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讲座《一》《二》《三》【转载】
个人日记
一、什么叫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我们中国诗词联曲中的声调,是诗词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平为平直、仄为曲折。换言之,平仄是为我们朗读诗词歌赋起到了一个抑扬顿挫的美感。那什么叫声调呢?声调我们可以分为两部分:
1、古韵,也就是平水韵,古韵的声调分为四声,(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平声”,一类是“下平声”,我们一般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三类我们统称为【仄声】这是古韵的四声调。
2、今韵,也就是中华新韵,中华新韵的声调划分跟平水韵一致,也是分为四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按照当下的汉语拼音而论,阴平则为一声,阳平则为二声,两者统称【平声】,上声则为三声,去声则为四声,两者统称【仄声】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在今韵中,还有一类声不在这四声之内,我们称为“轻声”。关于这类字,我们大部分是归纳在平声里。读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也就是平仄。
借鉴康熙字典中的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几句短语虽然不够科学,但我们也可以从这四句诗中知道古声调的大概。
这里再说明一下,不管是今音还是古音,都有一些字是“多音多义”或者“多音一义”,而“多音多义”字的词性是取决与词构场合。比如以下几个字:
思:古音有两读,做动词用的时候是平声,如:相思、思考、思念等,都是平音第一声。而做名词用的时候则是仄声,如:思绪、愁思、情思等,都是仄音第四声。
观:古今音都两读,做动词用的时候是平声,如:观光、观看、观赏等,都是平音第一声。而做名词用的时候则是仄声,如:道观、秦观、庙观等,都是仄音第四声。
和:古今音多音,名词、连词用的时候是平,如:和平。动词用的时候是仄,如:唱和。
以上举的三个例子都是“多音多义”字,还有一部分是“多音一义”。如【看、听、醒、望等】。“多音一义”的意思就是字有多种读音,但字义只有一种,不管在任何词构场合都是平仄通用,意义不变。
还有一种稀有汉字,不管是今音还是古音,它的意思都一样,但读音不一样,而在古今韵部中又只有一种读音,比如【探、场】今音是仄声,古音却是平声,但这类字很少,几个而已,
总结一下:
今韵平仄:一二声,也就是阴平、阳平两声,归为【平声】三四声,也就是上声、去声,归为【仄声】
古韵平仄:平(上下平)归为【平声】,上去入归为【仄声】
在这里说一下,有些初学者抱怨平仄是诗词的枷锁,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格律文学之所以大受古今学者青睐,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一套文规。
我们可以看成形式是动态,文字是静态,两者融合,就是一幅扣人心弦的画面,这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二、什么叫格律?
格律是指诗(近体诗、绝句、排律)词、联、曲的格式,是诗词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包含了它们相关的格式,如词有词牌、曲有曲谱、联有联律、诗有诗表一样。
声调、形式、韵脚等的相关要素,以平仄为根本。换个角度说,在诗词平仄有一定的运用程序或格式,称为格律
在古今诗词文化中,格律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不管是古代大家还是现代大家,都离不开格律文学。这里就先不讲了,诗、词、曲律各不同,等以后我们讲到的时候再详说。
三、新古韵学说
(1)、什么叫韵?
在诗词文化中,韵同样是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汉字都是用拼音字母组成的,一般都有声母、韵母。比如:“鸿”拼音是“hóng”声母即是“h”,韵母则是“ong”。
又如:“人”拼音是“ren”声母即是“r”韵母则是“en”。这是我们汉字的“韵”。
在诗词曲中,【韵】是一种格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押韵。意思就是把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也称“韵脚”比如律诗,一般就是在12468句押韵,或者2468句押韵。这是诗词中的“韵”。
如:
李商隐 七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里的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诗有诗韵、词有词韵、曲有曲韵,这里做大概的介绍,其他的等我们讲到的时候再详说。
(2)、韵书浅说、如何选韵书:
我们要写一首诗或词或曲,首先要做的就是选韵部。那说到这里就会有初学者问了,选韵部要看那些韵书呢?目前通行的韵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诗韵表:《平水韵》、《诗韵合璧》、《佩文诗韵》、《中华新韵》四类,现在学者常用的就是《平水韵》跟《中华新韵》了,因为这两套韵书一套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被认可的,另一套呢,是因为比较容易入手、掌握。
《平水韵》是南宋时刘渊所编的一本官方韵书,平水韵是受了三次改革更新而延续至今,从刚开始隋朝的206部,到南宋并为107部,再到后来康熙并为106部,深受历代官方认可、重视。
《诗韵合璧》是清朝时期盛是流行的韵书,集之前历代韵书之长编辑而成。字词较为丰富,在这部韵书中还辑入《诗腋》、《词林典腋》二书,归纳了历代大量诗词、典故,所以在当时很受欢迎。
《佩文诗韵》则是清朝科举用的官方韵书,康熙年间把《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编辑成书,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比《平水韵》的韵部少了一些,相对来说宽韵多些。
《佩文诗韵》则是清朝科举用的官方韵书,康熙年间把《佩文诗韵》和《佩文韵府》编辑成书,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比《平水韵》的韵部少了一些,相对来说宽韵多些。
《中华新韵》这部韵书是以现代汉语为准,韵较宽,比较容易入手,一共14部,相对来说适合初学者。
2、词韵表:《词林正韵》、《词韵简编》、《中华新韵》三类,常用的是《词林正韵》《中华新韵》,但《词韵简编》也跟《词林正韵》差不多,只是《词韵简编》减少了不少常用字,所以称为【简编】但仍袭《词林正韵》分部之法,分为十九部。
3、曲韵表:《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曲韵著作,作者是元周德清。“工乐府,善音律”在元代北曲鼎盛时期对其的创作研究甚深,为了使元曲有更高的艺术效果,他主张明确规范语音、音律,《中原音韵》是根据他自身的领悟,在理论上做出的总结,影响甚远。
以上列举的韵书都是当下通行的韵书,注:写诗不能用词韵书,写词不能用诗韵书。
(3)、如何选韵?
按照当下学界条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古今两韵通行,这里要注意一点,古今韵通用但不能混用,一首诗词曲,都只能用一个韵部,一韵到底。
当然,出现一些换韵的词牌,还是要换的,比如【虞美人】、【西江月】等。
按正常来说一首作品完成了,如果用古韵则不用标明,而用今韵的作品,一般应该标明。我个人是较喜欢古韵,在用新韵写的诗作,我一样是注明,以免产生误解。
我们先说古韵如何选韵,不管是写诗还是写词或者写曲,下笔之前我们都要选定一个韵,而这个韵要怎么选呢?在平水韵中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一下非窄即宽,【窄韵】、【宽韵】是两个韵部术语,宽窄的使用就要看作者个人如何见仁见智了。窄韵的空间有限,会给写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反之宽韵回旋余地则很大,给写作带来一定的方便。一般少用窄韵,多选宽韵为好,至于在绝句与律诗创作中,押韵还有一定的避忌,这个等我们以后再讲。
这里再说明一点,很多人错以为韵母相同声调相同的字就可以通押,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比如:
冬:古音:平声 二冬今音:十一庚 eng ing ong iong (平)东:古音:平声 一东 今音:十一庚 eng ing ong iong (平)
韵母一样,但韵部不一样,写律诗绝句时就不能通用了。当然,这个说法在新韵里,是可行的。
如果选用今韵押韵,那就简单多了,只要韵母相同,声调相同,就可以通押,毕竟中华新韵才十四韵部,只要记好四声调就可以了。中华新韵简洁明了,合并了古韵中的入声字,所以入门快,便于初学者。
关于韵的情况,从古至今有很多不同。隋唐的【切韵】、【唐韵】等他们相对来说分得比较仔细。宋朝的【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因为有些韵可以同用,所以到了唐代实际用才112韵,宋代用是108韵,金元时期继而合并为106韵。
清朝的【佩文诗韵】,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
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如果不选用【平水韵】的话,还可选选【佩文诗韵】,因为【佩文诗韵】窄韵相对来说少了很多,这样有利作者。关于诗与词的押韵方法以及避忌,这些等我们讲到的时候再说。
(4)、怎么识别入声字:
新古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入声字,近几年来,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钟爱诗词曲赋的朋友越来越多。在古韵这一块,仍有不少朋友埋怨入声字是一个漏洞,但我个人以为,是因为有了入声字而更完美。
因为有了入声字,可以弥补很多不足,便于用字入韵。入声这个音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中国某些地方仍存在入声,比如: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少许地方保存着,如山西、内蒙。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基本都转化为现代四声里面去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按现代汉语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再者则是上声,变为阴平的最少?
那如何来辨别呢?如何掌握呢?关于这个问题呢,我个人总结一句,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百分之一的天赋。
在这十年间,拂尘自问不才也教过一些学生,有些学生学了两年都分不清入声字,而有的学生学了一两个月,可以掌握六七成。所以说这个东西,还是要多靠自己的努力及勤奋,以下我简单列举几个我个人识别入声字的方法。
1、韵母记入声字:
其实入声字也就数百个字,现在辨别入声字的方法也不少,我们可以“由一知多”。上面我们说了【入声短促急收藏】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入声字的发音都很短促的,韵母应该是由1--2个组成,比如:韵母“i”【劈、剔、踢、极、急、立、壁等】都是入声字,又如:“u”【竹、屋、服、烛、拂等】都是入声字。
2、偏旁记入声字:
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也就是以声旁表示读音的字,大部分声旁相同的字他们的声调也差不多相同。比如:“白”【伯、泊、柏、拍、迫、柏、箔等】都是入声字,又如:夹”【硖、蛱、侠、浃、惬等】也都是入声字。
3、排除法记入声字:
所有的汉字古入声字都是以--现代汉语中以元音结尾的字,所以汉语中所有以辅音结尾的字,也就是以“n”或“ng”结尾的字,都可以肯定它们不是入声字。换个角度说,如果字音包含以“n”或“ng”为韵尾的韵母(an uan ian üan en un in ün ang iang uang ong iong eng ueng ing),就可以肯定不是入声字,同时也大大缩小了入声字的范围。
4、多读、多看:
很多先人的名作,多看多读,如果说是自己喜欢的风格,我相信会从心里自然而然记起来的。比如易安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我相信很多喜欢诗词的朋友都耳熟能详。
我个人喜欢婉约风格的,比如:易安的【声声慢】韵脚即是【“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这是入声韵字。又如柳永的【雨霖铃】韵脚即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一样是入声韵字。
其实入声字就几百个字,除去一些僻字也没多少了,大家有心学、认真去看,完全可以记下的。
现在学界对格律之争一直都没停过,所以有写初学者会以各种说法来排斥入声字排斥古韵,但实际上呢,自己却不懂什么叫入声字,所以与其花精力去“辩论”对错,还不如自己认真去看看什么是古韵,什么是入声字。其实不难,有心学就会,望而止步的话,你连接触都没接触过,又怎么会呢?
第二讲:
大家好,今晚我们来讲讲“联律通则”。“联律通则”是2008年10月1日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七次常务会通过的楹联标准文规。
它规定了楹联的6条基本要求,1、字句对等;2、词性对品。3、结构对应。4、节律对拍。5、平仄对立。6、形对意联。
个人觉得楹联三大特征就是:【对:词构对仗。联:声律协调。表现形式:形对意联。】楹联的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就是联律。
楹联在经过了历代的发展与创新中,形成了各种自身规范。楹联无外乎工与严,工对与宽对之间其实是没多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没区别。
一幅楹联的创作是从整体的立意出发。根据联意的需要用字措词,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形式必须服从于联意。变通要按实际不可违背联的根本。
对联是一门传统的中国文学艺术,我们在做到对仗精确性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对仗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仗一定要从严,基础要扎稳以后才能更好的利用以及运用,只有对工对精通了,才能去想、去创新、去尝试宽对的妙用。
以下,我们就对“联律通则”进行解析。
第一章 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楹联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分为两层意思来理解,一、上下联句数相等。二、上下联字数相等。意思是一幅联的上下联字数、句数都必须相等。上联若七个字,下联也一样七个字,这是字数相等。上联若两分句或两分句以上,那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同上联一样,这是句数相等。
例:
出句:柳丝垂皱千江月【拂尘】
对句:燕子衔来一季春【拂尘】
单句联,上下联都是七字组成,字数相等。
出句:闲听小桥流水声,两岸香红招蝶醉【拂尘】
对句:静看微雨幽林色,一湖碧绿映山清【拂尘】
双句联,上下各由两分句十四字组成,字句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楹联基本要素之一,对品也就是对类,即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可以分为十二大类:动词、量词、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介词、助词、副词、连词、叹词,象声词。
词性对品就是根据这十二种词性同类进行互对。动对动,名对名,副对副,形对形。词性相对是楹联对仗的基本要求,在追求工对的前提还讲究同类对同类,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书中在总结古人分类的基础上合并为11类28门,简举如下:天文门:风、雨、雷、电、、、、、、等
时令门:分、秒、时、刻、、、、、、等
地理门:山、土、江、河、、、、、、等
宫室门:楼、台、庐、舍、、、、、、等
器物门:舟、盏、壶、杯、、、、、、等
衣饰门:衣、巾、裙、衫、、、、、、等
饮食门:酒、茶、饭、菜、、、、、、等
文具门:笔、墨、纸、砚、、、、、、等
文学门:诗、赋、词、画、、、、、、等
草木花果门:花、草、树、木、、、、、、等
鸟兽虫鱼门:鹤、雁、鸿、雀、、、、、、等
形体门:身、心、骨、肉、、、、、、等
人事门:功、名、恩、怨、、、、、、等
人伦门:父、母、兄、弟、、、、、、等
以上的做下了解即可,下面我们针对12种词性进行分析:
1、动词:是用来形容各种行为、动作、发展、变化的词。我们可以把动词简分为几种:
指一般行为动作的词。如:【走、说、拿、做、笑、叫等】
指形容心理动作的词。如:【想、念、悟、记、服、忘等】
“能愿动词”常用于一般动词前面。如:【要、敢、应、肯等】
“趋向动词”常用于一般动词后面。如:【上、下、去、入、进等】
例:
出句:诗魂常“入”梦【拂尘】
对句:墨韵自“关”心【拂尘】
出句:舟“逢”霜雾帆“开”路【拂尘】
对句:墨“点”秋山月“掌”灯【拂尘】
“”号里都是动词。
2、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简分为以下几种:
专用名词。表示专有名称的词。如:【山、水、书、名、飞机、火车、中国、孔子、史记等】
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词。如:【性、品、德、心情、素质等】
方位名词。表示方位的词。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例:
出句:“心”高能揽“月”【拂尘】
对句:“志”远可凌“云”【拂尘】
“心、志”抽象名词。“月、云”专有名词。
出句:花“间”人独醉【拂尘】
对句:月“下”雁空鸣【拂尘】
“”号里是方位名词。
3、形容词:形容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的词,常用于修饰名词的词。例:
出句:“古”道“斜”阳“远”【拂尘】
对句:“断”桥“残”雪“寒”【拂尘】
“”号里是形容词。
4、副词:副词在句中多做状语,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而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则多做补语。如:【很、太、就、极、尽、非常、马上、不断等】
例:
出句:雨落闲庭“皆”是泪【拂尘】
出句:花随碧水“尽”成愁【拂尘】
“”号里是副词。
5、代词:代词是代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没有特指,介乎虚实之间。大致可以简分为以下三种:
人称代词。常用于代替人或事物的词,如:【我、你、他、咱、您等】
疑问代词。提问的口语。如:【哪、谁、几、什么、怎样等】
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事物、行动、性质等的词。如:【这、那、别、某、各、这样等】
例:
出句:指点江山今有“我”【拂尘】
对句:纵横天地已无“他”【拂尘】
“”号里是代词。
6、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量的词。如:【一、二、三、四、、、、、、千、百、万、独、满、孤等】
例:
出句:桃红“一”点染诗骨【拂尘】
对句:柳色“三”分锁月魂【拂尘】
“”号里是数词。
7、量词:量词可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常用于数词之后,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例:
出句:寺外无花千“树”柳【拂尘】
对句:山中有月一“枝”春【拂尘】
“”号里是量词。
8、介词:介词常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常用与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如:【往、于、从、比、被、向、在等】
例:
出句:常“于”卷里知功过【拂尘】
对句:不“在”人前论是非【拂尘】
“”号里是介词。
9、助词:助词是一种无实际意义的词,常用于附加在词、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可以简分为以下三类:
结构助词。如:【的、之、得、者、呼、地等】
动态助词。如:【了、着、呀、啊等】
语气助词。如:【吗、不、么、啊、吧等】
例:
出句:按部就班,方可成其一事“也”【拂尘】
对句:拔苗助长,何能谓我所求“之”【拂尘】
“”号里是助词。
10、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字、词、词组以及句子的词。如【和、又、既、且、不但、因为、所以等】
例:
出句:倦倚楼台,满院残花悲“且”怨【拂尘】
对句:闲观烟雨,几株瘦柳淡“而”清【拂尘】
“”号里是连词
11、叹词:叹词常用于感叹、应答。如【喂、嗨、唉、啊、哎呀、啐等】
例:
出句:“唉”、倚泪葬花非有意【拂尘】
对句:“啐”、开囊收骨本无心【拂尘】
“”里是叹词。
12、象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一种词语。如:【沙沙、哗哗、啦啦、汪汪等】
例:
出句:“哗哗”、窗外雨声惊夜梦【拂尘】
对句:“沙沙”、庭间叶子乱卿心【拂尘】
“”里是象声词。 象声词在句首或句尾不拘平仄,这个等讲到再细说。
以上是针对现代汉语的十二种词性进行分析以及对仗举例说明。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缥湘对类》这本书提出了“实对实、虚对虚”的法则。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助词对助词等等。
相对而言,虚词的对仗要比实词的要求宽些,例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主要是这类词本身词性比较复杂,通常是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没那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
叹词、象声词出现在诗词联中相对来说比较少。工对的前提,在词性这一方面要做到相对的严谨,什么词性对什么词性。关于词性的宽对等讲到的时候再详细说明一下。
【第三条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一个词或词组或句子,都有它的结构组合。在楹联中讲究的是上下联结构一致,古代的诗词文化中虽然没有提及到这一类,但在今天回看古人的作品,都离不开这一学说。现代汉语语句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常见的结构格式有【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补结构、、、等】。上下联结构必须一样,也就是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词义的配合”也就是指词或词组在意义要对仗的前提下也要做到结构对仗。
“词序的排列”指结构不能混乱,比如:【高楼】对【月影】都是偏正结构,但排列不对,不能做对。【高楼:前偏后正】而【月影:前正后偏】这样的情况不属于宽对形式,更不是工对。
“虚词的使用”虚对虚、实对实,这个等我们以后再讲,通则后面有关于这一条。“修辞的运用”意思是上下联修辞手法一致,如果做不到一致则结构错误。
【结构】这个词在连中可以看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的结构,一部分是词或词组的结构。我们前面说了,联有单句联或者多句联,不管在单句或者多句,有时都会出现一个句子是一个词或词组构成的,那我们就通过这个词或词组进行分析结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说明:
主谓结构。指由一个或一个以上主语,加上一个或一个以上谓语所组成的句式。例:
出句:热血青山洒【拂尘】
对句:丹心史册留【拂尘】
热血、青山---主语。洒---谓语。
丹心、史册---主语。留---谓语。
这个例子是句子结构。再说下词,如:【花落、雁过、柳飘、月沉等】这几个都是主谓结构的词。
并列结构。是把相等的词或词组连接在一起,并列成句,也称联合结构。
例:
出句:醉卧“山水”淘“诗句”【拂尘】
对句:闲谈“风月”弄“管弦”【拂尘】
“”号里的是并列结构。动作并列有【飞腾、笑谈、跳动、登临等】词组并列的有【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谈古论今、吟诗作对等】
动补结构。是指前者是动词,后者用来说明或补充前面的动作。
例:
出句:云开野岸水为墨【拂尘】
对句:雨落清江柳做毫【拂尘】
可以看成“水为墨”是果,前面“云开野岸”是因,用后者说明以及补充了前者“云开”的因。下联亦如此。
偏正结构。指一个、词、词组、句子,前者用来修饰后者或者后者修饰前者的词。
例:
出句:对客吟诗斟“老酒”【拂尘】
对句:临窗落笔赋“新词”【拂尘】
“”号里的是偏正结构的词。
动宾结构。指词、词组、句子中前面的动词也就是谓语,支配着后面的名词或其他词也就是宾语的词。
例:
出句:笑谈往事【拂尘】
对句:斟酌流年【拂尘】
笑谈---谓语。往事---宾语。
斟酌---谓语。流年---宾语。
以上简举了五个常见常用的结构。关于其他的结构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资料,楹联中结构对应是基本要素之一,结构错了词性也跟着错,所以大家要认真分析句子词组的结构,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切必须从严来。
总结一下,今晚讲了联律通则前三条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字数起到对称作用,【视觉美】。
第二、第三条,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讲究的是语义语法,【意象美】
第三讲: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上节课由拂尘老师给大家说了浅析【联律通则】。我今天就从对联的起源说起。有的朋友的联对的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既然来到这里就再听一次吧。只当复习了。这节课主要是给大家说说对联的起源和种类, 补充一下上节课的知识。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因为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是一种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在这里关于对联的起源我就不再多说了。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下面我们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比如大家都知道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是在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在这里上下联“之”字是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要对好一个下联,需要哪些条件呢?对联除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类、结构相当之外,还要求平仄相反。所谓平仄相反指的是位于句中停顿节奏点的字即双数字和尾字应当平仄不同,即此平彼仄,或此仄彼平,必须平仄结合才算协调。所有的对联我们都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
有人说对联好难呀,怕学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连小学生都能对的很好呢。下面我举个例字给大家,借此来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这里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即席成联:
那么在一年级学生中练习对对子,他们有这种能力吗?课本“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内容都和大自然有关。前两句是一字对,后两句是两字对,为了让学生也能试着对一对,在实践中有所感悟,老师对教材做了拓展和开发。演绎如下:
师:和风对细雨一句也写成一字对可以怎么改?
生:风对雨。
师:对,春天的风和雨都很温和,所以是和风对细雨,那么如果是夏天的雷雨,那么我们可以填什么?出示:( )风对()雨。
生:大风对大雨。
师:你已经说出了夏季雷雨的特点,但是在传统的对对子中前后两个字是不能重复的,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大风对雷雨。
师:也可以。我们还可以像和风细雨一样将一个成语拆开来对,想想哪个成语中有风雨两字的?
生:(大喊)我知道。狂风对暴雨!
师:真了不起,一年级就会对对子了。现在我们来个难度大一点的。把前面的一字对改成两字对,行不行?自己选择一句先试试。出示:()云对()雾;()雪对()霜;()花对( )草 ;( )蝶对( )蜂 ( );( )桃对( )李 ;( )柳对()杨。
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对的对子更是精彩,原本老师对有的对子自己也没有多少把握。特别是云对雾、蝶对蜂两句。但学生的开阔思维让老师自叹不如。有:红云对白雾、浮云对游雾、冬雪对秋霜、冰雪对寒霜、红花对绿草、彩蝶对黄蜂…… 虽然有的对不是很规范,但是足以说明对联并不是很难学的。
文章评论
淑女蔷薇
赞赏!我也转载了!秀外慧中的才女宝友新周快乐!永远快乐![em]e163[/em] [em]e163[/em] [em]e163[/em] [em]e179[/em] [em]e142[/em] [em]e166[/em] [em]e191[/em] [em]e183[/em] [em]e177[/em]
淑女蔷薇
拜赏!才女宝友人圆月圆事事圆!爱你[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79[/em][em]e142[/em][em]e191[/em][em]e183[/em][em]e177[/em][em]e178[/em]
淑女蔷薇
网海飘渺,幸遇才女,三生有幸,明媚时时!慧质兰心的才女宝友节日快乐!幸福吉祥如意!一生如花!美好如霞!爱你![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79[/em][em]e142[/em][em]e191[/em][em]e178[/em][em]e166[/em][em]e183[/em][em]e177[/em]
荷韵未央
很好,弟转走了。[em]e181[/em]
鸿儿 【 梦梅居士 】
欣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