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太师之忠并非正忠
个人日记
——我读《封神演义》之二十八
孔子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但“君子成人之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纣王是公认的无恶不作的 暴君,其手下还有一批“成其恶”的小人之臣,如费仲、尤浑之流。但闻仲却是个君子之臣。由于深受国恩,他一直试图报效朝廷,扶危拯弱。他将忠君观念视为至高无上。他对内试图纠正纣王,力陈十策,斩断祸乱之源;对外征讨一切敢于反抗纣王权威的人。
应该说,闻仲对纣王暴政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把姜子牙所列纣王十罪与闻仲献给纣王的十道条陈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伐纣之师与这位扶纣之臣的判断是极为近似的。但相近的判断却导出截然对立的选择。
闻仲之所以将姜子牙视为敌人,是由于他自己僵化的忠君观念所决定的。他对姜子牙的“叛臣”裁定显然强调了为臣之道,而忽略了为君之道,将社会等级制度绝对化。在两军对垒之际,姜子牙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人君先自灭朝纲,不足为万姓之王,”才引发诸侯尽反成汤、“君不正臣投外国”的局面。在姜子牙看来,为臣之道与为君之道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是对等的。不能以一方之是非为是非。不能自己既破坏规则,同时又要求对方遵守规则。作品描写“闻太师被此数语说得面皮通红,”突出了这位纣王麾下的忠义之臣知错而不认错的尴尬心态。看得出来,他明知纣王罪孽深重,导致众臣背反,却一直固执地要求别人也一同遵守忠君这个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极其不理智的生命,用姜子牙的话说,是个“逆天”的角色——因为你明明知道纣王是个不可救药的暴君,但却强力支撑这一暴虐统治,要求人民接受暴政规则,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你越是帮助纣王,纣王的统治越是巩固,人们的痛苦就越是深重。
闻太师在辅佐纣王时是无私的,但他所做的却实实在在是“成人之恶”的事情。费仲、尤浑之流“成人之恶”是在私利的驱动之下,闻仲“成人之恶”却是在“忠君”的旗帜之下。
从个人的主观品性上看,闻仲不失忠勇之气;但从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上看,他却是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
闻仲与费仲、尤浑之流这些生命不同。他有自己的信仰,不会背叛君主。这是他的忠义之处。但他的所谓信仰如果用更高境界的尺度来衡量,就是虚幻的、主观化的和悖逆天道的。可悲的是他一生都被这个虚假的信仰所支配,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毫无觉察。被杀封神的结局客观地诠释了他人生追求的真伪性质。应该说,闻仲的一生带有强烈的殉葬意味。他自己并非邪恶,却甘心情愿成为邪恶的牺牲品。这类生命的社会危害极大——正因为他的某些正直品行能够赢得许多人的钦敬,他方有深广的社会影响力,并招募、邀请了那么多人材为这个罪恶王朝一同殉葬。
闻仲代表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因而也是更有欺骗性、更为有悲剧性的文化理念。所以,他在这场率邪伐正的斗争中必须失败,也必须毁灭。这不是不公平,而是不得不然。
绝龙岭(也就是闻仲注定的死地)的存在,就是天意对这个可悲生命的最终评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