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阻断孩子对你的爱

心理知识

    撒切尔夫人逝世后,媒体报道说铁娘子晚景孤独凄凉,独居在老友的酒店套房里,临终只有医生和看护在旁。她的一双儿女平日极少去探望母亲,闻知母亲去世,也并未第一时间赶去办理丧事,甚至没有私人悼念亡母,只是象征性地去参加了她的葬礼。


媒体对这对儿女颇有微词,指责他们不孝。但我清楚记得,铁娘子的女儿很久以前就说过,母亲是一位伟大的首相,同时也是个糟糕的母亲,她们之间关系疏远,少有温情。而铁娘子本人也曾说,她愧于没做好母亲,如果重来一次,她绝不会选择从政,因为她的家庭为政治牺牲了太多。

当我们指责那对“不孝的儿女”时,其实更该看到那个“糟糕的母亲”。当年她选择牺牲家庭时,就应该准备好了面对“只有豪宅和工作人员”的晚年。从道义上说,儿女的确应该悉心关照年迈的父母,但我们都知道,道德常常是捆不住人的,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没有长久的感情积淀,仅靠道德绑架,亲子关系必然动荡而脆弱。

图片 

任何关系,若想长久保持亲密稳定,彼此深爱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中国的父母大多不缺少对孩子的爱,我们欠缺的是培养和维护孩子的爱——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爱父母的,只是很多父母出于种种理由,把这爱淡化甚至切断了。比如像铁娘子那样工作忙顾不上,十天半月不见孩子的面,让本来很爱你的孩子,慢慢不怎么爱了,等你终于不忙了,想从他那里收获了,他已经不爱了。这是客观因素。还有一些是主观原因:因为要树立家长的威严,所以必须跟他拉开距离,不跟他腻歪,不向他表达,不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满怀的爱得不到互动,慢慢也就消退了。或者你的爱太本能,太一厢情愿,你给的太多太沉重,把他压到了吓到了,不敢爱也不能再爱了。再或者,你为了让他自立,而不得已把和他培养感情的通道阻断了,以致最后他独立坚强,只是对你没什么感情。
 

最后这一种,特别值得探讨,我自己就曾为此犹豫困惑过。

儿子从小一直跟我睡,到他三岁时,我打算跟他分房。事先做了很多铺垫,他也基本接受了,但到了真分时,他显然不适应,白天精神就很紧张,晚上长时间睡不着,半夜醒了还会哭哭啼啼跑到我卧室,赖在床上怎么都不肯走。

家人说,总要有一个痛苦的分离期,狠狠心,孩子过去这个劲就好了。

但我还是没狠下心,又把儿子收了回来——并不全是心软舍不得,而是经过慎重思考,我觉得让他再跟我睡两年,好处其实比坏处多。——一个从几个月起就单独睡的孩子,和一个和妈妈睡到五六岁的孩子,对妈妈的感情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两千个夜晚,他感受着妈妈的怀抱,呼吸着妈妈的气息,醒来就能看到妈妈在身边,心里会有多大的安全感和亲密感,会对妈妈积累起多深的感情。
 

一定会有人说,这样会让孩子太过依恋父母,不勇敢,不独立。更会举出那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外国人的孩子从小就单独睡,没一个不适应的。


我想首先我们不能盲目跟外国人比。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福利制度跟我们大不相同,人家晚年都乐得清静,不希望整天跟孩子搅在一起,而就算孩子们不管不问,各种福利也能保障他们不会活得太差。而我们不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对晚年幸福的期许多半来自天伦之乐,若子女淡漠,难免觉得孤独凄凉。所以我们不能跟孩子分得太开,不能三个月就与他分床,十八岁就把他赶出家门,三十岁他想带老婆回家就得预约。
 

我们不能东施效颦。

也许因为现今中国的孩子大多不够自立,太依赖父母,所以人们总强调要让孩子独立,其实这种独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去培养: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独自克服生活中的小困难,尊重他的意志,给他思考的机会……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孩子的独立性自然可以建立起来,没必要因噎废食,为了让孩子独立而牺牲掉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机会。
 

精神独立和情感依赖其实并不冲突,我们养育的目标,应该是二者兼得,让孩子既有强大的能力,又有深厚的感情。他爱你,才会惦记你,顾忌你的感受,你才不会失去为人父母的幸福感。人说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子不养,父母也一定有责任,那些娶了媳妇忘了娘、嫌家穷嫌娘丑的人,多半自幼没有和父母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心里不爱,怎么可能事事做出爱的样子来?

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依然牵挂你,工作了还常常陪你聊天,结婚了也隔三差五回来看你,你生病他着急,你受苦他心疼,你开心他比你还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维护他对你的爱,不要早早地人为切断你们之间的情感联络,他爱你,自会心甘情愿地满足你的期待,没这份爱,仅靠道德甚至法律的约束来履行对你的义务,他不会快乐,你也不会得到足够的幸福和满足。


所以,别急着跟孩子划清界限,生活依赖应该早早杜绝,感情必须长久存在。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