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寻访马致远故里
个人日记
来京多日了,始终没得清闲。这期间,几次接到在北京首钢工作同学的电话,相约外出走走。说实话,由于我自身工作的性质就经常外出,北京来的次数尤多,耳熟能详的景点几乎都去过了,所以并无多大兴致,只相约哪天晚上见个面,喝点酒,叙叙情谊吧。但同学并不以为然,执意要领我出去逛逛,“那你去过马致远故里吗,不妨去看看?”同学在电话那边说。
“马致远故里在北京吗?”
“是啊,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马致远故里就在北京的门头沟区。这样吧,明天是周日,正好休息,我开车过去接你。”没等我应答,同学就把此事定了下来。而且态度诚恳,不容我质疑。
这是一个难得的艳阳天。初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的温差仍然很大。上午9点多钟,当我们驱车驶出门头沟城区,大都市的喧嚣便被我们抛到了身后。沿着109国道径直西行,便进入了太行山余脉的燕山腹地。突兀的群山重重叠叠阻隔在眼前,平整的国道像一条巨蟒匍匐在山谷纵壑中,感觉我们的车辆就像在蜿蜒的巨蟒身上盘桓绕行。天空越发地湛蓝,清风从摇下的车窗涌入,使我感到了丝丝冷意。然而,我们此刻的心情却如同上空不时掠过的喜鹊一样跃动起来。大约驶出门头沟城区40分钟的光景,我们的车辆在一处标识牌指向韭园的路口驶出国道,来到了群山环绕的王平镇韭园村——马致远故里。
进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用青石砌起来的巨大石碑,远看像古城墙的一个断面,高约五六米,醒目的矗立在村口。石碑正反两面中央用水泥灰抹平,正面镌刻着“京西古道”四个大字,背面镌刻着“马致远故里”几个大字,笔力虬劲飘逸。石碑正面的下方有一匹驮载货物的马的半身雕塑,寓示着这里曾经商旅驮队往来繁华的印记。
小村清寂幽邃,青砖黛瓦的仿古民居依势错落地盘亘在山脚下,一条溪流蜿蜒而下,流向村外。房头稍宽敞处,几位村民摸样的妇女在水泥铺平的小广场上做着健身活动,两三个老汉或坐或依,在墙角下的朝阳处吸着烟,悠闲地晒着太阳。兴许是经见的人多了,村民对我们的到来,完全没有异样的神情,任由我们嬉闹拍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里描写的景象是这里吗?环顾着四周的景致,我试图寻找着古元曲里的意境......
或许还不到旅游季节,抑或这里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村里的村民很少,游人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民舍庭院并不见人。偶尔看到的几个忙碌的身影,也多半是被雇来修葺房屋的工匠。这里没有热闹景区里的商铺,更没有沿街叫卖的商贩,一切都显得那么幽寂闲适、恬静自然,只是偶尔飘来一两声护家犬的叫声。
顺着村庄左侧小路北行,穿过一片错落的民舍,是一座关帝庙,却没有开放。庙宇的规格不大,座东面西,据门前的匾额介绍:此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看庙宇的建筑,应是后来翻修过的了。
关公庙门前往北延伸,就是“京西古道”中“西山大路北道”的遗迹了,此段从我们脚下的韭园村一直延伸到牛角岭,全长10余公里,全部是用附近就地开采的山石铺成。据文献记载:历史上,门头沟地区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东瞰燕蓟,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从黄帝建都于涿鹿之阿,“披山通道”于西山开始,在数千年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军事、经济、商贸、宗教、人民生活、对外交往等需要,在该地区逐步形成了多条“官山大道”,以加强京城和周边地区的广泛联系。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是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以“西山大道”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各条支线道路。据说,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两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头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
千百年来,古道上拉煤运货的驮队日夜不断,在古道坚硬的石面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窝,向游人无言地诉说着当年商旅往来的繁华过往。我的耳畔也似乎聆听到了马帮驼队那“叮铃叮铃”悠扬清脆的铃声......
沿着盆地边沿的村路顺时针方向继续前行,只见西面山坡的植被明显要比其它坡向的植被浓密的多,以柏树为主,间杂着野山核桃树和一些叫不出名来的树种,其间藤蔓缠绕,密密匝匝的,虽然草木黄落略显萧瑟,但那柏树枝叶露出的暗绿,已向我们昭示着春天的气息。
来到盆地东侧那片相对密集的村落,村民也略显多了起来,个别人家的门前还用四方木凳铺上一块木板,上面摆放着零售的当地特产——柿子,价钱极其便宜,一元两个,个保个甜腻可口。同学抢先付了零钞,每人挑捡一个惹人垂涎的橘红色柿子,剥皮便要去吃,村民手指着一旁阶梯的下方,说:“那边有山泉水,洗洗再吃吧。”满口的京腔,柔和细软,如同甜腻的柿肉,让人听来亲切。
在当地村民指引下,我们一行终于来到了位于村庄西南角的马致远故居。这是一个坐西朝东方向的标准四合院落。据说,马致远著名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正是对此处景观的真实写照。院落四周长满了虬枝状的香椿树,门前一条小溪顺势而下,一座仿古雕刻的石拱桥,将道路与房舍相接。院落前方,是一面用青砖砌筑的石屏,正好遮住院落的正门,白灰粉刷的墙壁中央,镶嵌着“马致远故居”五个大字。石屏前,一座一米见方、四面抛光的青石基座上,镶嵌着马致远的青铜头像,从头像外形看,马致远面部清癯,精神矍铄。青石基座的正面雕刻着马致远的生平事迹。绕过石屏,跨进院门,便是600多年前马致远生活过地方了。正房坐西朝东,左侧厢房是马致远接待客人和他学习、写作的场所,起居室也在这里。右侧厢房则是供客人休息的客房。在主人心里,客比主贵,所以将客人安排在右侧(南侧)的厢房居住,而自己和家人则住在北侧的厢房里。左侧厢房的门旁,是一副“大雅高风催藻韵,小园奇趣进诗情”的黑底儿金字对联,门匾是“东篱馆”三个大字。据介绍,马致远也曾热衷过功名,然而仕途并未贤达,因此退隐于此。“东篱馆”就是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并自号“东篱”,其意则不言而喻了。马致远晚年的作品也多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主,其晚年淡薄名利,以清风为伴,追“商山四皓”之遗风,效陶潜之风骨,过起了“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闲适生活。右侧厢房现已改为陈列室,但里面仅有几幅字画和一尊马致远忧愤抚琴的塑像,门前悬挂的“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对联,却是对马致远一身成就的真实写照。
据马致远故居的工作人员(其实就是一名卖票兼导游的妇女)介绍,马致远故居,荒废多年,近乎坍塌。直到2008年,当地政府斥资,历时半年的“弃新补缺”、“修旧如旧”才使得该院落重现元代建筑风格,恢复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我恍若看到了马致远那清瘦孤单的背影,面对落日的余晖正在悲戚地吟唱: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回程的路上,同伴儿皆谓“不虚此行”,我亦为然。但,我又在想:那些“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文人雅士为何总是命运多舛,空怀报国之情,最后才赢得“身后名”呢?
2011年3月9日
——刊于《江城晚报》2012年7月10日,15版,“博客看吧”。有删改。
文章评论
霞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着这最爱的美句,霞光仿佛也随您的笔墨亲游了一次“马致远故里”!好棒!问好兄!
枫叶
随着朋友游览,我若身临其境!
宁馨儿
[em]e179[/em]
柳随风舞
[ft=,4,]马致远的故事,我是第一次听说,孤陋寡闻了哟,但你的游记写的很详细,你的感慨也让人生出一种感慨来,有些人旅游只顾走马观花,不会去思考一下实质性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这上面,好的文章就是能给人欣赏的同时还能给人启迪,你做到了。[/ft]
竹影
[ft=,2,]真是个大才子呀,有点徐霞客的味道。[/ft]
淡泊如水
好细腻的文笔。
浪遏飞舟
[ft=,4,][B]楼主观察入微,娓娓道来,结尾感想不就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么。[/B][/ft] [B][ft=,4,]读君之作不禁想起杜甫之<<去蜀>>[/ft][/B] [M][B][ft=,4,]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ft][/B][/M] [M][B][ft=,4,]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ft][/B][/M] [M][B][ft=,4,]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ft][/B][/M] [M][B][ft=,4,]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ft][/B][/M]
春江
[ft=,2,]文章内容充实。但作为文学作品,这篇文章还可以再精炼一些。删除一些对主旨关联不大的内容,文章在结构上会更加紧凑![/ft]
如果
[ft=#9900cc,4,] [ft=#9900cc,4,]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我最喜欢他的《汉宫秋》,写得凄婉动人![/ft] 哥哥说你文章还可以精炼一些,而我则认为游记之所以让人亲临其境,大可详尽着写。素心人跑遍名山大川,对写游记是轻车熟路的。这篇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思路无拘无束,文字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不仅让我畅游了一番马致远的故居,而且还得到了知识的获取和感情陶冶。[/ft] [ft=#9900cc,4,]记得看你第一篇文章是三游泰山,印象非常深,素心人可称得上游记高手[em]e163[/em][/ft] [ft=#9900cc,4,][/ft] [ft=#9900cc,4,]近来疏于问候,素心人一定要原谅![/ft]
心静如水
[em]e100[/em][ft=#6666ff,5,楷体_gb2312]今天周末不上班,我在你的空间驻足了好长时间。真是不虚此行啊![em]e179[/em]你的文章写的太好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也来到了马致远故里。[/ft]
pp ㄣ
[ft=,2,]不经常看领导的您的文章,今天怀着紧张的心情看了这篇文章,感触很多,很想念以前和你一起旅游的时光,现在暂时不在你手下干活了,也不能和你一起旅游了,看了这篇日志,就当再次和你出去玩了一下。i miss u so much.[em]e178[/em][/ft]
燕子
[ft=#676666,,tahoma]拜访朋友,向朋友问好![/ft]
阳光人生
随你的文字游览了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的故里。打扰了!
阳光人生
在你传的片片中,更喜欢那条凸凹不平的古道,无言地承载多少历史?
白杨
[ft=,5,][ft=#0000cc,,][ft=,,楷体_gb231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文人雅士为何总是命运多舛,[ft=,,楷体_gb2312]空怀报国之情,最后才赢得“身后名[/ft]”[/ft][/ft][/ft] [ft=#0000cc,5,楷体_gb2312][ft=,,楷体_gb2312]哈哈[/ft]![ft=,,楷体_gb2312]我也有这类的思考,可也庆信他们还留得“身后名”![/ft][/ft] [ft=#0000cc,5,楷体_gb2312][ft=,,楷体_gb2312]人走一世又有几人能[/ft]留[ft=,,楷体_gb2312]身后名?[/ft][/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