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偈语浅释【大宝积经 · 文殊师利普门会 · 偈语赏析】

个人日记

 佛经偈语浅释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
图片

·偈语赏析·
图片

(第3集)

小 僧  化 永
图片

【云何名为:嗔相三昧?(朋友们:“嗔相”此表二义,一表愤怒时所显现的外相,二表愤怒时内心的那种无明状。)以虚妄因缘,而起于嗔恚(生死轮回中我们在无常世间里所造做的‘业因’和现生当世所感得的善恶缘,就名‘虚妄因缘’?佛说所谓‘嗔恚’就是在这种虚妄因缘里产生的)。无我执为我,及由粗恶声(‘身’是无常,父母精血所成,经言:四大、五蕴所合。本是幻身,实是‘无我’,可自始以来我们都执身为实,以为这身体就是我们的生命,故,遇到不如意事便起‘粗恶之声’,便现‘愤怒之相’),起猛利嗔心,犹如於毒恶(佛陀一针见血的告诉我们,这种‘猛利嗔心,犹如於毒恶’,就像毒蛇在恶疾般残害着我们,而我们全然不知,却还反以饮毒为快,所以佛菩萨称我们为:可怜愍者)。音声及嗔恚,究竟无所有(这世间即是无常,就无有一‘’可得,因此说‘音声及嗔恚,究竟无所有’,朋友们,无所有的东东,干嘛我们要巴肝巴肺的去发泄呢?!)。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当知我们生起这种嗔恚时的因缘全都是过去的业因所引,就是过去世与人结下的恶缘,好比‘钻木要出火,得借众缘和合力’一样)。若缘不和合,火终不得生(明知相聚是前因业力所牵,明知愤怒是一种无常因的爆发,明白时就应远离嘛,‘缘不和合’纵有愤怒,也无处发泄呀!)。是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远离因缘只是相上的灭迹,当知这:‘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相上灭迹了、还要从心里也要灭迹,因自性中本没有这个东东。愤怒嗔恚全是一莫须有的罪名,是我们自己强附在自己生命上的东东)。知声性空故,嗔亦不复生(知道了这一谛理,朋友们再也别去嗔恚和发泄愤怒了)。嗔不在于声,亦不身中住(究其它的根源‘’是虚幻的,身中也无所住,想想:能在身体里拿出声音来吗?)。因缘和合起,离缘终不生(还是前面那句话,明知相聚是烦恼,远离就好吗!为什么?‘离缘终不生’烦恼嘛)。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这原理就给乳的和合能生‘酥酪’一样。)嗔自性无起,因於粗恶声(就嗔恚本身而言也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性,何以又名嗔恚呢?因语言的‘粗、恶、重’,心一发相就显现,故名:嗔恚)。愚者不能了,热脑自烧然(凡夫不知因果谛理、不知一切唯心所造,遇不如意人、事、物,心中愤然火起,粗恶语言便脱口而出)。应当如实知,究竟无所有(无名火一发,业果随身而至,可我们那里知道,这虚幻无所有的东东,竟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后患,‘嗔恚’就是地狱之根嘛,朋友们,现在知已,还发无名火么?)。嗔性本寂静,但有於假名(透解‘嗔恚’本是空性,谁骂我们啦、谁欺负我们啦,佛说:‘但有於假名’,即是假的,干嘛去较劲呢?!)。嗔恚及实际,以依真如起(我们的那颗佛性可以直成佛道,干嘛要依它启用去干恶事儿呢?)。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嗔恚性也是法界性,既然空空如也,朋友们,对人对物还有啥平与不平呢?退一步海阔天空,看:满天是蓝;忍一时风平浪静,行:一路吉祥!如是了知、悟知、行之,即名得:嗔三昧)】

佛说:【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痴相三昧?即说颂曰无明体性空,本自无生起(你看,佛陀一直都在讲缘起性空之理,啥叫‘无明’?就是我们在世间所有缘起的根本。佛在此告诉我们世间缘起的总根源‘无明’都是空性,哪有无常因缘会结出常果来呢?世间上的一切贪、嗔、痴、慢,有情、无情,天地宇宙,其本质都回归空性,为什么?佛说:‘本自无生起’嘛)。是中无少法,而可说为痴(万法即是空性,空性者亦如虚空一样,故,我们的本性中无有少许法能说是为‘’)。凡夫于无痴,而妄生痴想(本来无有的痴相,却被我们的无明、贪嗔妄生颠倒)。于无着生着,犹若结虚空(本该放下的放不下、佛说:‘犹若结虚空’,啥意思呢?那‘放不下’就等于我们去盘结虚空一样)。奇哉愚痴人,不应作而作(明白人看见有人去盘结虚空,深深叹曰‘真是愚痴人,这虚空能盘结下来吗?’)。诸法皆非有,杂染分别生(怎不明白世间万法都是无常呢!真是愚痴的分别心也)。如欲取虚空,安置于一处(如果我们真不甘心,誓要把虚空取来安置于一处)。设经千万劫,终无有积聚(佛说:就算这样去劳作千万劫也无有是处)。愚夫从本来,经不思议劫。所起于痴结,而无少分增。如彼取虚空,终无有增减。多劫集于痴,增减亦如是(可我们呢?生生世世就是这样的贪、嗔、颠倒,於人、於物、执我、执法。当知:所起的无明痴相虽是依於我们的本性而起,却於我们的本性无污。故言:‘所起于痴结,而无少分增’。就等于我们所言取到虚空了,而虚空终无有增减一样。所以我们从本以来所集聚的这种无明痴相在本性上是无有瓜葛的)又如于[壹-豆+(石/木)]籥很惭愧,这一句小僧实在无法考证),受风无际限(受世间无明风的吹拂而从没有止息之时)。愚痴着欲乐,无有厌足时(财、色、名、食、睡养凡夫色身,却深埋、淹没着我们的法身慧命,慧命被淹没,所以处轮回永在迷位,我们不知出要觉悟之法,以为这就是人生命本有的享乐,起邪见颠倒,因而杀、盗、淫、妄、酒无一不做,生生世世转身受身,无一生曾有觉悟之时,故言“无有厌足时”)。是痴无所有,无根无住处(一朝觉悟了,原来痴相是不可得的,我们本有的生命中不存在什么痴相,全是外在的、无名的假相在愚弄我们,颠倒所起一切痴相)。以根非有故,亦无痴可尽(“根非有”啥意思?就是痴相本来无生,因为无生,我们愚痴造业亦才无边,以造业无边故,所以众生的痴相也无有尽故)。以痴无尽故,边际不可得(又因痴相无边无尽,所以茫茫业海无有边际——)。是故诸众生,我不能令尽(佛都感叹呀!所以说一切众生佛都度不尽)。设我一日中,能度三千界(大恩佛陀说:假如我一天就能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所有诸众生,皆令入涅槃(使这些众生怎么样?皆了脱生死而入於涅槃)。复经不思议,无量千万劫(就如是这般、这般如实的度化众生,经“无量千万劫”)。日日如是化,众生界不尽(天天这样度化众生入於涅槃,怎么样呢?众生界一样的度不尽)。痴界众生界,是二俱无相(这是为什么?因为痴相和众生相,所谓的“二相”均无相,以无相故,怎言有尽呢?)。彼皆如幻化,故不能令尽(众生如幻化、痴相如幻化,世间诸法亦如幻化,换言之:是法皆幻,亦如虚空,是虚空,能有尽时吗?!所以佛感言:“彼皆如幻化,故不能令尽”)。痴性与佛性,平等无差别(啥叫佛性?就是《心经》上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个命性就是佛性,佛性亦如虚空、痴性也如虚空,凡夫与佛,就“性”上讲:平等无差别)。若分别于佛,彼则住愚痴(如果说佛比之我们的佛性有差异者,佛说这种人就叫愚痴)。痴及一切智,性皆不可得(为什么呢?世间的一切无常与佛所得的一切智,从自性上讲,一切皆不可得)。然彼诸众生,皆与痴平等(可是呢,一切凡夫皆因无明故、被诸外在假相迷惑,着相顽劣,背觉合尘,故言:与痴平等)。众生不思议,痴亦不思议(前面讲过,众生如幻化幻化如虚空,是虚空能思议否?所以,这个痴相亦不可思议)。以不思议故,不应取分别(即是如虚空般不可思议,虚空不可得、痴相亦不可得,不可得故,所以:不应取分别)。如是思惟心,思量不可得(即使以这样的圣谛义思维心去思维,如是的思维亦不可得)。痴亦不可量,以无边际故。既无有边际,从何而得生(你看,这不着边际的“痴相”它是一种幻相,是幻相故:从何而得生?)。自性无生故,相亦不可得(因为是自性中无有嘛,所以,即使我们见到的痴相,它也是一种幻相)。了痴无有相,观佛亦复然(现在明白啦?既然痴是一种幻相,幻相就是无所有,故,我们:观佛亦复然。经言“佛是一切善法之影”就是这个意思)。应当如是知,一切法无二(众生与众生性,痴相与痴性,世间无常法与出世圣义法,“一切法无二”,所以,修行中人当明白,“二谛融通三昧印”就是讲的这意思)。痴性本寂静,但有于假名。我证菩提时,亦了痴平等(痴相回归於寂灭的本性,十方一切诸佛自觉悟之始就知道它与佛性平等无二)。能作如是观,是名痴三昧。】能这样观察、悟知、证知即名得:痴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不善三昧?(世尊)即说颂曰“知彼贪瞋痴,种种诸烦恼。所有诸行相,虚妄无真实。能如是观察,是不善三昧”。】朋友们,这“不善”一词一听就知道是恶,佛门将这一“恶”概括起来就是“贪、嗔、痴”。而贪嗔痴三毒我们在前面已分享完结,是故,佛陀在这一偈语里主要是总述一下,说明世间一切诸恶其总根源不出“贪、嗔、痴”!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若有人要安后世於安乐者,那就必须在此世先断恶,这个恶首就是“贪、嗔、痴”。无始劫以来,我们虽做下种种恶,普贤菩萨说,若是此恶行有相,尽虚空法界都装不下!这么多——怎忏悔?佛陀慈悲告诉我们:之所以产生贪嗔痴,就是因为遇缘时所生的种种烦恼。佛陀说这些烦恼的“所有诸行相,虚妄无真实”,就说它是虚妄的、幻化的、如焰阳亦如电光。罪业即是这般一种空性,那么,我们现在、今生就立马断恶行善,昔世所作诸恶业就不会再增长,恶业不增长而我们所做的善业却会猛增,那将后呢,我们以福报多故,恶业就难遇缘!朋友们,就算有恶业遇缘,时久那种子已干枯了,也会怎么样?——重报轻受嘛!君不闻《金刚经》说若人持经行善而现头痛者,即名消往昔世地狱之罪。所以,诸法空性,这理不可不知;当下断恶,这行不可不止。佛说若人:“能如是观察,是(名)不善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善法三昧?(世尊)即说颂曰“汝等应当知,诸善意乐者。心行各差别,皆同于一行。以一出离相,了知于一切。皆悉寂静故,是名善三昧。”。】朋友们,这“善与不善”一词它是相对的,在我们这世间啥都是相对而言,说长是对短而言、说大是对小而言、说有恶是对有善而言——乃至男女老少、里外干湿不一而论!这一贴佛陀告诉我们善法的至高定境,我们只知利益他人是善,却不知善有“世善和出世之善”。世善者,有求而行,作下善因留待在人天享福;出世之善呢?修无上菩提、以无所得、入空性法理行持一切善法而成功德。所以佛言“诸善意乐者。心行各差别”。佛说即然我们同行同作一善,何以不明白这至高境界的出离之相呢?!我们应该以此出离之相“了知于一切”。为什么?因出离之相可断生死嘛!再说呢,世间一切皆无常、无常者不可依怙,干嘛我们要丢下西瓜去抓一把芝麻呢!世间这么苦,轮回这么惨、老病死现前时无一众生而不坐立不安者!朋友们,我们还当知:世善与出世善究其本性都系一空,空者无所求、也无所得,即如是,干嘛我们要去分别它呢?虚空本无边,建一座房子、虚空就变得房子那么大,这就是“有求”,我们凡愚之人就只看见眼前那么一点点——朋友,现在明白了、一切善法都“皆悉寂静故”,就是“是名善三昧”。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有为三昧?(世尊)即说颂曰“汝等应当知,一切有为法。非是所造作,亦无可称量。我了知诸行,性无有积集。一切皆寂静,名有为三昧。”。】朋友们“有为” 一词大都含摄在佛学里,佛学的高层境界讲“无为”,故,世间“有为”就成了对立词。“有为”者,就是有意造作、含摄目的、希求回报,佛门中叫它作“因缘所生诸法”。一切世间凡夫生活皆不会出此范畴,因是有为,作善成就福报;作恶呢?成就罪业。世间凡夫不知此因缘相聚时是由前因导引而来,非是无因所生、平白而有,昔世做下多少前因,今天就会遇多少后缘相聚。所以佛说一切有缘诸法“非是所造作,亦无可称量”。可是呢,我们凡夫苦乐都在这个因缘的表相里转,不知无常法儿的本性是空的、无所有的、不可得的!想想:人会死吧、物会坏吧,乃至天地宇宙都有成住坏空吧,世间无有一物会恒常,因缘所生、缘尽就灭嘛。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了知诸行,性无有积集”,“性无有积集”就是讲法的空性处。故言:“一切皆寂静”。朋友们,明白了,佛告诉我们就得“有为三昧”之定理。

复次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无为三昧?(世尊)即说颂曰“无为性寂静,于中无所著。亦复无出离,但有假名字。为执着众生,而说彼名字。能如是了知,名无为三昧。”。】朋友们“无为”一词用在修行有它专用的定义。“无为”不是不为、不做,是於一切善法中精进努力在当下而心无所着、心无所执、心无所求、心无所得名之为“无为”。《心经》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究竟涅槃”者名之为安乐嘛,上根人修行,人家看破放下,以无为摄持心境而无所不为,所以潇洒成自在人!佛陀在此一偈语中说“无为性寂静,于中无所著”就是这样一个理;而“亦复无出离,但有假名字”,此讲:一切法世出世间本无有生、亦无有灭,世间是个无常圈,说“无生”是它寂灭空性的一面,说“有生”是说无常的显相一面,说“有生”它又会回归于空性,“无生”呢?它空性寂灭的本性就含藏在世间无常的显相里,一切法终归于寂静,是故佛说“但有假名字”。真真修行人常观无常,不会执着,佛说一切教,但为众生指途,八万四千法,道道旨归“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十方一切佛但“为执着众生,而说彼名字”!佛言“能如是了知,名无为三昧”。

朋友们,《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偈语赏析今告结,莲花台空间将辑集成日志,有缘、有兴修学的朋友可续加关注,愿我们携手互相学习,菩提路上共同进步——祝福吉祥(后接续散行文浅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文章评论

★无★忧★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晚上好[em]e7068[/em][em]e7068[/em][em]e7068[/em]

淡定

[em]e160[/em][em]e7068[/em][em]e7068[/em][em]e7068[/em]

正学

[em]e7068[/em][em]e196[/em][em]e166[/em][em]e179[/em][em]e160[/em][em]e7287[/em][em]e163[/em]顶礼师父!师父万安吉祥!随喜、赞叹无量功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门会上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em]e7068[/em][em]e7152[/em][em]e7287[/em][em]e7289[/em][em]e7177[/em][em]e7176[/em][em]e16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