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转载)
个人日记
注:本文转载自吾爱诗词网水云听雨的空间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 —— 这是最大的误区!
格律是旧体 诗词 创作要过的第一关,没有了格律,律诗就不成律诗,绝句就不成绝句,词也就不成词了。当然,古风和古绝是不拘格律的。
现在写 诗词 的人有很多,但是不懂格律或不肯学格律的却占很大部分。有许多人认为格律对写作束缚太严,不肯学,还以“突破格律”自诩。事实上,这些“突破”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对音韵的无知和在词汇组织方面的无能!汉语里同意词,近意词相当多,这给了作者很大的选择余地,同一意思完全可以用平仄相反的词来表达。如果词汇严重匮乏,自然无法适应格律的要求!
有人认为格律可有可无,实际上他根本没有领会格律在 诗词 发展史上的作用。格律是古人总结了上千年经验才制定的,它使得 诗词 不但歌唱时优美动听,还使得 诗词 在朗读时一样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所以,即使乐谱失传,歌词仍然可以流传至今。现代的歌曲,虽然歌唱时很动听,但是一旦用来朗读,顿时觉得拗口——正是因为没有了格律的缘故。如果没有了曲谱,几百年、数千年后谁还会记得现在的这些歌词?
二、格律极端化
与第一种误区相反,有的创作者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格律虽然严格,却仍然有许多可以变通的地方供作者自由发挥。无论律诗、绝句、词、曲都有许多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仍然有少数(实际上也不少)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填词时竟然要求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许变通,甚至连四声都要限制。例如宋朝的方千里,把周邦彦的一百多首词全部和了一遍,不但韵脚,连每个字的四声都一样。还有许多人制作的词谱(作者自诩是格律专家,还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词谱奉若神明),没有用多首作品校验,仅把例作的平仄、韵脚、句读标注了一遍,要求大家一个字平仄都不能错地照填(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最甚),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使得 诗词 创作完全失去了意义,成了文字游戏。大家可以看看名家(方千里之流除外)的作品,同一名家同一词牌(尤其是中长调)的几首作品,有没有平仄完全一样的?答案肯定是“没有”!
三、多填词牌
据《钦定词谱》,词牌有800多个,加变体共2000多个体。但是常见的仅100个左右。有的作者,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誓将全部词牌都填一遍。今天填一个,明天填一个,后天再填一个,到头来如同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个词牌也没有熟练掌握!这也是一大误区!古代名家词人,作品虽多,词牌并非很多,除了少数几个创调大户(柳永、周邦彦等),所用词牌很少能超过100个,有谁能把词牌填完了?
另一方面,填少见词牌,更容易逃避格律(词谱难找,还有的格律根本就没有定型,变体很多),使得许多对格律了解不深的人无法看出他有没有出律,因此反对格律或不懂格律的人更喜欢填少见词牌。于是,填少见词牌就成了逃避格律的绝好办法!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和韵,又叫“步韵”,就是写 诗词 时所用的韵脚完全和某篇前人的作品一样。在韵脚全部被限定的情况下,作者组织词汇将受到比格律严十倍的限制,因此自古以来,几乎没有绝世名篇出现!众多名家的传世名篇,全是靠自由发挥创作的,即使是苏轼、秦观等步韵高手,也都是靠自由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步韵作品闻名于世。宋朝的方千里可谓步韵专家,可是作品多数都是垃圾!因此古代名家对步韵多数持否定态度。但是此风越演越烈,竟把文字游戏当作衡量 诗词 水平的标准。现代的有些 诗词 作者,为炫耀自己的学识,追求步韵者极多。自由创作尚没有佳作,况步韵乎?无异于舍本逐末!至于不懂格律的人写步韵 诗词 ,更是东施效颦了!
此外,回文、鹤顶、辘轳体等情况都属于文字游戏,但是总有许多人专好此道,借以炫耀自己的“才华”。
五、贪图长度
诗词 贵精不贵长。由于受现代文学长大之风的影响,有的人偏好写长调和长古,结果语言拖沓,内容空洞,又臭又长,令人反胃。长调和长古的创作,必须有足够的内容作基础,还要考虑整篇结构的平衡,难度实际上比律诗、绝句、小令、中调更大。有人说绝句和小令易成不易工,这没有错误,但是长调和长古既不易成也不易工,易放难收,弄不好会结构失衡,虎头蛇尾——绝非字数多了就好!
另外,在流行“快餐文化”的今天,你写一篇“长篇巨作”,试想,没有特别的缘由,还有谁还来耐着性子坐下来好好的看你的文字之作?!
六、贪图数量
诗词 贵精不贵多,李白留下的作品有700多,杜甫有1000多,佳作只是一部分,绝世名篇更占少数,其他名家亦类同。名家尚且如此,何况我等?清朝乾隆皇帝写诗几万首,可是没有一首是佳作!全部是垃圾!我们的作品又能如何?有的人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经推敲和精炼,随便凑几句就算一篇了,这样恐怕连乾隆都不如也!
七、追求华丽辞藻或晦涩难懂的词句
有人喜欢华丽的辞藻,写的作品虽然漂亮,实际上却做作得很!就像一个美人被浓妆艳抹了一下,反而掩盖了自然的美。还有的作者为显摆自己的“学识”,经常写一些让读者读不通、看不懂的“诗句”而又不加注释和出典。殊不知,你写的东西是给大家看的,看的人越多,流传也越广,也越得到大家的肯定,所谓“洛阳纸贵”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你所写的“诗词”令大家看不懂,或者使人生厌,还会有人看、有人读、有人传吗?古人的许多绝世名篇,并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反而浅显易懂,语言流畅,浑然天成!并广为流传。当然,“浅显易懂”、“浑然天成”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深厚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功底及丰富的生活阅历,绝非信手得来! 比如此绝:新诗吟罢便痴狂,忙唤妻来共品尝。谁料被她抛纸篓,一言泼我半身凉。(出自中华诗词协会理事王如柏)。此诗,语言应用——画龙点睛,明白如话。一是用词准确生动,二是句法结构简单。三是不用生僻字词;情意表达——诉诸言内,寄诸言外。总而言之,整个作品没有生僻的字词和晦涩的典故,没有苍白的口号与干瘪的说教。相反,作者奉献给我们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故事,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八、写诗填词背离“三真”原则(事写真人真事,情写真情实感,态度认真),陷入闭门造车、文字游戏、玩弄辞藻、炫耀才情、矫情伪饰的泥沼之中。
试看一下,在铺天盖地的诗山词海中,有多少文字是出于真心,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呢?其实不管是抒写家事国事情事,写情写景还是记事,无论是表达爱国爱家爱人,还是友情亲情爱情,都一样要有感而发,激情蓬勃。你的文辞也许可以不华丽,但你的思想骨架必须触手可见。有的人为了追求高产大作,在那里无病呻吟。文字飘忽不定,前言不搭后语,真是不知所云!
试看一下,在铺天盖地的诗山词海中,有多少文字是出于真心,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呢?其实不管是抒写家事国事情事,写情写景还是记事,无论是表达爱国爱家爱人,还是友情亲情爱情,都一样要有感而发,激情蓬勃。你的文辞也许可以不华丽,但你的思想骨架必须触手可见。有的人为了追求高产大作,在那里无病呻吟。文字飘忽不定,前言不搭后语,真是不知所云!
文章评论
大唐归来
概念化、机械化、口水化。口号,码字。何此八大[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