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庄记忆(四)

个人日记

   少年时代每次去省庄,伯父家是我必到的地方。因而,回忆省庄,就不能绕开那个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曾经留下无数印迹的地方。
   还是顺着村里的那条东西大街向前吧。走过第一个十字,这里便远离了那些土窑,街边都是形形色色的那个时代极为常见的土木结构的民居和看起来独特的青石垒砌的围墙。走到村里唯一的供销点,西边伸出一条深深的胡同,大约有二三十米。胡同西边是高高的围墙,东边则紧贴着一座房子的后墙,宽窄原不过两米左右,因而便显得格外幽深。
   胡同里有两座门楼,大小形制颇为相似,都是倚着两边的墙,装着对开的门。外边的那一道节制着两户人家——门楼以里向西伸出一条胡同直达另一户人家的大门口,那里住着族里按辈分被我唤作“三老爷”的一家,他的正房坐东向西,与伯父家的正房正好相对。里面的那个门楼便专属于伯父一家了。只是门框上悬了一块“军属光荣”的牌子,大约是因着大堂哥曾经参军的缘故了。
   走进门楼以里,东边是一堵土砌的围墙,西边则是被伯父一家称为“窑屋”的房子的山墙。再向前就走进了院子。院子东西走向,南边一堵较高的围墙,靠西边一棵柿树,身材修长,已经挂果;旁边则开了一扇门可以通往紧临围墙村子最南边的那条路上。正房坐西向东,是一座宽敞高大的三间瓦房,正房南边连接一间低矮的偏厦用以堆放杂物。所谓的“窑屋”以石头砌墙,青砖券口,屋顶是穹庐形的,西侧有石头垒砌的楼梯可以通往屋顶。那个时候,我时常在上边玩耍,却因为四周没有女儿墙而不敢在上面睡觉。
   正房被一堵墙分割成大小两部分。墙壁的上部是木制的窗棂,装饰极其精美。房子东部有一架梯子可以通往楼上。楼上一般堆放着一些细软杂物、粮食等,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口泡醋的瓷坛子。每次到来,尤其是在没有柿子可吃的时候,我都会冲上去,从坛子里捞出几颗酸酸的略带有甜味的柿子,不顾一切地大快朵颐,完全不顾一旁伯母急切的提示:“孩儿啊,酸!可不敢吃那么多啊。”

文章评论

烂腿一条

孩提时代,心灵鸡汤,老弟,你煲得真好!現在回家,也只有闭上眼,默默地回味了!那可爱的老父亲,慈爱的老母亲以及儿时的玩伴...都是亲切的让人鼻子发酸两眼含泪。童年,最好的记忆是爸的肩膀,妈的怀抱,以及河滩的柳树,村头的槐花,河里鹅卵石下螃蟹...写不下去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天生我们的命啊!奈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