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是中国经济的克星 摘自文摘周报

个人日记

   国家兴亡,匹夫无责

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长期流传,“天下”被改成了“国家”。这不是顾炎武的本意,而且正好相反,顾炎武的原意是为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责的。他的本意很清楚“国”指的是政权,政权的兴亡也就是改朝换代,那是在位的皇帝与大官们的事;“天下”指的是道统,有现在的话来说,是民族精神,社会正规军义,那是“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说这话的时候是明末朱家朝廷将亡之际,有一些士大夫已经纷纷降清,如钱谦益之流。顾对此十分愤慨,认为统治者荒淫无道把政权给折腾完了,我们没有责任,但是“匹夫”应该坚守的是道义原则不能变,也就是“士”的气节。其实他所谓的“匹夫”还是指士在夫,只是暂时在野而已,真正的黎民百姓,引车卖浆者流也是无法负起这种道义责任的。

  从何时起“天下”变成了“国家”呢?我没有考证,估计大约在晚清时期,眼看列强环伺,清政府无力保国,民间仁人志士蜂起。那时的“国家”绝不是清廷,而是中国的疆土,实际上那已是西方的主权‘民主’宪政等概念输入之后,这种“匹夫有责”的观念导向了通过革命,推翻朝廷来救国。

  根据我自己的切身经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流传最广的时候是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天下”和“国家”是合而为一的。也就是精神上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与现实的保卫主权和疆土是一致的。那是非常时期。然而在平时,细想起来,在专制制度下,“匹夫”对政事既无知情权,又无参与权,如何能负起责任?责与权应该是相对应的,这是公民社会的观念,与顾炎武所处的时代不同。不过顾炎武也已经意识到,国事只能由在位的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法负责的。至于道义上的担当,也就是他所说的那个“天下”似是乎古今中外的“士”都引以为己任的。为捍卫自己认定的真理或道义原则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中外史籍都不乏例证。专制统治者一方面剥夺民间人士为“天下”负责的权利,遇到危机时却又要他们对“国家”负责,其得可乎?

为什么民营企业发达不起来

 近读文汇报载一篇关于中国清末民初的“票号”,“钱庄”的文章,说明那时的传金融借贷制度已经相当发达,并且对实业的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联想起早期美国的华尔街的状况,那是一个大赌场,坑蒙拐骗无所不为。华尔街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主要是靠那里地大玩家自己感觉到,这样乱杀乱砍几败俱伤,需要建立秩序,立一些规矩,同时涌现出一些有威望,有眼光的领袖人物,逐步建立自己的组织(俱乐部),制定规则。

   反观我国的商人,其实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行业公会,有自然形成的,威望能服众的领袖人物,到国民时期形成的现代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都有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为什么最终发达不起来?究其因,一是战乱,一是官府。战乱姑且不论,中国的民营企业总是与官府呈微妙的关系,壮大到一定程度就受到“关注”,不是成为“唐僧肉”,随时被征调,盘剥,就是社会影响太大遭忌,随时可获罪。于是不少商人就设法在官府中找靠山,或钱权交易,或成为“红顶商人。但是官场多变,又可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每一个时代的官商关系在形式上有其特色,而本质上是相同的。到1949年以后,干脆全部入官。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渐恢复民营经济,私人资本又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壮大。而在官府中寻求靠山,或为权力寻租对象,或争取“红顶”(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类)也是传统的继续。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的不安全感受有甚于民国时期,因而也更缺乏长远打算。究其因,中国人的私有财产始终没有切实的保障,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但是不论是近百年还是近三十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经济的发达从根本上讲,还是靠民营经济的繁荣。而民营经济的自然诉求是法治完备和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

   过敏体

 有一个常见词“敏感”其广泛的用途为我国所特有。话题,词语,人名,乃至日期,都可以冠以“敏感”,这个词的含意也属于敏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话题一列入敏感,就说不得。每年到敏感日期如临大敌,似乎随时会有洪水滔天。敏感人物有死人也有活人,坚决在一切可能出的地方予以屏蔽,竭力装作不存在。活着的敏感人物,轻则封杀其言论空间,重则“上手段”,总之是部分或全部剥夺其公民自由权。至于敏感话题,多得不胜枚举,而且无标准,无边缘,无理可喻。多数敏感话题恰好是民众所关心的热点事件。大家越关心,越说不得。有关部门不定期“内部”通告,列出一份话题目录单,在“涉言”单位层层传达。在此情况下,“涉言”从业者有两种反应:或练就一副更加过敏的神经,不待指令,体会上意,主动自律,确保安全,其结果肌体日益萎缩;或逐渐产生抗过敏原,虽时或有被病魔击倒之痛,但前仆后继,在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中开辟一片抗过敏植物园,自成风景。前一各如成为主流,则不仅是“涉言”领域,将使我泱泱大国成为一个“过敏体”,民族精神日益萎靡。后一种对应之策才是希望所在。

   过敏感是一种病,我认识过一个孩子,天生对鸡蛋,牛奶,花生过敏,令人发愁,医生提出的方案是不完全回避,而是反其道而行,把过敏感的食物一点点加入饭食,最初极小的剂量,让他承受一下,然后慢慢加大。当然有时过量一点也发病,但不会致命,过了这个阶段承受力加强,果然此儿不再过敏,变成一个正常儿童,能够正常地吸收营养,健康成长。我想对于所谓“敏感”话题,也可照此办理。当然,这个分寸和剂量应该怎么掌握,有待“涉言”从业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高度艺术。不过如果一味回避而不推进,最后整个民族就将营养不良而弱不禁风,不堪一击。

文章评论

典哥

[em]e179[/em][em]e160[/em][em]e163[/em]

梅花4

[em]e142[/em][ft=,2,] 一针见血---剖析的太透彻啦[em]e179[/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