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毛泽东》
国际、国防
MS伟人都有很多红颜知己嘛,顺便在八一八一个也娶了很多老婆的伟人--毛主席,(PS:本文系转载,如有对伟人不敬之处非本人之意)
毛泽东的一生,和身边七个女人有情感关系,她们分别是罗小姐,杨开慧,贺子珍,吴广惠,江青,张玉凤和孟锦云。
第一位女人──罗小姐
毛泽东十四岁出外求学之前,父亲给他包办一个比他大4岁的姑娘罗氏,那年毛泽东14岁,罗氏18岁。这桩婚事遭到了毛泽东的坚决反对,后来婚是结了,但是毛泽东从未与罗氏同过房。父亲无可奈何。随着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他与罗氏的婚姻便宣告结束。对于这一段感情,毛泽东不愿多谈,他曾经对记者说;“我很不喜欢这段婚事,我从来没有和她同居过。” 关于罗小姐的一切,史书没有太多资料记载,只知道她嫁入毛家后第三年就病死了。
第二位女人──杨开慧
杨开慧可算是毛泽东生命中第一个真正相爱的女人。毛泽东在湖南省念师范学校时,认识杨昌济教授,过后到北京工读,又再度回校,因此常与杨家往来聚会,从而与杨教授女儿杨开慧互生情愫。当年,他俩共结同心时,毛泽东廿七岁,而杨开慧才十九岁。两人非常恩爱,杨开慧服侍毛泽东最为体贴,例如毛常在夜间看书写文章,她就常常在半夜起床,为毛泽东准备一些热食,或是为丈夫加衣,以让他安心工作。婚后一年多,她就生下毛岸英。过后,因毛泽东被国民党通缉,从而逃离在外。离开半年后,杨开慧生下毛岸青。之后,两夫妻重逢,杨再次怀孕,一九二七年生下毛岸龙。同年,毛泽东发起秋收起义,两人再度分离。一九三零年,杨因与毛泽东夫妻关系,被国民党逮捕处决。逝世时仅有廿九岁,至此,三个儿子则流离失所。
第三位女人──贺子珍
在杨开慧被国民党逮捕受苦时,毛泽东则在另一厢和贺子珍相爱。当时贺子珍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对革命充满抱负,因而对毛泽东产生即仰慕又爱恋的情感。贺子珍曾与国民党的剿共军队对阵,站在前线上运伤兵,然后到后方,调护病人,组织女军,外表常给人感觉强悍。毛泽东不顾党员的反对,与贺子珍同居,之后杨开慧去世后,他俩就正式结婚。自从与毛泽东同居以来,贺子珍十年之中终日奔走,陪伴丈夫长征。在漫漫路途里,她生了五个孩子,但这些孩子全送给人家,自己一个也不要。虽然,贺子珍与毛泽东出生入死,伴他左右,但毛泽东曾与一女翻译员来往。贺子珍接受不了,终日与毛吵架。不久,中央以“精神病”为由,将她送到莫斯科就医。一九四六年,获友人协助,得以回国,但却遭江青阻挠,无法与毛见面。
[ 本帖最后由 sevenli 于 2007-10-26 20:51 编辑 ]sevenli
2007-10-26 20:52:52
第四位女人──吴广惠
吴广惠就是那位令毛泽东神魂颠倒的翻译员。她毕业于北京大学,人长得漂亮,打扮又时髦,因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被委派作为翻译员,进而和毛泽东常有接触。当贺子珍撞破他俩的幽会,马上大吵大闹。此事引起中共中央的注意,在上级组织的压力下,贺子珍被送往莫斯科,吴广惠亦被逐出延安。
第五位女人──江青
江青争议颇多。1914年出身于济南,1937年到达延安后改名江青,开始了新的革命人生。与毛泽东的邂逅让中国多了一对幸福的同居者,45岁的毛泽东迷恋于24岁的焕发着激情充满了浪漫的江青。1938年经过政治局讨论,这一对神仙眷侣终于得到了婚姻的证书。
抛开政治的迷雾,江青作为女人的一生,在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生活中,是和毛有一段相对浪漫、相对幸福的美丽时光。江青对毛的爱是热烈的,是充满崇敬心情的。江青的青春靓丽和对他出于崇敬的激情,把毛沉淀于心底的浪漫情怀激活了,在党内森严的纪律面前,毛泽东还是有勇气和胆量去接受江青那份充满浪漫的爱情。这也是毛泽东维持最长久的恋情,共卅五年。
由于江青曾先后和四位男人同居过,再加上毛泽东还未与贺子珍离婚,中共中央对他俩的恋情并不同意。经过多番争拗,中央虽同意他们同居,却要他们约法三章,规定不能说江青是毛泽东夫人,且不准江青涉足政治。
可是,野心勃勃的江青又如何按奈得住?六十年代,以她为首的“四人帮”就把中国闹得天翻地覆。她与毛泽东生下一女李讷。到了晚期,两夫妻感情冷淡下来,七三年分居。
1981年江青在毛逝世后被判处死缓,后减为无期徒刑。“主席,我爱您,您的学生和战士来看您来了……”,这是江青1991年5月13日在自尽之前4小时写在床单上的唯一遗言。
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但江青和毛的爱情是真实的,是可歌可泣的!
江青和毛泽东在延安
第六位女人──张玉凤
张玉凤与孟锦云两女子是毛泽东晚年身边红人,任是谁人要见毛主席,必须经由她们两人的安排与批准。张与毛相见时,只是一个十八岁的火车服务员,而毛当时已是七十二岁了。自从列车一面之缘后,毛泽东马上要张玉凤作为他的机要秘书,负责日间大小事务。这位年纪轻轻的女孩,实力不可小觑,在后期她甚至帮助毛泽东批阅文件,连江青要见毛泽东,还得通过她这关呢!在毛主席去世之后,江青要拿取一些文件,竟被张玉凤阻止,连江青如此强悍的女人都被吓走。
张玉凤和毛泽东在中南海
张玉凤老年照片
张玉凤近照
第七位女人──孟锦云
孟锦云与张玉凤两人是毛泽东晚年身边的女人,两人每天轮流照顾,寸步不离。孟锦云原是歌舞团的舞蹈员,一次被选中到中南海为领导表演,后来就成为毛泽东的看护。她俩亦是毛最信任的人,有一次还是孟锦云劝服毛主席动白内障手术。
孟锦云和毛泽东在中南海
毛泽东功高盖世,与日月同辉,而伟人的爱情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他是真正的伟人,是有血有肉的伟人,但伟人也是人,不是神!认识这一点,毛泽东更值得我们崇敬!
相关链接:毛泽东主席(老照片)
2007-10-26 21:19:55
当然,并不是所有伟人都三妻四妾,这里八一个我最喜欢的伟人--周恩来周总理,他和邓颖超的爱情让人感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留学日本的周恩来满怀着忧愤心情,毅然回国,投入到这场火热的斗争中去,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就在同一时期,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也参加了五四运动的宣传工作,担任了女师同学女界同志会的讲演队队长和学生联合会的讲演部部长。邓颖超口才很好,擅长演讲,很会做鼓动工作。她在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
后来,在周恩来的倡议下,天津的爱国青年成立了一个比学联更进步的团体,作为领导爱国运动的核心,取名叫“觉悟社”。周恩来与邓颖超同为第一批会员,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形势。当时,邓颖超只有 15岁,在觉悟社中年龄最小,但是参加活动却很积极。她非常佩服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特别是周恩来更使她敬重。他对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条理清晰。凡是周恩来讲话,邓颖超总是在一旁听得非常认真。她睁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注视着他,不时闪出热烈的光来。有时,周恩来的目光落到了她的脸上,她的心顿时会莫名其妙地狂跳半天……
1920年 11月,周恩来作为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 15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学习。邓颖超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筹措这笔费用,只好留在国内。周恩来就要走了,一股依依不舍之情在邓颖超心中油然而生。临别之际,邓颖超送给他一件亲手织的毛衣。头天晚上,她坐在油灯下咬着手指头沉思了半天,然后红着脸,特意在领内绣了“给你温暖,小超”几个字。周恩来到法国后,果然常常给邓颖超来信。在信中,他谈学习,谈在异国他乡的见闻,谈革命的理想,鼓励邓颖超好好学习。
1923年春,邓颖超收到周恩来寄自法国的一封信。她感到这封信有些不同以往,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原来信里装着一张精美的明信片。明信片上, 3个金发女郎在草地上相互追逐嬉戏。春光明媚,绿草茵茵,整个画面洋溢着热烈的气氛。邓颖超被这幅画上的气氛感染了,开心地笑了。她将明信片翻过来,发现背面还写着这样几行字: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向的束缚!勇敢地奔啊奔!反复看这几行字,邓颖超心头升起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幸福感。
这天晚上,邓颖超失眠了。她想着周恩来写的那几行字,揣摸着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邓颖超知道,周恩来一贯宣称自己是独身主义者,表示将来不结婚,不要孩子,为了革命,为了救国,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可是,眼下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试探周恩来的口气,邓颖超像往常一样给他写了回信。在信中,她仍是谈自己的学习,谈工作,只是在信的末尾,她含蓄地问道:“你不是一向抱独身主义吗,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
很快,邓颖超收到周恩来的回信。在信中,他告诉邓颖超说:“来到法国后,我读了不少革命领袖人物的传记,特别是马克思与燕妮、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这些革命伴侣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使我重新认识到,革命和爱情并不是对立的。我的独身主义的想法已经改变。在这里,我的好朋友蔡和森与向警予、李富春与蔡畅都已恋爱结婚。同志们也希望我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姑娘,结成终身伴侣。”周恩来在信中也坦率地谈到了有一位姑娘与他交往较多,但他觉得这位姑娘性格脆弱,恐怕经受不了革命的艰辛。在信里,周恩来深情地写道:“我已决定把一生献给革命,惟有勇敢坚定的小超才能与我共同奋斗!”
读完信,邓颖超的心怦怦地狂跳起来,激动与幸福的红晕爬上了她的脸庞。她被周恩来那坚强的革命信念与坦荡的胸怀深深打动。她拿着这封信,翻来覆去又读了无数遍,然后提笔给周恩来回信,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就这样,共同的革命信念与理想,把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24年,周恩来回国。第二年,他们在广州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从此,这对革命夫妻携手走上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人生旅途……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工作十分忙碌。有一段时间,邓颖超身体不好,要去江南一带休养。即使是短暂的分离,他们也尽量抽出时间写信,寄托彼此的思念之情。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jpg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
194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梅园新村30号院内
[ 本帖最后由 sevenli 于 2007-10-26 21:21 编辑 ]
2007-10-26 21:26:24
周总理和邓奶奶真是模范夫妻呀,整理资料时候发现一些他们往来的书信,应该归为情书的范畴,真是让人脸红~,未婚小青年请多学习借鉴。
1944年11月10日,周恩来赴重庆参加谈判,在别人眼中这与平时的离别没有太大区别,但在邓颖超心里却有那么大的波澜。杰出人物的这种私人感情,常常是最为感人的。
-------------------------------------------
来:
你走了三天了。我可想你得很这回分别不比往回,并非惜别深深,而是思恋殷殷这回我们是在愈益热爱中分别的,何况在我还有歉意缭绕心头呢我真想你得很。
你走了,似乎把我的心情和精神亦带走了我人在延安,心则向往着重庆,有时感觉在分享你与两岩内外故人相聚之欢呢
你走了,好像把舞场的闹热气氛亦带走了昨晚的舞厅却是冷淡而减色呢。钟声未响十点,男女舞星都散场回窑了。“怎么散得这样早”我问。“快垮台了”三元答。“今天人不多吗”超复问。“顶多不过二十对。”“女的少极啦。”我心里想,走了一个跳舞男星,就这样减色了么———一笑。
但当舞厅音乐奏起来的时候,还是那些照旧的调子———《西宫怨》、《梅花三弄》……当音乐声声送入我的耳里的时候,亦还照旧觉得那些跳舞的快乐的人们中有个你在。然而当情感透过了理智,环顾眼前的现实,才意味到你已离开了延安,于是我便惘然了你如何慰远人之念。
……你走了,兄姊和妹子们都很关心我,频来慰我的寂寥。大姊、小崔、瑞华,尤其是小浦、云臻、彭总诸人。感谢她、他的友爱情谊,然而却不能减释我对你的想恋你一有可能与机便,还是争取飞回来吧我热烈地欢迎你
……
深深地吻你轻轻吻你
你的超 一九四四·十一·十二延安 代我致意一切相识的朋友
-------------------------------------------
1951年2月底,体弱多病的邓颖超来到杭州休养,而周恩来此间仍旧忙于国内事务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指导等工作。周恩来接到3月3日邓颖超的来信后,因为公务迁延,直到3月17日才抽空给邓颖超回信,在这封信的开头,周恩来一改平时严肃的表情,走笔蜿蜒,对邓颖超轻加调侃,但其中分明饱含着歉意。
全国妇联常委、国际工作部部长陆璀的江南之行,则又为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增添了一笔亮色。3月30日,周恩来接到邓颖超的回信和随信寄来的西湖印本,31日便写起了回信,“俏红娘捎带老情书”的典故就此产生。注:信中署名“鸾”即周恩来,“凤”为邓颖超。
-------------------------------------------
鸾:
抵杭已一周,前数日阴雨绵绵,春寒袭人,不亚北国之寒;但其温度与江南景色,却与北地有别。前日放晴,春风和煦,已带来温暖,令人心情精神为之爽振。我们曾冒细雨拜岳庙,登孤山,山顶眺望,全湖在望,殊为大观。湖滨山岭,梅花盛开,红白相映,清香时来,美景良辰,易念远人。特寄上孤山之梅、竹、茶花、红叶各一,聊以寄意,供你遥领西湖春色也。
钱江铁桥亦一大建筑,我们于放晴之晨,前往游览。桥分三层,下行舟,中行火车,上行人。桥旁有六和塔。沿桥而行,左右观览,钱江风景,至为壮丽。留此期间,当分别游览胜地。待北返,相见时,再细诉罢。
你赴天津之行如何旧地重游,回味犹甘良友欢晤,乐也何如寄你浙地特产香榧一盒,望分饷友朋和女儿辈。我远在西子湖边,你应自知珍重。就寝时间之公约,实行得如何念念。
纸短情长,就此打住。
凤
1951年三月三日
-------------------------------------------
-------------------------------------------
超:
西子湖边飞来红叶,竟未能迅速回报,有负你的雅意。忙不能做借口,这次也并未忘怀,只是懒罪该打。你们行后,我并不觉得忙。只天津一日行,忙得不亦乐乎,熟人碰见不少。恰巧张伯苓先一日逝去,我曾去吊唁。他留了遗嘱。我在他的家属亲朋中,说了他的功罪。吊后偕黄敬等往南大、南中一游。下午,出席了两个干部会,讲话,并往述厂、愚如家与几个老同学一叙。晚间在黄敬家小聚,夜车回京。除此事可告外,其他在京三周生活照旧无变化,惟本周连看了三次电影,其中以《两家春》为最好,你过沪时可一看。南方来人及开文来电均说你病中调养得很好,颇慰。期满归来,海棠桃李均将盛装笑迎主人了。连日风大,不能郊游,我镇日在家。今日苏联大夫来检查,一切如恒。顺问朱、董、张、康等同志好。
祝你日健
周恩来 一九五一·三·一七
-------------------------------------------
-------------------------------------------
来:
不像情书的情书,给我带来了喜慰。回报虽迟,知罪免打。此间湖山之地有五多:山多、庙多、泉多、花多、茶多。大小可游之处甚多也。更巧的是雪芬携剧团来杭公演,我得两度做其观众,但彼却未能知晓。我们在此每日遨游于山水之间,或泛舟于西子湖中。此外,在寓中常作乒乓之戏。因此系全身运动,且可防腹部肥胖,有益颇多,望你亦能试行之。老人归期尚有待,我在期满后可能先归,究如何,尚在考虑中。先寄语桃、李、海棠,善备盛装迎接主人呀。
匆复,祝你健康
超 1951年三月二十三日晚
-------------------------------------------
-------------------------------------------
超:
昨天得到你二十三日来信,说我写的是不像情书的情书。确实,两星期前,陆璀答应我带信到江南,我当时曾戏言:俏红娘捎带老情书。结果红娘走了,情书依然未写,想见动笔之难。寄来西湖印本,均属旧制,无可观者。望托人拍几个美而有意义的镜头携归,但千万勿拍着西装的西子。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之名,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乒乓之戏,确好,待你归来布置。现时已绿满江南,此间方始发青,你如在四月中北归,桃李海棠均将盛开。我意四月中旬是时候了。忙人想病人,总不及病人念忙人的次数多,但想念谁深切,则留待后证了。
周恩来 1951年三·三十一望代候各同志。
相关链接:周恩来总理(老照片)
2007-10-26 21:33:43
婚纱刚来中国的时候是非常不受欢迎滴,皆因为它是白色,像戴孝…
呀,这张照片里面的先生们,穿得是马褂呀,真是中西结合~哈哈
南京1947年集体婚礼
上世纪二十年代摄于南京,男的终于把衣服穿对啦
上世纪四十年代摄于南京,MS都化妆了呢
[ 本帖最后由 sevenli 于 2007-10-26 21:55 编辑 ]
2007-10-26 21:43:44
沈从文是个不折不扣的"乡下人"他一生坚持以"乡下人"自誉,并自豪不已.青年时的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后,由于徐志摩的介绍,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张兆和把它们一一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所有的人,恐怕包括张兆和自己都没料到,这个木讷的"乡下人"居然真的打动了众人仰之弥高的美人.
沈之求婚也颇为浪漫,他在求婚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带着这份喜悦,张兆和便同二姐允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允和拟好的电报是: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很简单。兆和的则是: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白话文电报了,但邮局没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从文家书》
(本来转了一篇很现实的文章,但是我觉得不妥,还是这一篇比较好,爱情,毕竟是美好滴~)
1935.夏.苏州 沈从文和张兆和,照片虽然不清楚,但是看见张兆和真的是一个大美人,怪不得沈先生追的那么紧~!
[ 本帖最后由 sevenli 于 2007-10-27 16:07 编辑 ]
2007-10-26 21:46:41
"一片冰心在玉壶",取此笔名,必非常女.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00年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谢家有女初长成.冰心年轻时便才名远播,社交圈谁人不知?张爱玲曾说:"十八岁的能诗少女,中国男人大约不能不心动的.",何况此女出身显赫,是为名嫒.冰心自承,从无男人敢拂其意。
年轻时代的冰心
说起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且说说他们的罗曼史,其人便可见一斑。
谢吴二人相识缘于同船留美,冰心遣许地山(即作家骆华生)找一吴姓留学生,许却误将吴文藻唤来.闲谈间冰心说想选修一些英国十九世纪诗人的功课,吴就列举几本著名的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问她看过没有?冰心却都没有看过。吴毫不客气地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冰心在《我的老伴--------吴文藻》中写道"他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从来还没有听见过这样的逆耳的忠言。我在出国前已经开始写作,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都已经出版。这次在船上。经过介绍而认识的朋友,一般都是客气地说'久仰、久仰',象他这样首次见面,就肯这样坦率地进言,使我悚然地把他作为我的第一个诤友、畏友!"
从此两人鱼来雁往,情感日深.吴向谢求婚,得到的答复是须从父母命.于是吴提笔写一封求婚书,称"谢先生、谢太太启",信中先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论述爱的哲学意义,次微露对闺秀的爱慕之意.接着笔锋一转,大谈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意义,下定义若干.洋洋洒洒,俨然学术论文一篇,书呆子之气跃然纸上.就是这么一封求婚书,居然打动了未来岳父、岳母,得授女婿学位一枚!
谢吴两人婚后美满异常,只是冰心总要似真似假地"嫌弃"丈夫的书呆子气.她曾写宝塔诗一首,对吴大加嘲笑.
马
香丁
羽毛纱
样样都差
傻姑爷到家
说起真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马"是说这傻姑爷听小孩叫萨其马为"马\",于是也到点心铺买"马""香丁"是冰心开的玩笑,说丁香花也可叫"香丁",吴深信不疑."羽毛纱\"则是"双丝葛"之误。 清华梅校长当场笑续两句,用语颇不厚道: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 ,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 据说,当时在座的清华同学都笑得很得意,冰心只好承认"作法自毙"。
冰心和丈夫吴文藻
[ 本帖最后由 sevenli 于 2007-10-27 16:13 编辑 ]
2007-10-26 21:49:04
张恨水,曾名芳贵,原名张心远,曾用笔名愁花恨水生后缩为恨水.最初取愁花恨水生时张不满二十,未识冰心.后来爱恋上谢,却恰好有"恨水不成冰"之谶,文坛皆知.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他母親包办的婚姻。据说张被母亲逼去相亲,媒人指着远处的几个女孩子中间一个长得比较漂亮的说,就是她。张恨水看看那个人长得很漂亮,也就认了。想不到洞房花烛夜,没抬来漂亮的二姑娘(媒人所指),却抬来了丑陋的大姑娘徐文淑.张恨水大怒之下当即逃跑,最后还是给抓了回来,母亲许其自由讨偏房,张才勉强入了洞房.据说徐怒张薄幸,奋发启蒙读书,决心做一名女状师告张对其无故见弃.后果识字,只是用于终身读佛经,告状之念已息.
胡秋霞是张恨水的第二位妻子。身世凄苦的她自幼被拐子从老家四川骗到上海并卖到一户姓杨的人家做丫环。由于不堪忍受主人的折磨,她逃出杨家进了当时社会上的妇女救济院,张恨水将其从救济院里接出作为自己的妻子.然而胡并无才识,张颇不自足.
最后和张恨水共谐白首的就是周南.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時候,在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 两人一见钟情,周表示愿意做张的外室.张便另找房子与周结婚,成婚之时,张从《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給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周南是有名的京剧票友,张常拉京胡为其伴奏,两人琴瑟和谐.尤其周又是"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会写一手旧体诗,料理家务应酬宾客亦是得心应手,张爱其至深,谓其是自己一生的理想."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温馨,张这种半旧式的读书人最是懂得珍惜.
1959年,周南患脑癌去世,张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从此便有些糊涂,于67年去世.
张恨水是很奇特的一个人,呵呵.关于他的传说最神的一则是曾有一日晚上九点左右,有报人等在门外催稿,第二天便需刊出作为连载.而张一字未写,麻将瘾恰于此时发作,他居然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稿,几篇连载的人物背景均不相同,互相之间却完全没有"打架".深夜写完,报人夺之狂奔回报馆付梓,第二天各报连载未断,读者亦不觉有何异样.
张恨水和周南的合照,照片很难找,这张很小,先将就一下,找到大的再换。
[ 本帖最后由 sevenli 于 2007-10-27 16:27 编辑 ]
2007-10-26 21:50:06
张灵甫,原名张钟麟,又名宗灵,字灵甫。陕西人,于1925年5月入黄埔军校4期,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龄引荐下加入中国国民党。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了驱许(崇智)斗争,分至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任职。
由于常年作战在外,身为胡宗南第一军的团长张灵甫怀疑妻子有背叛行为,结果酿成轰动一时的“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此后的张灵甫一度锒铛入狱,被蒋下令关入“模范监狱”10年。
七七事变的爆发后,国民政府下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并保留原先军衔。再度出山的张灵甫受到从前上司,此时五十一师师长的王耀武的知遇之恩。为了表示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他正式将名"钟麟"与字号"灵甫"颠倒,改“张钟麟”为“张灵甫”。整个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自己最为风光的一页。
1937年,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张灵甫来到一五三旅三O五团走马上任,并在上海保卫战中,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1938年,武汉会战中,薛岳指挥第九战区军队以反八字阵诱敌深入,在万家岭包围日军第106师团.日军顽抗夺取制高点张古峰,战局极为危险,张灵甫主动请缨,率敢死队,夜晚抄小道,拼死夺回张古峰,腿部受重伤.
1943年常德之战中,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守军74军57师,作战异常凶猛,迫使日军占领常德城当日即退出,为收复常德立下战功。不久以后,在74军军长争夺中失利,仅为副军长兼58师师长。1944年5月开始的长衡会战中,受上级保存实力的影响,未建战功,且被调至陆军大学学习。
1945年4月芷江保卫战中,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血战获胜,战后获三等宝鼎勋章,升任74军中将军长。
1947年5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