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古铜镜发展史
个人日记
古拙质朴的早期铜镜
中国最早的铜镜是在齐家文化遗存(夏代)中发现的。1976年青海尕马台出土了一面七角纹镜,镜背以三角纹折转成不规则的七角形图案,中国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面三角纹镜,相传在甘肃出土,这两面镜子都是属于齐家文化时期遗物。这一时期铜镜铸造还较为粗糙,铜镜上的纹饰相对简单,而且铜镜合金比例未趋于合理,从外观上看,铜镜表面光泽不强,或许正是由于合金比例中锡含量的不够导致镜表磨光技术的不成熟。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铜镜时代最早的为春秋时期的斜线三角纹镜。该镜出土于辽宁丹东地区,直径10.6厘米、厚0.7厘米,重230克,圆形。镜缘窄而微卷,稍向镜钮倾斜。多钮的造型以及纹饰构成方式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战国时期是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山字纹、兽面纹、蟠虺纹等丰富纹样,构图上也产生了单纯地纹镜和有主纹、地纹区别的多重纹饰。
开风气之先的汉镜
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纹饰题材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草叶纹、铭文吉语、车马画像、四神形象等都被广泛地应用于铜镜背面。同时,铸镜工艺日趋精湛,铜、锡和铅的比例配置更加合理,锡量的增加使得汉镜散发着高亮的白光,看上去更加精美。仔细观察铜镜,可以看到镜子背面各区纹饰之间刻着一些文字,这些称作铭文的内容在汉镜中颇为常见。东汉末年以后,铜镜铸造有所衰落,魏晋以来无所创新。但是魏晋南朝时期世家大族、门阀子弟对于自身容貌举止的注重达到空前地步。这时候的咏镜诗和镜赋大量出现,如谢朓的《咏镜台诗》等。
唐镜代表之瑞兽葡萄镜
唐代铜镜铸造是继战国和汉代以后的又一次高峰。此时不仅出现了菱花、葵花、方形镜,而且纹饰也突破了汉镜的刻板及图案化,布局灵活多样,题材丰富多彩,且有异域人文色彩,反映着盛唐的气派。工艺方面还形成了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等。成为后世铜镜铸造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瑞兽葡萄镜可谓是唐镜里面的代表。图案中的瑞兽大抵近于狻猊,狻猊是狮子的别称,从印度传入。唐代佛教盛行,狮子是寺院守护神,又是文殊菩萨坐骑,具有勇敢与智慧的象征。在此之前,狮子的形象从未在艺术领域出现过。唐代之前,葡萄图案已经在丝织品上出现过,但是出现在铜镜上却是始自唐代,与狻猊结合出现更是前所未有。狻猊葡萄纹饰的出现也是唐代包罗万象政治气象的一个体现。
带有商标性质徽号的宋镜
到了宋代,瓷器、漆器、缂丝等行业的兴起和成熟使得工艺美术的重点开始转移。但值得一提的是,宋代铜镜创造了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新镜形,如钟形、盾形、鼎形等,纹饰更是丰富多彩。在商业发展颇具规模的宋代,市民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浓重,与商业发展结伴而来的是人们对品牌意识的注重。当时湖州城内制造铜镜的店铺很多,湖州石家镜、湖州石五十郎镜等都是享誉城内的大品牌。各店主为了争取销路,竭力宣传自己的牌号和产品质量,这正是伴随着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品牌意识。乃至后期许多铜镜铭文上还特殊注有“真”或“真正”二字。这种在铜镜上铸名号的做法一直被沿用到明清,直到铜镜的消失。
铜镜淡出历史舞台
宋金时期,由于战争原因,铜禁很严。《金史》载明令禁止私铸铜器是在金正隆二年(1157)“私铸铜器,法当徒”,以后又三令五申不许民间私铸铜镜,但铜镜为日常生活用品,销钱铸镜可获厚利,私铸之风屡禁不止,因此要经过官府检验,由检验官加刻边款及画押方可流通。
明代末期,西方玻璃镜传入中国,但是价格昂贵,还未能取代传统铜镜的地位,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玻璃镜大量涌入,以其低廉的价格和更完美的实用性取代了铜镜,此后铜镜偶有所作,也是作为延续传统象征性的陪嫁之用,质量与前代铜镜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url][/url]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