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鉴赏

个人日记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赏石方式的不同,会引导鉴赏者步入不同的境界。到底该如何鉴赏观赏石?目前在赏石界有几种观点。有人根据多年的觅、藏、玩、赏之经验,将观赏石鉴赏分为四种赏石方式,可以使人们达到四种不同的境界:一为观石,二为品鉴,三为笔鉴,四为悟鉴。而以刘清明等为代表的鉴赏家认为目鉴、手鉴、耳鉴、心鉴等对于观赏石鉴赏十分重要。作为初涉赏石领域的爱好者,要善于综合各家观点,灵活运用,定会悟到赏石之道。

 

 

  目鉴

图片图片

 

 
 

  目鉴就是用眼睛看,可以是带着喜悦之情地观赏,也可以是带着探究和疑问来研究。一块好的观赏石,首先应该引起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图片

  目鉴主要是鉴赏观赏石的造形、颜色、纹理、体量。品其瘦漏透皱之秀、五彩缤纷之色、变幻无穷之纹、大小雄奇之体、点线面之协调。图片通过目鉴,观赏石的主要特征一目了图片然。

  目鉴能见到石的画境美。如玲珑峻峭、溶洞奇观、人物山水等等。目鉴还能直接观赏和感知美,即印象美或画境美。 图片

  观赏石鉴赏者依照自己的知识水平、爱好和情趣出发,对观赏石中固有的质、形、色、纹等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形成一些直接感知的印象。如质地坚硬、颜色美丽清晰及人物、山水的形象等。

  目鉴得到的是属于第一层次的直接观感阶段,引人步入感知美(形象美或画境美)的境界。如仅有形象等感知美而没有意境美的观赏石,则属于下品或等外品。图片

  正是观赏石的色、质、纹、形的目鉴,通过人的感觉和知觉,使人产生种种情感,调动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细胞,产生了形象思维。这种思维在碰撞过程中,使人进入到一个自然的艺术境界,置身于意境之中。

  色、质、纹、形是我们目鉴的依据,而目鉴之精义,观赏石鉴赏家概括为雅、璐、艳、玲四个字。图片

  浓缩了山水田园天地万物之种种情景于观赏石中的无限情趣;体现了美玉般坚硬润泽的石质讨人喜欢;阐明了万种石头千种色彩以艳为酷,像鲜花一样散发出阵阵清香;包含了漏、透、瘦、皱传统石玲珑的外型和当今新石种浑厚与疏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辨证关系,容纳了人的七窍之种种感受。

  从感性目鉴到理性赏石,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通过目鉴,融合赏石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去观赏我们面对的观赏石,可区分和评判出石头的优劣。 图片

  赏石的最高境界不是目鉴,而是人意和石相通,情感与石相融,人的意念神游于石魂的精气之中,顿悟出世界万物变化的玄机。但这一切都要通过目鉴来实现,通过目鉴,可得图画之境,但大都属于表面层次,却是观赏石鉴赏的第一步。

  手鉴 图片图片
 



  手鉴即把玩,就是拿在手上欣赏。

  观赏石和宝石、玉器、鼻烟壶、紫砂壶、小型古董等其他收藏品一样,可以被收藏者反复长久地摩挲。观赏石的湿润或枯涩、粗糙或致密、坚硬或脆碎、石体轻或重等石质特点,通过触摸可以了解得更加清楚。

  更进一步,有些观赏石痴迷者还能从手鉴中感受到观赏石的灵魂,并从石头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

  耳鉴 图片图片

 
 


  耳鉴就是用耳朵去听,用耳朵对观赏石的声音进行辨别。

  能够悦耳的观赏石毕竟很少,但我们绝不会放过对每一块观赏石弹奏的机会。四大名石和新出现的各种名石中,各种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声音。

  灵壁石声如青铜色如玉

  英石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皆下材也。

  柳州的青铜石有嗡嗡之声,似槌击青铜器后发出的袅袅余音。

  黄河中游的木鱼石,内有空腔或粉末,摇动时亦作响。

  一般而言,声音清越者,则细腻坚挺,常有光泽,少有奇特造型。

  无金属之声而音沉闷者,石质粗脆,石色暗淡,多玲珑之躯。

   

图片  心鉴

  心鉴就是用心去感受体会。心鉴是观赏石鉴赏的更高境界和最终归宿。所谓形象三分,心像七分,此之谓也。

  观赏石鉴赏家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以柔美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和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

  心鉴,是当我们赏石逐步从感性转向理性的时候,更多地带有哲理的意味,即欣赏美更多地从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美不言上去体会。一个真正的赏石家,还能够通过鉴赏观赏石,达到善养吾浩然之气。

  心鉴时,或者有所寄托,自适其意,石中蕴天机,可养惮悟性;或者览湖山胜景,极遨游之趣。

  心鉴时,往往见石非石,忘记自我。

  心鉴是以自己的审美观念,通过联想,想像而达到主客体之统一,了悟人生哲理,形成对世界和宇宙之独到认识。

  心鉴是现代都市成功人士,灵魂想在喧嚣烦躁的社交场合躲开金钱、声色的追逐,突破曲意逢迎的尔虞我诈包围,选择的最好的休闲方式,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去赏石、品石,与大自然作倾心交谈。因为每一块赏石都写满了大自然沧桑的故事,都蕴藏着一篇沧海桑田的传说,要用心去解读。

  心鉴是既可把观赏石当作审美活动的客体,也可以看作情感交流的对象,于是鉴赏者便在意念上赋石以灵性和生命力,将石人格化,视为挚友、寄托情怀,用心感悟。

图片图片

 

  品鉴

  即品石,是理解意境美的过程。

  品鉴,可以见到意境美。通过对石的仔细观赏,它可以激发人对石的情感,产生美的意念,美的理想,领会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将观赏石置于案几、厅堂、花园中,由观赏石的色、质、纹、形所组成的几何多面体,使人产生了立体感、层次感、肌理感、疏密感,特别是雨花石,更具有绚丽感和晶莹剔透感。

图片图片
 


  这种感觉的综合过程,使得原先存储于大脑中的审美观和各门知识发挥作用,使人进一步产生了雄健感、纤巧感、活泼感、笨拙感、浑厚感、玲珑感、清秀感、丑陋感、古朴感、刚柔感、韵味感、朦胧感等感觉,令人幻想和神游,直至提升归真为一种雅趣和意境。

  品鉴是对石头艺术内涵的发掘和理解。品鉴要用艺术的慧眼对观赏石进行深入认真的揣摩,筛选出主体美的内容,并对其内涵作进一步认识和具体的理解,逐渐达到理性认识。这时赏石者对其内涵常有一种激情的发现,使赏石者心情更愉快和开心,进入一种意境美的境界。

  品鉴是在不断发现中进行的审美过程,由物到心,由表象到精神,可依次分为惊奇、赞美、默契等三个层次。

  惊奇──在众多的石头中发现一块与众石不同的怪石,它能让人眼睛发亮,引起人的好奇心。

  赞美──经过对石头翻来覆去的用心观赏便可发现,从某一角度看去,石头的色彩、线条、形体、块面等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激发起人的审美欲望。

  默契──再反复观察,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发现,这块石头的物象与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或睡梦中所梦见的,或幻觉中和想象中感觉到而又说不出来的某种事物极为相似,于是爱上了它,有一种默契,并对它产生了感情。

  品鉴可得韵味之境,意象之境,能知其骨肉,深入精髓,不仅观其貌,而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品之以格,赏之其德。

  悟鉴

图片图片

 
  悟鉴是人石相融,天人合一的无限美妙的神秘境界。

  石不能言最可人,花如解语还多事正是一种悟鉴,赏花者多事,赏石者处处都能感受到观赏石的美妙可人处。

  悟鉴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天地是多么地丰富多彩,每个人的审美理念和行为各不相同,因此悟出的形象和神韵也各不相同:有的像在读天书,思索人生的哲理;有的像在画图画,在石上练习美术创造力,汲取和积累绘画的感觉;有的像在作诗词,神游于如梦如幻的天然艺术境界中;有的像在喝美酒,如痴如醉地品尝着大自然的超凡脱俗的艺术构思;有的像在听音乐,欣赏扭动着的纹理和造型带来的节奏和旋律;有的像在同知己交心,畅谈人性化的石中韵味;有的梦中还在赏石,以把握赏石艺术跳动的脉搏……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赏石的悟性、感觉、雅趣和意境。各类石种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印象派和意境派是赏石的两个阶段和必然过程。

  通过悟鉴,天长日久,石在人的心中已不再是冥顽之物,而是有品格,有情意,有操守的。石宁碎不曲,刚直不阿;石沉默于土中,铺就康庄大道;石以坚强的毅力托起万丈高楼;石没有贪婪,没有势利,只有真诚、实在……这些都是人与石的共鸣,也是赏石人对高尚道德情操的向往和追求。

图片图片
 


  正如一位观赏石鉴赏家所言:通过悟石,赏石者充分发挥理性认识的特长,对石头有关内在美的要素(或因子)进一步发现、理解和联想,并有意追求和欣赏更高的艺术美;对观赏石的精品和绝品来说,与其内在美有关的一些要素(或因子)往往对赏石者有启发、诱导或由密码信息沟通的功能。

  悟鉴的结果是形成石人和谐、融为一体,使赏石者悟出一般人看不见、想不到和识不出的美妙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胸怀或神秘感,达到出神入化,化平凡为神奇,变幻境为心像。最终石我相融,物我两忘,进入天人合一无限美妙的神秘境界。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