了的,还可以去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