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中的叙事描写
个人日记
我们举例说明。
换子妹妹 / 罗全斌
换子是我们乡村最美的妹妹
十八岁那年到深圳打工
就失去了消息
很多人知道她的去向,我的故乡常常说
她的父母只知道数人民币
在一个偏僻的小巷
换子病了,病的不轻,病的名字很难听
这时,父母也恨她
换子决定到河里洗洗,为了干净
她不上岸,她没能回家 于是,换子,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美丽姑娘,渐渐的就被城市的霓虹灯所迷惑所吞没,成了这个时代的牺牲品。换子病了,沦落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她的病不知名(当然是性病之类), 但从“这时,父母也恨她”这句里,人们就不难想象她的病症病因了。我想在这个社会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女子,为了生活,为了父母的笑容,为了兄弟姐妹的前 途,而不惜自身之洁,做着不干不净的买卖。但换子最终选择了干净的走,可她能干干净净的走吗?她已经无法上岸!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整首诗歌用叙事的风格,一气呵成,递进式的语句,有着传统与现代的格调:平静的语气中,却有潜流暗浪的汹涌,这是诗歌的力量在起作用。
换子的故事,作者叙述的十分简练。简练中有那么沉稳,只管白描,不动声色。没有任何的感叹,没有任何的议论,。这种不动声色和淡化处理,才使诗有了震撼力。难道你读完,不震撼吗?
在这个充满了金钱利欲的社会,就连在乡村,朴实憨厚,以土为生的乡民,内心都骚动着钞票的腥味。“很多人知道她的去向,我的故乡常常说/她的父母只知道数人民币”。
披着羊皮的狼 / 侯马
九三年/我在前门当警察
有一晚所里查获了一名卖淫女
因为要等女民警来问话
就先让她站在院里
她有一双骨碌碌的大眼睛
还有一付瘦削的身材
在秋风中紧抱着双臂
说她有点冷
让民警给件衣服穿
这儿可没人愿意搭理她
所长托辞没有女式衣服
她就哀求道:
让我披件警服也可以
就警服吧
这个女人真是敢张嘴
这怎么可以呢 每次想起这事 我都不知该怎样使用 那个古老的比喻。 在这首诗歌中,侯马采用的也是直接叙事的写作方法。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社区片警工作现场中出现的片段情景,一个关于妓女想披件警服的短暂细节,写的直接,沉稳,还带着几分俏皮。
诸位想想一个妓女,披着警服?
事件本身是有折射的----“诸位想想一个妓女,披着警服?”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披着羊皮的狼”那句成语。当然,作者的本意绝不是讽刺那个妓女,而是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眼,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悖论,并 开始思考社会的病症----这才是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
这样的深度叙事要求诗人深入生活现场,同时也要求诗人对世界对生活有深度思考,经验积累和个人体验是这样的深度叙事诗歌个性和感染力 的重要基础。
再看一首以叙事为主题的诗: 一生 / 宋晓贤 排着队出生,我行二,不被重视 排队上学堂,我六岁,不受欢迎 排队买米饭,看见打人 排队上完厕所,然后,按次序就寝 唉,学生时代我就经历了多少事情 那一年我病重,医院不让进 我睡在走廊里,常常被噩梦惊醒 泪水排着队走过黑夜 后来恋爱了, 恋人们,在江边站成一溜儿 排队等住房、排队领结婚证 在墙角久久地等啊等 日子排着队溜过去 就像你穿旧的一条条小花衣裙 我的一生啊,我这样 迷失在队伍的烟尘里 还有所有的侮辱,排着队去受骗 被歹徒排队强奸,还没等明白过来 喃喃着有一天,所有的欢乐与悲伤 排着队去远方。 《一生》看似一首很零碎杂乱的诗。但是她的从现实中提炼的功夫,让人佩服。 圣母 /位娟 娘站在 槐荫遮天的村巷口 像从山顶洞口走出的 远古圣母 凛凛的白发 滑动着夕光的余辉 夜黑 风高 天寒 娘亲为孩子们 关闭好窗户 风月在灯火里 晃了又晃 像父亲辞世时 别有深意的手势 窗台上的 牵牛花开了 暗香浮动 月亮的光影 一闪而过 酒杯里的风声 掀起潮汐的 汹涌万丈 送我直达云端 又落下 如我发间 轰鸣的落日 如落日之处 圣母的影子 这首诗不单单是现实场面的描写了(与上面举过的例子有所不同),是从现实场面,到更大一些的景物,再到虚幻的场景,在变化、延伸、扩展上有了很好的发挥。 叙事性诗歌的零度情感有利于读者自由阅读。许多叙事性诗歌采取了零度叙述的方法,文本处于零情感状态,诗人不直接对事情表态,诗人以看似超然的眼光去观察陈述客观现象世界,暂时把个人立场“搁置”起来,把自己的叙事立场撤退到叙事对象之外,诗人本人的客观角度,比起过去单一抒情诗歌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来说,反而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 同时,诗人表面上是对事件的冷漠再现,对现象的瞬间戏剧呈现,但诗人对事件的客观态度,却给读者留下了可多角度思考可丰富想象的意蕴空间,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身的生命经验介入审美体验中,给读者提供了更大的阅读容量和张力,阅读氛围更加宽松,往往读者得到的要比叙事者本人所告诉的要丰富得多。 叙事性诗歌放弃了诗人的说教角色,不再高高在上,替上帝或者国家代言,不再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给读者,而是致力于从日常生活事件中发现诗意,诗歌的意味不再是强制的,对诗歌涵义诗意的认同,需读者的阅读共振来成就,需要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深层生命体验来和读者交流,拉近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反而获得了更大的阅读自由度,更容易探寻到文本传达的情感。 叙事性诗歌通过营造综合性的审美特质,获得多种意义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呈现开放性,有助于打开诗人和读者审美互动的空间。 叙事性诗歌从单一审美效果到多重审美效果,带来了丰富的审美内容与欣赏价值,提升了诗歌表现的深度,并在一定范围内使诗歌有了多重意义,扩展了审美对象,叙事性这种基于“日常生活中诗意”来观察发现的眼光,有助于诗人和读者的审美观相互包容性的构建,读者有更广阔更自由的审美选择,这就有效改善了诗人、诗歌文本、诗歌写作内容和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恢复了诗歌的在场感和亲和力,使诗歌落在大地上落在人心上,诗文本有了和读者更为贴近的现代性审美特质。
头发排着队白了,皱纹像波浪追赶着
诗以“排队”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词汇为线索组织叙事,从诗人的整个生命中,跨时空地抽取和“排队”有关的生活细节,用日常口语说日常事 件,以“排队”有关的一系列生活碎片,表现了个体的人在集体化的秩序下的尴尬、屈辱和悲凉,以一种迷茫、无奈和不满的语气,对历史和现实提出了质问,最后 表达了自己的期待。这样的口语诗提供给读者的意蕴和思考,来自于诗人对日常生活诸多琐碎事件的有思考的选择、提炼。
下面在看一首赞美母亲的诗。我们不少人写过赞母亲的诗。我们不妨对照一下,看看怎样写,更好一些。
花冠里
这是一首歌颂母亲的杰作!诗的开篇就铺设了一个遥远深沉开阔的意境,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崇高之美的境地中。接着,诗人用传神的笔触简洁地描写母亲的温暖形 象,夕阳下的母亲,给人铜像般的凝重与深沉!这是诗的第一节,写实。厚重,唯美!
第二节,诗人的情绪发生了变化,牵牛花的暗香与月亮的光影流动着,气息, 色彩融合着,飘逸的人间仙境正是圣母人格的“场”,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用了暗喻的铺设,把母亲的神圣之美便烘托出来了!突然一句“酒杯里的风声”把情感 推向了峰巅和云端。而后落下,便是轰鸣的落日,“如落日之处圣母的影子”,是的结尾戛然而止,干净利落。诗脉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回味无穷,荡气回肠…… 这首诗意境独特优美,语言简洁传神,感情深沉凝重……这首诗是一座圣母的温暖唯美的雕塑,是一首母爱的至真至纯的颂歌!
下面我引用一段一篇论文中的话。帮助大家理解诗歌的叙事描写----
文章评论
心如冰河
[em]e160[/em][em]e160[/em]坐下慢慢品读,老师辛苦
一丈青
很好的课件,品读![em]e160[/em]
画石
慢慢来读、谢过老师[em]e182[/em][em]e189[/em][em]e100[/em]
读者雪儿
收藏了,谢谢老师
梦飞
[em]e179[/em] [em]e160[/em] 问候夏琪
小兀
@{uin:1739119037,nick:若尘(淡网)} 仁玉好!
梅花雪
诗歌首先是抒情的,情之所动,诗之所生,二者之间紧密相连。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事事冷漠的人,决不会成为诗人,也不可能写出诗歌。试问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上至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郑板桥,下至郭沫若、徐志摩、艾青、海子等人,哪一个不是感情丰富之人?看一看他们的诗歌,激情澎湃,直抒胸臆。诗歌的抒情决定着一个诗人作品的好坏,决定着一个诗人写作的成熟与高度。[em]e179[/em]
梅花雪
诗歌首先是抒情的,情之所动,诗之所生,二者之间紧密相连。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事事冷漠的人,决不会成为诗人,也不可能写出诗歌。试问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上至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郑板桥,下至郭沫若、徐志摩、艾青、海子等人,哪一个不是感情丰富之人?看一看他们的诗歌,激情澎湃,直抒胸臆。诗歌的抒情决定着一个诗人作品的好坏,决定着一个诗人写作的成熟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