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索达吉堪布精彩开示录

个人日记

 图片

 
1.出家人为什么可以不结婚?


  :你们出家人是怎么做到禁欲的?专家说禁俗欲有害健康呀。

  堪布答:搔痒固然觉得无比舒服,但不痒的话,岂不是更快乐吗?


  2.一些僧人也用iPhone,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问:通过媒体我们常看到一些僧人开宝马,手里拿着iPhone、诺基亚。虽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我想问,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 

  堪布答:这种现象,可能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佛教徒不一定全部是好的,里面也是一些“腐败分子”。像有些出家人,把信众做功德、做慈善的钱,自己偷偷拿去享用,该做功德却没有做,这种因果报应非常可怕。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于有些上师,为了方便弘法利生,施主供养他一辆车,或者其它财富。按照施主的意愿和要求,这个东西必须他用,这样也是可以的。佛教的《毗奈耶经》中讲过,倘若你前世福报很大,今生不需要勤作就腰缠万贯,那就算是一个出家人,所住的房屋价值五百两黄金,也是允许的;所吃的东西具足百味,也是可以的,这些都不算违背戒律。 现在是21世纪,出家人不一家都要穿破烂的僧衣,个别人有能力的话,也可以享用自己的福报。但若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敛财,那么“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迟早会受到今生或来世的各种报应。 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

  3.藏族喇嘛都是真正的大德吗? 

  问:如今前往汉地城市的藏族喇嘛,叫做“汉喇嘛”。其中,有一部分是真正续佛慧命的,用佛法饶益了无数弟子。但还有一部分,没有任何修证,只是依靠打卦算命等方式来敛财,甚至盗用一些高僧大德的名称,四处搜刮钱财,最终让自己腰缠万贯。从佛教教义的层面来看,这样做是否合理?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一现象? 堪布答:我本人而言,应该算是最早的“汉喇嘛”了。1987年,法王如意宝前往五台山时,汉地从来也没见过“汉喇嘛”,以至于我们去一些商场时,售货员见到我们都不卖东西了,一直围着我们指指点点,好像发现了外星动物。当然,现在可不会这样了。 正如你所说,在“汉喇嘛”当中,有些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他们前往很多城市,并不以金钱为目的,而完全是以佛法利益大众,引导很多人皈依佛门,为他们种下解脱的善根,并开创非暴力的和平妙道,给无数人和动物带来了今生来世的快乐。但也有一些人,假借佛教和寺院的名号,穿着袈裟前往汉地,各种行为特别恶劣、令人发指。 不过,让我们一口咬定谁是真、谁是假,这非常困难。从历史上来看,昔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之前和之后,印度也有很多人入藏,有些是为了骗取金子而来,但也有些是为弘扬佛法而来。因此,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急着断定好坏,而应当通过细致的观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4.走投无路了是否就去寺院? 


  问:最近在看一位法师的弘法讲座,他说:“佛经是一半骗一半劝。 骗是为了劝,开始都是骗大家,让大家产生敬畏之心,但最终的目的,是劝大家断除贪嗔痴慢疑。”对于这句话,您是否赞同? 


  堪布答:他说佛经一半是骗人的,这个我肯定不承认。我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这么多年,没有一刹那这样的认为过。 只不过,佛经有了义、不了久之分。所谓的不了义,是为了接引根基不够的众生,暂时给他讲一些特殊法门,到了最后,待他的根基成熟了,再慢慢宣说究竟的法义,引导他进入更深一层的境界。如果把不了义认为是“骗”,用词可能不太恰当。 要知道,语言有贬义词、褒义词之别。作为佛教徒,对佛经的金刚语,应该有正面的评价。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确实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纵然大海离开了波浪,佛陀也不人欺骗众生,这是前辈大德异口同声赞叹的。佛陀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道理,不论过了多少时代,也都经得起推敲与观察,所以,这并不是一种欺骗。


  6.佛教里,是否赞成高调的慈善的行为? 


  :现在有个慈善家叫陈光标,捐出的善款已达几亿人民币。但他做慈善非常高调,比如他会匝掉自己的大奔,要求员工和他一起骑单车上下班,以此提倡低碳环保;或者他本人五音不全,却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给参加演唱的农民送猪、送拖拉机、送红包……如今不少舆论都抨击他是在作秀,不知道在佛教里,是否赞成这种高调的慈善行为?

  堪布答:关于他的这些报道,我也看过,但具体情况是怎么样,我没有详细了解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 总的来讲,假如自己所做的善行,真的对别人有利益,就算高调一点也无可厚非。像比尔.盖茨、巴菲特,他们举办的慈善晚宴,也都比较高调,在很多公开场合,也常常宣扬慈善理念。这一切不但不值得撞击,反而理应随喜。 当然,一个人的善行若是表里不一,有很多漏洞的话,慢慢也会被人们发现的。如今中国的慈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前不久,创立“壹基金”的李连杰就说:“中国的慈善,若想达到美国的标准,起码还需要三十年。”的确,如今慈善缺乏相应的立法,因此,有些慈善家的慈善行为,确实还有待规范化。 不过,按照佛教的观点,一个人的善举只要对众生有利,哪怕高调一点,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别人一般不敢出头露面,他却顶着众人的攻击,为了利他而不顾自己,这种精神相当可贵。当然,也有些人打着慈善的旗号,为了自己而大肆敛财,种种行为特别恶少。所以,这些方面很难下定论,大家需要睁开智慧的眼睛,然后细致地作取舍。


  7.如何看待现在宗教商业化的问题? 


  问:一直以来,我很崇尚佛教的慈悲观等教义,但近年来,当我出入一些旅游景点,发现宗教逐渐被商业化时,觉得很愤怒、很痛心,甚至会敬而远之。请问,您如何看待现在宗教商业化的问题?正统的佛教,未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当怎样立足?


  堪布答:你这个问题很好!你的感觉跟我有一个地方相同,就是看见许多宗教场所被商业化时,自己很痛心、很伤心。但不同的是,我并没有特别愤怒,也没有对谁生气,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众生的共业所致。 当然,你提的这个问题,也确实是个问题。现在汉地许多寺院,都在卖门票,人们花了很多钱进去以后,基本上听不到佛教的教义,只是看到一些佛像。这些佛像在他们眼里,好像也跟美国白宫旁边的华盛顿塑像没有什么区别,寺院完全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这种现状令人悲哀。 其实,我在极个别寺院也讲过,现在有些寺院,根本不需要很多钱,该造的殿堂已经造完了,出家人也没有用过这些钱,那么,供养三宝的钱都哪里去了?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在我们藏地,除了极个别的大寺院外,到目前为止,许多寂静地方的寺院,并没有沦为旅游景点。有人去那里朝拜的话,不用买门票,而且有法师讲一些佛理,让大家回去时内心满载而归,原来对佛教不懂的地方,这次终于恍然大悟了。可是在汉地,椐说有些老板把寺院全部买下来,让一些人假扮成和尚,花言巧语地骗游客,让这些人掏很多钱求保佑,结果钱却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这种现象特别可怕!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再次呼吁:佛教道场跟旅游景点要分开。旅游景点,可以让旅游局来管理;而佛教道场,谁都可以去,不用买门票。进了佛教道场以后,大家不仅可以朝拜佛像,同时,还要有法师给他们讲经说法。 如今想了解佛法的人特别多,包括大学生等年轻一代,也对佛教非常感兴趣。我想,假如出家人把佛教最简单的慈悲观、利他观,经常给大众灌输那么别人去寺院哪怕只有一次,也能对他的一生都有帮助。


  8.一笔钱只能帮助两个人当中的一个时,怎么选择? 


  :我偶尔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见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如果有两个孩子同时需要救助,一个治愈的希望大,一个希望小,而一笔资金只能帮助一个孩子时,许多人就会选择希望大的孩子。但我认为生命是平等的,这对另一个孩子不公平。请问,如果从佛教的慈悲观出发,您会作怎么样的选择?为什么?


  堪布答:这个难度比较大啊!我以前也碰到过。有一次,我遇到两个病人,一个说是癌症晚期,没办法救了;一个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当时,施主只能资助一个人的治疗费,他们就问我怎么办。 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但当时医生已下“病危通知书”了,说那个人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把钱花在他身上也是杯水车薪;而另一个人,医生说还有一分希望。后来,我们经过共同商量,决定把钱用在另一个人身上。 从个人的角度讲,我们跟这两个病人非亲非故,对他们完全是平等的。可是若以医生的语言为依据,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辜负施主的一番托付,我们只好作出了取舍。的确,没过两天,癌症晚期的病人就去世了,万一钱用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也不是很大。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此时,一定要跟大家共同商量。佛教中也讲民主,世间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跟佛教的羯磨仪轨比较吻合。不然的话,让我一个人做主,也害怕担不起这个因果。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大家还是要有民主的意识,跟相关人员来商量决定。


  9.路上如果遇见一个人需要帮助怎么办? 


  问:我是哲学系的老师,搞西方哲学的,但对佛教特别感兴趣。我有一个困惑:比如我走在路上时,遇到一个人需要帮助,但我又有特别紧急的事要去做。如果我帮他,就会耽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耽误事情,就没法救他,这该怎么办? 


  堪布答:问得好!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要看自己的利他心重不重。 尤其是当别人遇到生命危险时,假如你的利他心特别重,那么即使自己的事情耽误了,也会想方设法救他。反之,一个人利他心不重的话,就算没什么要紧的事,也会前前后后顾忌很多,不愿意伸出援手。 所以,应该怎么去抉择,这个很难一概而论,要视每个人对他人的爱重程度来定。 


  10.该不该给乞丐钱? 


  问:我有个困惑:现在骗子特别特别多,假如在路上遇到乞丐要钱,我是给他还是不给呢?


  堪布答:佛教中并没有要求作布施时,连是不是骗子都不必观察,就一定要把财物都给他们。一般而言,布施时,需要用智慧来抉择被施者是否真的贫困。假如遇到的是骗子,你也可以不给。 但有些人,因为自己比较吝啬,便把所有可怜人都看成骗子,这不太合情理。有些乞丐是真是假,基本上也看得出来。倘若实在看不出来,就以自己当时的有没有慈悲心为准。 


  11.如果您没有兄弟姐妹,您会出家吗? 


  问:请问,您有兄弟姐妹吗?


  堪布答:有 


  问:如果您没有兄弟姐妹,您会出家吗?


  堪布答:会 


  问: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文化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您是独生子女,那么,您这个抉择算不算不孝呢?


  堪布答:以前我出家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但并不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就可以放心地不管父母了。藏地和汉地的文化背景有些不同,一般在我们藏地,家里出一个出家人,是无比光荣的事情。即使父母没有人养,他们晚年也可以到寺院附近,过安详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怨言。 其实,按照莲池大师的说法,真正的大孝,不一定是给父母房子、财物,而是应该对他们的生生世世负责。表面上看来,出家后似乎无法对父母尽孝、承欢膝下,但实际上,子女出家修行的功德,对父母绝对是有利的。 在我们佛学院,有些汉族人出家,刚开始时父母也很不理解。但到了后来,这些父母接触了佛教后,慢慢开始学习,甚至自己也出家了。 所以,我的回答很简单:无论我是独生子,还是有其他兄弟姐妹,由于明白了佛教可以给众生带来什么所以都会选择这一条路。而这种选择,可以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 


  12.老人应该怎样学佛,才能断除对死亡的恐惧? 


  问:我刚学佛不久,接触了佛法之后,我觉得爷爷奶奶非常可怜,因为他们年纪很大了,特别害怕死亡,但又没有信仰,每天都在等死的心态中度过。而藏族的老人非常有信仰,每个人都很快乐。请问,汉地老人应该怎样学佛,才能断除对死亡的恐惧?


  堪布答:你说得很对!我经常也有这种感觉,在我们藏地,很多老人从小就念佛,死时也念佛,所以大多数对死亡并不害怕,只是把它当成换一件衣服而已。而汉地的很多老人,由于没有信仰,到了临终时,特别恐惧、无依无怙,许多现象看起来非常可怜。 其实不管是谁,在不久的将来,都会面临这样的痛苦。那个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把握?假如我们在年轻时、在有精力思考时,懂得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到了那时,内心就会有一分坦然。 当然,因为环境的影响,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这种概念,一下子转过来也比较困难。但即便你不信佛教,也可以思考一下佛教所讲的道理。假如它确实言之有理,那么为什么不接受呢?若能这样多方面观察,并逐渐深入了解佛教,那么在以后面对死亡时,就不会特别无助了。 否则,一旦等你们老了,才让我讲一个道理,叫你马上就不怕死,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大家对死亡还是要迟早准备。


  13.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父母? 


  问:佛教上讲“上报四重恩”中,就有一种恩叫父母恩。但现在很多人对父母有想法,平时对父母的伤害也往往最大。请问,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父母? 


  堪布答:报答父母的恩德,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按照佛经的观点,即使将父母扛在自己的左肩上,转绕整个宇宙,也报答不了父母之恩。很多佛经中,都提到了对父母要报恩,当年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大恩。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跟最亲近的父母往往冲突最大,这种现象不太好。《弟子规》中讲过,父母哪怕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也应以柔和的语言跟他沟通,不要若他生气;如果他特别生气了,这时候就不要说,等他心情缓过来了,再慢慢跟他讲;假如实在讲不通,作为子女,也要尽量随顺。 有些子女可能因为前世的因缘,整天跟父母吵吵闹闹,对此,自己一定要忏悔,并要学会理解父母。不管怎么样,父母显现上再不对,子女也不能太过分,而应以一种感谢恩心来对待他们。 


  14.想延寿怎么办? 


  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延寿? 


  堪布答:多为他们放生,多念长寿咒。


  15.“苦”到底是什么意思? 


  问:您的书叫《苦才是人生》,那么这“苦”应该怎么理解?


  堪布答:“苦”分为两种:一种是粗大的苦,比如头痛、失恋等;一种是细微的苦,指一切无常,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难逃这个命运,这就是苦。 《苦才是人生》的“苦”,主要是指佛教中的苦谛,它跟众生的爱执联系在一起。 


  16.为什么人们如此空虚? 


  问:您觉得现在人的精神空虚吗? 


  堪布答:空虚!很多人现在追求的东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东西。 


  17.想发财有什么好办法? 


  :如何才能发财呢? 


  堪布答:多布施! 


  18.做事怎样避免急于求成? 


  问:在面临改变时,对自己要求太高、急于求成,该如何? 


  堪布答:有些事情是靠因缘的,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欲速则不达。


  19.工作很执著,想获取更多,菩萨赞同吗? 


  问:工作中越努力,好像越执著于工作,希望从中获得更多,这不是佛教徒该有的态度,怎么办呢? 堪布答:只要不害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遇到合适的机会,还是可以积极争取的。 


  20.怎样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很想出家,却又放不下家庭,怎么办? 


  堪布答:呵呵,那没办法出家! 


  21.活佛有偏心怎么办? 


  问:怎样才能不让活佛偏爱一切有钱众生?


  堪布答:给他多开示钱财的过患。 


  22.没钱供养寺庙怎么办? 


  问:现今重建的寺庙很多,当个人财力不足以供养时,应该怎么办?


  堪布答:内心真诚随喜即可。 


  23.如何消除强迫症这种痛苦? 


  :我十几年来深受精神障碍的困扰,我有一种强迫症,或者叫恐惧症,是从小就与生俱来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可救药的,根本没有自信,不可能得到救赎。虽然现在学佛后好了很多,但在全国,像我这样的病例非常多,医学却没有办法治疗。请问,如何才能消除这种痛苦?


  堪布答:假如今生患有一些恐惧症,按照《俱舍论释》的观点,是前世故意乱抛一些小生命,让它产生恐惧心所招致的果报。若能经常念药师七佛的名号及《药师经》,对遣除这样的痛苦和疾病很有帮助。 倘若你有更高的境界,还可以观想:“世间上有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受苦者,愿他们的痛苦我来代受,我的快乐回向给他们。”如此修持自他相换,也能迅速减轻自己的痛苦,并逐渐获得康复。 


  24.怎样不受是是非非的干扰? 


  问:如何不受外界流言蜚语,让自身遗世独立? 


  堪布答:清者自清,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25.可以善意地撒谎吗? 


  问:善意的谎言有过失吗?


  堪布答:如果真是为了利他,那过人不大。 


  26.如何面铺天盖地的谣言? 


  问:面对诽谤、猜测、误解,现代社会的我们,该用怎样的智慧来面对? 


  堪布答:谣言总是有,不听自然无。 


  27.错过了,怎么办? 


  :错过,是一种宿命,还是幸运?


  堪布答:凡事都有因缘,过了就过了,不要多想。


  28.如何放下爱与恨? 


  问: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爱恨情仇? 


  堪布答: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9.和家人关系不好怎么办? 


  问:现在世间,很多夫妻关系不太好,互相怪来怪去,甚至貌合神离。通过学习佛法,我有这样一种感悟:如果丈夫把妻子当菩萨来供养、恭敬,妻子也把丈夫当菩萨,乃至父母把子女也当菩萨,彼此关系就会越来越好。不知这是不是修行生活化,这样做对不对?


  堪布答:能把家人观成菩萨,这是很好的!我在有些城市里,就见到丈夫向妻子顶礼、妻子向丈夫顶礼的现象。其实,夫妻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不应以小小的问题互相挑毛病,成天吵吵闹闹,否则家庭就成了一个“小战场”,始终得不到安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不仅是中国,现在西方国家也日益严重。 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前世的因缘有关系,再加上今生各自的爱好、特长等不同,互相就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学习佛法的包容心,这很重要! 以前我讲《入菩萨行论》《弟子规》时,一再呼吁家庭要和合,后来听说有些人学了后,想离婚的也不离了,要自杀的也想开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夫妻聚在一起本就是因缘,佛教中有句话说得好:“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大家若能对此再三思维,知道一切苦乐都要是因缘,就不会对另一半太挑剔了,也不会强行剥夺对方的自由,动不动就否认对方的做法。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随顺、祥和的家庭关系。家庭快乐了,社会就快乐;社会快乐了,整个国家乃至地球,都会充满温暖、快乐的气息。 


  30.怎样面对孤独? 


  问:您是怎样面对孤独的?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您对大家有什么建议? 


  堪布答:有这样一个说法:“孤独,是一种寂静;沉默,是一种禅定。” 到目前为止,我好像没有感受过所谓的孤独。世人认为的孤独,对修行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寂静的快乐。就像长年累月在山洞闭关的修行人,他会不会因此而寂寞呢?肯定不会。 我家乡有一个出家人,在拉萨附近的山洞里闭关十二年。前不久他回来了一趟,我问他:“你在十二年中,天天都坐在山洞里,连太阳光都照不到,会不会寂寞,会不会痛苦呢?”他说:“没有啊,在山洞闭关的快乐,简直无法言表!反而来红尘一趟,我特别不习惯,马上就想回去。” 因此,世间上很多的单一状态,在常人看来,是一种孤独和伤感,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执著,并乐在其中,那就不会是一种痛苦。就像天上的月亮,也只有一个,但它发出的光却那么美,能照亮大地、开启莲花,给很多人带来快乐。 


  31.禁欲和欲望之间如何平衡? 


  问:您说人生中痛苦占多数,快乐是短暂的。我虽然才二十几岁,但已深记得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很赞同您的观点。 不过,我有个疑惑是:痛苦是欲望太多导致的,但如果要禁欲,则会带来新的痛苦。比如,佛教主张吃素,但让我不吃肉的话,我会感到痛苦;如果不让我结婚,我肯定也很痛苦。因此,为了消除痛苦,就要减少欲望,但减少欲望本身又带来到新的痛苦,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堪布答:吃素或者持戒,如果对你来说非常痛苦、难以做到,佛教也并不会强迫你必须做,而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根基,循序渐进地进行。 比如,佛教中的居士五戒,你可以只受一条,也可以受两条、三条、四条,或者五条全部受持。在五戒都能做到的情况下,假如因缘具足,还可以受更高层次的戒律,比如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并不是你自己不想受戒,非要让你受;或者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非要让你做,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佛教的戒律和修行,是根据各人的根基来选择的。 但如果没有受持戒律,行持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果报也是不虚。因此,即使没有受戒,对于伤害众生、危害社会的行为,还是要尽量制止。


  32.做人要有满足之心,做事要有不满足之处,如何平衡? 


  问:从小到大,妈妈给我讲了很多佛法道理,让我明白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满足之心。但现在身为一个大学生,我经常和老师做些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只有一颗不满足的心,才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往更深的科学领域发展。请问,一个要满足,一个要不满足,这二者的矛盾该如何平衡呢?


  堪布答:佛教所提倡的有满足之心,是指减少一些没有意义的欲望,比如对钱财、对享受,这方面要少欲知足。但在求学方面,是不需要满足的。藏地特别伟大的萨迦班智达也说过:即便汇集百川之水,大海也不厌其多,同样,即便学习再多的知识,智者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所以,你们现在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包括学习佛法,这些方面都不应该满足,不要认为大学毕业就像成佛了一样,从此什么都不用学了,再也不用看书了。其实,世间上一些有意义的知识,越学越对自他有利,所以求学方面不要有满足,这是我们佛教的观点,也是探索科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态度。 


  33.爱他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吗? 


  问:利他就要放弃自我,那放弃自多之前,是不是先要找到真我,就像爱他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一样?如果是这样,怎样找真我、找到自我? 


  堪布答:若想找到真我,完全可以通过利他这一途径。 按照佛教的观点,执著自我,实际上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自己往昔所流过的眼泪,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一观察就会发现,人生中的一切痛苦、烦恼、不安,根源统统都是自我——为了“我”的工作,我们辛辛苦苦;为了“我”的感情,我们患得患失;为了“我”的身体,我们殚精竭虑;为了“我”的待遇,我们怨天尤人…… 只要执著自我,痛苦就会如影随形、按之不去。而只有放弃自我、选择利他,证悟了无我的境界后,才能找到真我。这一点也是佛教中最深的地方。 如今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