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诗词

个人日记

 第十二讲  诗词的开合与虚实

在诗词的写作中,我们必然要涉及景、物、人、事。
必然要涉及这些景、物、人、事的远近、大小、早晚等等。
这就牵涉到描写、叙述进程中的开合问题。

开合,可以理解为放开和关上,
就是开阖、捭阖的意思,
还可以理解为,放出去、收拢来。

所谓开合,对于诗词就是一个范围问题。
在写景,就是一个空间范围,

包括物象的大和小、远和近、扩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在叙事,主要是时间范围,
包括事件早晚,是历史,还是现在,还是将来;

事件与自身关系的远近,自身之事、他人之事、古人之事等等。
也有大和小、远和近、扩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在抒情,则是从自我出发的范围,
包括我、我和他人、他人,以及所处的环境的问题。
也有大和小、远和近、扩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总结一下,
不管写景、叙事,还是抒情,

开合都是大和小、远和近、扩展和深入,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总之是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说到底,就是范围问题,空间的范围,时间的范围。
我们看例诗: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是未曾动身之前的思想活动,
是从城里到城外的,是开张的,放出去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

何处有多大?

无限大!可能是所有的地方。

但丞相祠堂终究还是一个小地方,是有具体答案的。
 
锦官城外柏森森。

把前边的何处收拢来,具体到一个地方,
锦官城外,那个松柏森森的地方。

这一联,首先以人(我)为中心,把思绪放出去,放到了城外。

继而把何处收拢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这是一联中的开合。
一句中也有开合。

我们看:丞相祠堂何处寻?

首先思想中已经有了一个具体的地方,
不大,就是一个院落。
可以看做是思想的出发点,
何处二字用问句把它放到了广大的不确定之中。

从中也看出了开合。

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外是多大的地方?
无限大!
除了锦官城里的所有地方,

大不大?

而柏森森的这块地方就不大了,
就是祠堂所在地,一个小小的院落。

这是一句的开合。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对祠堂内的描写,从锦官城外收拢来,收到祠堂内。
相对于首联,这就是合。
这是联间的开合。
再看句内,
碧草对于春色,黄鹂对于好音都要小很多。
这也可以看出开合。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从前二联的现在,一下子跳到了八百年前,汉末和三国时代!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上句仍是八百年前,下句则回到现在。

这样,
前四句
--5
67三句
--
尾句,
这三个部分,
从时间上就构成了整首诗的开合。

至于后两联联内、句内的开合,大家
课后琢磨一下。

大家记住,这个开合包括
一句内的开合;
一联内的开合;
联间的开合;

整首诗的开合。
我们许多同学写作业和写作品,往往局限于眼前的景物和情绪,
把描写和抒发紧紧地锁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写出来的东西萎缩浅薄;

还有少部分同学写的时候天马行空,
空间上一味的阔大,时间上更是难以确切的看出,
写出来的东西浮滑飘渺,难以理解。
这都是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开合的问题导致的。

现在分析一下后面这首词的开合。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先看一句的开合。我们看起拍第一句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潇潇暮雨,是作者实际感觉到的,也许就淋到了自己。
虽说算不上合,但也绝不是开。

这是个出发点
洒江天三个字,却是开到了极处!
江天,就是世界吧?
句前一个领字----对,

除了领起句子,还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如果没有这个字,它是一个完全句:
潇潇(定)暮雨(主)洒(谓)江天(宾)。
主语就是暮雨。
但有了这个字,就成了无主句: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合成谓语)。省略了主语。
那么,主语是什么?

我!作者自己。
也就是说,这一句里暗含一个字。

这个字就是真真正正的出发点。
整句看起来,就是从合逐渐地放开。
(我)--暮雨--江天。
再看一韵的开合。
第二韵句,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霜风凄紧,写作者立身处,是合;
关河冷落,写大的环境,是开;
残照当楼,还是作者立身处,合。
以上两韵间,是事件发展时间上的开合,

后一韵是现在(合),
起拍则是以前(开)。
我们看第三韵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对前文的总结。是处,作者立身处,合。

 

把眼界从远处收回到是处。
上阙煞尾: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则是开。作者想开去,想到江水东流。

下阕从上阙的立身环境写到自身。
这与上阙又构成了整首词的开合。

其实,这首词的每一个韵句内都有开合;
相邻韵句之间也都有开合。

我们只看关键的名词就能看出其中的开合。
(我)--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物华--江水
--
踪迹--佳人--妆楼--归舟--阑干

这些名词就是诗词的血肉器官,
决定了境象的远近、大小等形象属性,
也决定了境象描写进程中的开与合。

而连接这些名词的动词、形容词们,则是筋骨和手足,

第二个课题 虚实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
虚指诗人通过想象虚拟出来的象、事和境。
常包括三种情况: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
 

 2,已逝之景、境;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
,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还有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高中课本有云: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眼见为实,心想为虚;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还有一个简单的说法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我们写东西

不可能一味地写实
也不可能一味地虚写

太实则如堆砌
太虚则如浮云

有虚有实才能更恰当的描写境象
更确切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虚实结合:把现实的象、事、境与想象的象、事、境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个感情。

可以丰富诗词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
虚实相生: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虚实相生就是虚与实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在虚实转化上,我们需要化虚为实。
把另一个世界的物象和事境化为我们所在的世界的象、事、境;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还可以把时间那一头的物象和事境化为这一刻的象、事、境。
为我所用,为现在所用,为当下所用。

我们看李白的越中怀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在虚实转化上,我们还需要化实为虚。
把实境化为虚笔,化为情感,或者化为抒情议论。
比如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在第二句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境象,
是作者正在经历的真实环境。
但到作结时,作者却把它化为虚景,
当做了作者想象重聚时夫妻们的话题。

所以,我们今后的诗词创作中

写实景的时候要实中透虚,
写虚景的时候有凭籍依托,落到实处。

今天我们学习词牌 青玉案

青玉案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例词贺铸 青玉案

淩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 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楼花院 绮窗朱户 惟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空题断肠句 试问閒愁知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作业:

填写词牌《青玉案》

认真审词牌,正确把握格式,选韵;

多读古人作品,深刻理解适合的题材和情绪;


注意词意的开阖收放,境象的虚实安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