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考
个人日记
闲散在家后,就再没有去关注中考这件事。看了同事的微博,才知道今年的中考提前进行了,考生们在这凉爽的天气里,凭自己的能力,第一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做选择。
这些天,想起了自己曾参加过的中考。我上初中是在七十年代,当时是所谓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阶段,正经八倍儿的学了些知识。73年的3月,初中的最后一学期,我们被整合进了一所新建的学校。虽然是毕业年级,但在新学校里,我们没有受到特别“宠爱”,上午的文化课,老师组织复习,下午参加建校劳动。劳动内容是修路、平操场、栽树、种菜……,文化课学习也就是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也没有课外书籍、练习册之类,要自己复习,也就是背背重要的课文、公式罢了。可能我的语文基础稍好些,语文侯老师把我写得《批判‘读书无用论’》作为范文,用油印机印发给了年级每个同学。我数学可能学的也不错吧,在一次摸底考试中,在年级里我和莎莉同学得了满分。在家里,也没有被父母照顾,每日放学归来,一如既往的照顾弟妹,做饭洗衣。
以前的几届毕业生,没有中考这一说,想上高中只要家庭成分、出身好,你的上学愿望就能如意。到我们这一届,文革以来上高中第一次要进行文化课考核选拔,升高中比例是百分之三十五,按这个比例算出来班里只有17个同学能升入高中学习,学校宣传队、运动队的同学要照顾直升,算来算去的,我没了信心。语文老师布置了五篇压题作文,让自己准备好之后,让他过目,然后背会,以应对考试。那时候,刚出了个“反潮流小将”黄帅,主要的思想就是反“师道尊严”,老师们也都有文革后遗症,不大管学生。那五篇作文,老师也没硬性的要求,我有些没信心、又有些懒惰,还为自己找理由开脱,写作文凭灵感,那提前写了再背会多没劲啊。后来老师在班里表扬了让他看作文的同学,不点名的批评了我,“有些同学骄傲自大了……”芸芸,最终我也没写那五篇作文。现在想来很后悔,那时我实际上不会写记叙文,当初真该写出来,好好让老师指导一番,至少也能提高一下,不至于现在想写篇日志,动笔这么困难。自己当时能做好的就是把老师指定的重点课文每篇都背的滚瓜烂熟,什么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手法我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高尔基的《海燕》,现在只要开个头,我还能把大致的内容背下来。
在期待中,迎来了中考。由于运动,考试也顺应形势,进行了改革,只考数学,语文和政治,而且后两门放在一起考。我在本校区参考,第一次见到了戒备森严的考场,很是紧张。刚开始的中考,不是印发试卷,而是开考前半小时,在指定场所,由专门负责的老师用毛笔把题目抄写在一张大纸上,开考后,再由监考老师挂贴在考场前面的黑板上。由于我经常偷偷摸摸看闲书,备战中考又用眼过度,视力急剧下降,又不敢和家长说,没有及时的佩戴眼镜。考数学那天,可就遭罪了,我的座位在后面,两张大纸上的题目,朦朦胧胧,云遮雾罩,又不敢问监考老师,眼睛一会儿眯缝,一会儿瞪大的,做一道题,光瞅题、猜字就费不少劲。不过题目我觉得还不算难,在要求的时间里,我全部完成了。考语文前,我和几个同学在校园里正在临阵磨枪的看书,语文老师疾奔而来,把我们一个试场的同一年级的都召集在一起,说考试形式是先讨论,后答题(老师涉嫌走露风声),他指定我当指导者,让其他同学都听我指挥。开考后,监考老师亮出试题,政治是一道大题,《论述“红与专”的关系》,语文题目是分析《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并写出读后感。讨论开始,我们一个学校的,自然围在了一起,我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老师指定的角色,给同学们指手画脚了起来:“红与专分成五个层次阐述,第一层,点出红与专的关系;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分别讨论只红不专,只专不红,不红不专的问题,并举事例说明;第四层讨论为什么要又红又专,第五层做结论……。”《为人民服务》文章,我很熟悉,从指导思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读后感从哪下手,一一给同学们说了,15分钟很快过去了,看同学们也啥没补充的,就散了,各自为阵。他们是不是就按我说的做去了,再无从知道了。
若干年后,我回想起来,还为自己的单纯、大度和不自量力感到佩服,当时没有患得患失和丝毫的私心,万一同学们都考上了,我没考上咋办?!毕竟指标是有限的。
中考后,我就去了临河,代替姥姥在四姨家又担负起了看孩子、洗衣做饭的任务。等待中,母亲来信了,四姨先和我开玩笑,说没考上,问我咋办,我悻悻地说,那就以后当保姆吧。我以语文政治都是95分以上,数学92分的成绩,考上了本校的高中。后来得知,数学我还是把一道分式计算题里的3m看成了8m,遗憾的与一百分失之交臂。
这就是我所经历过的中考,没有受到任何关注,家长、学校、老师都平常心态对待,一切靠自己。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中考的性质依旧,但所涉及的人和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部门为了体现所谓的教育理念,中考科目逐年增加,到今年为止,考试科目已变成11门了。可怜的孩子们,在中考的这架榨油机里受尽煎熬,包括家长和老师们也在煎熬中心力交瘁。什么时候能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学校没有等级之分,参加中考的孩子们就幸福了,家长也幸福了,更幸福的是老师们和校长了。
文章评论
明月
看到您的一篇篇日志,就是看到了鲜活的历史![em]e163[/em][em]e4005[/em]
柴登
l老革命你的数字逻辑思维太棒了。你那个时候也算顶尖的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套。[em]e100[/em]
123
[em]e163[/em] [em]e179[/em] 一篇有血有肉的当年的中考经历在你的笔下诩诩如生,当年的校园生活跃然眼前……很佩服你的记忆力和进取精神,这是任何时候都很宝贵的财富。
闲云如水
蕙质兰心忆往年,少时怡趣彷如烟。 如今考试知何味,俗世纷忧心已寒。
马俊林
[em]e100[/em] 在我记忆里,你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比我高,那时的我只懂得羡慕不懂得追赶,记得有一道分子式题在三次重要的考试中都出现了,而我第一次不会考完后根本没再去做,才出现了三次都不会做。唉学习成绩不好还是不好好学习的缘故。
丽丽
小时候,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长大后,是爱岗敬业的好老师!退休后,又变身为小作家和大摄影家了,无论是什么角色都很出色,潜力无限,惊喜多多,尽情追逐你的梦想吧,我们将拭目以待!
扬帆
[em]e179[/em] [em]e163[/em]
东方白羊
我们上初中时,正赶上文革备战备荒时期,边上课,边轮流着去挖地道![em]e110[/em] 初中升高中倒是全盘端!到了高中阶段也是半工半读,学校组织给省邮印厂糊信封和汇款单等等。。。后来又给联系到棉油厂轧棉花。没学到啥东西![em]e110[/em] [em]e110[/em] [em]e117[/em] [em]e106[/em]
人生如水
我是文革中毕业的新三届,早早就离开了象牙塔,更不知道中考的滋味。上学时因为考试的时候很少,所以很盼望考试,因为自己学习好,通过考试能显摆一下自己。参加工作8年以后参加了一次调干考试,由于自己不是科级以上干部,差一点落榜,但是由于成绩优秀,被破格录取,如果没有那次调干考试,我的命运很难预测。所以“知识改变命运”是有道理的。
乔乔
[em]e179[/em][em]e142[/em][em]e163[/em] 凑热闹[em]e187[/em]
没不是
[em]e179[/em]
潇潇洒洒
细腻的笔触,超人的记忆, 使校园生活再现 。情不自禁的跟随你来到那难忘的年代。 令人感慨万千![em]e160[/em]
岁寒三友
拜读朋友此篇,浮想联翩,朋友的才华注定了您的人生,那个年代,升学是每个学生的愿望,本人就是因为家庭出身,被根红苗正的低我五分的同学顶替,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顶替我的人,毕业后当了一名公社干部,我只有在家务农。写的很好,赞赏。祝您夏安。[em]e183[/em] ,[em]e181[/em] 。
黄河水
写得太精彩了,现在孩子再也体会不到你那时中考的滋味了,各种压力把孩子逼得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