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王滩到盘谷寺(九)

个人日记

                                                                              盘谷寺的啼笑皆非
    
       
算来第一次游览盘谷寺应该是在十多年前的1999年了吧。那时,因着一位大社村的校友结婚而顺道游览了盘谷寺,算不得专程。但至今仍记得当年那种夙愿得偿的喜悦之情。虽然那时的盘谷寺还仅仅是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从其他游览者的口中,从一些画面中,从一些文字里,我已早早地结识了它,向往之愿居然是那样的强烈。然而,等到真的来到它的面前,那处在无限荒凉的大山背景下盆景一般的娇小,那残破的御碑亭,萎靡的娑罗树,难以掩饰其寒酸的一掬可盖的可泉,寺院背后长长的蛇皮管道无法掩饰的尴尬,仅仅由大雄宝殿、钟楼、鼓楼、接官亭、关帝殿组成的简陋的寺院,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竟然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失望之余,任凭什么扭枝柏、摩崖石刻之类的景观,全没有了寻觅参观的兴致。
    索然无味的从那里回来,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可是济源境内和少林寺同处于一个时代创建年代较早知名度较高的一处寺院啊,它在最兴盛时寺院建筑多达三十余座,曾经掌管着豫、晋、皖三省的三十多座寺庙的和尚。天下四大名砚之一的“盘砚”就产于附近的山谷中;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一代散文宗师、唐代文学家韩愈那篇被苏轼誉为“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的传世名文《送李愿归盘谷序》也指向此处;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和《用韩昌黎盘谷子诗韵明向误并志今考证也》雕刻在御碑亭下的《歌盘合契》石碑上,他考证韩愈文章出处的那篇《济源盘谷考证》则刻在寺庙东北的山崖上;这里有古代济源九景之一的“盘谷晴烟”,有那关联到聚宝盆的扭枝柏的美丽传说……然而,来到这里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满眼荒凉,一方破寺而已,太让人失望了!在更早的时候市里已确立了建设旅游城市的目标,还投入巨资对一些旅游景区和文物古迹进行了建设修葺,可为什么那样的春风就吹拂不到这里而一任盘谷寺还是满面尘灰容颜不改呢?
    就在一种期待中,我忽然读到了大社村人打算投资恢复建设盘谷寺的消息。这里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也成就了一批腰缠万贯的煤老板。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在致富以后竟然还能想到开发本地的文化资源重振盘谷寺昔日的雄风。
    时光一去就是十多年。盘谷寺已经荣升为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其间,我曾经有一次从这里经过,可惜那个时候通往寺院的道路刚刚硬化,寺院旁依然是难以掩饰的荒凉,而在寺院的东边居然新建了一处民房式的建筑,据说那就是附近一些善男信女们的杰作。更加耐人寻味的是他们把刻有捐款名单的石碑郑重地树立在碑亭下而将最为珍贵的乾隆御碑暴露在风雨中,这简直是狗尾续貂,买椟还珠,让人气得啼笑皆非而无话可说。  
    这一次驱车来到这里,一种涅槃般的变化可真的令人耳目一新了:从经过引沁济蟒渠渠开始,当年村里栽植的柏树都长到了一米多高,郁郁葱葱,满眼翠色;蜿蜒的水泥路的尽头,是气势非凡的广场,一边树立着高大的寺院介绍标牌,有端庄厚重的花岗岩铺就了台阶一直向上,高度可达五六米;台阶尽头是一座牌坊式的山门,后面的月台上,新修的御碑亭,刚刚栽植的梧桐,东边仍旧很有勇气与古寺并比而立的那些简陋的所谓寺庙下院,西边是已被粉饰一新的传统建筑;经过修葺后的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自不必说,已再现出昔日的雄风;寺院里梅花形的可泉水池里游动着一尾尾的金鱼,西边鼓楼下首长寿泉别有风味;在寺院西边新修了宽阔平坦的花岗岩平台,并且安上了花岗岩质的栏杆,其西北方山坡上的石塔静谧安详,在西边隔着山谷的高地上,一座新修的仿古庙宇已经初具雏形;尽管还没有最后定格,但盘谷寺应有的大气已经被重现了出来,那种名寺风范呼之欲出,这可真是值得让人击节称好的景象啊!
    从寺院里游览一圈,重新来到前面的广场上。一缕清凉的风吹拂在伏热难耐的八月天里,真的有说不出的爽快来。我重新审视着这重新恢复起来的、经过改造的一座座建筑。突然,那些横着的匾额如“盘谷寺”“御碑亭”,还有“长寿泉”的石刻,都引起了我的注意:天哪,怎么都是从左到右的排列啊?这里可是古迹啊,那些寺庙的修葺者们,那些匾额石刻的制作者们,你们具备起码的常识吗?
    如此关乎文化气息的东西被搞成了这样,盘谷寺真的要啼笑皆非了。还有,曾经出现在麻姑庙的热烈祝贺候(应为“侯”)真定菩萨(她是道教中人,不能用这样的称呼)云云的条幅居然就悬挂了半年以上,真不知那些热心人的文化素养哪里去了?负有监管责任的有关部门们,该出手了。
 
图片图片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