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炳生烙画现场 郑燕东/摄
陈老师从小酷爱画画,从36岁时开始接触烙画。一次,他在石狮朋友家中的木床屏风上,发现很多图案和花纹都是用火烙出来的。回来后,便尝试在木板上烙画。后来才想到在素描纸、宣纸上烙画。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总结,慢慢探索出一些技巧来。
走进陈老师家,记者发现一楼就是个不小的展厅,墙上挂满十二生肖、雄鹰、鱼、弥勒佛、惠女等烙画作品。“没地方挂了”,陈老师带着记者走进他的收藏室,里面藏着他40年来的心血,几百幅烙画叠放得整整齐齐。
“烙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作画时用‘笔’的‘轻、重、缓、急’的控制”。陈老师介绍,画面上的每一条线都很重要,毕竟是电烙铁,错了没有“橡皮擦”。只有熟练掌握了技巧,才能烙出好作品。
一路走来,他身边并没有艺术家的指导,甚至连个专业美术老师都没有。为此,他付出的艰辛比别人多,他几乎每天都在忙着烙画,他说“四十年过来了,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为了提高绘画技巧,陈老师还专程到韩国、新加坡、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考察当地的烙画技艺。
在长期的烙画练习和创作中,陈老师手上留下不少烫疤。除此外就是一堆堆坏掉的电烙铁。“电烙铁坏掉了我都是自己修,这些是修了不划算的”,陈老师指着那堆坏掉的电烙铁笑着说:“电烙铁的原理也就那样。”
(郑燕东)一次偶然的机会,从装裱店陈师傅那里得知惠安有幅用电烙铁在画纸上烙出来的《百虎图》,“画面里的老虎形态各异、十分逼真,简直是呼之欲出”,陈师傅对记者这样介绍。他说,《百虎图》是黄塘镇洋坑自然村老教师陈炳生74 岁时,花了3个月才完成的作品。陈老师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家。笔者为此走访了陈老师,了解其艰辛而漫长的艺术之路。

在上世纪,全国性大型画展里几乎看不到烙画的影子,画展征稿时都从未提及烙画,可见烙画在绘画艺术上无足轻。他潜心研究,决心让烙画在绘画艺术上有一席之地。
在不懈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陈老师首幅烙画作品参加了画展,主办方竟在标签画种上填入“国画”两字;1991年,陈老师创作的仿真木雕烙画参加广州春交会,被誉为全国首创产品;2009 年,陈老师应邀参加安徽药博会,和全国很多著名画家一起现场献技,他的表演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闭展前一天早上,工作人员忽然发现,他的所有参展作品竟然全部失窃。

近几年来,国内的画展及画册征稿,仍然没有把烙画列入其中,但是陈老师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他投去的烙画作品不但入展,而且都获得了大奖。2000 年《陈炳生烙画作品选》入编中国艺术画报主编的《中华传世名家》系列专集;2005 年作品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书画联展一等奖;2007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报主编的《当代老艺术家书画集》。2009 年12 月,作品入编美术报《当代画虎百家》。2012年8月,陈老师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通过烙画获得“国家一级美术师”资质的画家。
现在,陈老师已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为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终身艺术顾问、中国书画研究院高级美术师,获得国际上承认的“中国人民艺术家”等众多头衔和荣誉。
陈老师今年已经77岁了,收了十几个徒弟。陈老还有个梦想———申请烙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好徒弟,薪火相传,让这宝贵的画种源远流长。
让烙画在绘画艺术上有一席之地

文章评论
冰清玉洁
@{uin:1150380349,nick:石子} [em]e160[/em][em]e160[/em][em]e177[/em][em]e177[/em]
蝶恋花诗
[em]e142[/em] [em]e160[/em]
沂龙堂
冰清玉洁很强大,画面唯美漂亮!
云巍
[em]e1000030[/em]
冰清玉洁
@{uin:624301368,nick:风云} [em]e160[/em][em]e160[/em]
冰清玉洁
@{uin:1712535441,nick:蝶恋花诗} [em]e160[/em][em]e160[/em]
绵绵心语
ok
谦豫王{拒聊拒加群}
[em]e100[/em] [em]e179[/em] [em]e183[/em]